说到此,毛泽东话锋一转,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推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关羽这个人虽然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擒庞德,威震华夏,但孤傲自大。刘备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大将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当孙权派诸葛瑾为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以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时,关羽却勃然大怒,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诸葛亮)之面,应斩汝首!再休多言。’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孙权便攻占了荆州,孙刘联盟瓦解。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于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决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毛泽东由此总结刘备的失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毛泽东认为,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先曹后孙才是大局为重的上策”。毛泽东通过分析《三国演义》这段刘备兵败身亡的历史故事,来给大家以启示,很快统一了全党同志对皖南事变的认识。(忻中:《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见《党史文汇》杂志1994年第9期。)
“斩华雄”,见《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华雄,宋版本《三国志》作“叶雄”,乃为孙坚军所斩。此处从《三国演义》说,即“关公温酒斩华雄”。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见《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
“杀颜良、文丑事”,见《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损兵折将,关云长挂印封金》。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文丑非关羽所斩,此处从《三国演义》说。
刘备封五虎大将和关羽孤傲自大这段,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按,“五虎大将”和关羽所语均不见于史传。
“诸葛亮上表劝阻刘备东征”,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此表均不见于《三国》陈志和裴注。
秦宓(?一226),三国蜀汉官员,广汉绵竹(今四川德阳黄许镇)人。少年时就以才气知名。刘备取益州后,任从事祭酒。曾劝阻刘备伐蜀,下狱,后释放。诸葛亮主政时,担任别驾、大司农。
1942年9月,毛泽东在延安枣园宴请柯仲平、舒群。当夜半他们回程在途中,从座马中跌下来后醉入梦乡时,忽然被人叫醒,原来是毛泽东站在面前,还有那辆延安唯一的汽车,它是华侨送给毛泽东的。柯仲平见到毛泽东,紧紧地拉着他:“啊呀!主席!你真是能掐能算神仙一般!”“事后诸葛亮。”“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始未晚也!”(王琳:《狂飚诗人柯仲平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7月版,第246—247页。)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羊跑了,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迟。形容做错了事,犯了错误,现在改正、扭转还来得及。典出《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未雨绸缪”。绸缪:修缮。还没有下雨就把门窗缠捆牢靠,比喻做事要先有准备。典出《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防患于未然”,防止事故或灾祸在未发生之时。
1943年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奖励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英雄人物。毛泽东分别为他们写了题词,其中给717团政委晏福生的题词是:“坚决执行屯田政策。”(田玄:《中将交往录》(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屯田,汉建安元年(196),曹操听从枣祗、韩浩建议,开始在许都(今河南许昌)屯田。
1947年8月,毛泽东和中央纵队来到黄河边的高山顶上。面对国民党追军,他从容不迫,坐在一块青石上,谈笑风生。这时,侦察员又来报告:敌人怕中埋伏,停止追击,就地宿营了。毛泽东微笑着点点头,并不觉奇怪。他凝望山下,忽然把头一晃,唱出两句京剧:“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这是《空城计》里诸葛亮的唱段。不远处,任弼时对周恩来小声感叹:“韶山出了个毛泽东,这是天助我党。”(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北京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207页。)
《空城计》,其故事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内称,马谡失街亭后,司马懿乘胜兵取西城,诸葛亮的精兵良将均不在身旁。他于是将城门大开,自在城楼抚琴饮酒。司马懿见状,素知诸葛亮从来谨慎,疑有伏军,乃撤退。现将“空城计”比喻本无实力,却用虚张声势或故作镇定沉着的办法瞒过对方。
毛泽东喜欢看古装戏,听京剧。不同时期他偏爱不同的戏。1948年前后,转战陕北时,他爱听并时常唱几嗓子的是《空城计》、《草船借箭》。在西柏坡时,指挥三大战役,他休息脑筋的办法就是听京剧唱片。那时,他喜欢听听高庆奎的《逍遥津》、言菊朋的《卧龙吊孝》、程砚秋的《荒山泪》。高兴了自己也哼几句《群英会》。(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空城计》,据《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谩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草船借箭》,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逍遥津》,据《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
《卧龙吊孝》,据《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风雏理事》。
《群英会》,据《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
按,此等故事,多不见于史传。或纵使属于史实,也经过了后世文人的修改与加工。
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接见民盟中央四届扩大会议全体成员。他在谈了团结起来力量大后,继续说:“大家都看过《古城会》吧?看看这个戏是很有益处的。”(《华声报》1986年1月10日。)
据四川凉山彝族瓦扎木基回忆:1951年,我当时是西昌专署副专员兼昭觉县县长。毛主席在接见我时,问我:是会理人,还是西昌人?我回答说:是冕宁人。毛主席接着说:我们从会理、西昌、冕宁那里过来的,那是个好地方。国民党反动派把你们彝族赶到山上。现在要加强民族团结,好好宣传民族政策,调解纠纷,消除打冤家,好好发展生产。1956年7月,毛泽东在中南海听取参加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的凉山代表瓦扎木基汇报,当他汇报到凉山人民要求废除奴隶制度,实行民主改革时,“毛泽东从三国时诸葛亮谈起,引经据典,教育我们要有气魄,有胆略,搞好彝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四川日报》1977年10月22日。)
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特别法庭判处腐化堕落分子刘青山(原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原天津专署专员)死刑。在此以前,华北局将“刘张事件”上报中央,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薄一波等书记处领导人在中南海颐年堂开会,专门研究杀不杀他们的问题。毛泽东说:“非杀不可。挥泪斩马谡,这是万不得已的事情。”(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1—172页。)
“挥泪斩马谡”,见《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
1958年,毛泽东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汉建安八年(203)曹操令:“《司马法》:‘将军死绥。’故赵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批语:“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37—138页。)
“赤壁之败”,指曹操大军在赤壁被孙刘联军打败,见《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等多处。
1958年,毛泽东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所引《献帝传》载禅代众事诸奏章,内有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侍御史郑浑等言:“殿下(曹丕)践阼,至德广被,格于上下,天人感应,符瑞并臻,考之旧史,未有若今日之盛。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时已至而犹谦让者,舜、禹所不为也,故生民蒙救济之惠,群类受育长之施。今八方颙颙,大小注望,皇天乃眷,神人同谋,十分而九。以委质义过周文,所谓过恭也。”批语:“尧幽囚,舜野死。”(《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40页。)
“尧幽囚,舜野死”,古史传说中的尧、舜,都是以禅让著称。曹丕代汉,也称是汉帝禅让。所以此句说,曹丕说的“禅让”,实系篡夺。李白《远别离》:“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也有一说,是尧、舜并未禅让,而是先后被后来者幽禁了的。
“曹丕代汉”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
1958年,毛泽东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所引袁宏《汉纪》载汉帝诏:“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批语;“此等语竟被利用。”(《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39—140页。)
《三国志》中这段话,是曹操之子曹丕废除汉献帝自立魏国,又假惺惺让汉献帝所下“禅位”之诏里的部分内容。也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但个别文字稍有出入。
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在湖北视察武钢(即武汉钢铁厂)。他满怀兴致地看着厂区总平面图,听取汇报。毛泽东听得很认真,不时插话,首先关切地问:“什么时候可以出铁呀?”当听到三点半钟左右可以出铁的回答后,毛泽东进一步关心地问:“是不是有把握呢?”当听说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但也可能有预计不到的万一时,毛泽东笑了笑说:“今天看不到,我明天再来,明天看不到,我以后还来,总而言之,我三顾茅庐也要看到你们出铁。”(萧心力:《巡视大江南北的毛泽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213页。)
1958年9月30日,毛泽东在北京丰泽园住地,和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吴冷西谈办报。他说,人们把《大公报》对国民党的作用叫做“小骂大帮忙”,一点也不错。但张季鸾摇着鹅毛扇,到处做座上客。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观察形势的方法,却是当总编辑的应该学习的。(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摇着鹅毛扇”,在传统舞台上,诸葛亮指挥打仗,总是手里摇着鹅毛扇,显得潇洒儒雅,从容镇定。其场景见《三国演义》多处。
张季鸾,曾任上海《大公报》总编辑,中国现代著名出版家。
1967年3月27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谈到“军委八条命令”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他说:“我们都是事后诸葛亮。现在看来,当时没有个‘八条’也是不行的。”(《中华儿女》杂志1995年第1期,第52页。)
1970年4月下旬,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三次提出他不当国家主席,也不设国家主席。他说:“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毛泽东用三国故事,坚决表示不再任国家主席,坚持不再设国家主席。(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3页。)
此故事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引《魏略》:“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2、运用其中的精彩语句
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称赞颜元、李塨和顾亭林等人:“惟北方之强,任金革死而不厌;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顾炎武,南人也,好居于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马,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体育之研究》,原发于《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2号,收入《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页。)
“不喜乘船而喜乘马”,见《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忽见波上一叶小舟,行于江面上,如行平地。玄德叹曰:‘南人驾船,北人乘马,信有之也。’孙权闻言,自思曰:‘刘备此言,戏我不惯乘马耳。’乃令左右牵过马来,飞身上马,驰骤下山,复加鞭上岭,笑谓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马乎?’”
颜元(1635—1704),清初学者,字习斋。曾务农、行医,晚年于河北肥乡漳南书院讲学,设文事、武备、经史、艺术等科,主张“躬行践履”、“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与弟子李塨的学说合称“颜李学派”。
李塨(1659—1733),清初学者,字刚主,号恕谷。年轻时曾参加农业劳动,主张身体锻炼,后师承颜元之学,称“颜李学派”。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学者。明亡后,遍游北方各省,考察山川形势,提倡经世致用。
1917年夏,毛泽东和同学萧子升徒步湖南中部诸县乡游学旅行。在赴安化县城途中,他们看到一座乐善亭,亭中的柱子上贴有一副红纸楹联:“刘为兄,张为弟,兄弟们,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吴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义,单刀匹马汉江山。”毛泽东对这副对联很感兴趣,把它抄在日记本上。(江东然:《博览群书的毛泽东》,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主力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正当他紧张部署直罗镇战役的时候,陕甘边区的许多干部和群众反映了一个严重情况:一个多月前,刘志丹、杨森、杨奇等大批陕北根据地党政军负责同志,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有的甚至被杀害了。对此,广大干部群众无比义愤,希望党中央、毛主席正确处理。毛泽东听了这个反映后,立即指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王首道:《回忆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对干部的培育和关怀》,《怀念毛泽东同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