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新趋势是经济增长已不再单纯地依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经济因素,还有赖于各种非经济因素,诸如管理技能的投入、文化知识和道德精神的注入。产学研合作创新不仅是企业市场扩张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从单纯研究走向应用转化,并融入经济社会的一种有效平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院校、企业、研究机构必须走出小天地,面向大市场,促进社会把高校雄厚的教育、科技优势与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三方可以广泛寻求战略伙伴,充分利用社会闲置的资产、丰富的智力资源以及企业的强势财力等来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产学研合作不仅是一个组织创新问题,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具有特殊的社会经济价值。在美国,从《莫雷尔法案》到威斯康辛思想,再到斯坦福与硅谷,产学研合作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联邦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是产学研合作的典范,被视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在我国,近几十年来,产学研合作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当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去实践这一有效创新组织内的要素整合,使产学研三方无论在整体还是个体上都能创造新的增量价值的时候,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明确产学研合作机制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演化的理论依据。综观我国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验描述多于理论分析,没有深入探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理论背景。实践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先导,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可以从理论上找到根源。因此,深入探索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背景,对于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章的内容拟就此问题展开论述,为阐述产学研合作中的其他问题奠定理论依据和逻辑基础。
一、产学研合作与创新理论
创新是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首要推动力。指导产学研合作实践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要明确创新及创新的一般特征、本质和规律;产学研合作中的创新体系构建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且不同层面的创新在特定时空有不同的重点和内容。对于产学研合作而言,创新及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涉及政府、企业、教育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共同运作的系统工程。
(一)创新及创新的本质
创新思想的萌芽至少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的著作中,其共同点在于都认为:经济活动主体对附加利益的自动追求,会导致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分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从而增强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进而促使资本积累上升,社会分工的再度深化,技术水平再度提高等等,如此演进。早期创新理论的先驱约翰·雷认为:技术进步及知识增长对资本的需求与供给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熊彼特则从探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上,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本身存在的一种破坏均衡的力量和过程。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主要包括5种情况:引进新产品或生产出新质量的产品;使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产品市场;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以上论述表明,企业家就是导致特定经济变迁的创新者,当时的创新主要是针对微观领域,尤其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而言的,其研究视角仍局限在一个比较狭窄的领域内,但这些思想却为更为广泛领域的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
创新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从文化的角度看,创新是一种意识观念,是相对于保守而言的一种思想精神,即非正式制度中的“要创新,不保守”等;从社会意义而言,创新就是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一种社会历史运动过程;从科技领域而言,创新是科学技术中的创造发明,是对科学新发现、技术的新发明和新创造等科技新成果的一种泛称;就经济领域而言,创新就是经济和科学技术、管理制度、运作机制等方面的创造、引进和新组合。经济合作组织参照熊彼特的观点把狭义的技术创新(产品、工艺创新)描述为“把一种设想变为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或把一种设想转变为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者改进的工艺”。德鲁克将“创新”概念推广引申,提出了“社会创新”,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欧盟1995年度《创新绿皮书》中认为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创新不仅是一种经济机制或技术过程,此外还是一种社会现象。”综上所述,本书认为,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社会主体对原有社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扬弃,其本质在于对原有事物的否定之否定和整个系统的优化。
总体上讲,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区域层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对的创新问题和重点是不同的。但就创新一般而言,有其共同的特征:
1.阶段性,即创新内容、重点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从而使创新从人类整个历史进程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层次性,包括理念层次、制度层次、行为层次等。
3.系统性,即创新是由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创新机制和动力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4.风险性,任何创新总是与原有的事物不同,总是要跳出原有事物的框架,总是要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各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事物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创新的风险更为突出。
(二)产学研合作中的创新体系
产学研合作中的创新体系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自国家创新体系产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1992年,英国加的夫(Cardiff)大学的库克教授最早提出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篇文章——《区域创新体系:新欧洲的竞争规则》,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我们认为,产学研合作中的创新体系,其内涵是指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高校或研究机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各类企业以及能够推进创新制度组织完善的政府所形成的互动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产学研合作中的创新体系研究得到重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硅谷的崛起,硅谷的神奇让人们认识到产学研对于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作用。产学研合作中的创新体系研究的另一个思想来源是产业集聚。因此,产学研合作中的创新问题的理论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另一个是渐进经济学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
由此可见,产学研合作中的创新体系是由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三个部分构成,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
(三)创新与产学研合作
推进区域创新,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对区域发展而言是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举措。实践表明,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建设,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是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集中解决区域发展矛盾的客观要求;创新能力代表着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创新能力代表了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推动持续创新的基本能力,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性重大命题。欠发达区域产学研合作中的创新能力非常薄弱,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区域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制约着区域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全球总量的86%;在国际技术贸易收支方面,高收入国家获得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在生物工程、药物等领域,美国、欧盟和日本拥有95%左右的专利,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占4%~5%。与此同时,中国区域间创新能力分布极不均衡,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差距,不能有效支撑区域和谐发展的全局性要求。2002年中国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人均GDP相对于东部地区的比重分别为40.6%和52.6%,而人均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的相对比重仅为37.3%和26.8%,专利授权的相对比重为20.4%和36.2%。区域之间的信息化发展也不平衡,以全国平均数为100来计,东部、中部、西部互联网普及率之比为197:45:32。因此,欠发达区域必须将促进区域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发挥市场机制和各类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区域内和跨区域的合作,把产学研合作中的创新与区域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快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从整体上讲,产学研合作中的创新是实现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区域发展是产学研合作创新所追求和导致的结果。由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具有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学习培训机制、决策创新机制和竞争协作机制等内部机制,所以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看,经济发展固然可以凭借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优势、已有产业优势和区域经济分工上的优势来发展本区域的经济。但欠发达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还需要依托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不断开拓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需要依靠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这种带动表现在:产学研合作创新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中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园形成区域经济中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内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逐步形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还可以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和各种技术服务,进行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益。
其次,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是提高欠发达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欠发达区域经济不仅要参与发达区域之间的竞争,而且也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无论是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还是来自国际经济的竞争,都对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条件下,区域经济竞争中自然资源弱化,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在弱化,建立持续创新系统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在提高欠发达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方面,能够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知识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内生作用;能够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增强区域经济对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弹性适应能力;能够形成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第三,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是区域经济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技术支撑。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看,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一般遵循着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的规律。这一发展方向揭示J,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对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依赖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是一个地区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不断增加的过程。当一个地区的产业还处在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阶段时,技术引进、模仿可以解决产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但当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阶段升级时,仅仅依靠技术引进和模仿就不够了,这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要升级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靠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来看,区域产业的结构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提出了特殊要求,这些特殊要求是国家创新系统所不能替代和解决的,需要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的建立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