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过程
该书的形成是在国家实施产学研合作计划,大学办学功能由教学向科研与服务社会不断延伸的背景下,甘肃河西学院升为本科院校后,经课题组申请,省社科规划办公室于2004年8月立项下达的研究课题。此前,曾作为自列项目进行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些理论研究成果。立项后,在新的条件下,课题组在继续进行产学研合作实践的基础上,与兄弟院校加强交流与学习,查阅了众多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论文,在汲取大量养分的同时,基本把握了国内外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程度和走势。然后,结合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研究的重点锁定在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运行机制、技术创新、人才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几年来,主要以经验归纳、文献综合、理论推理、新制度经济学等方法,分别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在实践方面,著者与课题组成员将理论研究成果贯彻于实践中,建立高校科技企业——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形成了一种内部产学研合作模式(或称高校主导型科技产业模式),进行教学服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近五年多来,累计创产值1200万元,销售收入约500万元,获利润约200万元。研发的新产品获甘肃省“新技术新产品”一等奖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申请立项课题9项,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心作为实习基地,接纳学生在实验室、生产车间和市场上顶岗实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中心为学院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研究内容
本书在国内产学研合作发展及研究状况概括与检视的基础上,界定了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及本质特征,阐释了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重点是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制度范式分析,强调制度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强调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因素,包括正式制度、主流意识形态、制度结构的完整性、制度变迁的“时滞”、传统与习惯因素、产学研合作的制度效率等问题。对于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实施机制分析,本书则侧重于产权制度。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方面,本书清晰界定和区别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动力来源在于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综合作用,而在有关动力要素分析上,同样遵循了外部动力要素和内部动力要素分析。有了以上理论准备,著者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重点分析了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其基本特征,并分类探讨了现实中存在的学校主导型科技产业模式、企业主导型合作模式、政府主导型合作模式、共同主导型合作模式等多种模式。在关于高校中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制度因素分析上,本书用较大篇幅说明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创新与变迁思路,特别是对以人为本,培育一种基于信任、和谐的创新文化方面,重视制度、构建有利于合作创新的正式制度安排方面进行了论述。有关产学研合作在欠发达区域的实践方面,本书选取甘肃河西学院凯源中心的成功实践,对甘肃高校产学研合作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甘肃高校产学研合作能力的现状及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产学研合作能力的不平衡性,并提出加强甘肃高校产学研合作能力的理性思考,即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科技创新制度激励的思想下,加强甘肃高校科技创新,提高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制度激励思路。不仅如此,为了说明作者的观点和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本书以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主导型科技产业的人才及管理体制为例,论述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概况,揭示了高校科技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专家型理论性人才云集与科技产业型人才缺乏的矛盾,提出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在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中需要更新和完善,而解决高校科技产业问题的思路在于解决高校科技产业人才缺乏问题,在于更新和完善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在河西学院科技产业——凯源中心制度变迁及发展的特色规律部分,本书以凯源中心及其发展历程为基点,介绍了凯源中心的性质、特点、形成背景及长远发展等问题,重点阐释了凯源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解,特别是产学研合作制度变迁的路径模型、地方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制度变迁中的职能和作用、产学研合作组织在制度变迁中的微观主体作用。在前景展望部分,本书总结概括了产学研合作在中国的发展态势与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关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政策体系支持,为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运行机制及其内在机理提供正式制度激励。
五、研究价值
随着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高等学校在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高校已从国家经济建设的边缘逐步走向中心位置。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坚定不移地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之路,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性高校作为一类科研力量相对较弱、服务社会能力较差的高等学校,要求得发展,就必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作为区域经济系统中较为脆弱部分的欠发达区域,要缩小与发达区域的差距,同样需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二者在发展中必须谋求产学研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欠发达区域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投入产出水平低下、社会结构落后的特殊地域区位。处于该类区域中的地方性高校,由于受地方经济条件、资源禀赋的区位因素影响,与发达地区同类高校存在一定差距。本书认为,产学研合作机制发育迟滞是导致高校与地方合作落后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产学研合作机制难以成长的原因又在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足。当前国家教育部门与理论界主导性思路认为:以大学科技园作为主要载体,实现产学研合作是主要途径。项目研究认为:这一思路对欠发达区域的地方性高校与当地进行产学研合作不具有普遍意义。
本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正在于,以河西学院凯源中心与地方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为基础,并借鉴甘肃省其他高校与地方合作的成功做法,通过分析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过程、方法、机制、形式,立足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针对地方性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技术创新、合作能力、制度供求、运行机制、队伍和组织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及思路,以构建符合甘肃省地方性高校实际情况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模式,为类似欠发达区域的产学研合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六、研究方法
本书在研究现实经济学问题的过程中之所以强调研究方法,是因为完成产学研合作研究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必须以严谨的态度观察事实,一定的具体技术、工具或者程序,为形成对研究主题的可靠的认识提供了一种受过时间检验并已被证实的手段,这些被积累起来的、不断扩大的、具有一定可靠性的结论便构成本书本身所要揭示和说明的问题的重要部分。同时,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就其本质而言是综合性的、复杂的。本书是对研究对象的各类问题进行思考的系统化论述,故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包括:
1.历史比较分析法:通过不同区域产学研发展的真实历史逻辑,论证过去的选择是如何决定了今天和以后的选择,从而为欠发达区域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奠定分析基础。
2.理论抽象概括法:主要从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一般客观实际发展的分析中,抽象概括出对于类似不发达区域解决产学研合作中存在和出现的矛盾具有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的一般结论。
3.实证与规范分析结合法:在主要回答产学研在区域发展中“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上,还要以近似于帕雷托改进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说明“应该是什么”。
4.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能够反映和衡量产学研合作的统计数据和定性描述,既分析产学研合作的现实,又提高研究分析的科学性、规范性。
5.文献资料检索归纳法:充分利用CNKI、维普、万方、Calis、Springer—Link、Kluwer等信息化的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认真研读相关论文专著,立足前人的研究成果,注意产学研合作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加深对作者所要研究问题的理解,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本书所进行的研究怎样、在哪儿、以何种方式实现。
6.典型调查与系统分析相结合: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必然涉及到社会、政府、企业、文化、经济、制度、生态等众多方面。故本书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以产学研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的出发点,采用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将一般性与特殊性、典型调查与系统分析、专家研究与职能部门对话相结合,既强调理论分析,又强化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的运用。
总之,面对产学研合作中的不同问题、内容和研究目标,著者选择采用多种适当的研究方法,是本研究能够做到公正、客观、科学的一个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