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制度范式对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解释力和重塑力得到理论界的普遍认可。因此,高校要重视制度对人们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导向作用,改进和完善制度,加大高校决策部门的宏观调控与政策支持力度。
(1)依据产学研合作的制度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参与合作的人们进行事业和企业双重身份管理,认可其双重身份和双重待遇,支持其开展双边工作,以加大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人才利用的综合效益,构建有计划、有队伍、有资金、有体制、有机制的产学研合作局面。
(2)在职称考核中,将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一项指标内容进行考核,肯定其工作量,消除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在职称升迁中的障碍因素,解除他们在职称评定中的后顾之忧。
(3)在知识产权方面,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界定好初始产权,确认其基于知识产权所有在成果转化后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
(4)利益分配方面,除按劳分配外,兑现基于知识产权的分配,并以技术或管理作股、资金入股等方式,让要素参与分配,使分配多元化,从产权上将研究、管理及各类人员的经济收益与产学研合作组织的经济效益挂钩,既可激励参与合作人员,又可规避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风险。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正在蓬勃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不仅能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效培养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诸方面全面素质得到提高的应用人才,还能为科教兴国、对经济建设直接做出贡献。因此,应该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以期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引向深入,探索出一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新模式与运行机制。
五、一种模式的解析:高校主导型科技产业的人才与管理体制
(一)高校科技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高校企业由来已久,只是各时期背景、使命不同。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以勤工俭学为主的校办工厂。进入90年代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作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人才的同时也作为重要的研究中心发挥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把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列入教育部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鼓励高校发展科技产业。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国1000多所高校拥有5400多家校办企业,1999年度高校校企销售收入达379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户学校64家。如1999年,复旦大学销售收入2.8亿元,清华32.25亿元,北大87.32亿元,都以科技产业著称。即使在西部地区,校办科技产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0年科技产业收入2亿元,1999年甘肃省18所普通高校共有各类校办企业90家,总销售收入13276万元,其中甘肃工业大学销售收入3650万元,西北师大销售收入2755万元。上述所有产业中,科技产业年销售收入185亿元,约占高校全部产业年收入的50%。科技产业比重越来越大,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资料表明,整个校办产业为国为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高校科技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高校科技产业正处于高速扩张时期,但在其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深层次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们仅从人才和管理体制两方面予以分析。
1.高校专家型理论型人才云集与科技产业型人才缺乏的矛盾
高校是各类专家型理论型人才云集的地方,他们是科学发现、知识传播的主体,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然而,科学知识用于实践中,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科技产业,发挥经济效益,还需有大批工程师和企业家,工程师是技术发明的主体,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三个主体的工作也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而是一个密切协作的关系。对此,在技术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素有南陈北傅之称的陈文化教授提出了接力队模式和足球队模式,认为社会经济交织在一起,技术是最活跃的因素,各环节不是接力队,而是为一个目标共同协作,是一个团队过程,是足球队。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是一个团结协作关系,这一观点,很具有现实意义。高校实施成果转化,发展科技产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目前专家型理论型人才云集,但缺少工程型、企业型人才,以科技产业发展的具体实际来看,高校目前缺乏四种人才:一是具有创业素质的领头人。这种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不一定是专家型人才,但具有企业家创新精神,他们熟悉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和市场行情,长于管理,善于经营,能在科技产业中发挥创业领头作用。目前,高校还没有注重选拔和培养这样一批人才。二是能工巧匠式人才。据分析,直接把实验室成果转移给企业开发生产,其成功率仅有20%,这中间除成果本身不成熟外,主要问题是大批量生产的工艺技术不过关,缺乏中试环节中应用研究和工程化研究。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工艺技术改造的工程技术人才,缺乏将实验室成果与工厂化生产对接的中试研发队伍。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科技成果档案化程度高,转化率低,其实质是科技成果市场化程度不高。作为知识形态和技术形态的科技成果也是商品,也有一个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问题,于是出现了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换和应用。这样,科技商品就要进入技术市场,寻求转让、合作开发的机会。同时要进行市场调研,反馈市场对成果的需求信息,这些工作需要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来完成。这种经纪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担当,他要懂技术,需要熟悉科技成果或产品;要懂市场,对产业动向、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销售网络要有所了解;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法律常识。一句话,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通用型人才,才能使实验室成果与市场有效结合,体现知识和技术的经济性,使知识和技术这种生产力要素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是全球化经济人才。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生产社会化在全球范围扩展的表现,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中国加入WTO会从更深层次上推进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促使更有效的竞争,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会使我们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切都意味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搞市场经济,逐步放开市场,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也意味着高校科技产业已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必须按照wTo的游戏规则,来参与国际经济交往和竞争。同时,国内市场上现行的竞争规则也将依据WTO的基本原则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便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这就要求高校科技产业要有一批会用不同语言文字交流、掌握通行的经济学专业语言和懂得WTO游戏规则的人才。这是对高校科技产业在今后发展中人才方面提出的新课题。
2.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在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中需要更新和完善
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因此,教学是其中心工作,其管理自然是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体现在人、财、物资源的配备,行政、后勤、学生的管理,都是围绕教学来开展。其管理模式相对封闭、单一规范,自成一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要面向市场经济、面向现代化,必须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体系、教育管理体制及教育理论等方面,都与现代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念、竞争意识、人才观念、管理观念)、科技文化水平和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等相适应,并求得不断完善和更新。由于高校办学功能的拓展和延伸,使得高校管理在客观上具有了开放性特征,要求高校对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人才交流、科技产业等方面的管理从体制上予以更新和完善。仅就发展高校科技产业而言,高校自身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完善和更新:一是缺乏产学研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三是学校没有建立科学的投资机制。科技产业投资一般数额较大,目前靠政府投资和金融信贷投资难度还不小,或者说风险投资机制还未真正建立,靠学校单方投资,压力过大,万一投资失败,损失太重,造成学校本身对发展科技产业信心不足。
(三)解决高校科技产业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以上分析了高校科技产业存在的问题及由来,概括起来就是人才问题与管理体制问题。其中人才问题是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管理体制问题是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瓶颈,对此必须认真予以解决。
1.解决高校科技产业人才缺乏问题的思路
高校科技产业缺乏的四种人才,反映出高校现有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性。教育和经济直接结合,是高校办学功能的延伸,客观上需要高校在人才储备和人才结构上既要有均衡的人才观念,又要有均衡的人才结构。高校教育的全面发展,既要有专家型理论型人才,又要有工程师、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甚至企业家。特别是多科性地方大学,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其重要责任。要担此重任,首先要有一批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其相应的教师队伍。所以,无论是从教学工作来讲还是从科技产业出发,都必须建立起自己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爱因斯坦型的人才和爱迪生型人才对高校教育、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了这样的认识和人才观,我们就可以采取许多办法,解决好高校科技产业的人才缺乏问题。
(1)在围绕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同时,要围绕科研管理、科技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使其不仅具有较全面的科学技术专业素质和科研管理及创新能力,而且重在培养其具备现代企业管理、区域经济、法律与法规、市场经营、wT0游戏规则方面的综合素质及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创业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以讲座、考察、进修、挂职、攻读学位等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一批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
(2)重视工程型人才,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的应用开发工作,以加强成果转化中的中试研究和工艺技术,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提高科技产业的生产水平。
2.更新和完善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高校科技产业是高校内部产学研合作模式,其发展不仅受产业自身管理素质的影响,还受整个学校管理体制和产学研运行机制的制约。就后者而言,上文主要谈了三个问题,其实质是要求学校对产业管理充分挖掘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项目,激发师生的科技创业热情,协调产学研内部关系,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管理体制。关于管理体制,西方管理学家马克斯·韦伯是这样描述的:“管理体制是一种严密的、合理的、形同机器那样的社会组织,它具有熟练的专业劳动、明确的职责划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金字塔式的等级服从关系等特征,从而使其成为一种系统的管理技术体系。”由此,对高校发展科技产业,在管理模式上可作如下构想:
(1)可以设想出这样一种组织机构,它由分管校长负责科技产业经营和科研工作,使科研与产业得以统一管理。产业的管理由产业管理部门负责,代表学校对产业履行管理职能。科研处在履行常规科研管理的同时,与产业管理部门相互沟通,搜集科技成果信息,挖掘可转化成果,组织相关专家把握成果的技术因素,调研经济、市场因素,论证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对论证后可行的成果交由经营实体投资转化,使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渠道更加畅通。
(2)科研处和产业管理部门作为学校职能机构,要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建立全方位的高校科技产业激励机制。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消除教师和科技人员各种后顾之忧,鼓励教师、科技人员到校办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允许教师和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校内跨部门流动,兼职创办科技企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资助经费和创业基金,支持教师和科技人员自主创业,使产学研合作在学校内部打破各部门、学科、专业、生产等分割状况,以校办科技产业为依托,建立校内人才培养、科研、生产合作体系。
(3)确定高校科技产业的法人身份。①对规模大、实力强的高新科技产业可以采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运行,使学校与产业的关系成为法人与法人的关系。企业在融资方面可以公开上市,也可以得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学校则作为产业的股东,通过控股来管理产业,在利益分配中按股分红,当产业出现风险时,可按股承担有限责任,经济上不会陷得太深。②对于规模不大、实力尚小的一般性高校科技企业,管理中视具体情况,方式可以灵活多样。③有条件的也可采用股份合作制,在融资方式上由学校、企业、职工多方投资,拓宽投资渠道,这样学校可按股投资,减小投资风险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