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历史,在借鉴西方产学研结合成功经验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界、产业界、科技界乃至政府共同努力,寻找到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产学研结合内在规律的发展道路。高等学校是人才库、知识库、信息库,高等学校是国家知识创新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新科学技术的温床和孵化器,是培养千百万创新人才和千方百计将新知识、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基地。与此同时,在面临国家政治、经济和科研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还面临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内外部的改革,这种改革将客观上更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的结合,使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形式和特点。总结20多年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历史,联系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背景,我们认为,我国产学研结合正在经历一个历史大发展时期,正经历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点到线到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发展的时期,其发展趋势可用“八化”来概括,即综合化、国际化、可持续化、一体化、规范化、市场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从国家科技进步获得高奖(二等以上)项目的角度分析,我国近年来产学研合作表现得比较充分,而且呈现出奖励级别越高,合作程度越高,参与单位越多。目前产学研合作对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国家科技进步奖对科技成果应用有较高的要求,促进了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共同研究开发、试验和应用项目成果,也促进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中产学研合作比重的提高。在这些获奖的合作项目中,勘探设计单位的参与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勘探设计单位在一些表征产学研合作态势的指标上超过了高等学校,成为企业在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伙伴,设计单位广泛涉足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试验和推广,有助于科技成果的规范和成熟,有助于科技成果迅速向生产渗透和扩散,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设计单位作为一种中介机构,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产学研合作的工作中应当给予设计单位以更高的关注。从企业委托经费在高等学校科技经费中所占的比重看,我国产学研合作中来自于企业的资金总额从1988年的1.04亿元增长到1997年的12.19亿元,增长了10倍多。从企业购买国内技术的情况看,一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年报中给出的企业购买国内技术的信息,二是全国技术市场统计的技术交易合同中企业作为买主签订的技术合同金额。199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购买国内技术的开支达到25.47亿元,虽然购买国内技术的经费总额与其他技术活动使用的经费总额相比还很少,但增长速度却是最快的。199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购买国内技术的开支比1991年的3.74亿元增长6.81倍,远高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的增长幅度。这说明企业的技术进步活动中,国内技术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二)主要障碍及制约因素
1.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不明 产学研合作是产学研各方根据各自的利益出发所从事的一种跨组织的合作,其中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应当是企业,也就是说企业是产学研合作是否能够形成和顺利实现的关键。因此,企业对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需求的程度对产学研合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以往的一些产学研合作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企业处于比较被动的角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合作,因此使产学研合作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另外,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还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政府部门的态度、政策的优惠程度等等。
2.产学研合作的技术供给不足在分析产学研合作的障碍时,技术供给问题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科技界许多人士一谈起科技投入、技术转移和产学研合作,就会自然地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企业缺乏技术需求。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企业每年都在大规模地引进技术,特别是工业生产技术和装备,而我们的研究机构和大学能够向企业提供的通常都是单项的技术和产品,不能满足企业大生产对技术的需求。因此,我们同样认为,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不能提供充足数量和较高质量的生产技术,也是制约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障碍之一。
3.产学研各方的利益分配不当 在一些案例中,企业积极性很高,研究机构提供的技术也很好,合作的过程却非常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的利益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各方对技术的价值经常存在不同的认识。根据合作初期各方谈判地位的不同,各方可能还比较容易达成一定的协议,但随着合作项目的进行,看得见的利益越来越近时,常常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件。合作各方的矛盾常使得各方分道扬镳,或者某一方独自干,或者另寻其他合作者。利益分配还存在于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内部,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就会使参加合作的组织不仅不能赢得应有的利益,还可能由于内部人员的流动而导致更大的利益损失。
4.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风险问题人们在谈论和实施产学研合作时,经常带有比较美好的愿望和较高的期望值。然而,必须认识到产学研合作也是创新活动的一种形式,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继续,也是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一种形式。之所以要采取合作的方式,通常是因为合作各方都无法独立完成某项创新活动的全部工作,也就意味着合作各方都无法独立控制这一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产学研合作同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一样,都存在各种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客观性风险就是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从实验室走出的新技术必然带有一定的技术风险,而新技术进入市场必然也会带着市场的风脸。合作各方在决定进行合作时,也就意味着要共担因此而可能产生的风险,也就是说各方的领导都会面临决策风险。
5.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单一长期以来,在一般印象中的产学研合作主要就是合作开发技术或从事技术的转化,因此一提产学研合作,马上想到的就是合作项目。其实,产学研合作应当是个非常广义的概念,是具有不同优势的组织之间的合作。因此,产学研合作应当包含更多的含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为多样的形式,例如,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人才交流、人才培训、信息交流、共建组织、共同组织重大项目的投标和重大技术的引进等等。当前,在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进行重大调整的时候,更应重视产学研各方优质资产的重组。
6.产学研合作的环境改善缓慢产学研活动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开展的。政府有关部门为了推动产学研合作,虽然已经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政策,但这些政策措施往往是单项的,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而实践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常常又是与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某一个政府部门制定的某一个单项措施的效果通常不会多么理想。因此,必须将产学研合作与环境的改善联系起来,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构筑起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和各种创新活动执行主体相互联系的外部环境。
总之,随着我国产学研合作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研究也随之深化,已从一般的宏观界面研究走向微观纵深研究,从零散的研究走向较为系统的研究。广大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取得了可喜成就,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但教育、科研与经济脱节的状况整体上还未得以改变。对这种跨边界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如何进行知识管理,特别是从知识产权角度进行管理,使产学研合作的效率进一步提高,还是一个新的挑战;对不同的区域创新系统来说,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模式来整合本区域的科技资源,使其发挥更大功效,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如何进行产学研合作定位,适合什么样的合作模式,也有待具体研究;对产学研合作的形成条件、构成要素、内在机理和发展环境等问题还需深入研究。对此,本书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其中一些内容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