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学研合作项目从开始到落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涉及到企业利益、企业心态、教师自身利益和政府制度设计、教师是否能展示自身能力、校企合作双方的诚意、主管部门的全程管理调控手段、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完善等各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安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在安徽同样存在。企业既想利用高校的科技资源优势,又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持一定的观望态度。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不敢轻易投入研发经费,对高校既有的科技成果也不敢轻易投入生产。二是由于主办方每次活动前会发布一些企业的技术难题,同样一个难题可能会有很多高校去争取。这样高校教师在与企业谈判中,部分企业有待价而沽的心态,甚至有的企业在谈判中不仅不愿意出研发经费,还要求教师在申报科研项目立项时给予他们一定经费分成。三是部分高校科研人员由于放不开教师的职业习惯走入经济社会主战场,或者不善于与企业沟通,使很多科技成果转化的谈判以失败告终。四是部分高校科研经费不足,在产学研合作联系中需要的相关费用得不到单位和企业的支持,大大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五是部分企业或者教师没有按照所签约的合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有的项目合作双方由于缺乏诚信在获得经费支持后不了了之,而现在安徽还没有产学研管理的法规文件和调控体系。六是缺乏完善的产学研全程管理评价体系。安徽省教育厅、科技厅等单位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在科研项目立项时优先资助产学研项目。但产学研项目不像传统纵向项目那样易于管理,项目结题也不能仅以发表多少文章来评判。七是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虽然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很重视产学研项目的立项,但对于产学研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不能或没有清楚了解。
七、陕西:产学研合作发展概述
陕西是全国有名的科技强省、教育大省,科技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10位,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新经济指数位列全国第8位。在科技活动方面,陕西省属本科高校在研发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研发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人员、拨入经费、项目数均高于全国地方本科院校。技术转让情况同全国地方本科院校不差上下。在人文、社科活动方面,陕西省属本科高校出版专著占陕西高校的53.85%,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的论文占陕西高校的65.73%,国内公开刊物发表的论文占陕西高校的88.63%,国外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占陕西高校的57.14%,鉴定成果数占陕西高校的77.78%,成果获奖占陕西高校的76.36%。同全国地方本科院校相比,出版专著数高出全国地方本科院校6.53个百分点,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文高出9.98个百分点,鉴定成果数高出35.81个百分点,研究与发展成果获奖高出22.03个百分点。
陕西本科高校在陕西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占有重要位置。据2001年有关数据分析,陕西省属本科高校总体看来规模比较小,科研力量比较薄弱,但在某些方面仍具有一定优势,在陕西的经济、科技发展中仍具有重要地位。陕西省属本科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占陕西高校的45.94%,研发应用及科研服务人员占陕西高校的57.47%,研发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全职人员占陕西高校的52.87%。教师中高级职务人员占陕西高校的41.12%,研发成果应用科技服务人员中高级职务教师占陕西高校的68.28%。在科技资源方面,陕西省属本科高校当年拨人研发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经费占陕西省高校的42.17%,科技服务项目占66.52%,科技服务拨入经费占69.14%;同全国地方本科院校相比,陕西省属本科高校当年拨入研发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经费高出全国地方本科院校12.42个百分点,其中研发成果应用高出7.9个百分点,科技服务高出35.38个百分点。这说明陕西省属本科高校在研发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但是,这种高校和科研院所及高层次人才聚集的情况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陕西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优势,而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力量薄弱。因为这些国家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大部分是国家出于战略布局和科技整体发展考虑由国家提供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较少,这决定了它们的研究必然要服从于国家整体科技发展的需要和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以基础研究为主,承担的课题以政府部门下达为主,特别是中央政府部门下达的课题较多,企业委托课题较少,本省企业委托课题更少,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同时,从优势学科分布的角度看,陕西的科技优势是国防高科技优势。有关资料表明,陕西省科研机构、技术人员和获奖成果所占比重前五位的优势学科是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冶金工程技术、兵器工程技术、电力电器工程等典型的国防高科技,而陕西目前的工业体系是以机械、电子、纺织、能源、化工和食品加工为主要支柱的。这说明陕西目前的科技供给与需求不太一致,国防领域的高科技对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而且,虽然陕西是公认的教育大省,同时也是人才出口大省,2002年硕士以上毕业生4600多人,80%被东部沿海预定抢走了,陕西用自己有限的教育资源为其他省区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从这点上来说,陕西的人才优势其实很难对经济发展特别是产学研合作作出直接的现实贡献。
为此,陕西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政策,检查政策法规、管理体制、运行程序、科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好的经验和做法,建立了科技激励机制,改进现行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使评估既重视科技成果的水平和档次,又重视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际应用性。同时,分析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制定了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新的运行机制。基于科技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是制约陕西省属本科高校科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加之高等教育连续扩招所带来的师资队伍的严重缺乏、评定职称等因素的影响,科研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等问题,陕西省属本科高校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政府主管部门从陕西高校整体发展和振兴陕西经济的角度出发,设立陕西省属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提高教师高级职称的结构比例,从根本上改善陕西省属本科高校的人力资源现状和结构,使陕西省属本科高校的科学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科技经费是科学研究发展的关键。陕西省属本科高校面对科技经费偏低,有限的经费分配也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陕西省属本科高校科研人才的成长和科学研究的发展问题,从政府部门的决策出发,加大主管部门专项费的额度,依靠主管部门专项费的前期扶持,提高了陕西省属本科高校争取更高层次项目的能力,提高了陕西省属本科高校的科研水平。由于政府积极鼓励产学研结合带动经济发展,并把社会上的科研机构逐步推向市场,在市场上寻找信息搞科技开发,在市场上推销自己的科技成果,在市场的引导下,促成他们与企业紧密联合,这样一来,产学研合作便有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八、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与制约因素
(一)发展态势判断
产学研合作的态势判断,需要从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形式层次、技术转让和联合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概括。中国科学院评估研究中心连燕华、马晓光根据创新经济学理论,探讨了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过程,从合著论文、科技奖励、企业委托研究和企业购买国内技术等角度对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态势进行了评价,并探讨了产学研合作与国家创新系统的关系,同时对产学研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产学研合作发展与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作者在本节参考他们的研究成果作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