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某部委与某省合资经办十年之久的以“维生素C”为主要产品的制药厂,至今损失惨重,原因何在呢?原来,决策者们“自以为是”地认定“维生素C”的市场方兴未艾,就倾力建厂,却不知在他们未生产出几吨产品而国际市场已达饱和;他们“自以为是”地从瑞士引进“先进”设备,却不知提供设备的只不过是一个只一二十人的研究机构,根本无力制造出我们需要的大型机器;他们“自以为是”地征用扩用大量的农业土地,如今只剩下一片荒芜;他们“自以为是”地大笔划款拨款,致使国家损失上百亿……全因他们“自以为是”啊!——如果说“老者类”的“自以为是”只是增添了些生活的笑料的话,那么,面对诸如制造“维生素C”的“自以为是”者们,我们还承负得起、笑得起来吗?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曾说:“人因为没有自信,所以相信神。”如果再加上一句,那就是:“人因为太有自信,所以把自己当作神。”
北欧一座教堂里,有一尊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苦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因为有求必应,因此专程前来这里祈祷、膜拜的人特别多,几乎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
教堂里有位看门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稣每天要应付这么多人的要求,觉得于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担耶稣的辛苦。有一天他祈祷时,便向耶稣表明这份心。意外地,他听到一个声音,说:“好啊!我下来为你看门,你上来钉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一句话。”这位先生觉得,这个要求很简单。于是耶稣下来,看门的先生上去,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般地伸张双臂,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信友的心声。
来往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无论如何,他都强忍着没有说话,因为他必须信守先前的承诺。
有一天来了一位富商,当富商祈祷完后,竟然忘记手边的袋子便离去了。他看在眼里,真想叫这位富商回来,但是,他憋着不能说;接着来了一位穷人,他祈祷耶稣能帮助他渡过生活的难关。当要离去时,发现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开里面全是钱。穷人高兴得不得了,耶稣真好,有求必应,万分感谢地离去。
十字架上伪装的耶稣看在眼里,想告诉他,这不是你的。但是,约定在先,他仍然憋着不能说。接下来有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来到,他是来祈求耶稣降福他平安的。正当要离去时,富商冲进来,抓住年轻人的衣襟,要年轻人还钱,年轻人不明究竟,两人吵了起来。
这个时候,十字架上的假耶稣终于忍不住,遂开口说话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捡了他钱的穷人,而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生怕搭不上船。真的耶稣出现了,指着十字架上的人说:“你下来吧!那个位置你没有资格了。”
看门人说:“我把真相说出来,主持公道,难道不对吗?”
耶稣说:“你懂得什么?那位富商并不缺钱,他那袋钱不过是用来嫖妓,可是对那穷人,却足可以解决一家大小生计;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如果富商一直缠下去,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他还能保住一条命,而现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这是一个听起来像笑话的故事,却透露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最好的,但往往事与愿违。”
自以为是的人多是因为他们确实有着可以自豪的地方,这使人们对他们产生一种佩服的感觉,甚至还去学习他们。但是,过分地自豪,甚至自大、狂妄,骄傲得不着边际,那就预示着一种危险,一种潜在的巨大危机。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庄子告诉我们对于做人处世,立身行事,生存生活要做到出神入化,自己造诣要超凡入圣,不要被外境所拘,虽然在物质的世界里,精神也要超脱,如庖丁解牛一样。但是,尽管如此,做人做事还是处处谨慎小心。
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五章有一句话:“豫兮,若冬涉川”。豫,是一种十分胆小的野兽。冬天从河上结的薄冰上经过,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豫因为胆子小,每次过薄冰时,都小心谨慎,神情专注,不敢掉以轻心,因而从未失过足。老子以事喻理,规劝人们做人做事时要处处谨慎小心,就像在薄冰上行走一样,一点也马虎不得。
毛泽东同志曾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来赞誉叶剑英同志。“谨慎”是“不糊涂”的基础。一个处事谨慎的人,必然是头脑清醒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即便是在小事小情、生活小节方面也很注意。
由此,想到新闻媒体报道的两名领导干部:一人从不私下与客商同餐、同行,总是保持足够的距离;另一人担任领导职务以来,几乎没有单独与下属吃过饭,也不准别人到自己家里去。他们不是缺少人情味,不是不想和大家搞好关系,而是为了避免“是非”。
这“是非”说穿了,其实就是潜在的危险。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手中都握有大大小小的权力,特别容易成为别有用心者挖空心思“寻租”的对象。从某种程度上看,领导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交际圈、娱乐圈等,处处都可能被人设下陷阱——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渠道、使用各种手段让你为他们所用,你也可能因此走上违法乱纪、腐败堕落的歧途。领导干部不能不高度警惕,慎之又慎。领导干部当然要联系群众,为群众分忧解愁。联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都必须以“安全”为第一原则。在这一点上,领导干部还真不能“混同于一般群众”,确实得学学诸葛亮——“一生唯谨慎”。
比如,普通百姓是“朋友不怕多,仇人怕一个”。领导干部就不能轻率地交朋结友,更不要天真地认为自己追随者众多、响应者云集,纯粹是人格魅力所致,那些攀龙附凤者绝不是真正的朋友。公务之外的一些人际交往,该抵制时要抵制,该拒绝时要拒绝。“不近人情”也好,“享受孤独”也罢,使自己远离危险境地。
再比如,老百姓喜欢集邮、收藏、写字、作画、养鸟、钓鱼,那是增添生活情趣,是好事。领导干部就要特别当心为自己的雅趣所累,被人投己所好,以至于陷入重围。并不是说领导干部一定要做薄情寡趣之人,但关起门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弄得人尽皆知,对他们来说,要“安全”得多。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能做到这一点十分可贵,这也应当是各级领导干部对自己坚强党性和意志的锻炼和追求。不过,如果你的功力不够、定力不足,或者说,更为保险、安全起见,还是少去、不去“河边”走。凡事谨慎,远离“危险”,对于各级领导干部防止自身腐化变质,倒也不失为一剂良药。
明朝隆庆6年,荆州人士张居正被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并进入内阁,不久又登上了朝廷首辅即宰相的高位。对这个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显赫人物,朝野上下都千方百计地拍马屁,给他抬“轿子”,而张居正都不为所动。最为典型的是时任荆州知府的赵谦,倡议荆州城的富豪捐资一万多两白银,在荆州城东门外修了一座雄伟壮丽的“张大学士牌坊”,还派宋师爷到京城,想请张居正出面,奏请当今皇上为牌坊赐额。这真是一顶替张居正光宗耀祖、扬名显威的大“轿子”。但张居正不仅不肯奏请皇上,而且带信要将牌坊拆除。赵谦以为张居正不过是虚以推诿,说说而已,并没有当回事,另请致仕家居石首的前宰相徐阶为牌坊撰联增辉。后来张居正从荆州税官金学曾的来信中得知此事,十分恼火,立即以刑部名义移文湖广省府,令其派一支50人的缇绮兵赶赴荆州,将牌坊全部拆除。
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张居正身为首辅,权高位重。但他为了推行万历新政,整饬吏治,革新税赋,梳理财政,强国富民,却如履薄冰,不肆张扬,处处谨慎,低调做人,防止稍有疏忽,会给那些反对万历新政的豪强大户提供攻击他的口实。派缇绮兵拆除“张大学士牌坊”只是他低调做人的一个典型事例。正是由于他处处谨慎,所以那些攻击他的人才抓不到他的什么把柄,万历新政才得以推行,才使他担任首辅的10年期间成为明朝最为富庶的时期,也使他成为彪炳史册的一代名相。
智在于治大,慎在于畏小,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堤溃自蚁穴,细微可不慎。恭为德首,慎乃行基。谨慎是“不糊涂”的基础。一个处事谨慎的人,必然是头脑清醒的人,必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人生在世,有招来灾祸的言语,有招来耻辱的行为,要建功立业,当然要格外谨慎。低调做人,虚心做事,慎而思之,勤而行之。远虑在先,就能近处无危。处顺境飘飘然,洋洋得意,遭挫折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必定难成大气。“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看的是你的功力和定力,低下头的时候,也要学会抬头看看天。静观默察,心如止水,谦虚谨慎,则事易成。谨慎还是远离危险,确保安全的良方,靠谨慎比靠鲁莽更能制胜,只有谨慎,才能稳操胜券,所以,做人一定要问问你谨慎了没有。
痛苦是我们人生里,帮助我们智慧成长最好的生活老师。
人的成长有两种,一种是顺理成章的逐一应对生活对我们不断增加的责任和压力,在比较顺利的情况之下缓步增加生活的认知;还有一种就是以最难堪的姿态和最残酷的方式,用最猝不及防的手段一下子为我们撕开生活的真相,打破我们所有的幻想,逼迫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成熟或者苍老。不管怎么样,两者都是人生的考验,我们要经得起考验才能知道人生的奥秘。
一个没有自己深刻痛苦过的人,对别人的痛苦就不可能有深刻理解力。一个无视自己痛苦的人,一个不从痛苦中汲取教训和智慧的人,不可能会有深刻的生命智慧。一个没有从痛苦中走出来的人,不可能会产生真正的积极人生态度。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而对于一个庸人来说却是一道万丈深渊。”
在我们的身边,其实有很多人始终处于心灵的混沌期,他们的心灵或许从来没有得到过启蒙,那又如何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心灵是需要成长的呢?
徐敬东说:痛苦啊!当你的心灵在承受痛苦的时候,恰恰就是你的生命在提醒你需要关注你的心灵,提醒你需要改变了。所以痛苦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如果你利用这个机会,对心灵进行检视和保养,那么痛苦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你心灵成长的契机。心灵的每次成长几乎都伴随着泪水,在痛苦中成长,从而获得成长的喜悦。
在生活的不幸面前,有没有坚强刚毅的性格,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区别伟人和庸人的一个标志。有的人在厄运和不幸面前,不屈服,不动摇,不退缩,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同困难和不幸的命运做顽强的斗争,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终于成为了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痛苦是成长的前奏,痛苦是成功的催化剂。只有那种敢于同困难做坚决的彻底的斗争的人,才能够触摸成功的奖杯。
逃避、哭泣、唉声叹气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乞求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只能使别人更看不起你。而能够感动人的,永远都是那些能够全力抵抗挫折,一次次倒下后又一次次奋力站起来的人。
痛苦过后,也许在鲜花和掌声面前你会走向另一面——得意。但大师又告诫我们——得意了就死亡。人生得意的时候容易忘形,一忘形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于是恶念和恶行就会趁隙而入。
现代人的格言“顺利时夹着尾巴做人,逆境时挺起胸膛做人”,也就是上面的道理。
“得意了就死亡”,最经典的例子,恐怕就是庄子的《螳螂捕蝉》了。
庄子有一天,看到一只大鸟,但飞得很低。他感觉奇异,拿着弓箭追到林子里。看到一只蝉正在树叶上自鸣得意,引起了螳螂的注意,螳螂正准备引出长长的螳臂捕吃蝉的时候,一只黄雀已经等在后面了。庄子看到这怵目惊心的一幕,把弓箭扔掉了,跑回家去!他想,在这个世界上,为了眼前的利益、一己的利益,物物相害,何时了得?可守园的人还以为庄子偷了果子,大声喊:“喂!你跑什么?”
看见了眼前的利益,就得意而忘形,这会有生命之虞!而不仅是失败的问题了。
蝉得意忘形而忘记收敛,导致生命危险;螳螂为了利益而张扬,把自己推到危险的境地;而黄雀在静观这一幕,等待着自己的胜利,满以为自己有最大的胜算;可惜,还有瞄准它的弓箭!
忘形者险。忘形者败!
这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易经》里,这方面的论述颇为深入。它说,花盛开,这是多么得意的事呀,尽情!可是,得意和尽情之后,便是凋零。含苞欲放,才是长久的美。
因此可见,得意忘形或者失意忘形,都是由于“度数”不够,浅薄或者无知。
半桶水荡得很。得意忘形者败!
明智与慎辨,是走出困境的两只脚。
无路的时候,也许就有路了,只要我们用心。
有路的时候,也许顷刻无路,如果我们大意。
古人大意失荆州,我们大意可能失去一切,甚至生命。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可否。”中国有两句老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两个好朋友,尤其两夫妻,很难得一千天里不吵架,没有一朵花开到一百天不凋谢的。我们古人看历史看得多么通,最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开始。
我们看中国历史的汉朝、唐朝,看西方历史的罗马时代,鼎盛的时候,就衰败下去。家庭也是一样,兴旺的时候,儿女媳妇都娇贵起来了,太娇贵就是泰到极点,否就来了,否到极点泰来了。不但人是如此,历史也是一样,社会发展也是一样,看通了人生,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