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星微电子总裁金兆玮校友
金兆玮,1969年生,江苏南京人。1991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1992~1996年,任mitech公司的共同创始人,1996~1999年,任金业公司的总裁及创始人。
1999年自加拿大归国,创立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历任副总裁、首席运营官(COO)。现任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总裁、中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任国家“星光中国芯工程”的副总指挥,长期从事数码影像产品开发工作,并从1997年起开始进行数字多媒体芯片设计技术的研发,申请了十几项国内外发明专利。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等。
身高超过1.8米,但看起来清瘦的金兆玮,炯炯有神的双目中透射出来的是“成大事者”的稳健与自信,这与金兆玮丰富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之后,金兆玮即进入电子工业部十四所参与研发工作,之后应师兄之邀开始了创业历程。1999年,定居在加拿大的金兆玮回国与邓中翰、杨晓东等创立了中星微电子,承担了国家战略项目“星光中国芯工程”的实施。十年来,“星光中国芯工程”打破了国外芯片产品的垄断地位,使我国集成电路芯片第一次在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达到全球市场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人生理想:在历练中愈加清晰
与老师眼中的标准版优秀学生不同,自中学时代起,金兆玮就不喜欢抱着书本在教室里啃,阅读丰富多彩的课外书籍反倒成为他的一种嗜好,并一直保持到大学,这种喜好的养成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广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在闲暇的时候,由于身材比较高,他喜欢和好友们打打篮球。而当时的邓中翰就是他在篮球场上的密友之一,谁曾想过,这对篮球场上的玩伴,会有一天成为共同创业的伙伴。
在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四年求学生涯为金兆玮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电子工业部十四所,参与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超声波成像系统”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多频谱成像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后来,在大学师兄的盛情邀请之下,金兆玮扔掉了铁饭碗,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历程,加盟南京Mitech。他们开发的医疗电子设备产品填补了市场的空白,一年后,Mitech在江苏省已经小有名气。
当时的医疗电子设备的主要客户都是国内的大型医院和研究所。为了让客户尽快了解他们的产品并打开销路,金兆玮一边带领销售团队,一边忙于分销网络的建设。可以说,今天金兆玮的市场销售经验,就是在那几年慢慢积累的。
之后的1996年,金兆玮又创立了金业公司,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历程。在他的领导之下,公司建立了遍及全国的PC销售与代理网络,发展势头良好。然而,两年之后,他却萌生了到加拿大发展的念头。谈及当时如何产生这样的想法,金兆玮坦言:“两家企业做下来,走的路子基本以仿制、推广、销售为主,始终不能站到产品和技术的最前沿。”金兆玮希望能够利用出国的机会好好学习一下,开阔视野,“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能够在技术的前沿部分多做出一点成绩”。抱着这样的想法,金兆玮远涉重洋,来到加拿大。
然而在金兆玮刚刚定居加拿大时,他的中学好友邓中翰的一个电话却再度将他拉回国内。“虽然后来上学不在一起了,但我们一直都保持着联系,包括邓中翰1996年回国考察时,那时候我们就探讨,如果创业的话我们可以一起做些什么,做哪些领域的事情。”金兆玮回忆道。
当听完邓中翰对创立中星微的设想之后,最吸引金兆玮的,就是他们未来的产品“可能从系统产品跨入最核心的芯片领域”。这不正是自己漂洋过海想要追求的事业吗?放下电话的那一刻,金兆玮感觉自己的心已经飞回了国内。
巧拓“蓝海”:与市场共成长
1999年10月1日的下午,金兆玮和邓中翰、杨晓东等几个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登上了长城,这几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在那里立下了打造“中国的芯片长城”的誓言,决心“推动中国落后了几十年的芯片产业的发展”。誓言与决心很快就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仅仅两周之后,中星微就在北京中关村的一个仓库内成立了。成立之初,中星微的几位创始人就进行了分工。他们之中工作时间最长,销售经验相对丰富的金兆玮被大家公认为“能够与最难缠的人打交道”,因此他顺理成章地担负起了领导中星微销售重任。
公司成立伊始,面对当时的美国与韩国企业在CPU芯片与存储芯片领域的激烈竞争,中星微选择了当时国内外市场尚属空白的多媒体芯片领域为突破口。金兆玮认为:“多媒体芯片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与我们公司刚刚成立,也属于一个起步阶段的情况比较吻合。而且,它又能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摄像头、手机、数码相机、高清晰度电视以及未来3C融合的大趋势密切相关。”选定了技术方向之后,依托几位创始人之前在多媒体芯片领域所拥有的专利技术与产品开发经验,中星微创业团队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研制出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码图像输入芯片“星光一号”。然而,产品研制出来了,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摆在金兆玮与中星微团队面前:如何成功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要知道,在芯片产业,如果创新的产品无法取得良好的市场销量是无法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打开市场局面的第一步是了解产品的潜在购买客户。为了解中星微产品的潜在客户,肩负销售重任的金兆玮开始频频与自己的同事走访各类大大小小的展会。一旦发现哪个客户对中星微的产品感兴趣,金兆玮就会径直上前与客户沟通。
当时,PC camera的客户大部分都是国外厂商,中国OEM厂商则受委托生产相关产品。摸清底细之后,金兆玮琢磨了一下,如果直接与国外客户谈,周期比较长,门槛也比较高。因此,金兆玮与同事们就主动上门找到了OEM厂商,向他们介绍了中星微的产品。当OEM厂商第一次看到金兆玮和他的同事时,感到十分惊奇:原来国内也有生产PC摄像头芯片的厂商啊!然而,尽管对方对中星微的创新产品很感兴趣,但对他们的产品质量却信心不足。
“过去中国厂商生产的都是一些像电阻,电容等简单的元器件,而中星微生产的SOC控制型芯片在国内还尚属首例。”金兆玮说。这也是OEM厂商对他们最不放心的地方。
最初,金兆玮每次在面对客户时,对方抛出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们的产品批量生产过吗?”为了打消这些代工厂的疑虑,金兆玮一边费劲口舌地解释他们产品的创新点,一边把他们在实验室已经测试好的数据拿给对方看。
“实在不行,如果他们不愿意投入人力资源来开发我们的产品,我们就请工程师替他们做,做好之后,请他们验证。”金兆玮还将对方最关心的风险问题一一列举,然后表示,“我们公司虽然小,也愿意在你们有风险的时候一起来承担。”那段日子,金兆玮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面奔波。“那时候我每个月能回公司的时间非常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