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中星微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首要原因就是其市场定位十分准确,选择做数字多媒体芯片就相当于进入了一片“蓝海”。而在金兆玮眼里,“中星微做PC 摄像头芯片的时候,这个领域还不能被称为蓝海,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海,我们是随着市场一起慢慢成长起来的。”
通过金兆玮与同事的努力,中星微成功地将PC Camera芯片推向了市场。当拿到第一家OEM厂商的订单之后,金兆玮明显感到,此后的市场推广阻力越来越小,他们的产品推广速度也大大加快。
2002年,面对手机芯片市场的巨大前景,中星微又开始拓展移动多媒体芯片领域。此时,中星微的PC Camera芯片在全球市场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PC和手机是两个不同的行业,金兆玮发现,他又开始面对一个最初打开市场时遇到的同样问题:“对方依然不知道中星微,依然不知道中国还有手机芯片设计公司,不知道我们的产品还可以用到手机里面。”
对于金兆玮而言,这意味着一切还需要从头开始,包括销售团队与销售网络。然而,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中星微就在手机多媒体芯片市场上占据了音频合成芯片的第一名。“我记得当时全国一共有不到50家手机厂商,我们拿下了45家的订单。”然而,从2004年开始,中国国产手机开始出现了全面滑坡。中星微的多媒体芯片销量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金兆玮和他的销售团队开始把眼光越来越多地投向国际市场。
展开手机一级厂商的名单,诺基亚、摩托罗拉、索爱、三星、LG五大巨头的名字赫然在列。经过研究,金兆玮发现,诺基亚与德州仪器有战略合作关系,因此想要打入诺基亚的供应商行列比较困难。而摩托罗拉由于供应链过长,其亚太区总部、制造中心、设计中心又分别在不同地区,因此想要成为他们的供应商也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经过一番分析,金兆玮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距离中国市场最近的三星和LG身上。之所以选择这两家韩国企业,是因为中星微的进入速度会相对较快,成本会相对较低,而三星和LG的手机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也比较高。与当初通过OEM厂商打入PC Camera领域不同,这一次,金兆玮要想让中星微成为这些手机一级厂商产品的供应商,就必须与其“面对面”。
有意思的是,三星起初对于中星微本身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其产品的兴趣。“他们想知道中国新的高科技企业在做什么,中国企业的产业背景是什么样的,中星微的技术背景和员工的状况是什么样的。”金兆玮说,这一连串的感兴趣,让中星微有了与三星接触的机会,“我们在向三星介绍中星微的同时,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技术和产品是可以跟他们展开合作的,进而吸引他们对我们的产品进行评估”。
2004年,三星电子的CEO到中国内地考察时,应金兆玮之邀专程参观了中星微。尽管已经有了多次的接触机会,但要想让中星微成为三星的供应商,对于金兆玮和他的销售团队而言,却并非一日之功。
“对于供应商的考核,三星拥有一整套复杂的体系。在通过三星的供应商资格认证后,中星微的产品才能被放到三星的供应商库中。当三星的工程师在设计产品时,才会从供应商库中进行挑选。”金兆玮说,从第一次与三星接触,到最终拿到订单,他和同事用了整整两年半的时间。经历了一段爬坡路之后,金兆玮看到了灿烂的风景。继三星之后,LG也采用了中星微的手机多媒体芯片。2008年11月,中星微的手机多媒体芯片全球销量更是突破了1亿枚大关,占据了国内80%的市场份额。这一佳绩无疑是对金兆玮和他的团队多年不懈的努力与付出的最好肯定。
运筹帷幄:从市场先锋到统领全局
2006年底,在中星微管理层的人事调整中,金兆玮由之前的首席运营官兼销售副总裁升任为中星微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金兆玮也开始将精力从销售工作更多地向公司的运营管理上转移。
对于像中星微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对人才的有效管理尤为重要。中星微拥有“10%硅谷人+60%研发人”的创新人才架构。其间,研发人员是中星微的核心力量。如何让每个员工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又具备协同作战的能力,就成为考验金兆玮和中星微管理层的一个重要命题。金兆玮说,“我们希望小到个人,大到团队都能够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去,不断创新”。
身处IT行业的核心领域,中星微每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最多只有12个月,产业升级不断加速,全球化的竞争对手不断加入,每一天,竞争形势都在发生变化。“要想保证在业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每一代的产品都不能出错误。”一直站在市场前线的金兆玮,时时刻刻都倍感压力。
“先于市场一步是英雄,先于市场三步是烈士。”金兆玮表示,对于中星微这类研发型企业而言,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要求他们必须有能力把握好研发与市场这二者的节奏控制。“这是公司的策略性问题,其实无法说哪种方法更好。”按照中星微的经验,金兆玮认为,只能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做法。
上市之前的中星微,对资金的运用一直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当一家企业还在生命线上挣扎时,要做如何先进的技术、推出如何具有前瞻性的产品,都是很不现实的事情。中星微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存问题,因此最初他们的产品和研发项目都以“短、平、快”为主,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产品、打入市场,尽快给公司带来利润。而在成功上市,拥有了充足的资金之后,中星微就可以重新对自己的研发队伍进行整合。金兆玮说:“我们就把过去那种单一的工程化技术队伍分成几类,有的还是做市场项目,有的则专门负责研发型的项目。而对于研发型项目队伍的考核,我们不会给他们定一个明确的财务指标,而是定一个技术性指标。”
通过一次次思考与摸索,金兆玮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2008年12月29日,中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合资企业。作为天津滨海新区安防产业基地的龙头企业,中星电子主要业务方向为安防监控市场,成为安防监控核心技术的提供商,此举正式吹响了中星微集团进军安防监控领域的号角。金兆玮再次被委以中星电子总裁的重任。2009年8月,在他的主导下,中星电子完成了对ASB(阿尔卡特—朗讯—上海贝尔)ViSS监控业务的并购,这对于公司全面进军安防监控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战略意义。通过此次并购,中星微将拥有从核心芯片设计到软件开发的整体研发能力,这将使得中国安防监控产业自此拥有了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问及大学毕业之后的工作与创业的感悟,金兆玮认为创业过程的历练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尤其参与了‘星光中国芯工程’十年的实施,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让我感觉到身逢盛世为国家的核心技术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和创业伙伴共同发展中星微这十年中,面对未知的市场,通过摸索与实践,厚积薄发,勇闯新路,开拓出一片属于中星微的“蓝海”,同时,中星微的下一个十年,更多的十年,又让他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