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寻培珏校友
寻培珏,1959年11月生于山西省万荣县。1978年3月~1982年1月,他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磁性材料与器件专业;1982年2月~1985年8月,在原电子工业部第33所工作;1985年9月~1988年6月,在电子科技大学磁性材料与器件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9月~1991年7月,在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博士学位;1991年8月~1993年7月,任深圳德达磁技术有限公司开发部经理;1993年8月~1998年12月,历任深圳资源磁电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总经理;1999年2月~2000年9月,任深圳深爱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2000年9月~2001年5月,任深圳深爱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1年6月~2003年12月,任深圳深爱半导体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2004年至今,任深爱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2006年11月起,任深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寻培珏出生于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刘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当时由于家里已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最小的他几个月时就被过继给同村一户姓寻的人家,从此本姓孙的他改为姓寻。这时的他,小小年纪就有了与同龄的孩子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同时,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的成长历程也多了一份与同龄的孩子不一样的转机。命运总是垂青有着志向的人们,当时的他与同龄人相比,似乎命运的绿荫注定要落在这个孩子身上,给他呵护。在一天天成长的过程中,他更加懂得亲情的温暖和长辈的厚爱;在他小小的心里,就萌发了知恩图报的幼芽。在岁月的风雨中,这样的幼芽终将长成一棵大树,就像以后他经常在员工教育中常说的一句话:“做事先做人,做人孝为先。”以此引导员工从业,培养员工的职业操守。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天资聪颖的他,从小就有着与众不同的表现,再加上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影响,上学期间,他在班里一直担任班长,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处于当时的大环境和对知识的渴求,1976年高中毕业后他被学校聘为临时的民办教师,成为一名光荣的初中数学老师,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高尚工作。
岁月留痕人有志,待到春风化雨时,就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际,共和国的知识殿堂重放异彩。这时的他厚积薄发,抓住施展理想和抱负的机遇,毅然决然地参加了1977年的“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届全国大学统一考试,事业的征程从此开始。当他得知这一消息时,离考试也仅剩一个来月的时间,就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当时作为老师的他只能请同事帮忙代课,他通过自学和以前扎实的学习底子,每天早起晚睡,把每一分每一秒都抓紧起来用;当时的复习资料极度缺乏,只能汲取书本那仅有的知识,但如此糟糕的学习环境依然挡不住他求学的脚步。在此期间,他的一位恩师曾给他送来了自己“文化大革命”前考试的复习资料,虽说未必能够解决大的问题,但给予他的是一种力量,一种支持,一种温暖。最终,他从容地迈进了高考的战场并赢得了胜利。
由于当时的通信不发达,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是否考取的信息,但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会使自己如愿以偿。虽然他从同事那里得知自己考上的消息,但直到骑着自行车到几十里外的县委大院看到红榜上自己的名字那刻起,他的心才真正踏实下来。之后他又骑了几十里的自行车把这一喜讯告诉了在外地工作的父亲,一家人许久地沉浸在喜悦和幸福中。据当时统计,他们全县第一批被录取的学生仅仅只有50来名,而他当时所就读的高中也仅有两个学生,他就是其中一名,并且是被重点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磁性材料与器件专业录取。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的可以说是天之骄子,而一个农村娃考上大学,就更是不容易。志在必得的他,在乡里乡亲面前,成就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人生的转折开始了。
1978年3月,离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已买好了火车票即将踏入高等学府的他,心中充满着留恋和不舍。这对他来说是第一次出远门,也意味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将见不到养育自己的父母。在临行的前一天晚上,他与父亲促膝长谈,父亲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好好学习,勇敢做人。当时,父亲塞给他一把仅有的十几元钱的角票,并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使他终生难忘的话:“只要你愿意读书,你读到什么时候,我们就供你到什么时候。”或许他当时没有太深的体会,但父亲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不断进取。可以说,父亲对他的影响是重大的,老人一辈子厚道朴实,性格豁达,自强不息,曾在村里办大食堂解决群众吃饭问题上做出突出的成绩,又于1959年赴京参加了全国劳模群英会,受到了周总理和吴玉璋的亲切接见。这一先进事迹曾刊登于1960年7月2日《人民日报》。工作多年退休后老人也不闲着,担任本村老年协会会长,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得到村里人的广泛赞誉。可以说父亲的为人处世、正直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以至于他在学业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学位,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成为同龄学子中的佼佼者,成为现在国内半导体器件行业的领军人物。
四年的大学本科学习,作为同班年龄最小的他,一头扎进大学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1982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原电子工业部第33研究所,从事软磁盘的研究工作。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虚心地向前辈师长们学习请教,在短短三年时间,他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几年的工作实践中,他很好地把学校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运用得恰如其分。大学所学的知识经过实践的检验,使他的视野得到了拓展,思想有了新的升华。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被他执著的追求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不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要向新的人生高度攀登。志向和脚踏实地总是相影相随,他开始了新的人生思考,要有新的进步,还是要从最实际的地方起步。感到自身不足,他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凭借着北方人率直的性格和闯劲,凭借着对自我人生和事业的新思考,他又一次选择了自己的奋斗目标。1985年8月,他又如愿考入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攻读电磁场理论专业。可以说,在当时,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已经是一种新的高度,期间只要认真学习,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根本不成问题,关键是还可以让自己放松一下。可他却不和常人一样的思考、行事,一句话:志不在此;拿到硕士学位后,他半点没有松懈,而且继续努力,再次凭着扎实的文化和技术理论基础,以优异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个人能力,在1988年考取了刘盛纲院士的博士研究生,继续攻读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物理与器件专业,为他以后的工作及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理论基础。
1991年7月,寻培珏圆满完成了博士生学业,取得了当时稀有的博士生学位,可以说是最高的“高材生”。国内的多个高等院校向他发出了邀请,同时也有出国继续深造的机会摆在他的面前。但是,不甘平庸的他,再次超越自己,怀着一颗创一番事业的雄心和抱负,只身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投身于经济特区建设中。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各种物质条件还非常差,作为当时在深圳还是凤毛麟角的博士,寻培珏进入深圳德达磁技术有限公司,担任开发部经理。但当时的待遇却只有几百元一个月的工资,住的是外来人员的临时安置区——铁棚房。夏日炎炎,蚊虫成群;冬天冰凉,每逢外面下大雨,屋内就下小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并没有浇灭他渴望在经济特区干一番事业的激情。
理想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事业上的不顺利,让他开始了新的思考。1993年,时逢赛格集团新的领导班子上任,急需人才的集团领导看准了已经准备到高校任教的寻培珏博士,让他进入了当时高新技术产业的电脑磁盘制造企业,当时也是中国软磁盘生产的领头军——资源磁电有限公司,担任副总工程师。由于当时受欧盟对中国软磁盘实施反倾销政策的影响,加上国内同类产品生产厂家的一哄而上,造成无序竞争,形成了恶性循环,企业经营十分艰难,市场萎缩,财务紧张。1994年初,为扭转公司危机局面,寻培珏博士临危受命,接任公司总经理,一手抓市场恢复,调整经营策略,使业务得到恢复;一手抓资产清理,对遗留的经济问题进行清理,最大限度地争取经济利益,为公司换回了上百万美元的出口经济损失,使得资源公司一度出现转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用自身具备的扎实的文化理论和执著的事业心勇敢面对,一个成功企业家的风范崭露头角,为他日后在节能灯照明领域大获全胜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作为行业内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寻培珏还担任中国磁记录行业协会软磁盘专业委员会主任,多次主持召开行业协会会议,调和无序的行业竞争,为行业创造稳定的发展局面,以真诚赢得了同行们的尊重。
由于软磁盘产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也只是一种过渡性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小,企业生存越来越难,公司转型已没有能力,寻培珏博士审时度势,果断地关闭公司,完善了多种法律手续,为集团、为国家避免了更多的损失。
1998年底,几乎失业的寻培珏走到人生事业征途的最低谷,但他并没有消沉下去,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英雄总会有用武之地!我可以从头再来!市场不同于学院,经营不同于学习。对此,寻培珏有着十分理智和清醒的认识,他用一双硕大的双脚,坚实地踏在深圳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之上,勾画着美好、充实、向往的人生蓝图。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现在经营管理的深圳深爱半导体有限公司已在国内绿色照明行业成为名列前茅的明星企业,国际节能灯照明行业也开始出现深圳深爱半导体有限公司的身影。蓝图成为现实,愿景开始展现!这样的成功除了寻培珏本人,谁还能说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