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刘济东校友
刘济东,1960年生,汉族,1975~1978年7月,就读山西大学附中,任团支部书记;1978年9月~1982年7月,就读电子科技大学,任团支部书记;1982年8月至今,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历任助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兼党委书记;1987年9月~1988年2月,在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部进修;1999年12月至今,兼任太原风华信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等职务;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太原风华信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即使是在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的太原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风华信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原风华公司)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2006年,太原风华公司被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确定为103家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之一,2008年7月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2009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实施十周年总结大会,太原风华公司荣获“优秀企业”称号。
如果说太原风华公司是山西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路上的一支出色的国家级团队,那么,兼任该公司董事长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以下简称二所)所长刘济东就是这支团队的领路人。是他,带领着二所和太原风华公司走出一条科技创新与产品研发结合的新路子,为推动我国电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勤奋学习,敢于尝试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这对正在山西大学附中读高二的刘济东来说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第二年,刘济东在选择报考学校时,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的哥哥给他推荐了自己的母校。“这是一所很不错的学校,计算机系在国内很有声誉。”在哥哥的影响下,刘济东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从山西来到了四川,走进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就读于我校计算机系计算机工程专业,开始了他难忘的大学生涯。
来到成电,这里良好的校风以及严谨的学术氛围深深地感染着刘济东。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努力地学习。当时,学校并不要求学生必须上自习,但刘济东和班上的同学们每天都早早地起床早读,晚上也要自习到很晚才回到寝室。即便到了周末,也顾不得休息,抓住一切时间学习,丝毫不敢懈怠。
由于历史条件和时代际遇的原因,当时很多人的英语基础不好,刘济东也不例外。为了学好英语,没有录音机的刘济东只好用收音机调收短波信号学习外语。刚恢复高考,各种条件及参考书比较缺乏。为了学好数学,他往往做完了教材上的习题还觉得不够,和同学们到春熙路的旧书店买来一些参考书,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钻研……在刘济东眼中,每一门课都有它的用途。“‘书到用时方恨少’,将来工作时说不定哪天就用到了,所以每一门课程都值得认真学习、熟练掌握。”
大学期间,刘济东非常喜欢动手做一些东西。在当时的实验条件还很简陋的情况下,他就凭借在《数字电路》《电路分析》等基础课程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和同学一同设计制作了计算机的控制部件。通过这种动手能力的训练,使他对CPU、对计算机都有了深入而系统的了解,也使他对计算机应用领域愈发好奇起来。
踏实工作,创新进取
1982年,刘济东被分配到了位于太原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成立于1962年,是专业从事电子专用设备研发制造的国家级研究所。
到二所后,计算机科班出身的刘济东的才能很快显现出来。众所周知,现在的计算机功能强大,软件丰富,外部设备几乎是即插即用,这在3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当时所里有一台DJS-130小型计算机(当时比较先进的机型),内存只有16KB,使用的外设既无硬件接口,又无软件支撑。刘济东凭借在学校掌握的技术功底,很快为其配置了主机与宽行打印机的硬件与软件接口,使其在科研生产中发挥了作用,受到了师傅们的好评。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对于二所来说,也正处于改革的转型期,很多人都在观望,无法专心致志地开展科研工作。刘济东当时的主要工作是从事自动测试系统、红外探测系统、数据分析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他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踏实苦干,勇于钻研,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86年,他担任了第二研究室副主任,并于1990年被所内破格提拔为高级工程师,成为当时所内最年轻的高工。
1996年,刘济东走上了所级领导岗位。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二所与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1988年共同投资组建成立了太原风华高新技术有限公司。2000年,为推动公司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实行以资本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路径,联合山西省四家本地企业成立了太原风华信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此后,刘济东作为太原风华公司总经理,领导公司完成了企业增资扩股、市场转型、股权调整等重要战略发展阶段,推动公司为山西省地方建设作贡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瞄准装备,坚韧不拔
当今世界,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已越来越突出。一个国家不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更不能在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上长期受制于人,失去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二所坚持以先进电子制造技术研究和电子装备制造为主业,在刘济东和他的团队共同努力下,几年来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提升国内电子装备水平、扩大产业规模方面取得了出色的业绩。
元器件设备的研发是起步的开始。1996年,刘济东带领二所与国内专业从事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电子专用设备等电子信息基础产品的广东风华高科合作,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条片式电阻器生产线,其产品质量和技术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汽车工业自动化、航天航空、军事及数字电视、数字音响等投资及消费电子领域。这一高新技术得到了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新型电子片式元器件关键生产设备产业化”项目、“新型电子元器件专用生产设备组线技术”项目先后列入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元器件设备研发的成功给二所的发展打开了一扇观察和了解外界的窗口,在掌握了设备制造关键平台技术的基础上,二所在分析判断了市场需求和产业趋势后,主动出击,陆续在液晶显示器生产设备、微组装设备和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液晶显示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及产业规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二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LCD设备,是科技部“LCD液晶显示器生产设备”技术依托单位,也是国内外液晶显示器生产领域一流客户的供应商。技术能力上,二所已形成了LCD后制程生产设备的全面解决方案及成套装备,同时基本实现了彩色STN-LCD显示器件生产线设备国产化。新型平板显示器件TFT-LCD产业化等三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产品广泛应用于夏普、宸鸿、信利等国内外知名液晶生产企业,并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地。目前,二所正与北京京东方密切合作,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TFT-LCD设备。
微组装设备研发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当今世界,精密的元器件研制技术成为展现高、精、尖技术的舞台之一,微组装设备研发技术是二所重点专业方向之一。二所拥有国家级微组装技术研发中心,是国家“十一五”微组装设备及工艺技术研究的主要支撑单位。近年来,二所与白俄罗斯、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深入开展微组装技术研究,并在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兄弟院所的共同配合下,成功研制出国内外首条微组装设备生产线,掌握了微组装项目工艺系统化集成技术。目前,二所已成为国内微组装设备的主要供应商,产品实现了批量化销售。
积极进军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及材料领域。在液晶显示器生产设备和微组装设备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刘济东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他以敏锐和超前的眼光瞄准了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并于2005年开始推动光伏电池关键生产设备多晶硅铸锭炉等产品的研发。2006年,“太阳能电池多晶硅片制造关键设备及工艺技术”列入了“863”计划项目,受到了科技部的支持。2008年5月,多晶硅铸锭炉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目前,硅片装片机等系列光伏电池关键设备均实现了批量化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一流太阳能生产企业。光伏设备还作为山西省的战略性产业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点支持。
在创新之路上,无论是二所、风华公司还是刘济东本人,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二所先后荣获了科技部“专利先进集体”“国际科技合作先进单位”称号,“片式元器件关键生产设备产业化项目”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称号。有30余项产品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3个项目的研制,先后承担国家发改委产业化建设项目5项,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20余项产品列入科技部重点新产品。几年来,二所多次获得集团公司和山西省国防科工办“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7年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评为A级企业。太原风华公司业绩增长迅速,销售收入连续6年保持35%以上的增长率,多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出口国外;连续数年被太原国家级高新区授予“优秀企业”“模范企业”“十佳快速成长企业”等称号。而刘济东本人也有多项成果获省部级成果奖:曾获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称号;多次获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优秀企业家称号;2002年被记一等功1次;2002年11月,在第四届“山西省青年科学家奖”暨“山西省青年科技奖”评选中,刘济东获“青年管理专家”称号;2007年获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二所和太原风华公司的快速发展融入了刘济东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体现了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矢志不移,刘济东一心扑在国内电子装备制造发展大业上,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对于刘济东来说,学生时代绘就的理想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