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六提出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营销为导向,目标管理为龙头,岗位管理为轴心,科技创新为动力,管理创新为突破口”的改革发展思路,明确提出了“确保国家需要,促进模拟集成电路技术上台阶;发展民品,开创效益新局面;深化改革,建立高科技企业机制”的奋斗目标;从制度建设、分配机制、治理结构、人才队伍建设、经营管理以及重大经济支撑项目等方面进行了总体设计,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2001年实施精简机构和人员方案;2002年在全所开展定岗、定员、定职责的“三定”工作;2003年全面推行了以岗位管理为轴心的全员聘用制改革,初步实现了岗位及人员的优化配置;2004年全面开展制度规范化建设;2005年深入开展岗位评估,建立了以岗位薪酬制为基础的报酬体系;2006年出台了《经营目标责任制管理办法》,推行主任设计师、主任工艺师制度,开展优秀青年技术人才评选;2007年推出了“实施事业部制,做强做大24所”组织架构优化工程;2008年着力推进“模拟集成电路研发基地建设”并得到国家认可等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与实践,创新性地建立起了“四个机制”,即以岗位管理为轴心的契约化管理机制;以岗位目标为导向的绩效考评机制;以岗位价值为基础的动态分配激励机制;以素质提升为目标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使24所经济在2000年即徐世六出任24所所长当年就一举扭亏为盈,并从此一路攀升,2008年全所总收入是1999年的近10倍,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改革成果荣获了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24所的职工们感激他们的徐所长。2000年,职工们亲自为徐所长戴上大红花,敲锣打鼓送他去北京参加全国劳模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徐世六载誉归来,带给24所骄傲与自豪的同时,更向大家展示了他崇高的情怀和人格魅力:他将国务院颁发的5000元奖金,悉数捐赠给所里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他说:“荣誉是大家的,24所的发展全所职工都作出了贡献,因此,这奖金是大家的。”
面对阴晴不定的市场变化,徐世六在24所强调了两个“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他认为,企业领导人既要有追求成功的激情,更要有指挥企业整体运动的能力,“就如驾驶汽车的司机一样,把握好方向盘使汽车的各部位有效运转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所以,徐世六不断实践着他的“动态企业管理方式”:员工要根据岗位动,管理层要根据员工动,企业要跟随市场动,人员、战略、运营三个核心流程的紧密联结,把总体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把压力传递到每个员工身上,使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一个现代科研院所,促进微电子技术发展、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使科研院所始终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浪尖上”。
“正是因为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我们这个1000多人的集体不得不走出吃大锅饭的日子。”徐世六对自己要做什么很清楚,他要让企业走在市场的前面,科研人员的开发研究走在技术的前面,让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充分运动起来,在运动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人才
“国以人兴,业以才立”。徐世六非常重视人才、爱惜人才。他认为,影响24所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人才问题,人才是立所之本、发展之源,加快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跨越,离不开人才,只有有了用科学发展的思想武装的人才,才能实现24所的可持续发展。他把吸引、集聚人才作为头等大事,督促机关部门,想方设法培养人才,以大项目为事业基础,请Willy Sansen、Harold Gamble、Franco Maloberti等国际知名教授来24所讲学,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当导师来带技术团队,促进人才的快速成长。
面对复杂多变的人才市场变化,他提出了“以促进员工全面发展为己任,创新管理、德行实践”的管理格言,通过不断思考和探索,创造了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的企业管理方式。他通过管理、技术和技能三支队伍的职业通道规划,对管理:推行中层干部的滚动目标责任制,年薪与目标挂钩;对业务管理按照高级主管、业务主管等六岗、22级薪档制,宽带薪酬设计,实现管理岗位动态激励;对技术干部:实施主任、副主任工程师等六岗、23级薪档制,宽带薪酬设计,动态激励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带头人,打造行业领军人才;对技能人才:着重培养技师队伍和高级技工队伍。他着力推行高效、精干、扁平的组织结构,打破了干部职务终身制,形成了技术、管理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与退出机制;以岗位管理为轴心的全员聘用制的推行,建立起了新型的契约化管理模式;建立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岗薪随企业效益浮动,收入与业绩挂钩的宽带薪酬体系,并在技术管理骨干中推行年薪制。较好地体现了人才资本的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人才的吸引和稳定得到保障。
徐世六高度重视管理人才、科研人才、技能型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牢牢抓住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制订了24所发展需要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建立起了“以管理素质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岗位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训体系,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获得快速提升。通过对中干进行管理理论要素的培训,并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使中干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让中干围绕目标创新管理,整体战斗力大大增强。对科技人员重点培养和造就科技英才,构筑人才高地,采取智力引进、出国进修、专家讲学、技术交流、评选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在所内推行科技进步奖的评选、颁发专利论文奖,竞聘主任、副主任设计师、工艺师等,并从“业务能力、学术水平、业绩效果、知识更新、协作配合”五大要素实施考核,培养和激发技术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学习型的科研队伍,形成后劲有力的人才梯队。
徐世六充分发挥24所的资源优势,2006年积极争取到人事部批准在24所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他通过组织与电子科技大学开展联合硕士、博士培养,培养专业人才50多名,取得工程硕士10余人,培养在职博士3人,进一步提升了科研队伍的实力。
成果
几年间,24所发生了质的飞跃。管理顺了,人心顺了,具备了搞技术创新的条件。国家在24所设立了重点实验室,徐世六亲自担任主任,高度重视模拟集成电路研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狠抓模拟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瞄准模拟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趋势,集中优势兵力对AD/DA转换器、RF电路等进行攻关,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使24所模拟集成电路综合竞争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徐世六常说:“对于一个处于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科研院所来讲,仅仅只是局限于取得科研成果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把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何等容易,为此,他操碎了心,费尽了力。他亲自带领市场人员,常年出差在外,深入市场、深入用户,找准市场需求,通过外部市场、内部状况分析,优势、劣势、机遇分析,制定了市场营销战略,着力扩大市场份额,努力做到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推进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突出主业,转变观念,瞄准重点工程抓用户,加强产品开发,积极拓展军民两个市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系列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以AD/DA转换器、RF电路、放大器、电源、汽车电子为代表的拳头产品。在2002年,即担任24所所长两年,就使24所的产品销售收入首次超过了科研项目经费拨款收入,实现了历史性地突破。同时,24所的民品产业也逐渐步入了快速发展,所属两个控股公司均成长为重庆市有名的高科技企业,集诚公司形成了以车用传感器、ECU电子控制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汽车电子产品为主导的产品,设计公司形成了以卫星定位和数字电视硅调谐器为主导的产品,产品销售均呈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两个公司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在徐世六这位“领航人”的引领下,24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立稳了脚跟,向着更宽阔的领域前进。随着科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所上下士气高涨,提炼出了“为国家作贡献、为顾客创价值、为员工谋利益”的企业宗旨,“自强争先”的企业精神,“诚恳待人、诚实做事”的经营理念,“主动做好自己分内事、配合他人做好协作事、你我共同做好24所事”的工作理念,职工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大大增强,圆满完成了各项科研生产经营管理任务。在徐世六担任24所所长、党委书记期间,24所科研实力大大提升,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有资产得到了保值增值,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荣获了中组部、人事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总政治部授予“某重大工程突出贡献奖”,被评为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徐世六喜欢体育运动,尤其是乒乓球。在看似简单的手脚运动中,他发现小小的乒乓球,并不是一去一回那么简单,而是暗藏着更多管理上的哲学。“小球在不断地弹跳中显现出它的活力与灵性。劲儿大了,小球会出界,劲儿小了,又不能过中线,要想在力度的把握上做到恰到好处,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总结。我想企业的运作管理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企业只重赢利不重发展,一时的机遇不能长久下去;只重发展不重经营,势必会消磨掉员工的积极性,这是企业最担心的问题。让企业整体都积极运动起来,有了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心愿
为发展民族微电子事业与国防科技事业而不懈奋斗的徐世六,取得的成就不断地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给了他一连串的荣誉。他先后15次荣获了省部级以上的表彰,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高级管理人才、国防科技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重庆市改革开放30年突出贡献企业家;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重庆市第三届人大常委等等。
徐世六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他的回答是: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他说:“当年与我一起毕业的同学,绝大部分都下海了;同我一起分在24所的科研人员,到今天仍然在科研战线的也不多了。”而他却坚持下来了。徐世六说:“其实,看着与我同样条件的同学或同事,一个个当上了老板或大款,我也动摇过,苦闷过.但我又时常对自己说,我是党和国家培养的大学生,是一名共产党员,现在中华民族正在复兴,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离不开科技。想到这些,我就埋下头,静下心,潜心搞科研,抓管理,决心为中华民族微电子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徐世六的肺腑之言,也是支撑他刻苦搞科研、抓管理、出成果的坚定信念。
2009年,徐世六又被委以重任,被认命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重庆声光电公司总经理,承载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国家有关部门、重庆市政府等各级领导对中国电科重庆事业发展的重托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重庆三所广大干部、职工的信任。
对于重庆声光电公司的未来发展,徐世六提出了要把重庆声光电公司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国家级声光电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力争到2020年成为100亿元企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虽然已年过50的徐世六,走在了新的岗位,承载着新的使命,但是对于未来,他依然充满了激情,充满了追求。他说:“做事要执著,十年磨一剑,不执著是根本不行的。做任何事都是一样,我们有了追求的愿景,只要你奋斗了,努力了,真诚地付出了,天道酬勤,就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