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得知后没有赞成,也没有反对。他只是从工具箱里取出一个四方形的大铁皮盒,把一些碎铁块全装了进去,然后对男孩说:“盒子装满了吧?”男孩回答道:“装满了。”接着师傅又用铁锹铲了许多铁屑往里面倒,再问男孩:“盒子装满了吧?”男孩又回答道:“这次肯定装满了。”想不到师傅又端了半盆水过来,一勺一勺地往里面加,结果半盆水也全加进去了。最后师傅语重心长地对男孩说:“盒子装的东西看上去很满了,实际上里面还有许多空隙,它好比技术,看上去行了,实际上还差一截。我这里有几套难度较大的塑胶模具,你是否能够做出来?”男孩接过图纸一看,那错落有致、曲线优美的型面,照他现在的水平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
男孩明白了自己与师傅真正的差距在哪里。于是他放弃原来的打算,更加刻苦地钻研技术,不断用知识来填充自己。几年后,男孩在全国青工技术比武中取得了好成绩,回厂后,被晋升为最年轻的技师,薪水也增加了许多。
智慧故事:他从那只铁皮盒懂得了,“满”是无止境的,只有一直注入,才能更接近“完满”。
人生要滚烂泥巴
侗族人有一种独特的成年仪式:一个人有三个生日要滚烂泥巴。即:5岁,10岁,15岁。
他们有句俗语: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劳,从祖父那里学到耐性。
5岁的人,就要脱离母亲的怀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劳动。
母亲把孩子领到田边,由父亲在田坎那边接着;到了10岁,父亲把他领到田边,由祖父在田坎那边接着(没有祖父则请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意思是孩子初步养成了劳动的习惯,下一步要向祖父学习交锻炼意志,培养耐性了。
到了15岁,则由祖父把他带到田边,对面田坎没人接,从这时起,意味着你长大成人了,需要自己去体会人间的艰辛。
是侗族人作践自己的孩子吗?
有句话说:靠吃别人的饭过日子,就会饿一辈子。而现实中的有些年轻人,他们在家靠父母,工作靠单位,稍有挫折便一蹶不振。
侗族人的孩子,母亲呵护过,父亲教导过,祖父启示过,然而这烂泥巴只能由自己来滚,对面田坎上没人接。
做侗族人的孩子是幸福的。
智慧故事:滚一身烂泥巴,勇于独步人生,这是现代初涉人世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美国孩子不花父母钱
孙女的同学小廖从小爱玩电脑,在程序设计上很有一套。在他高中毕业那年,就有一家公司出7万美元年薪聘请他。他还在考虑中,因为另有一家公司出9万美元来争取他。一个18岁的青年很难拒绝一年9万美元高薪的诱惑,他便放弃了著名大学的奖学金和入学许可证,开始工作了。
小廖为什么放弃念大学先去工作?主要原因是他需要赚钱念大学。美国公立大学学费不高,但书本、食宿、零用各项杂支等等合计,大学生一年起码需要1万多,私立院校需要2~4万,一般中等收入的家庭,一年赚4~5万,除掉税负、保险等等,实际收入不过3万左右,如何供得起孩子念大学?小廖的家庭并非富有,先工作赚钱,经济上打点基础再进修是上策。
其实美国家庭不论贫富,都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的能力。到了18岁高中毕业就独立自主、一切自理,不依靠父母。进入社会工作的搬出去独立门户,继续读书念大学的搬进学生宿舍或在校外租一间房子住,靠奖学金、助学金、校内外打工维持,或是向政府或向银行贷款,毕业以后,有了工作再慢慢还债。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父母会从旁协助但不会全部承担。经济能力不足的,父母无力帮助,子女也不指望,自谋前途。
美国孩子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打工赚钱,女孩子给邻居、朋友家看小孩,男孩子割草、送报。到了14岁就可以到附近的冰淇淋店或商店帮忙,在放学以后和周末工作。年满16岁就可以做成人的工作,多数在各种商店做店员,如服装店、超级市场、饮食店、书店等等,像炸鸡店、汉堡店、三明治店晚间和周末的人手都以学生为主力。高中生赚零用金、存钱买自己的汽车和预存大学费用;大学生半工半读,维持生活和学业。自力更生,不依赖父母,社会风气如此。已成年的子女不能自立,自以为耻,也为人耻笑。像中国家庭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一切费用由父母负责供给,就业后遇到挫折困难仍回家依靠父母生活的情形,在美国很少见。当然,这里面也有国情的不同。
美国人开始工作比较早,社会经验比较多,做事比较成熟老练。所以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便开创出一番事业的也不少;在工作单位独当一面有杰出表现的也很多;各机构也乐于擢拔任用年轻人发挥他们的潜力。
智慧故事:美国是青年人的战场,美国青年人喜欢赤手空拳打天下,上战场冲锋陷阵,不靠祖荫、不靠父母、不靠人事关系,而全靠自己。这一点和中国的年轻人有不小的差别。
人生可以好简单
有个牧场主人,叫他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地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
有一个网球教练对学生说:“如果一个网球掉进草堆,应该如何找?”有人答:“从草堆中心线开始找。”有人答:“从草堆的最凹处开始找。”有人答:“从草最长的地方开始找。”教练宣布正确答案:“按部就班地从草地的一头,搜寻到草地的另一头。”原来寻找成功的方法很简单,从一数到十不要跳过就可以了。
智慧故事:原来人生也很简单,只要能懂得“珍惜、知足、感恩”,你就拥有了生命的光彩。
心里有眼
有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十分喜欢钓鱼,可是从来没有钓到过一尾大鱼。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那天晚上,他和母亲又来到湖边钓鱼,放好鱼线,安好鱼饵,一次次地将鱼线抛向湖水中。
湖面十分平静,他和母亲守在那儿,等着鱼上钩。可是,好长时间过去了,没有一条鱼上钩。
就在他们准备回家的时候,鱼线突然动了,他拎了拎,发觉异常沉重,这肯定是一条大鱼上钩了。他兴奋极了,急忙快速地收鱼线,线越收越短,湖面响起大鱼扭动击水的声音,母亲取出网罩在湖边准备捞住大鱼。
果然是条大家伙。母亲打开手电,照着鱼身,发现大鱼竟是条鲈鱼。那银白色的鱼鳞闪着耀眼的光芒,美丽的鱼鳃在翕动着。
母亲看看夜光表,对孩子说:“现在是10点。离开禁还有两个小时,孩子我们放了它吧。”
孩子说:“不,妈妈,我们好不容易钓到它。”孩子哭了。母亲安慰他说:“我们还会钓到更大的鱼。”孩子却坚持说:“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
孩子环视四周,湖边无人,夜色深沉。他对母亲说:“别人不知道我们钓到了鲈鱼。”
母亲说:“孩子,湖边没有眼睛,但我们心里有眼。”
在母亲的坚持下,孩子放走了那条鲈鱼。
30年后,这个小男孩成为了纽约最著名的建筑师。
智慧故事:没有人能理解出身在贫民窟里的男孩会成为纽约的知名人士,受到民众的尊敬,更没有人会把他的成就与30年前某个夜晚联系起来。其实,一个能告诉孩子心里有眼的母亲,肯定会造就出一个伟大的孩子。
儿子看报
儿子读小学六年级,平时喜欢看报纸杂志,对家里订的几份报纸杂志都爱不释手。
那天,我穿着西装,拿着公文包刚要出门,儿子把我拉住,问我是不是要去与外商签合同,我点点头,确实是要去与一个外商谈协议的事。儿子又问我皮带是不是新买的,我点点头。儿子就将我新皮带的皮带头左瞧右瞧,还用手拉,直至没有发现什么,才放心让我走。我问他究竟是为什么。儿子拿出一张报纸给我看,我一看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一条打折皮带搅黄百万合同,一董事长当众掉裤子丢了生意。原来如此,儿子这个鬼灵精,是怕我也出事。儿子真是太会应用了。
智慧故事:孩子看报也要多加引导,否则,有点让儿子误入歧途了。
孩子施舍的天堂
一个小学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下雪了,人们都穿上了棉衣。一个孩子跑到老师跟前很认真地问:“老师,天气这么冷,院子里的雕像也应该穿上棉衣。”老师只是一笑,并没有在意。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孩子提出了同样的建议。于是,老师决定带着孩子们举行一场为雕像穿棉衣的仪式。我想,随着时光的推移,孩子会长成大人,孩子自己穿过的棉衣会被淡忘,但是,雕像穿过的棉衣将永远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冬天里一块石头所获得的刻骨温暖,将使那日后在有形与无形的风雪中穿行的心感到无比美好与安慰。
智慧故事: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我们的精神有时会觉得恍惚无依,“成熟”折磨着我们。我们眼看着自己的纯真与热忱,敏感与同情一点点被剥蚀、被风化。
两份错误的预言
最近看到一份报道,关于教育的两份预言。很有意思。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3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掉个个儿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结论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里也有四段文字: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举起右手,否则轻易不改变。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7点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做“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的解释,它是学校作业在家庭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结论是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中国却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
两份预言都大大地错了,却有着令人回味的深意。
智慧故事:设想一下,若教育模式依然如此,再过一个25年,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同美国的差距将会增大还是缩小?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逆反
望女成凤的父母对她寄予厚望。从小这个班、那个班没少给她报名,但钱花了不少,她却什么也没有学到。随着她分数的逐年递减,父母的希望值由高到低,最后变成了零。高考的时候,连大专的分数线也不够,父母只好花钱把她送到一所民办的学校学习外语。可是,几年下来,她的进步很小,厌学厌到经常逃课,连毕业证书都没能拿到。
在家里无所事事地混了一段时间,父母又托人给她找了家公司上班。公司做的是机电设备业务。有一次,一个客户打电话问她某某型号的泵重量是多少。她不知道,便问一位同行,同行说:“我也不知道。”又问另一位,得到的回答也是“不知道”。
同行异口同声的“不知道”引起了她极大的好奇心。她想不通,那些干了多年的同行怎么会不知道。于是,她找来所有有关泵的资料,并实地到厂家去考察,把所有型号的泵的重量、性能等等都记录下来。很快,她成了这个行业的精英。
她的兴趣由设备扩展到技术术语,再由技术术语扩展到外语语法。渐渐地,她的外语水平和技术知识在公司里无人能及。后来,她考上研究生,拿到了硕士学位,目前正在读博士。
她的父母感到很奇怪,从小给她花了那么多钱,她却连大专都没能考上。最后,她却一边上班,一边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考上博士生!
智慧故事:人真是很奇怪的动物,硬塞的东西,哪怕是好东西也不珍惜;越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却想方设法地得到。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父母教育引导子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