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的悬念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自打安上那天起,几乎就没有一天不挨踢。十五六岁的少年,正是撒欢儿尥蹶子的年龄。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学校教导员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什么“足下留情”、“我是门,我也怕痛”,诸如此类,可是,不顶用。
大厅门破的那一天,教导员找到校长干脆:换成大铁门——他们脚上不是长着牙吗?那就让他们去“啃”那个铁家伙吧!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
很快,旧门被拆下来,新门被装上去。新门装上以后,居然没挨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子洒了少年一身一脸。穿越的时刻,少年的心感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这是一道玻璃门。
智慧故事: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母爱的较量
有人举过一个振聋发聩的例子。一个男孩不经意打碎了家里的花瓶,母亲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暴打,一场臭骂。在这种打骂手段下成长的孩子变得怯懦而自卑,直至长大成人,其作为难免令母亲失望。另有一个男孩因顽皮打碎了家里的花瓶,母亲见了笑嘻嘻地说:“打碎个花瓶没有关系,只要我儿子高兴就行了。”从此,这孩子养成了爱摔东西的坏习惯,长大后果然成了个败家子。还有一个小男孩玩耍时打碎了家里的花瓶,母亲慈祥但不失严格地说:“以后一定要注意爱惜东西。这一回,你该仔细看看这个破碎了的花瓶,试着能不能从中弄懂点什么东西?”于是,这孩子将花瓶的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出其各自的重量,从中发现了一个规律:102100克的最少,1210克的较多,0.121克以下的最多。而且还发现: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次大碎片与中等碎片、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较小碎片与最小碎片,其重量之比都是16∶1。他将此发现应用到考古与天体研究中,利用文物、陨石的残破碎片恢复它们的原状原貌。这个男孩就是丹麦著名科学家雅各布·博尔。
智慧故事:由此可见,母亲的教育方式确实影响着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未来。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信然!
比尔·盖茨与他的母亲
2003年5月11日是母亲节,华盛顿大学的校园网上,贴出这么一张问卷——你从母亲那儿继承了什么?
为了吸引人回答它,他们在打开问卷的地方做了一幅小小的动画:一位老太太注视着一只金鱼缸。缸中一只大白鲨正在鱼群中游动。你一点击,它就吃掉一条小金鱼,并传出一句话: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我的猎物。
起初,大家认为这幅画是随便设计的,点击后才知道,注视鱼缸的老太太是华盛顿大学的董事长——比尔·盖茨的母亲玛丽·盖茨,大白鲨的那句话是他儿子的名言。在2001年对微软公司的反垄断诉讼中,曾被联邦法院反复引用。
他们之所以用这幅动画作引子,据说是为了纪念他们的董事长,因为前不久她去世了。同时也给访问者一个暗示,只要你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告诉你,比尔·盖茨是怎样回答的。
众所周知,盖茨是世界首富。他大学未毕业就去创业了,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聚集的私人财富,超过世界上38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样一位旷世奇才,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什么?或者说,他母亲给了他什么?对这样的问题,谁不感兴趣呢?
打开问卷,发现访问者果然很多。已有75498位网友点击,并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一个画面出现在屏幕上。它是一张实物问候卡影印件,是比尔·盖茨在1975年母亲节时,寄给他母亲的。这一年,他在哈佛大学读二年级。比尔·盖茨在卡上用斜体英文写着这么一段话: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
智慧故事:从这张问候卡上,我们似乎感觉到,这位独闯天下的亿万富翁,从他母亲那儿得到了一份被许多母亲忽视了的东西——赏识。
站在你应该的位置上
在阳光明媚的星期六的上午,有个骄傲的父亲勃比·莱维斯带着他的两个小儿子去高尔夫球场打球。
他走到球场售票处问那里面的工作人员:“请问门票是多少钱?”
里面的年轻人回答他:“所有满6周岁的人进入球场都需要交3美元,先生。我们这个球场让6岁以下的儿童免费进入,请问你的两个孩子多大年纪了?”
勃比回答道:“我们家未来的律师3岁了,我们家未来的医生7岁了,所以我想我应该付给你6美元,先生。”
柜台后的年轻人有点惊讶地说:“嘿,先生,你是刚刚中了六合彩还是其他什么了,你本来可以为自己节省3美元的,即便你告诉我那个大一点的孩子6岁的话,我也看不出有什么差别的。”
勃比回答道:“对,你的确不会看出其中的差别,但是我的孩子们会知道这其中的差别的。站在一个父亲的位置上,我有责任不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学会去欺骗别人。”
智慧故事:在这个充满了竞争与挑战的时代里,真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珍贵,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你都要站在你应该站的位置上。
情释一瞬间
一天,17岁的比特穿着一件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T恤衫回家了,扬言这是他最心爱的女友送给他的。母亲看到后,非常生气,认为如此难看的T恤衫,应该丢入垃圾堆里。比特看到妈妈厌恶的表情,很是委屈恼火,少年的逆反心理促使他天天都穿着那件T恤衫在母亲面前招摇。为此,母子间争吵不断。
有一天,这位母亲在开车时精神有些恍惚,差点撞倒一个和儿子长相很像的少年。刹那间,她想起了自己的儿子比特,甚至想到为儿子举行的葬礼——儿子静静地躺在那里,母亲要给他穿衣服,当然要给他穿平时最喜欢的衣服了。穿西服吗,不,儿子从来不喜欢穿这种有板有眼的衣服。穿夹克吗?儿子穿它在天堂没办法踢足球……这时,母亲想起了那件不堪入目的T恤衫,这才是儿子最喜欢的衣服,母亲当然会给他穿上这件外衣把他送走。
直到这时,母亲突然明白了,如果儿子死时,自己能接受他,为什么在儿子活着的时候,自己不能接受他真实的自我呢?
智慧故事:生活中,很多你想不通的事,其实换个角度就想通了。
幸福没有标准答案
一个班级正在举行家长会,班主任问了家长们一道意味深长的思考题:有4个孩子,他们的家庭各不相同。第一个孩子的父母是清正廉洁的公务员和勤勤恳恳的小学教师,第二个孩子的父母是富甲一方的公司老总和温柔贤淑的家庭主妇,第三个孩子的父母是白手起家的私营企业家,第四个孩子的父母是工作稳定,业余时间积极考研的公司职员。老师的问题是:这四个孩子哪一个会最幸福?
教室里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一个家长说:“家庭里面学习氛围很重要,父母都爱学习的第四个孩子会因喜欢学习而感到幸福。”另一个家长说:“那倒未必,如果家里穷困潦倒,孩子怎么会幸福?我认为经济上没有后顾之忧,而且能够给孩子最好的营养、最好的玩具的第二个孩子最幸福。”第三个家长说:“虽然有钱,可是父母毕竟一个事业有成,一个却依靠丈夫生活,这样的家庭组合缺少共同语言,我认为父母一起创业的第三个孩子最幸福。”紧接着的家长说:“家长一起创业,都忙着赚钱,孩子没有人陪怎么行?我认为还是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教师的孩子最幸福,家庭收入稳定,母亲又可以教育孩子,正是‘优势互补’。”
家长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讲台上的老师微笑着说:“下面我来告诉大家答案吧。”家长们静了下来。她说:“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这四种家庭都有可能让孩子幸福,但也都未必。孩子的幸福应该由孩子自己说了算。”大家乍听时一惊,但沉思之后,不禁深以为然。
智慧故事:孩子是否感到幸福确实应该由孩子说了算,与父母的职业、年龄、相貌、学历、社会地位都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爱孩子,孩子就会感到幸福。
没见过这么美的牛奶海洋
美国有位医药发明家,小时候很喜欢喝牛奶。有一次他打开冰箱,拿大罐的牛奶,结果没拿稳,手一松,就把整罐牛奶打翻了。
他害怕地缩在墙角,因为牛奶洒了一地,他担心会挨骂。当妈妈听到异声走过来后,并未如想像中的生气,而是温和地说:“你好厉害,妈妈长这么大,都没有看过这么漂亮的牛奶海洋。你愿不愿意跟妈妈一起把这里打扫干净?”母子俩于是挽起衣袖,将厨房打扫得很干净。这时,妈妈又把儿子先前打翻的塑料牛奶罐装满了水,放进冰箱,然后教他怎么拿才不会打翻。
当年打翻牛奶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是个具足信心和勇气,不断尝试、试验的发明家。
智慧故事:若我们在生活中,当错误已是既成的事实时,就必须勇敢面对、勇敢承担;歇斯底里地发脾气,不仅使别人遭殃,受害最大的便是自己。
用“正面思考”的方式来处理,不但能解除彼此间的尴尬与不愉快,也能让事情在圆满中获得有效的解决。
成才与培养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见识大场面,曾经专程带着约翰·肯尼迪飞到巴黎去参加一个交际盛会。因为他不仅要求孩子有好的礼貌,懂得如何与人寒暄,更希望约翰·肯尼迪有风采,有品位!所以有人说:老肯尼迪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训练他成为总统。
许多日本公司,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都送他们的员工到寺庙里接受戒律的考验。受训期间,学员要忍受没有暖炉的严寒,夜里不准躺着睡觉,坐禅时稍有不专心,就要以戒板抽打背部,且不许喊痛。正因为如此,他们能忍别人所不能忍,专注于别人所不易专注,因而在国际商业舞台上有杰出的表现。
智慧故事:一个人的胸怀、气度、风范,常常可以由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从细微之处锻炼自己,才能在生活中、工作中有良好的表现。
钓竿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却摇摇头。
老人惊异地问道: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
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
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
智慧故事: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路上的钓竿,再也无惧于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会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像职员看老板,以为只要坐在办公室,就有滚进的财源。
“满”无止境
男孩从一所技工学校毕业后,分到一家模具厂做钳工。他的师傅是位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模具工,其精湛的技艺在同行中颇有名气。很多一同进厂的年轻人都羡慕男孩跟了一个好师傅。男孩却不以为然,跟师傅学了两年后,自认为技术已经掌握得差不多,遂产生了跳槽到外面去挣大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