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43400000004

第4章 泉涌微澜

【左冲右突】

湖南新晃大坪坡小学“免费午餐”今日就餐41人,菜单:肉炒萝卜丝、煮鸡蛋、红烧土豆块。米10×2.2=22元;肉3.2×13=41.6元;蛋41×0.7=28.7元;萝卜6×1=6元;土豆6×1=6元;油1.3×7.5=9.75元;柴40×0.2=8元;计122.05元,人均2.98元。星期五不上课。祝大家元旦快乐!

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

湖南新晃大坪坡小学官方新浪微博

麻烦来了,很快。

我们刚离开黔西不久,媒体对沙坝小学开餐的报道,引发当地教育部门的不满。有官员辩解说,当地人一天就只吃两顿饭,所以孩子们也只吃两顿饭,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他似乎不认为这是需要解决的儿童饥饿问题。《中国青年报》报道后,微博上群情激愤,网友们大骂该官员无良。

我们仔细分析了这个变故,认为我们当时欠缺考虑,或许事先沟通一下教育部门会更好。但也有伙伴称,如果我们事先沟通失败,教育局不让在这个学校开餐,或许连这个机会都会丧失。

但不管如何,我们和黔西教育局已经出现裂缝——这或许是致命的,如果丧失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我们很难开展下一个学校的工作。复制和推广将变得渺茫。

沙坝小学的方坤友校长委婉地向我们表达了他的压力——有官员甚至批评他招惹了一大帮声名在外的调查记者来到黔西,可能会报道当地诸多不足和问题。但他告诉我,他不会放弃,因为孩子吃饱饭,上课就有力气,学习成绩就能提高,孩子们脸上有了笑容,这就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免费午餐”在贵州继续推进,必然要遇到一些阻碍,如果按照我以前的脾气,早就不依不饶和这个县干上了,但我现在做公益了,目标是做事,需要尽量避免争吵。我决定一方面继续在互联网上造势,另一方面看看寻求其他地方有无突破。

多年的积累在这一刻帮助了我。

此前曾与我联系过的河南《大河报》记者朱长振,带着自己母校艰苦依旧的照片,回到郑州号召同事们捐款,随即又返回学校,请人给孩子们做饭。

4月8日,河南省鲁山县观音寺乡桐树庄小学150名小学生,吃到了热气腾腾的午餐,而之前,这里的孩子带一次馒头要吃一个星期。

报道出来后,反响热烈。朱电话我,请我去河南看看。《大河报》决定在鲁山再开一所学校,这将是“免费午餐”第三所学校。

既然贵州不顺畅,那我们就转去河南,《大河报》是河南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将对我们的计划提供巨大帮助。我致电胡舒立老师请财新传媒支持,她安排了一名叫周凯莉的记者随同采访。

4月14日,我们从郑州赶赴鲁山。凯莉突发奇想,她可以拍卖她身上的一些物品来帮助筹款,她的照片被我发在微博上,获得欢迎。

这样,她的绿色围巾、小外套等一一被拍卖。有人看中了她的墨镜,也要买,她犹豫了下,毕竟是前男友送的,问我意见,我还没说话,司机小伙儿都在起哄,举起右手,喊着“卖掉,卖掉”。

咬咬牙,凯莉同学决定卖掉那副墨镜,一名网友花5000元买下送给上海一个叫王思璟的财经记者。结果,王同学很感动,也想拿出东西拍卖。

在私信里,她问我卖一个戒指怎么样。我问她,有什么特别价值吗?

她说,她妈妈送给她的,让她结婚时候戴。她还没有结婚,这让我吃了一惊,觉得这也太隆重了,问她是否还有其他物品。她最后选出了一串大颗珍珠,拿出拍卖。

凯莉同学的义举感动了她的单位领导,领导决定花8000元买下思璟的珍珠,转送给凯莉。两名女记者一来一往,温馨温暖。

到了鲁山瓦屋乡第五小学后,我们看见了一排破旧的平房,像我南方家乡上世纪80年代的校舍,孩子们正在上课,村民们在一个新建的简易厨房进进出出,帮助做饭。

年老的校长敲响屋檐下一块悬着的生铁,宣布下课。开饭了,孩子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打饭,回到教室里狼吞虎咽,看上去很满足,老师们不停提醒他们不要着急,不要噎住了,“慢点吃慢点吃”。

我站在门口,看孩子们狼吞虎咽,百感交集。凯莉从孩子堆里走出来,很认真对我说:“飞哥,你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下午,我们驱车去看了河南第一所“免费午餐”学校。厨房是锁住的,校长也没有钥匙进去,他说最重要的是厨房和食材的安全。我们讨论了蒸饭车的问题,决定采购一批蒸饭设备,减轻厨工负担,帮助他们更专注地做好菜。

回郑州的路上,在广州的刘嵘在一条微博上称,他要搞搞新创意,再一次支持我们的“免费午餐”——在随后24小时之内,每人转发这条微博一次,他就向我们捐款9元。这个创意令网友们简直疯狂,动动手指,转条微博,就可以为孩子们争取3顿午餐。

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动员更多网友参与。回到宾馆,我给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和《时尚芭莎》主编苏芒去了电话,请他们帮助我找一些明星,动员他们的粉丝来转发。

当天晚上,整个微博变成了“免费午餐”的海洋。看着数字往上狂飙,我不免替刘嵘担心,电话问他是否扛得住,他很淡定,说没问题。

没问题就好,我再电话马伊琍等几个朋友,他们二话不说就冲上去了。

最后,微博转发达到了10万多条,我发现至少有一万转发很奇怪,异常干净,连腔调格式都很统一——我的技术顾问们告诉我,这应该是水军在灌水,连一向唯利是图的水军也来帮忙转发,这令我很惊讶,也有一丝感激。

但这违反了游戏规则,我再次电话刘,告诉这个事实,请他扣除水军的无效转发部分,刘说不要紧,他都认。最后,刘嵘履行了承诺,向“免费午餐”捐款高达90万元,他由此被媒体称为“微博首善”。

贵州。

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和沈雁冰兵分两路后,他在贵州打开了缺口,并建立第一块集中根据地。

3月27日别后,他带着一个叫许康平的摄影记者跑了黔西、纳雍和大方三个县,共8所山村学校。

贵州民谚称,“天无三日晴,人无三纹银,地无三尺平”,指贵州天气易变,天晴两三天又下雨,不是太热也不会太冷,经济贫困,人民身边无细软,且是喀斯特地貌区,山高路不平坦,几乎没有一块连起来的完整平地。

还有一句是“纳威赫,去不得”,说的是毕节地区的纳雍、威宁、赫章三个县很贫穷,山高路远出行不便,不能去。

纳雍大山里,漫山遍野都是大面积裸露的石头,没有泥土,也没有植被。石漠化就是植被退化,暴雨冲刷后水土流失,令本来贫瘠的山地无法耕种——一些村民家里种的土豆、苞谷还不够自己吃,这让他们重新回到温饱线上。

国家一直在说要清退代课老师,可是贵州大山里每所学校都有代课老师,师资匮乏,一个老师什么都要教,这叫“包班”。一般的代课老师一个月的工资是60块钱。雁冰发现还有一些代课老师没工资,家长用帮代课老师家干农活或给土豆玉米换来孩子的教育。

大山里的学校破败,孩子大多数穿得很脏,衣服破旧,一些孩子常年穿一件衣服,一季一换,一双解放鞋穿到破,破了家里才给再买一双,再穿到破。一些孩子的书包是编织袋改造的,丢沙包用的玩具是一块用布包裹的石头。

没有一个孩子是骑自行车的,他们需要翻山越岭,还有攀爬陡壁、过河,天气恶劣,就只能请假。去学校,大多数孩子要走1~2小时山路,一天来去就要花去3~4个小时。有孩子放学走到半路,找块石头,先做作业——他们说,回家天就暗了,爷爷奶奶不舍得开灯,回到家不是得放牛放羊,就是背着草篓上山割猪草。

因为集中孩子上学,一些学校教室满满当当,下课时孩子必须踩着凳子爬上课桌才能出来,让人心酸。更令人吃惊的是,还有学生没有凳子,站着上课。岩上小学有20多个,场坝小学有10多个。

终于无法抑制,雁冰开始向陪同他们一起去学校的乡党委书记发飙。他问,改革开放都30年了,你一个党委书记,竟然连学生的凳子都没解决?再穷,也可以做几把木头凳子啊!

或许没有想到一个戴眼镜的憨厚书生会当场暴怒,书记大脸冒汗,语无伦次:“一定一定,正在解决正在解决。”

雁冰注意到一个站着的男孩,7岁,陈文祥,他甚至连课本也没有。而他的姐姐、10岁的陈文菊也同他在一个班级读书。

他们的家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石头砌成的屋子,只有10平方米。没有屋顶,只是用尼龙纸和树枝遮盖。下雨时,漏水严重,一根木头梁上挂着一把破旧的雨伞,用来挡水。伞下是一张用凳子和木板搭成的简易床,占了这个家一半的空间。

他们的父亲叫陈绍华,30出头,小学三年级辍学,在中国多个地方煤矿挖煤。28岁回家,为妻子和孩子们盖了这个小房子。他买了一匹马,挂上拖斗,在山路上帮人运东西,有活拉的时候,一天可以赚五六十元。

妻子在家里,靠4亩山地生活,一年收获1000元。

傍晚,孩子的妈妈正在煮一锅青菜,没有一丁点儿油,这是他们一家人的晚餐。大米买不起,只是过年吃一次,他们的食物是苞谷饭、酸菜、芸豆汤,这些都是自家山地里种的。

在电话里,我们开始讨论如何说服浙江人给贵州孩子捐款——杭州市民为什么要关心千里之外的事情呢?我们敏锐地发现这些县的劳动力早年流向珠三角,后大多流向长三角,很多就在浙江。

纳雍县羊场乡政府提供了一份材料表明:这个乡6000多个外出务工人员中,至少有40%在浙江。

我们很自然找到了这个切入口。他们,大量贵州乡村劳动力为浙江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在他们身后,自己的孩子还在为午饭发愁。我们是不是该为他们身后留守的孩子做点什么?

4月2日,我们在贵州沙坝小学动手开餐。次日,蓄势已久的《都市快报》组织了多个版面,一组报道奔腾而出。

一个版,是一张孩子饥饿的大幅照片文图报道,内版则是三篇深度调查报道,它们分别是《米饭管饱,一天一个鸡蛋,周五有肉,多所学校吃上了“免费午餐”,孩子不用再饿肚子上课了》《“免费午餐”的背后:三十年前很多孩子没中饭吃,现在没中饭吃的孩子还有很多》《山顶上的学校:4个代课老师和189个学生》,全方面介绍了山区学校“免费午餐”公益项目。

《都市快报》总编辑杨星特意在头版重要版面安排主图导读。

杭州沸腾,无数电话打进报社办公室。雁冰写道:“当天下午2点到5点三个小时,我就接了77个电话,平均2~3分钟一个电话,放下就响起,真的是没时间喝口水的,连上洗手间都得让同事帮忙接电话。”

杭州,自古以来富饶地,一些父母都在担心孩子营养过剩,当他们看见中西部一些贫困山区孩子还深陷饥饿,需要的只是一餐热腾腾的午饭,怎能不为之震撼。

一个71岁的老人,替3周岁不到的外孙捐出924元,捐助3个孩子一学期午餐费;一位做服装生意的陈女士说,她有很多童装,想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另外再捐1万元。一些读者打不通电话,想方设法找雁冰的手机号码,说“无论如何要算上我们一份”。这些电话来自全省各地,宁波、温州、金华、嘉兴、衢州等地。

我们如此激活一座城,一个省,令《都市快报》惊叹。副总编姜贤正说:“千万不要辜负了读者的热心,我们一定要把好事做好,而且要做到底。此外,这些钱一定要公开透明,这样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

接下来,《都市快报》每天在报纸上向读者汇报募款进展,捐助的人越来越多。

三天,获捐409,836元。

原计划,这些捐款是要流进“免费午餐”基金,但杭州市慈善总会承诺不收捐款的管理费,我无法说服社会福利基金会放弃管理费,只好答应他们的捐款转入慈善总会,但我们约定共同构造“免费午餐计划”,《都市快报》项目和“免费午餐”基金齐头并进。

雁冰说,这次贵州行令他变得很柔软,不停在电话里向人说谢谢。第二天,他接到了一个特别的电话。一个人用很生硬、缓慢的普通话说:“你们报道得太实在了,我就是那里的人。”

他继续说:“我看到你们报纸上说的那句话——他们为浙江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们是不是该为他们的孩子做点什么?我哭了。我们在浙江打工的都很不容易,你们这样惦记着我们,我要替老乡,谢谢你们!”

雁冰仔细记下了这个人的名字,康成富,贵州黔西县雨朵镇雨朵村村民,33岁。挂掉电话,他发现自己泪流满面。

4月10日,雁冰再赴贵州纳雍,他在帮助一个小学“免费午餐”开饭外,还实地走访了纳雍县昆寨乡、左戛乡、锅圈岩乡的10所山村小学,大多数是苗族彝族孩子。

同一天,一个叫梁靖的旅德设计师给免费午餐设计了一个小女孩吃饭的Logo——女孩双手捧着大饭碗,眼睛眯成一条线,很快乐。第一眼看见它,我不禁泪流满面,让孩子快乐和免于饥饿,这就是我想要的,想实现的。

梁靖看见我的评论,也很感动,声明要把这个Logo捐赠给我。我很意外,这是我得到的最好礼物,我会珍惜并慎重使用它,竭尽全力推动“中国贫困山区免费午餐计划”。

四天后,由《都市快报》捐助的第一所学校——昆寨乡岩上小学开饭,274个学生第一次吃到午饭。陈文菊和陈文祥姐弟排着队领到热腾腾的米饭、鸡蛋、白菜、豆芽汤,狼吞虎咽很快就吃得碗底朝天。

“免费午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欢迎,在苗族村寨,村民们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站在太阳底下,一直等到孩子们开饭。“免费午餐”开饭,成了全村的节日。

最令大家惊喜的是,有了午餐,学校辍学的孩子回来了。4月18日,岩上小学开饭第四天,校长给雁冰打来电话,他简直是大喊大叫——学校开饭后,有3个学生重新来上学了。

“因为有免费的午饭吃,接下来会有更多已经辍学的学生重新回学校上课的。”昆寨乡党委书记在开饭当天,就说,“这里的学生很快会超过300个。”

没想到刚开饭四天,就实现了他的预言。

一名志愿者道出原因:孩子们平常在家里大都吃的是苞谷饭和酸菜汤,在这些学校,可以吃到一份有米饭、芸豆酸菜汤、鸡蛋的午饭。

村里一些孩子在其他学校的,也被父母带回了这个学校。我们发现,外村的一些孩子也被午餐吸引过来了,他们宁愿每天多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这让附近的新联小学的校长很焦虑。

这个学校,地处纳雍县羊场苗族彝族乡的大山深处,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已经流失20多个学生。

校长很忧虑,他说,如果学校里也有午饭,孩子还会回来的。这让我们深感压力,我们必须要尽快覆盖更多学校。开餐!开餐!

《都市快报》决定对口资助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纳雍县,先照顾整个县的乡村学校的孩子们。但一所学校的开饭,需要做大量工作,包括学校考察、与乡政府协商、寻找合适的厨师等,远在杭州的媒体显然没法亲力亲为,必须联合当地社会力量。

必须要找外援。

我们很快找到了一个有声誉的民间组织——“爱心纳雍”,他们的领导者叫“老兵”,是一位曾驻西藏的退伍老兵。他把一个小规模的论坛,发展到有300多位义工的公益网站,主要成员是纳雍当地人,还有一些是在外省的纳雍人,以及一些来自北京、广东、浙江等地的摄影师、驴友,他们持续帮助当地的贫困孩子。

义工们富有经验、尽责,做每一个学校前,都会实地调研,他们称之为“免费午餐项目背景调查”,写出详尽的前期考察报告,大到村寨人口、地质环境、学校覆盖范围、学生人数、师资构成(包括多少个代课老师),小到一个班级的男女生比例、班主任电话、有多少个学生吃不上饭等。

考察后,如果义工们认为,当地具备开办食堂,为孩子提供就读期间午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就会与学校及村民沟通落实。

岩上小学也正是在这一群义工的协助下开餐,建立了一个模式。

首先,“爱心纳雍”的义工们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作出预算:岩上小学“免费午餐”第一笔启动资金为3.5万元,用于采购学生餐具、厨具等,由于交通不便,鸡蛋、大米等必备食物得每月定期采购一次。

考虑到这是第一笔启动资金,应该打点提前量,从《都市快报》“免费午餐”专项资金中划拨出5万元,多余的1.5万元款项滚入下个月的运转资金。

由于杭州市慈善总会款项只能公对公账号划拨,岩上小学没有独立账号,与乡政府协商后,款项打入昆寨乡财政所,由财政所开具往来款收据。这笔款项只能用于“免费午餐”项目。

4月13日,义工们分三路,采购了冰柜、消毒柜、炒锅、电蒸锅、学生饭盒等必需品,采购时每一样物品都需要有发票,实在没有,也得有一张收据收条。

清单显示,大到冰柜、保温桶,小到菜刀、切菜板,当天采购花费了13,190元。

详细的设备采购清单将由义工发布到爱心纳雍论坛,接受社会监督。《都市快报》和爱心读者也都是监督方。

今后每月按学生实际在校人数、天数结算款项,当时结算标准是:周一到周四每个学生每顿饭2.3元,周五加肉4.8元。

“免费午餐”实施后,厨师有没有保质保量供应午餐,将由当地义工协助监督,同时,学校、老师、家长、义工、媒体等社会人士都有监督权。

食堂卫生状况方面,聘请当地医生不定期检查监督。“爱心纳雍”的义工还将不定期地打电话抽查、访问家长,问孩子中午吃了什么,有没有吃饱等,抽查结果也一一在网上公布。

义工每月不少于一次去现场检查,并将图片、文字上传到“爱心纳雍”论坛,接受捐赠人和网友的监督。

我在想,一个贫困地区,如果都有一个民间公益组织,成熟稳健、公开透明,我们就省心省力了,专注做好我们擅长的事情,实现分工协作。我们把它命名为“纳雍模式”,尝试进一步的复制。

5月8日,雁冰再赴贵州,带着读者和捐赠人代表共13人进入学校。在深山里,他接到同事一个电话,有个人给“免费午餐”捐了250万元。

雁冰不敢相信,给我来了一个电话。坦诚地说,我一开始也不相信,更多是不敢相信,问他是不是看错了,因为这笔钱几乎是我们多方在过去一个月内所收到的捐款总和。

直到看到杭州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发过来的电子回单上,大写的“贰佰伍拾万元整”,我们才确定我们得到一笔最大捐款,250万元。

全国哗然,所有的人都在好奇,这个捐款人是谁?

很遗憾,捐款名单上,除了他的名字和转账银行的账号,没有留下任何信息。直到今天,我依然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谁。谢谢他。

我们要在贵州大山里开展的事业,像大火一样熊熊燃烧,令雁冰激动不已。6月初,他作出了一个令旁人惊讶的决定,离开杭州,跳槽贵阳《黔中早报》,直接扑到最前线,推动“免费午餐”工作。

【新晃破冰】

新晃政府负责全县乡村小学的厨房建设,每个学习日为每个小学生出资一元,“免费午餐”基金则为每个小学生出资两元。

2011年4月《“免费午餐”新晃合作协议》

除了贵州和河南,其实,我们还有一路力量在湖南——我埋了一条线。

第一次探访贵州学校,决意要展开行动以后,我回到了湖南家乡,试图联合湖南媒体一起行动。我先找到《三湘都市报》执行总编辑文凤雏,他首先给我介绍了一个主任,但糟糕的是,该主任对我的想法大惊失色,觉得给孩子做饭简直就不可能完成——他算了一笔账,一名小学生每天吃饭3元钱,一年算220天,就是660元,加上其他开支,人均800到900元。一个最小的县都有一万名小学生,一年至少要花费800万元,“这怎么可能呢?”

我电话文凤雏,请他再派个人来。

在烈士公园旁边一个快捷酒店,我召集了长沙几乎所有媒体的记者,来讲述我的想法——当年在一起揭黑反腐的伙伴们,要一起做一件不一样的事情,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

一个人敲开了房门,温文尔雅,他说他是文总派来的,叫杨博智,华声在线副总编辑、《三湘都市报》编委,然后坐在一边认真倾听,时不时提出问题。

第一次见面,但我认定他就是我的伙伴——他的问题很实在,显示了他的思考力,更重要的是,他的眼睛也开始发亮,因为他理解我和我想做的事情,心里有了巨大热情。

马云说,这个世界往往是被一些富有热情的菜鸟们闹翻天的。后来,我看见了这句话,深为叹服,因为我正好证明了这句话。

我和博智很快达成共识,他在湖南担任组织者,负责联合媒体、企业和志愿者,准备在湖南展开行动。

4月1日,我定下的贵州第一所“免费午餐”学校开餐,博智派出一个叫王立三的最得力记者观摩学习,并为新生的“免费午餐”贡献《三湘都市报》整版报道,旗下《华声》杂志推出了六个整版的深度报道。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湖南的脚步比我想象的要快得多。

在博智的努力下,一个看似松散却灵活而有效的湖南团队迅速建立。4月11日,华声在线发布了一条征集令,在湖南全省征集愿意执行“免费午餐”的学校。不到两天,就有20多所学校前来联系,其中新晃侗族自治县团委干事钱亮发来了11所该县贫穷学校的情况介绍。

新晃从此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个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最西陲,与贵州接壤,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人口少,我们决定从这里突破。

4月13日,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湖南都市频道等数名记者一行赶赴新晃。在洞坪乡大坪坡村小,他们看见了41名孩子,每天要走五六公里的山路,来到这个700米高山上的破败学校。他们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还有一些是单亲儿童,中午回不了家,要么饿着肚子,要么只能以红薯、苞谷、烤土豆就着凉水充饥,少数孩子会用塑料袋装一些饭菜,但早已冰凉。

湖南的伙伴们很快指定这个学校,作为湖南“免费午餐”第一个试点。

我也来到了长沙。

4月16日中午,长沙河西一家生态休闲会所。一场“10万元共进午餐机会”活动成功举行。这一创意源自一周前,我在微博上看见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是我之前发起“微博打拐”行动时的一名重要伙伴在快活大笑。我突然有一个想法,他现在是颇具知名度的投资人,能否拍卖他一顿午餐时间,为孩子们募捐呢?

这当然是受了“巴菲特午餐”的启发:“股神”巴菲特自2000年起每年拍卖一次与他共享午餐的机会,拍卖收入会捐给美国慈善机构,用于帮助旧金山地区穷人和无家可归者。

我发了一条微博,半开玩笑说谁愿意和这位投资人吃饭聊天,捐款就行。一个多小时后,落地长沙黄花机场,打开微博,发现已有人询问价码多少。

原来,他是我一个长沙好友,叫李咏。他曾是湖南经济电视台的制片人,后来从商,而我曾是他的实习生。我拨通了他的电话,他看见了我们的行动,正在琢磨如何介入支持我们,我们谈好他捐5万元,请他来长沙,和大家吃顿饭。

我拨通他的电话,他很开心,愿意在某个周末来长沙。

到了家里,李咏的电话打进来。湖南人比较义气,他说他左思右想,觉得没有给这位投资人任何酬劳,感觉心不安,他说再愿意私下给5万,作机票住宿。

这位投资人听说湖南这边私下再给他5万,在电话里连连说使不得,这是陷他不义,“要不,把10万一起给捐了”。

我们的午餐拍卖有如一石击水,一名叫石巍的网友联系我,要说服高尔夫大师胡牧来拍卖打球权,谁捐款,就和谁打球。《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这两起有趣的拍卖,报道迅速扩散。另一个叫王培暖的高管,直接在他的公司——神舟数码贴出海报,数天募集近15万元。

褪去了悲情,一切开始变得有趣起来。

学校选好了,钱也有了,马上就要开工了。但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许可,还是没有办法做。

之前,记者们直接去新晃县教育局,要求在新晃开餐,请教育局支持。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要求一度令教育局为难。如果接受开餐,就意味着就要承受外界的一些偏颇判断,譬如这个地区经济落后,教育投入不足或者管理不够好。这可能会令这个县的领导人感觉丢了面子而发脾气,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

很幸运,我们遇到了一个叫蒲曾坤的副局长。他刚开始也有顾忌,担心我们会对新晃的教育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但他又知道孩子们确实没有午餐,正在忍饥挨饿。

没过多久,蒲接到洞坪乡大坪坡村小代课教师彭玉霞的电话,询问“免费午餐”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时候能够实施。巧合的是,这个学校正是蒲的母校,这个电话让蒲陷入沉思,究竟是所谓的形象重要,还是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重要?

和很多来自乡村的中年人一样,蒲也有过艰苦生活的经历。1976年,蒲进入大坪坡村小读一年级。每天上学前,他都要和大人去山上砍柴、割草。下午放学回到家中,还要张罗一家人的晚餐。

当年水稻的收成远远不能满足五兄妹和父母亲的一日三餐,土豆与红薯成为家中的主食,一晚上就要剥30个土豆。这些经历,他特别能体会孩子们对于一份午餐的渴求。

后来,蒲曾坤凭借艰苦努力走出大山,一步一步走上新晃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岗位。

“每一代都是越长越高,我的父亲比我矮,我儿子现在上初二就比我高了。”在蒲看来,营养的改善让他的孩子获得更强健的体魄和更自信的心态。而一个孩子顺利成才,就可以改变这个家庭。

蒲从此成为“免费午餐”忠实的支持者。

新晃县政府决定支持“免费午餐”,并敲定大坪坡村小作为第一所接受捐赠的学校。蒲亲自带队去了学校,协助搭建柴火灶台,购买消毒柜以及冷柜等基本设施,帮助办理厨师的健康证,并张罗采购油、菜、肉等物资,忙前忙后。

13天后,大坪坡村小正式开餐。看见村民们争相送来腊肉、大米,看见孩子们捧碗大口吃饭,蒲曾坤泪湿衣襟,哽咽致谢“免费午餐”团队。

得知学校有饭吃的消息,7岁的彭晓雨带着弟弟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到学校,一口一口给弟弟喂饭吃,这一场景被在现场拍照的记者王立三看见,他举起相机定格了下来。这张图片传到工作群,伙伴们无不动容。

小斯和她的品牌部伙伴们加班加点,把这一张照片制作了“免费午餐”第一张海报,交给我在微博上发表。第二天,微博上铺天盖地都是这张“姐弟情深”海报——我们意外发现它唤起了无数姐姐们的深情记忆,甚至令很多人落泪,也直接推动捐款飙升。

每一张孩子开心吃饭的照片都会令网友欢欣鼓舞,拉升捐款,因为大家看见了只要我们行动,努力去做,改变就可以发生。我发现了这个小秘密,我联系了原《潇湘晨报》总编辑龚晓跃,请他派出最好的摄影记者帮助我们。

果然,我得到了好友杨抒怀的帮助,他是一个极有天赋和想象力的大男孩,曾因拍摄宜黄自焚事件中的钟家姐妹而打动无数中国人。

后来,我和湖南团队通了一个电话,赞扬了他们的行动,叮嘱杨博智在湖南多开餐,遍地开花,继续扩大影响;另外,请他尝试在一个县实现集中开餐试点,因为铺开后毕竟还是要做一个紧致模型出来,方便以后的推广复制。

5月4日,湖南第二所“免费午餐工程”学校正式启动,新化县奉家镇横拉坪村快乐小学的43个孩子吃上了“免费午餐”。中午,当厨师阿姨端上四盆香喷喷的热菜,饭香四溢,43个孩子齐刷刷地翘起了脑袋,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第一顿“免费午餐”:白瓜炒肉、四季豆炒肉、莴笋叶以及一个煮鸡蛋。

抒怀拍下了一张孩子嘴角沾着饭粒的照片,令人动容。

对于这一行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免费午餐”期待政府接棒》,指出“免费午餐”背后隐含着营养权这项基本的权利,它与生命健康权息息相关,也关乎社会公平公正、长远发展。提供物质上、经济上的支持,提供保障这一权利的法律程序和服务,本是政府应尽之责。

这篇文章反响强烈,第一次立足儿童的基本权利,明确解决儿童饥饿问题是政府的责任。它也帮助我袒露了心迹——我们做“免费午餐”,实际是提醒政府重视和介入,你暂时没有做,你缺位,我不指责,不抱怨,先做着,做给你看。因为我认为,要想帮助数千万名的乡村儿童摆脱饥饿困境,非国家出手不可。

很快,我们就要迎来湖南的第三所“免费午餐”学校。

5月19日下午,长沙黄花机场,天气炎热。

我在等一个从未见面的朋友,她正是最早在微博上响应我,并是第一个大额捐款人的马伊琍。她一袭白裙,清爽俏丽,戴着墨镜,但还是被机场的乘客发现了,被团团围住。我好不容易从人群里捞出她,去湘江边吃过晚饭,连夜赶去娄底。

不巧的是,我们走错了路,提前从娄底东下了高速。黑夜里,道路颠簸异常,我和她抓着车窗的扶手,不时被甩来甩去,我们戏称在逃亡。嘈杂中,我们聊了很多,我们各自的奋斗,还有她的人生经历——她幼时在上海曾生病住院,对病患孩子的困境和无助感同身受,加上自己又做了母亲,对孩子的苦痛更加敏感。

次日一早,我们赶赴新化县一个叫白云完小的学校,这座学校古名“西团书院”,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抵达时刻,学校已是人头攒动,村民们都挤着要看北京来的明星。

中午,湖南第三所“免费午餐”小学新化白云完小正式开餐,马伊琍换上“免费午餐”的T恤,别上一枚红色的徽章,给6个班、212名孩子盛饭分菜,大汗淋漓,却一直微笑着。

开餐之后,在太阳暴晒的小操场上,我们做了一场简单新闻发布会,给她颁发了一本“免费午餐”爱心大使的证书。她告诉记者,看到这里的孩子们吃得这么开心,她真的很心疼,我们的改变是重要的。

“这是我参加的最简陋的一次发布会,但也是我参加的最有价值的一次活动。”她说,当我邀请她,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免费午餐’,把爱心持久地延续下去。”

中午,在村小学,马伊琍捧着乡下的大瓷碗,和我们一起吃了一顿午餐,桌上有土猪肉炒大蒜,她吃得很开心。临走,她告诉我,只要是孩子的事情,她都会支持我。次年2月,她兑现了承诺,和我一起发起“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项目,竭力帮助乡村孩子解决无钱治病的问题,我们一直并肩而行。

而杨博智也等到了一个机会。他发现时任新晃侗族自治县县长的张霞,早在任怀化市旅游局局长一职时,就因为报道关系与他有过交流。

5月30日,杨博智团队联合湖南数家企业,带着书籍、文具、体育器材和衣物等,探访大坪坡村小。博智腾出时间,专程赶去新晃,他心里已有一个计划——和张霞见面,说服她支持“免费午餐”。

他们约好晚上见面,但不凑巧的是,张霞临时下乡去防汛抗旱一线了。

接待他们的是新晃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田竑、教育局局长姚斌以及副局长蒲曾坤,他们边聊边等。

按惯例,政府开支一般是严格按年前的预算做的,如果想要政府在年中拿出一笔钱来支持“免费午餐”,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博智仔细询问了县财政财力和民政救助等信息,一边在估算让县里在年中拿出一笔钱投入“免费午餐”的可能性,如可能,能打开多大缺口。

副县长田竑很支持“免费午餐”工作,我们踩点、开餐,她每一次都抽时间参加和陪同,但在政府拿钱支持“免费午餐”这件事情上,她一直口风很紧,我们也能理解,毕竟政府的钱不是一个副县长说了算。

老天总是会掉下一个人来帮助我们,这次是姚斌,县教育局长,温和良善,他每次全程陪我们的活动,替孩子而发出的由衷感激,总是溢于言表。僵局形成后,他偷偷把博智喊到房间门口,透露了一个信息——县里年内还有一笔由民政系统筹集的数十万元的资金,原计划用于资助贫困地区学生,还在账上,用于“免费午餐”也符合资金定位,也不需要修改预算,不麻烦。

拿到了一张底牌,博智很开心。

傍晚,张霞县长从防汛抗旱一线赶回县城,顾不上吃饭休息,就赶来和博智团队见面,商谈“免费午餐”在新晃下一步的运行。

这位生活中美丽端庄、工作中风风火火的女县长,一进门就向博智伸出手,爽朗地说:“抱歉,让老朋友久等了。”

小小的房间内,张霞县长和博智坐在靠窗的两把椅子上,田竑、姚斌、蒲曾坤和湖南团队的立三、鲁红、小康等记者就或站或坐,房间里显得非常拥挤。

叙过旧,博智直入主题:“孩子是家庭的孩子,也是社会的孩子,更是国家的孩子。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由家庭、社会、国家共同出力。”张霞认同杨博智提出的观点,当即就表态,说县里为将来开餐的每一个“免费午餐”学校承建厨房。

博智显然不满足这些支持,他直截了当开始提要求:“新晃是‘免费午餐’在全国第一个全县开餐的县,示范意义重大。作为老朋友,我有一个不情之请,刚才讲到的家庭的孩子,社会的孩子,国家的孩子,政府能否以补贴的方式参与进来,和我们一起,真正彰显家庭、社会、国家共管的概念呢?”

拿出一本采访本,博智说:“我们测算了一下,新晃人口基数小,政府一年下来也只需要30多万元。县里财政有困难,但再穷不要穷孩子,有没有可能呢?”

张霞县长愣住了,她完全没有想到博智一开口就提出事关几十万的请求。约有几秒,房间陷入安静,等到她再开口的时候,平静,却坚定:“博智,我支持。新晃再穷,这些钱是可以想办法的。”

张讲完后,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也都愣住了。博智站起身,向在场的人大声说,感谢张县长,让我们鼓掌记住这一个重要的时刻。

其他记者开始起哄,开玩笑说,县长,我可是录了音的,你不能反悔哦。大家哄笑。

后来,杨博智向我描述这一段故事时,我感慨良多。我们无法得知,当时那沉默的几秒钟里,张霞在想什么,是姚斌提到的那笔钱,是从政府其他资金里挪动的法子,又或者是孩子们吃上热腾腾的午餐的场景?

但,我深知这是“免费午餐”的奇妙数秒,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意味着我们开始和一个地方政府开始合作,而不只是民间力量的单打独斗。我在电话里告诉博智,替我转达对张县长的敬意,她在开创历史。

后来,新晃县委、县政府和我们正式签订协议,承诺不仅为该县41所村小修建厨房,还将为享受“免费午餐”的每个孩子每天提供一元餐费。按一年220个学习日计算,新晃此举将为贫困儿童提供“免费午餐”餐补30余万,加上厨房改建等费用,投入资金将超40万。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作出高度评价。如果“免费午餐”能促成政府、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在更大范围内的良性互动,就不仅仅是解决孩子的午餐问题,更可能成为政府与民间协同共治的范例。

8月25日,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一支大学生调研团队抵达新晃,调研新晃“免费午餐”的实施状况。他们写道,大坪坡的孩子每天都能穿着崭新的校服去上学,中午在学校能吃到热饭菜,“孩子们的脸色都变了,从苍白到红润,也能够毫不畏惧地与外面的人交流。”

9月1日,我和上海复地集团的伙伴去了新晃县,给该县洞坪乡坳背村小开餐——复地集团在微博上注意到我们的行动,成为第一个战略伙伴,至今共计捐款上百万元,其中认捐新晃县步头降乡天雷小学、洞平乡坳背村小学两所学校各两年的午餐,并帮助天雷小学修缮了倒塌的校舍。

一间破旧教室里,孩子们坐得整整齐齐,后面站着的是快乐却又局促不安的村民们,复地集团副总裁殷嵘衣着整洁,逐字宣读一份讲稿,用上海先生的温文尔雅向孩子们表达感恩——是孩子们让我们获得一个行善的机会,洗涤城市人蒙尘已久的心灵,感知感动和暖意。最后,他祝孩子们用餐愉快,令我动容。

新晃携手“免费午餐”,不仅没有丧失颜面,打开门,它得到的是源源不断的支持。一个叫拉手网的团购网站召集网友捐出991,293元,全部用于“免费午餐”在该县的开展。

我在这个学校,有了更多的想法。我站在讲台前,向孩子们许下了一个承诺:“午餐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要为你们做更多的事情,让你们健康成长和学习。”

【微公益破壳】

微公益包括两重含义,一是微博的公益传播,二是勿以善小而不为,人人可参与的公益模式。新媒体与微公益共生,为慈善回归民间、保障公民自由选择参与公益活动并行使监督的权利创造了可能性。新媒体的伟大力量令人看到了中国公益新时代的曙光。

徐永光,2012年12月

《走过多事之秋,未来喜忧参半》

开局不错,贵州、湖南、河南都动了起来。奔走各地,处理大小轻重事务,需要较多能力和智慧,而我因多年调查采写不同社会问题,擅长和各类人群交往交流,还可以应对自如,并能在运动中迅速学习,累积更多新的能力。

在中山大学,我和老师们讨论如何利用传播来发起社会运动,一名叫王宁的老师建议我牢固一个公共议题,死咬不放,不停滚雪球。所以,我在微博上始终聚焦乡村孩子的饥饿问题,专注执著,这让很多人很惊讶——他们一度认为我关注乡村孩子,只是心血来潮,兴奋期过去了还会是一个愤怒的真相揭露者。

孩子的困境令我震撼,并开始采取行动,我相信其他人也将被感染,只是他们不知道。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说,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为最有实效。但我把它改成“信息流通改良最为基础”——信息大规模的自由流通让人知晓真相,获得共识,统一聚集人心,价值胜过交通流通。所以,我们必须动用一切可能的传播手段,展现乡村孩子的困境,竭尽全力让更多人看见,越多越好。

一张图片可以胜过千言万语。

我有了杨抒怀,还需要更多摄影师贡献图片,在微博上有力传播。在湘江边,我给中国摄影界最具声望的几位老师一一去电话,他们分别是贺延光、《新京报》摄影部主任陈杰、《南方都市报》王景春、《都市快报》付拥军和《春城晚报》摄影部主任鲍利辉等。

他们很快派出了各自最好的摄影记者——《新京报》李强、《南方都市报》谭伟山、《中国青年报》杨姣、《都市快报》朱丹阳、《东方早报》刘行喆、《春城晚报》黄兴能、《黔中早报》赵俊霞。一个朋友推荐了一个拍明星海报的女摄影师,她叫任颐朵。嗯,我需要一个不一样的摄影师。

我想凑齐十个顶尖高手,还差一个,我正在发愁,在北京建国门的地铁站碰到了一个家伙,背着一个大包咧嘴朝我笑,原来是我朋友、《纽约时报》北京分社摄影记者杜斌,他曾因拍摄中国上访者而著名。他成为最后一名伙伴,和我们并肩而战。

我们讨论的战略是,我们不能只展现乡村儿童痛苦,更多要展现他们的希望、成长和热气腾腾的改变。

爱,还有美,就是天下最大的力量。

我找一个户外装备商要了10套装备,找广州的刘嵘拿了10万元,分给大家支付差旅费用。他们分赴不同省开拍,最后将形成一本画册,记录这场行动。

我是一个写字的人,长期身居幕后,拙于当众演说,但老师们认为我气场尚可,言辞恳切,有一定的说服力,甚至是煽动力,逼迫我上台给学生们演讲。

第一次上台演讲,只有一个班的学生,但我还是感觉紧张,腿脚哆嗦,声音有些发飘。但我很快控制了自己,扔掉所谓技巧,诚挚恳切讲好自己的故事,就好了。当然,我本来就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诚挚帮助我很快掌握了演讲,然后面对数百名大学生娓娓道来。中大很多同学变成了支持者,捧着募捐箱进宿舍,当我在微博上看见他们的信息,很是感动。

实现信息流通当然是我们的长项,但我们也在努力填补自己的短板——组织化,来确保“免费午餐”行动的持续和规范。学校越来越多,每一天都在开餐,我们思考的是,我们不能做到永远不出问题,但一定要做到尽量少出问题,但如何做呢?

首先,我们建立一个“免费午餐”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派出副秘书长肖隆君担任,他代表基金会,我则成为执行主任,统筹全局,委员分别是党军、胡益华、小斯、杨博智和沈雁冰。

凡大事,须提交管委会7人投票表决。落实和执行管委会决议的是秘书处,分设品牌、法务、执行、稽核、财务等多个部门。

一个人说了算,众星拱月,威风凛凛,这当然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我需要克制,避免变成一个专制者或者独裁者。我读过很多独裁者不得善终的故事,心有警惕。更现实的是,我一个人再强悍能干,也不可能比多人协商要稳健细密,为什么要让自己失败呢?

但一开始,伙伴们认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火车头,我是最主要的发起人,我最关心“免费午餐”事业,他们决定赋予我一票否决的权力——我不能说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但管委会表决形成决议要做什么,我如果觉得不行,我可以代表发起人喊停,不做或修改方案再做。

7名管委会成员有6名志愿者,天南海北,也没有办公室,我们一直借助各类互联网工具实现有效协作。我们建立两个QQ群,一个是办公群,集中管委会和秘书处的骨干伙伴,另一个则是核心群,集中全国各省主要志愿者群。各省再建立各自省群,联合当地各界力量。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报名参与,则按照他们的优势和意愿,分给各部门或者各省群。后来,微信出现了,发图片、视频对话等功能更加强大,我们则搬家到了微信群。

“群”是一个摊开和扁平的方式,大家都在里面,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交流,群策群力,迅速可以实现联合。需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群的管理员将问题放进群里,展开讨论。

既然是讨论,那就会有争吵,直言不讳甚至或有激烈,这让一些新加入的伙伴感觉惊恐——在他们看来,公益组织应该温情脉脉,人人都应该谦和礼让,个个都是文质彬彬,怎么经常吵架呢?我对他们说,志愿者来自不同领域,各有视角和知识,平等自由,在讨论和决定一个事情时,有不同意见发生争吵,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还要设置规则鼓励辩论——公开而充分的讨论,会帮助一个事情的事实部分变得清晰精准,也将让我们看见更多方面和可能性,谋求更稳妥的解决方案。

“免费午餐”的全部行动没有秘密,一切信息都可以摊开透明,无边界自由流通。一些需要固定讨论和表决的事情,在两个QQ群建立的群邮件中公开,让大家看见和参与。管委会也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行使投票权完成公开表决。

我在微博上不停发现伙伴。我选人的第一个标准是热心,对孩子有发自内心的爱,认同我们做的事情。能力可以培养,但热情较多来自天然。有了这个基本点后,我们会把邀他(她)进群,接受熏陶,并教授学习、工作工具和方法,在分工协作中迅速建立和提升能力。

一个混搭团队就这样在网络上形成,有踏实做执行的,有想象家,有被我们调侃是“毒舌闹药”专门负责挑毛病的,友爱互助,朝夕相处,亲如一家,并锻造坚韧的战斗力,一种内生性的力量,最后长出一个旺盛多样化的热带雨林。

微博快速,但过于碎片,我们需要沉淀和积累信息。所以,我们建立一个官网,稳定持续介绍我们的行动,便于民众查询。

品牌是一个行动的脸,由小斯分管,律师胡益华则分管法务工作,他们建议我牢牢掌握品牌,帮助我向国家商标局递交了“免费午餐”和“妞妞捧碗吃饭”的图标,申请法律保护。

后来,我们授权基金会使用“免费午餐”和妞妞图标,我们保留中断或者终止合作的权利。

规则明确,合作才会安全而愉快。

一个行动,还需要一句口号能广泛传播,深入人心。某夜,我写了“大爱温润人心,行动改变中国”,交一个公关公司总裁修改,他说,很好,他没法再改。后来,它就变成“行动改变中国”,更简约有力。

我们尝试在在新晃县建立一个可靠模式,便于复制和推广。教育局内部成立了一个“免费午餐监督委员会”,由教育局局长、副局长、计财科、办公室、学生资助中心组成。该委员会帮助学校建立专用账户,管账和用钱分离。

各所学校选取一名教师代表、一名村委会成员、四名家长代表,共同组成一个监督小组。他们有权查看账目,监督学校学生每天中午吃什么东西、价格多少、进货多少。

在学校厨师的选取上,项目实行竞聘上岗,要求健康、热心、诚实守信。不拿经费一针一线,确保午餐卫生,让每颗米粒都落入孩子们的饭盒。教育局会不定期到学校检查开餐状况,或者打电话询问学生家长。

除了政府、乡村和家长监督,我们还要求该县所开餐学校建立微博,“凡开餐,必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一个140字的微博,大体上会包含如下信息:

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湖南新晃大坪坡小学“免费午餐”,今日就餐20人,菜单:肉炒萝卜、西红柿香干、煮鸡蛋。米6×2.3=13.8元;肉1.8×13.5=24.3元;蛋20×0.7=14元;萝卜3×1=3元;香干3×1=3元;油0.5×7.5=3.75元;柴30×0.2=6元。计67.85元,人均3.39元。

为什么要微博公示呢?

我们的活动发起于新浪微博,捐款也主要来自微博网友,我们必须紧扣微博,才能持续汲取资源和力量。另,城市对千里之外的乡村学校缺乏控制,但一些微博网友来自乡村,他们或许正是“免费午餐”学校所在乡村子弟,家里有孩子正在吃午餐。他们是最关心孩子午餐的人,也可以通过电话获取午餐执行信息,帮助我们监督学校。

最主要的是,每日支出微博公开,对校长必将形成某种巨大压力——我和校长交流时,总是会告诉他们,公开把一个学校的午餐执行放到了阳光下,大家都在看着,并可以对比着看。如果你只买了5斤猪肉,你谎报买了10斤,很容易被人发现,而举报只要花一分钟编一条信息就可以实现。

对学校使用资金的有效控制是整个项目的最核心,此处败,则全局输,必须严防死守。除动员乡村资源、志愿者等,我们着手建立了一支稽核队,作为我们最可靠、迅速行动的嫡系部队,保证最快速度到达任何一个学校,依照流程开展工作。

而学校微博公开的所有数据,就是一个抓手,供我们判断有无欺骗谎报。我们规定,任何一次财务上的谎报,最严重将导致这个学校被撤销“免费午餐”的资格。

一些老师表示为难,说当地学校没有网络信息,那我们就会要求老师编写手机短信息,发给我们的志愿者,代为发布微博。如果连手机短信都无法发送,那我们就先不考虑这些学校。

有人质疑说,公益组织不就是要帮助最困难的学校吗?

是的,我们要帮助更困难的学校,但我们需要通过接受捐款来执行项目——第一要务是保证捐款安全,不被贪污浪费,而要保证捐款安全,就必须公开透明,让每一笔钱的去向可以让捐款人看见。

另外,我的策略是找一批有网络条件的学校,迅速展开,让社会看见我们的改变,获取更多支持和资源后,我们才有可能掉转头来帮助最弱势学校。否则,我们进入连信号都没有的学校,无法形成有效控制,一旦出现问题,丧失捐款人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则满盘皆输。

有媒体采访显示:一些老师甚至会花一个小时,在廉价手机上来编写这140个字的微博,我们便组织一批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一个格式文本,帮助老师发微博。

最后,我们给“免费午餐”的实施定下了这样四句口号:“因地制宜建厨房,就地取材做午餐。家长乡亲来参与,公开透明可监督”。事后证明,这些标准和原则的确立,对于保障孩子们午餐的安全,意义重大。

源于微博,在互联网上实现远程协作,全程展示行动和成果,并用集群的组织方式来推动一场庞大的公益行动,我们走在了前面。

在媒体潮水一般的报道中,我们被普遍评价是“微公益”的开创者——2011年12月,“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在一篇文章里写道,邓飞代表的是“微公益”的兴起。这个“微”包括两重含义,一是微博的公益传播,二是勿以善小而不为,人人可参与的公益模式。新媒体与微公益共生,为慈善回归民间、保障公民自由选择参与公益活动并行使监督的权利创造了可能性。新媒体的伟大力量令人看到了中国公益新时代的曙光。

传统观念中,人们对公益或慈善的认知往往是“达则兼济天下”。它们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变成一种道德竞赛——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就越高。但“微公益”改变了局面。我们倡导一顿午餐3元钱,降低行动门槛,令人人可为,让公益从此变得轻松温暖和非牺牲。

没有借鉴,我们一开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我没有畏惧。我深信,遵循常识,恪守透明,把自己打开摊开,交给社会——做得好,我们就可以被鼓励,继续坚持;做得不好,马上就会有人批评或者责骂我们,逼迫我们迅速纠错。

从泥土里长出来,一开始不苛求精细,在冲突中野蛮成长,我们才能结实坚韧。

【公益变局】

谁也无法否认,2011年度留给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记忆,将是近20年来最最深刻的。

《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

2011年5月20日,清远市连山县,我和《新快报》《南方都市报》的伙伴们在一个学校开餐。粤西北较为贫困,我在地图上对比许久,决定在距广州最近的地方选一个学校,意欲更有力地刺激广东。

一个老婆婆眼泪涟涟对我们表示感激。她的三个儿子都在广州打工,给她留下六个孙子孙女,而我们的到来,把她从做饭的劳累中解放出来。

广东是中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如果该省乡村学生忍饥挨饿的信息传播,必将形成巨大影响,广东政府或更有可能出手,动用财政资金给孩子吃饭。此时,我在构想一个战略——我们抛砖引玉,带动政府出来解决乡村孩子饥饿问题。

在贵州、河南、湖南、云南等地,我们这一群无意中闯入公益界的菜鸟,如饥似渴地学习和苦干,埋头突进,却浑然不知一场巨大风暴悄然袭来。

6月20日,一条微博传开——网友“新疆杨云”说,一个经过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网友郭美美,年仅20岁就当上“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并且开着价值数百万元的跑车玛莎拉蒂,住着亿万豪宅。

他怀疑郭美美的金钱来自人们的捐款,希望引起社会注意。另一个网友注意到了此条微博,稍加改编,冠上“网络质询令”的名头并予以转发。

随后,仅新浪和腾讯两家就有近50万条微博涌现。百度数据显示,关于郭美美的日均搜索次数从起初的3.7万,一跃到23.7万次。

籍籍无名的郭美美一夜爆红。

显然,郭美美不是网上炫富的第一人,只是其“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微博实名认证令人侧目。“慈善机构红十字会”与“豪车炫富”之间的强烈反差,必然会引来一个悲愤的质疑——“这个女孩子的豪车,是不是我们捐给红十字会的钱?”

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发布声明称:经调查核实,该会没有“红十字商会”机构,也未设有“商业总经理”职位,更没有“郭美美”其人。

但没有人相信红十字会的声明,新浪微博官方同日发布声明称:郭美美原认证说明为“演员”,将认证说明更改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是其本人的申请,新浪微博未尽到严格审核的义务。

越来越多人开始控诉各种和红十字会捐款的不愉快,将它推到风口浪尖。

两天后,中国红十字会再发声明,称当天下午,该会已就“郭美美事件”向公安机关报案,以维护红十字会的“合法权益和良好声誉”。

但问题是,民众没有看见警察带走郭美美。相反,郭还在全国各地自由活动,引发媒体追逐,后来,她还试图涉足娱乐界,令一些民众倍受刺激。他们习惯性认为这就是黑幕的有力证据——郭的背后必然有某个强力人物,能够摆平所有的事情。网友们开始猜测一个又一个可能的幕后人物。

在民间汹涌质疑时,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再次追问郭美美身份,并呛声中国红十字会,认为它的声明缺乏令公众信服的证明内容,有责任向社会“用事实来证明”。《人民日报》则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发声,指“郭美美”只是一个引爆点,根源在于人们郁积已久的不信任乃至不满,公众善心“伤不起”。

被郭美美拖入漩涡的中国红十字会,屋漏偏逢连夜雨。6月27日,来自国家审计署审计工作报告披露,红十字总会2010年度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中存在多项问题,包括一份合同金额超出中标金额420.33万元的设备采购。

红十字总会随后声明称,这个问题仅属于违反财政规程的“操作层面的问题”,“绝不存在任何贪污腐败和违法犯罪问题”,但是有关红十字会种种“历史丑闻”的积怨还是被一一勾起。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期间的“天价帐篷”采购,2011年4月曝出的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天价餐费”等等。

多家媒体继续披露有关商红会运作以及同相关公司的业务,其间的紊乱与隐秘被展现在世人面前。

无巧不成书。6月29日,《东方早报》曝出消息,青海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尼玛,疑因“经济问题”在接受青海方面调查期间突然死亡,进一步刺激着公众的神经。

有人倡议,“在红会公开独立运作之前,拒绝给红会捐款”;甚至有曾经给红十字会捐过善款的个人,要求返还捐赠。有评论称,中国红十字会陷入“史上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危机之时,6月29日,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大呼冤屈,称:郭美美事件引起公众强烈反感,实际上是公众仇富、仇贪的情绪体现,是公众对社会现象不满的集中发泄。

王的说法被视为不反省自己的问题,却抱怨民众仇富仇官,再次令民意发飙。

在一次老乡聚会活动上,我才知道郭美美居然是我湖南益阳老乡。作为一名调查记者,我表达了我的谨慎,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她的财物来自红十字会,我们看见的都是猜测,甚至是臆想。

但,郭美美给红十字会带来的是灭顶之灾。

媒体报道显示:“郭美美事件”引发的慈善危机,导致各种捐款较往年大为减少。河南省红十字会七月份仅收到一笔捐赠物资,现金捐赠5295元;深圳红十字会7月共有13项个人捐款,总额为5335元,大幅缩水。

这种情况在全国也具有普遍性。据2011年8月25日民政部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介绍,全国捐赠数据监测显示,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2011年3~5月,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总额62.6亿元,而6~8月总额降为8.4亿元,降幅86.6%。

震撼之下,我开始研究这个事件,试图汲取教训。我发现公众最关心的是他们捐款的去向,中国人在金钱方面比较敏感,一直有古谚称“亲兄弟,明算账”,何况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而一些官办慈善长期以来依靠输送相关利益来换取企业的大额捐款,或者直接划拨公务员工资,不需要说服民众捐款,它们不需要证明自己的廉洁、高效,更无意要对社会公开款项去向。另外,一些基金会的领导人自身清廉,但因为理念、思维或者能力低下,也不知道如何实现捐款的制度性透明、公开。

官办慈善的透明度不够,让一些捐款人放心不下,宁愿选择自己不远千里去当地直接发钱。有媒体报道称,汶川大地震后,晋江一家陶瓷企业的老总赖金土,提着28万元现金,徒步进入灾区,挨家挨户给最困难的灾区群众发放现金,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

我们不是官办慈善,没有特权或资源交换一些企业的大额捐款,一开始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来说服大企业参与合作。我们的策略只能是从小做起,先联合微博网友,实现积沙成塔。

这是一个很朴素的逻辑。我们要活下去,就得有捐款。要有捐款,就要说服大家。而要说服大家,我们必然只能选择公开、透明——我们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每一笔钱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免费午餐”的支出主要分成两块——一块是工作人员的工资、执行项目的各项开支。最大一块是拨付给学校的午餐费用。我们一直要求全部放到微博上,晒给大家看。

这时,我们才发现在第一所“免费午餐”学校建立的“微博公示”意外保护了我们。不少人在批评官办慈善时,总是不忘补上一句,看看人家“免费午餐”,就可以公开透明。

我们深受鼓励。至今,我在“免费午餐”基金没有领取和报销一分钱,我可以往死里公开。此外,在形成既得利益之前,把团队放进一个透明的玻璃盒子里,让所有人可以看见,接受全方位的残酷监督,就可以较彻底地剪除可能的贪腐。

我提出“不公开,就会死”,甚至要求团队每一次出差,都要在微博上公示我们的发票或者乡村收据,供所有人监督,但发现这种行为不能持续。肖隆君不幸成为了一个靶子——从北京飞到昆明,被网友批评为什么不坐火车,我解释说为不耽误开餐工作,有网友继续追问为什么回北京时,不坐火车。还有网友说,火车卧铺也浪费捐款,做公益的就应该坐硬座,令数十人争论两天,无休无止,这令我很抓狂。

还有一次,肖带队去凉山开餐,途经一个县城吃饭,为了可以开出发票,特意找到一个正规点的饭馆,而县城的饭馆为了招徕顾客,招牌往往都会比较夸张——这个小店叫××羊肉城,结果他被骂惨了,做公益的怎么可以胡吃海喝。更悲催的是,乡村很多开支无法获得发票,甚至都没有发票,譬如你要雇请一台摩托车下乡,但为了回来报销,需要找一些票据,最容易找到的是人家不要的加油票,结果,网友们又发现了几张连在一起的加油票,如同发现新大陆,大喊“免费午餐”的人也搞贪污了。

我有一次探访学校,见一路边小店摆着卤肉,格外诱人,手贱拍了一张传上微博,没想到被一个有较多粉丝的意见领袖看见,她幽幽来了一句,孩子吃的可是3元钱的东西。于是,我也很快就成了一个靶子,被众人批斗,大多数的责问就是:“啊,你怎么可以吃得比孩子还要好呢?”

这时,我才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我们做的是一件崭新的事业,大多数人对公益缺乏了解,冲突就会频繁发生。但我们是行动者,现在最急迫的任务是给孩子们做饭,不是逢人解释我们的光荣和正确,获取每一个人的表扬——这样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我们不可能令每一个人满意,神仙也做不到。此外,公益界的老师也开始批评我们的极端冒进,“你要公开,也需要专业性,你在法律许可的支出总额里可以自由支配,你可以决定坐火车或者是飞机,不需要事无巨细公开,徒增麻烦。”

是的,我们不能总是给自己找麻烦,在法律范围内行动,不对抗显而易见的道德规则,避免争吵,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行动了。《中国会计报》帮助我们找到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监督财务并负责制作年度财务报告。我们也停止了每一张原始发票的公开。

始料不及的是,我们被视为新鲜的、靠谱的和可以放心捐款的民间慈善典型,得到了较多捐款。有评论认为:我们还意外促使整个官办慈善提升透明度。在我们近似极端的透明公开的参照下,他们压力巨大,再不透明可能真的就会死,相继尝试提高透明度。

7月31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试运行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供民众查询2010年1月11日以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获捐信息。首批公布信息为青海玉树地震捐赠收支情况。个人捐款10万元以上和企业捐款50万元以上的捐赠者,不仅可以查询到捐款信息,还可以查询到相对应的援建项目及善款的具体使用情况。但这一平台的仓促上线,暴露了诸多不足,遭遇嘘声和嘲弄。2012年,它建立监督委员会,邀请各界人士参与,后来又遭到新一轮的攻击,称一些委员和红会之间有利益关联,几乎把自己又架上了火堆。

但无论如何,这个老牌的组织正在一点点重建,笨拙地证明它的努力和诚意,试图重获人民信任,令我敬重。到2013年8月,警方宣称有人造谣抹黑红会,并拘留了两名网友。

共识逐渐形成,不论官办还是民间的慈善公益组织,捐款人都是委托人,把钱交给我们去执行某种公共事务,我们只是他们的代理人,必须要对他们交代和负责,做不好就得挨骂,而不能依仗行政权力或者道德道义高高在上,尤其在人人可以发言的微博时代,傲慢只会杀死我们自己。

在汲取教训的同时,我们也初尝联合的力量。6月10日晚,长沙,湘江边上一个茶馆,我和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涂猛见面,他们联合九阳集团做了一个项目叫“九阳希望厨房”,一年里在134个学校建起厨房。这令我很惊喜,这简直是天作之合,我们将是坚定盟友。

窗外,恋人们燃放的一盏盏孔明灯冉冉升起,令暗夜温暖。我们热烈讨论4小时,意犹未尽。我们约定,青基会出厨房,免费午餐出餐费,迅速找一个县开始铺开。

6月20日,我们去广西。在一台商务车里,我和九阳集团创始人王旭宁讨论合作,他温和儒雅,却颇为传奇——1994年大学毕业后制造全世界第一台豆浆机,至今帮助6000万个家庭使用豆浆机获取新鲜豆浆。他的一个梦想是在10年里投入5千万元在1000个贫困地区学校建立厨房,帮助乡村孩子得到营养,令我敬佩。我注意到他们的厨房设备大多来自其他公司,他解释说需要避免外界批评他们做公益是为推销自家产品。我建议说,九阳扎进了乡村,天天在做饭,完全可以研发、生产一套最适合乡村学校的整体厨房设备,我们也可以公开招标来合法采购,有力提升工作效率。

最终,我们和马山县长杨敏敲定:每个孩子的午餐由政府出2.5元,青基会和九阳包揽一乡镇的食堂设备,我们出资1元,家长出大米,多方合力在该乡镇铺开“免费午餐”,建立可靠可复制模型。

7月底,我参加了中山大学公益传播研究所的成立仪式,这次活动上,诸多师友的发言启发了我——因为微博,信息可以自由充分流通,令中国公益变局激荡,官办慈善垄断格局被一举打破,民间公益蓬勃发展。未来,必将是官民的协同治理,民间公益促进官方慈善进步,官办慈善多年积淀也可帮助民间公益,多方并存,合力推动中国进步。

【杭州亮相】

“他的小梦想也比天高,可是肚子在咕咕叫,我们有一些小期盼,爱心会包围着温暖,用一点一滴的积攒,传递这份免费午餐……”

“免费午餐”公益主

同类推荐
  • 揭秘取经门

    揭秘取经门

    玉帝统颁诸仙,如来不甘坐拥西方,遂令地藏王菩萨转世力孙悟空贯彻他的佛教“东扩大计”唐僧取经一路招摇过市多位仙佛高层费尽心机意图从中渔利这场暗流汹涌的斗争将会走向何处?
  • 等一个人的时光

    等一个人的时光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等一个人的时光》精选哲思创刊十年来最走心的情深故事,慰藉所有在等待中孤独的人。等待是孤独的,任何人也无法触碰,任你烦躁,任你恼怒,却依然无法决绝地离开,只为心中那个无法磨灭的信念。等待不是逃避,只为不再错过。只要你足够勇敢,也能像何以琛那样,将所有人都以为的“错过”,变成重新相遇。《等一个人的时光》有等待中的全部思绪:我们曾许下的地老天荒的誓言,成为彼此的一念执着,最后散落在天涯……等待,只为把时间倒回最初的遇见。
  • 在天边:苍茫之水

    在天边:苍茫之水

    “在天边”系列精选了几位当代著名作家的散文作品,集结成册,力求打造一套极具文学价值、审美价值的文化丛书。“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无论行到何处,人生只有一个去处,那就是回家。《苍茫之水》一书中,作者们跋千山,涉万水,带读者领略祖国河山之壮美,于优美的文字中感受作者们对祖国的热爱。
  • 地下长河:引大入秦工程胜利竣工

    地下长河:引大入秦工程胜利竣工

    《地下长河:引大入秦工程胜利竣工》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地下长河》讲述引大入秦工程胜利竣工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 巴金与《收获》研究

    巴金与《收获》研究

    本书研究《收获》这份对当代作出独特、重大贡献的文学期刊的存在和价值。主体部分将文学理论和人物访谈相结合,对巴金与《收获》研究中几乎所有的重要问题都依据实证材料作出了阐述。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全能强者在都市

    全能强者在都市

    他叫叶尘,拥有着多重身份,他在杀手界令人闻风丧胆,在军事界如传说般的存在,在医术界拥有妙手回春的本领,但却因为某件事,让他隐居深山幽谷之中……
  • 启灵翱翔

    启灵翱翔

    叶空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回到了童年,那么究竟是努力踏上巅峰当个首富,还是低调发展当个富家翁呢?好吧,该洗漱吃饭上学了,只是这”灵能“又是什么鬼。。。
  • 缘起情终

    缘起情终

    情起,何往情终,何从王妃?小屁孩?一见钟情?英雄救美?都是什么鬼?
  • 清宫绝恋寻爱大清

    清宫绝恋寻爱大清

    历史上的孝懿仁皇后没有确切的出生时间与进宫时间。她是康熙的第三位皇后,在她去世之后,康熙朝便不再有皇后。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女子,让两代皇帝成为心中的最痛。当繁华落尽之时,他与他又何与何从?又是谁为谁谱写的那一首盛世清曲?江山血染之后,谁为谁谱写下了那一首盛世清曲......
  • 聊斋世界里的城隍

    聊斋世界里的城隍

    张四九梦里穿越聊斋世界,白天修房顶,夜晚做城隍,诛鬼戮妖,屠魔杀怪。
  • 辰木大陆

    辰木大陆

    一个开朗少年的热血少年行……一个异世大陆的风云变幻史……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英雄纪……一首宛如新月的铿锵胡琴曲……“未来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现在……”
  • 鬼面阎罗,皇叔有个泼辣妃

    鬼面阎罗,皇叔有个泼辣妃

    不过下田偷闲一回,醒来就多了一群便宜亲戚。杜莲香?不错,人如其名,是一朵好看的白莲花。单秋水?可以,刁蛮阴险,害她母亲下位惨死。啧啧。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这一个个的,还真以为她杜薇有四条腿,能让他们骑在头上?且看她手持鸡掸,脚踏茶几,嫣然冷笑。势必要这群八面伪善人得到报应!当然,她也不愿意嫁给那丑得京城闻名的阎罗王皇叔。可是,当个皇婶似乎……也不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箭落苍穹

    箭落苍穹

    这是一片浩瀚的星空,每一颗繁星就是每一片世界。千万年来,这方宇宙陷入了无限的沉静之中,而如今,丝丝鸿蒙之气却飘落到了这漫无边际的星海之中。终于,一个少年横空出世,且看他如何在这星空中闯出一片天地来
  • 觉醒——不朽的灵魂

    觉醒——不朽的灵魂

    相传,每一尊心有不甘的不朽灵魂,经孟婆同意,都可以止步奈何桥而选择投身奈河,在极度痛苦的奈河洗礼中,保全记忆,从而等待历史长河诞生另一尊可与自己共鸣的不朽灵魂,并借其躯壳觉醒,完成生前的遗愿。于此同时,这个被寄宿的躯壳也将在灵魂觉醒的驱使下,变得异常强大……梦都,一个普普通通的现代大都市,承载着形形色色的人儿和大大小小的梦想,有人做着英雄梦,有人做着明星梦,有人做着长生梦,有人做着财富梦。这些梦想或许荒谬,或许天真,但在每一个梦想和它主人嬉笑怒骂的面具背后,都藏着尊独一无二的灵魂,平凡,亦或不朽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