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胡惟庸这个人锋芒太露,不懂收敛,而且做得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朱元璋高兴啊,用就要用你这号人,先让你为非作歹,积累民愤,等时候差不多了,我再出来主持正义,为民申冤。我也可以坐收渔利,借刀杀人——感谢你替我杀了刘伯温、杨宪这些危险分子,省得我动手了。更要感谢你做了那么多坏事,败了宰相的人品。给我提供了足够的取消理由。总之,你做的坏事,都是你自己的主意;你做的好事,都得记到朕的名下。胡惟庸的所作所为。老革命家朱元璋不是被蒙在鼓里,而是知道得一清二楚。先放手让你做恶,然后才能放手收拾你。
朱元璋杀胡惟庸的由头也是非常可笑的,因为胡惟庸的儿子在乘马车出游中,发生了交通事故不幸身亡,但他的车夫居然活得好好的,胡惟庸一时冲动,没有报案,就直接把车夫咔嚓了。作为执掌生杀大权的的丞相,杀个车夫虽然不文明,但根本不算个事。
然而,有没有事不是车夫说了算,也不是胡惟庸能决定的。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动肝火,发誓要为车夫讨回公道,让大明王朝的交通运输事业更加安全,更加人性化,车夫的人身与财产安全能得到保障,绝不能发生“我爸是李刚”的恶性事故。
还有一个段子,说是胡惟庸想自己当皇帝,想刺杀朱元璋,就想出了一招。
他向朱元璋汇报说,自己家的水井涌出了醴泉,这可是大吉之相,特意邀请朱元璋前来欣赏,然后在自己家客厅布置好刀斧手,准备等老东西一到,摆酒庆贺时,就摔杯为号……
在朱元璋前往胡府的路上,一位叫云奇的侍卫奋不顾身,冒着死罪挡住了朱元璋的车驾,他用手使劲指着胡府,然后就死了。朱元璋登上城楼,哇,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胡惟庸家里挤了一院子的杀手!得,朱元璋立即派兵,将叛乱分子一网打尽。……话说,编这段子的人,是评书听多了吧。
朱元璋以“谋不轨”罪,不仅处死了丞相胡惟庸,还灭了他的九族,同时被杀的还有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最终因胡案掉脑袋的人物高达三万多,这些人要是手拉手,能从南京拉到武汉。这个涂节同志相当冤,也相当有喜剧色彩——他主动告发胡惟庸谋反,却并不能因此免除死罪,最后很悲壮地跟自己告发的人同时被处决,相信这也是朱元璋同志有意安排的。当两人一起在刑场上喝最后一碗酒时,他们应该是相逢一笑泯恩仇,还是相对无言洒热泪呢?
待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把中书省直接给取消了,丞相的工作由六部尚书接收——谁说****皇帝只会集权不会分权,那是不对滴。不过皇帝从来都是分别人的权,集自己的权。朱元璋还规定,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允许立宰相,否则就是违反祖训。结果,有明一代就没有了宰相,清朝入之后效仿明制,宰相这个中国历史上相当牛B的职务,从此就进入了历史博物馆。
朱元璋同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边抓杀权臣,把一切不稳定因素消灭在可控制之时,一边抓皇子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让他们成为朱家王朝政治合格、素质过硬、身体健康的接班人。
朱元璋在南京搞大清洗的时候,朱棣还在凤阳埋头练武,对于老爸的这次行动,他应该是相当震惊的,牵连进去的同党,仅处死的就上万人,如果这些人早点动手,朱元璋挡得住吗?当皇帝真是一个高风险职业!不过,既然杀了这么多异姓,势必对同姓的要加以重用,特别是自己的几个亲骨肉。
也就是说,他们的明天会更好,他们的前程,将会更加光明。世界是老朱的,也是老朱的皇子们的,但迟早有一天还是皇子们的。
果然,胡惟庸被杀两个月后,朱棣就得到了好消息。
洪武十三年三月初,在胡惟庸反朝廷集团被镇压不到两个月之后,朱棣就收到了令其即日就藩北平的诏书,他心里非常高兴。在凤阳风里来雨里去地过了四年,不就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吗?尽管他很清楚,就藩北平可不是去坐享太平的,而是肩负有“慎固边防,羽翼皇室”的重大责任。
这年三月十一,这是朱棣离开南京的日子。这一年,他只有二十一岁。
离别的气氛有些伤感,朱元璋是一贯的面无表情,对他来说,好像把儿子送上前线,是这个当父皇的必须做出的牺牲,马皇后看着孩子们一个个离开,心里有些舍不得,特别是徐仪华,史书记载,她是这么夸儿媳妇的:“真吾妇也(真是我的好媳妇啊)!)把她当自己的亲生女儿对待。徐王妃当然也不愿意离开马皇后,她也无法知道,这一次的分别,居然是她们最后一次见面。
徐王妃这时候已经怀孕了,但她不愿意因为自己影响丈夫的前程,既不要求朱棣在自己生完孩子再去北平,也不想让丈夫先走,坚持要和他一起出发。
而身为燕王的朱棣,自然不能像徐小姐一样多愁善感,天高任鱼跃,海阔任鸟飞,朱小四翅膀还不怎么硬,知道自己飞不远,但是,先飞出南京,飞离老爸的眼皮底下,飞到一个自己说了算的地方,那感觉,要多HIGH有多HIGH。当然面对父皇母后,他也得做出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
朱棣披挂整齐,拜别了朱元璋和马皇后,带着徐妃和护卫亲兵五千七百七十人,踏上了奔赴北平的行程。一路之上,旌旗招展,队列严整,沿路观看的百姓,都为马上这位年轻帅气的将领叫好。不过遗憾的是,青春貌美的徐王妃长什么样,他们是没有福气领略的。她一直坐在车里。
今天,京沪高铁从北京到南京只需要四个小时,飞机则是两个小时,便捷的交通,缩短了出行时间,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但是在当时,人们不得不忍受一个很不给力的交通方式。他们先是骑马到达扬州,随后乘船经大运河到淮安,然后改走陆路,沿着运河北上。
大运河的河道淤积,给年轻的朱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沿线百姓终日的劳苦,让他庆幸自己可以不为生活所发愁,有个级别高的老爸还真管用!不过,自己同样要受命运的摆布。如果自己象这个运河,老头子朱元璋就象河上的水闸,掌控着他小子的命运。
经过近一个月的行程,朱棣终于走到了运河的尽头。在通州做了短暂休整之后,他们直奔目的地,那个蒙古人刚刚离开的大都市。
这里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地球上最强大国家的都城,从这里发出的每一道圣旨,都可以让无数人头落地,从这里出发的每一次远征,都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在这里当朱棣就藩时,元朝皇帝离开这里不过才十二年。
北平是元朝的故都,担负着守卫北方边境的重任,燕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朱元璋偏偏选了朱棣。
朱棣和元世祖忽必烈,都是历史上的大人物。他们的江山,都是抢来的,也就是说,国家的继承人原本不是他们。
1260年,忽必烈在其兄蒙哥去世后,不顾蒙古大多数人的反对,悍然在开平称汗,与各部落选出的阿里不哥开战并打败他。整整一百年后,1360年,朱棣出生。
1271年,忽必烈采用汉族的年号称帝,定都大都。将近一百年后,1370年,朱棣被封为燕王,封邑北平,以忽必烈的大都皇宫为王府。
北京,把两个历史巨人联结在了一起,冥冥之中,似乎有什么天数……
必烈模仿汉族皇帝建立大元国号后,在金中都的基础上修建大都城。此后近一百年间,这里不仅是元朝的首都,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城市。直到明太祖洪武元年八月初二,朱棣的岳父徐达占领大都,赶走元朝皇帝。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府,取平定北方之意。
而十二年后,这里又有了一个年轻的新主人,这个城市,也将因为他而重新成为世界的焦点。
大将军徐达和他的副将傅友德已经在丽正门下等候,在短暂寒暄之后,徐达把自己的女婿女儿接进了整修之后的燕王府——元朝皇宫。
自从十二年前占领大都之后,徐达有更多的时间要驻守这里,无法与在南京的家人团聚。现在,火炬要传递到年轻人手中,责任要交到年轻人肩上,他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回家探亲,当然是好事了,而且更让他开心的是,这个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宝贝女婿,自己怎么能不高兴呢,自己又怎么能不好好指点这位女婿呢?
能有徐达和傅友德在军事上的指点,对于朱棣的成长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事情,这恐怕也是朱元璋有意无意的安排。朱棣知道,自己来这里,绝不是来享福的,绝不是做一个花天酒地的皇二代,而是要成为大明王朝出色的将军,朱元璋军事路线最有力的执行者,要让那些开国老将,对自己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服从;要让蒙古人听到自己的名字,就象当年的匈奴人听到霍去病一样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