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跟朱元璋混的,都不可能是没有眼色的废物,能坐到这喝酒的,都是心眼比针眼还细的人精。他们当然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回答,当然不会不懂规矩,不然,这帮兄弟喝的就不是美酒,而是毒酒了。
他们一致表示:“陛下您老人家封建诸王,保卫江山社稷,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大好事啊……”
朱元璋也不客气,接茬说:“以前的君主封建自己的儿子当王,是为了保护黎民百姓,周武王实行封建,所以能开创八百年江山,秦朝不搞封建,两代就亡国了。汉晋以来都是这样。为了国家长治久安,需要皇子们为国家做出牺牲……”
靠,真会说,到时刀架在大臣脖子上时,也会说杀你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了。宴会一定是在欢迎祥和的气氛中结束的。那真是:
仪式没有不隆重的;气氛没有不热烈的;讲话没有不感人的;欢呼没有不真诚的……
直到半年以后,也许是在马皇后的劝说下,朱元璋才对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有所表示,但也只不过封了六个公,汤和、唐胜宗等二十八人则被封侯。进宣国公李善长为韩国公,进信国公徐达为魏国公,封常遇春之子常茂为郑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邓愈为卫国公,冯胜为宋国公。常遇春由于早死,格外开恩,被追封为开平王,也就是说,异姓活着是不能封王滴!
更让读书人寒心的是,六公中只有李善长一个文臣,大明第一谋士刘基,为朱元璋贡献了许多锦囊妙计,但只被封为了诚意伯。刘基的年俸240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九位小王爷呢,说了别不服气——年俸五万石。刘基同志就算思想觉悟再高,心理素质再过硬,也会有巨大的失落感,感叹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没给气得吐血都算不错了。
这还不算完。洪武五年,朱元璋又设置了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每个亲王府都设三卫,亲兵至少三千人,多的可达一万九千。并规定:“遇有警急,其守镇兵、护卫兵并从王调遣。”也就是说,从朝廷派来的将来到了地方上,也得听亲王们指挥。
可怜这些出生入死的功臣,级别比寸功未有的九个塞王差了几个台阶,见了这些小朋友,还得跪倒磕头。这就是命啊,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老爸。当然,这帮人可能还没想到,更大的杯具还在后头,向小朋友磕头仅仅是丢人,过不了多久,就要掉头,就要丢命了。
朱元璋仅仅强调了周朝分封带来的八百年江山,却不提周朝分封的除了周王的后代,还有很多功臣,功臣与王子的地位几乎是平起平坐的;只强调秦始皇不分封诸子,二世而亡的杯具,却不提西晋分封造成了八王之乱,造成了国家分崩离析的事实,那西汉也有七国之乱骨肉相残的教训。
朱棣能够登上皇位,根本不是朱元璋的本意,但恰恰是朱元璋的封藩政策,为朱棣的成功提供了可能。
如果让朱棣一直待在南京,他也就一平庸的王爷。即使他有浑身的本事,没有施展的舞台,没有自己的团队,他也只能在荣华富贵中挥霍一生。
历史,充满了偶然,也充满了诡异。
学业是枯燥的,练武是痛苦的,皇位是大哥的,前途是不确定的……
应天府的桃花开过了一回又一回,秦淮河上的摇橹姑娘换了一拨又一拨,夫子庙前的贡院,前来赶考的学子,又有了不少新面孔。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而朱棣也在不知不觉中长大,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已经比父亲还高,突然有一天,他猛地有了去拥抱一个宫女的冲动,突然有一天,他觉得自己要注意梳洗打扮,突然有一天,他就这么不经意地长大了。
三个哥哥都有了王妃,老大跟常遇春的女儿已经把孩子生出来了,看着朱元璋抱着第一个孙子朱雄英那开心的样子,朱棣心里并不高兴:瞧那个熊样!
我呢?什么时候我能有孩子?别急,得先有个姑娘帮忙才行吧。就算朱棣那个时代人的再缺乏青春期性教育,他也知道:一个人是造不出孩子的。
而且,姑娘可比孩子可爱多了。孩子得要你抱在怀里,姑娘能让你钻到她怀里。
十六岁,给我一个姑娘……
知子莫如父,朱元璋给朱棣又带来了好运。
徐达是明初第一武将,又是朱元璋多年的至交,洪武八年的一天,朱元璋突然召见徐达,要求他把长女徐仪华嫁给自己的老四朱棣。
据说徐仪华小姐“自幼文静好读书,声名远播”,朱元召见徐达,当面为朱棣提亲:“朕与爱卿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相契,儿女结姻。听说爱卿有个好女儿仪华,肯不肯将她嫁与朕的儿子朱棣?”
朱元璋亲自上门求亲,徐达当然是求之不得,心花怒放,虽然女儿当不了皇后,当个王妃也挺好。
这事相当蹊跷。徐达同志可是明初第一武将,相当于新中国的朱德元帅。徐达与朱元璋的关系那叫不一般,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君主与大臣、老板与雇员的关系,那真可以说是一起放过枪,一起受过伤,一起嫖过娼。连徐小姐她妈,都是朱元璋赐给徐达做老婆的。这算是长线投资吗?二十年前,我送你个老婆,二十年后,你丫再送我个儿媳妇,真和谐。
那贵为太子朱标,娶的不过是常遇春的女儿。朱元璋如果这样为朱棣提亲,说明他非常喜欢朱棣,给他安排的婚姻也是最体面的。他的两个哥哥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娶的媳妇虽然都是名门之后,但跟徐家比还是要差不少。朱樉的正妃,是北元第一猛将王保保的妹妹,二王妃是宁河王邓愈的女儿。朱棡的正妃,不过是永平侯的女儿。他们都没有朱棣娶的王妃身分高贵。
洪武九年正月二十七,这是朱棣终身难忘的一天。朱元璋为十六岁的朱棣和十四岁的徐仪华举办了隆重的典礼。可谓是极度风光、极为排场。
九年之后,为朱明王朝奋斗了一辈子的老将军徐达同志不幸去世,终年53岁,他老人家根本没想到,自己的女儿在她四十岁时,居然能够母仪天下,十三陵里躺着的历代大明皇帝,有十二个都是自己的直系后代,剩下一个,还是自己的女婿。
结婚总少不了喜宴,现代人的婚礼,是夫妻一起向客人敬酒的,而在明朝,只有新郎一个人死扛。这一天,朱棣喝了十六年以来最多的一次酒,行了最多的一次礼,见了最多的一次人,说了最多的一次话。
他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好慢,他的心早已不在宴会上,他非常想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个什么样的女子。
古人没有爱情的观念,没有恋爱的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往往有几分听天由命的凄凉。就算把一个罗玉凤塞给你,你不但着强忍悲痛接受,还得跟她尽男人的义务。你不但得满脸欢喜,还得叩谢隆恩。
当朱棣和徐小姐向父皇和岳父行礼时,自己心中也是忐忑不安,不知道当掀开盖头的那一刻,自己到底是由衷的惊喜,还是彻底的绝望?
酒席散了,客人走了,朱棣带着一身的疲倦,还有一脑子的疑惑,来到了洞房。来到了徐小姐的身边。
当揭开盖头的那一刹那,朱棣仿佛感觉到了时间的停止,感觉到了呼吸就此停止,眼前这个女孩子,峨眉细目,五官清秀,皮肤白皙,一切都是那么完美,甚至比他自己的期望还要好!他真的是太开心了。
“徐小姐,朱棣这厢有礼了!”
徐小姐也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他身材魁梧,面相英武,一双眼睛直钩钩地凝望着自己,她的脸刷地一下红了,羞涩地低下了头。
“参见殿下!”徐小姐深深行礼,朱棣忙上前搀扶,徐小姐立足不稳,一下子倒在了朱棣怀中,一股香气漂了过来,让他感到头晕目眩。
新婚之后,小夫妻非常恩爱。徐小姐读书识礼、才华出众又性格平和,做事很有分寸,展示出了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熟稳重。这也让朱棣非常省心。
更让人高兴的是,马皇后也非常喜欢徐小姐,隔三差五就把她叫到自己的住处聊天,对待她简直就象亲生女儿一样。
徐小姐青春相貌美,性格温顺,让刚刚知道男女之事的朱棣非常开心,恨不能天天守在跟前,甚至觉得做其他事情,完全都是浪费时间,糟蹋生命。只有和徐小姐在一起的时候,他才觉得自己象一个男人。
但好消息总是伴随着坏消息。婚后没多久,朱元璋就命令朱棣离开京城,去中都凤阳,也就是他的老家参加军训,还不准带家属。朱棣早就有心理准备,他的二哥三哥上年已经都去了,自己早晚也得去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