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机会给皇子们当老师,那肯定是天大的荣耀;能有幸行被选为老师的人,自己肯定得有几把刷子。皇子的师傅们,在这些未来的主人翁面前其实比奴隶强不了多少,但这些读书人为了自己的责任,还是冒着被修理的危险,严格要求学生。曾经有一个叫李希颜的博士,胆子略为大了一点,有一次,一个皇子,好像是那个调皮的秦王,不听话,李希颜抡起戒尺让他打在脑袋上,肿起个泡。朱元璋见了很心疼,一时大怒,准备治李希颜的罪。马皇后在旁劝解道:“师傅教我们的儿子以圣人之道,哪里还能对师傅发怒呢?”朱元璋这才消了气,不久还让李希颜升了官。史书中没记载朱棣当时的反应和心情,但他肯定是在这样严肃的气氛中进行学习的。
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洪武元年腊月的一天,朱元璋退朝回宫,见几个皇子都在,便指着宫中的一片空地对说:“你们也许会好奇,这里为什么么不修建一些亭台楼榭,作为游玩场所呢,修当然可以修,但是我不忍心浪费民财。昔日的商纣王大造琼宫瑶室,结果天下人都怨恨他。汉文帝在位之时,曾想建一座露台,得知需要一百两银子的费用,因而没有建,所以当时国泰民安。你们以后要经常心存警戒啊!”
朱元璋这话倒不是作秀,他的农民本色,还真让他不习惯于太奢华的享受。这个性格对后来的朱棣也有深刻的影响。朱元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死读书本,而是希望学习治国的道理,为将来担任要职奠定基础。作为马上天子,他也很重视对孩子的身体素质培养。不希望他的儿子们成为文弱书生。
他曾经“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麻履就是麻鞋,行滕就是缠腿。也就是说,他让朱棣等人穿上麻鞋,裹上缠腿,到城外去跑步,不过只需要跑十分之三路程,剩下的十分之七还是可以骑马的,有劳有逸,有张有驰。表现好的会有奖励,表现不好的很可能就要接受惩罚了。
作为明太祖的儿子,注定了他们不可能象普通孩子一样,有那么多的玩乐可享,有那么多的错误可犯,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去玩耍。他们必须强大起来,大明帝国辽阔的边塞等着他们去把守,朱家王朝庞大的军队等着他们去驾驭,虎视眈眈,复国之心不死的的北元,也等着他们去进攻。
作为朱元璋的儿子,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心理遗传学认为,孩子的性格一半来自遗传,这包括直系亲属的DNA遗传以及血型遗传;一半则来自后天发展,包括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甚至包括居住条件和饮食习惯。
那朱棣肯定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老爸的的狠毒、多疑、狡诈、精于算计,藏拙等,他身上也同样有,而马夫人的善良、体贴和宽容,在他身上基本上找不到。相反,他的大哥朱标,倒是继承了马皇后的一些善良本性,当然,马皇后既然能和朱元璋走到一起,很难认人相信她会有多么宽容善良,只不过是没有朱元璋那样恶到如此境界而已。
朱棣显然不爱读书,他写不出什么漂亮的文字。但从很小的时候,他就对置身于此的这个世界,有着比别人更清醒的洞察力,有着深刻的危机感和生存意识。
长期生活在军营里,听着炮声,闻着火药味长大,对于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会有一种本能的认同,对于如何生存有一种特别的敏感。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思想,肯定也影响到了朱棣,他在诸王之中,一直是注意藏拙,避免锋芒过盛,遭到兄弟们特别是大哥的嫉妒。这种性格应该也是童年就形成了。
一个人小时候的性格,能不能决定他的一生?这是个很困难的问题。但至少朱棣儿时的经历,对他日后的性格形成,有相当大的关系。
日子还在一天一天地过,不是每一天都开心,但总有一些事让人兴奋。洪武三年四月初七,这是年幼的朱棣难以忘怀的一天。
当时朱元璋已经有了十个儿子,他决定除了已经封为太子的朱标外,给其他的皇子都全部封王。
为了显示这次活动的严肃性,朱元璋举行了庄严的策封仪式。活动在明故宫的奉先殿举行,还颁布诏书,公示天下:
“朕惟帝王天子,居嫡长者则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朕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长子标为皇大子,诸王之封,本待报赏功臣之后,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乃以四月七日,封子樉为秦王,为晋王,棣为燕王,棣为吴王,桢为楚王,榑为齐王,梓为潭王,杞为赵王,檀为鲁王,从孙守谦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置相傅官属及诸仪已有定制,於戏,奉天平乱,实为生民,法古建邦,用臻至治。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这一年朱棣十一岁。册封仪式极为隆重,参加典礼的只是年龄较大的五个皇子,对于今天的仪式,他们一点也不陌生,已经彩排过多次了,就怕出乱子,就怕不吉利。
册封仪式在明故宫的主殿——奉天殿举行。当天,大殿内被清扫得分外干净,铺上了红地毯,挂上了彩灯。一派喜庆的气氛。遗憾的是,古人比较迷信,不让女人出席这类活动,也没有礼仪小姐。
这么重要的仪式,当然得由朱元璋亲自主持。他老人家身披龙袍,神态庄严,在奉天殿的宝座上坐好,司辰官报告时辰已到,太子朱标当先,带着五个弟弟在大殿外跪下,向朱元璋行跪拜大礼。
当册礼官把册宝交给他的时候,小朱棣的心情还是非常激动的,他知道,常遇春跟随父王征战多年,生前都封不上王,死后才追封了一个开平王,而自己,十一岁就有了王爵,有了昔日的元大都作为封地。多么让人开心。
朱棣的册文是这么写的:
“昔君天下者,必建屏翰,然居位受福,国於一方,并简在帝心。第四子棣,今命尔为燕王,永镇北平,岂易事哉!朕起农民,与群雄并驱,艰苦百端,志在奉天地,享神祇。张皇师旅,伐罪吊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有国,当恪敬守礼,祀其宗社山川,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体朕训言,尚其慎之。”
小小年龄当上燕王,朱棣应该感到相当满足才对,可是,在他们兄弟一遍遍地磕头时,却看到大哥朱标就站在朱元璋跟前,一遍遍地承受着弟弟们的礼数,小朱棣的心里,又感到了一丝丝悲凉。
仪式的冗长繁杂,也让朱棣不开心。他对这些繁文缛节非常痛苦,有那么多的场合要下跪,有那么多的前辈要磕头,当皇帝多威风啊,从来都是别人向他跪拜,有没有那么一天,自己也可以坐在宝座上,俯视跪在殿下的那帮老东西呢?
“凭什么我只能当个燕王,大哥一生下来,就是太子,就一定要当皇帝呢?”
如果你没有IPHONE4,你就真的没有IPHONE4,如果你不是乔布斯,你就真的不是乔布斯,如果便如果人不是长子,你就继承不了皇位,这个现实,是不是有些让人太无奈?这个逻辑,是不是有些太让人悲愤了?
小朱棣现在还想不通,等他想明白的时候,他的少年时光就结束了。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朝中无数武将九死一生,多少文臣披肝沥胆,为大明的建立可以说是奉献了了最美好的时光,但登基都三年了,朱元璋还没有大规模地封赏功臣,却先封了九王,这个老暴君家天下的龌龊心理,可以说是暴露无疑。
为了安抚可能产生的满意情绪,朱元璋在封王之前,就在太庙之后在奉天殿和文华殿上摆宴请众臣。席间,朱元璋深情地说:“各位爱卿,当初元朝失去了控制天下的能力,群雄并起,祖国的大好河山成为战场,人民生命财产无法保证。我朱元璋虽然是一个淮右农民,但知道为民谋利,带领义军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上天也被我们感动,海内承平,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我朝的疆域如此辽阔,边界线如此漫长,一定要封藩建国,上可以保卫国家,下可以安定民心。现在我的几个犬子已经长大,到了他们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了!应该给他们封爵,让他们离开首都,去镇守边关,为国分忧,为民造福……”
朱元璋喝了一口酒,深情地看着大家:”我不是偏向我的孩子,不过是遵守了先王的制度,是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
说着,他用一双和蔼的目光,凝视着众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