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金钱也能享受悠闲的生活。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这是林语堂给我们的忠告。
慢慢走,欣赏啊
有这样一种说法,人一生的心跳次数是八九不离十的,跳完了你就去见马克思了。因此,把握好自己心跳的节奏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一般来说,紧张、压力大的情况下人的心跳就会加速,此乃养生之大忌。
林语堂在这方面就很理智,年轻时他曾经也以快节奏取胜,在圣约翰大学,他创造了学校一英里赛跑的纪录,还代表学校参加了远东运动会。但到了中老年以后,林语堂再也不跑步了,而是改成散步了,这几乎成了他后半生最大的爱好。他常常身穿长袍,嘴里叼一根烟斗,脚步不疾不徐,悠然自得地穿行于纽约的大街小巷,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
林语堂的人生理念是“能闲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人之所闲”。他厌恶那些从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并以制作皮鞋为例说,皮鞋用机器制造,产量大,效率高,这是忙或者摩登;而皮匠也制造皮鞋,要耗费几天的时间才能打磨出一双,这是闲或者封建。然而只有纯手工打造的皮鞋才是真正的好皮鞋,才可以称为艺术。而林语堂的写作就是这样一种艺术的生活,在《吾国吾民》的后记里,他描述了自己写作时的工作状态,着实让我们向往:
要在早睡早起,夜眠必足,眠足则翌晨坐在明窗净几,一面抽烟,一面饮茗,清风徐来,鼻子里嗅嗅两下,胸部轩动,精神焕发,文章由口中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念出,叫书记打出初稿,倒也是一种快乐。夜眠不足,文章便吐不出来。(《吾国吾民》)
而事实上,中国文化的精华大多都在教会我们以一种慢节奏品位和享受人生。无论书法,围棋,读经,山水画,弹琴,都要求我们摒弃外界的杂念与俗事的纷扰,自在从容方能成其艺术,这也是嵇康“口送归鸿,手挥五弦”一直以来让我们悠然神往的原因。
在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谈美书简》里,有一篇名为“慢慢走,欣赏啊!”这个题目出自欧洲阿尔卑斯山上的一个标语。阿尔卑斯山山谷中有条马路,路上汽车很多,而且开的极快,以至于酿造了很多交通事故,车毁人亡。后来有关部门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在路口树立了一个巨大的牌子“慢慢走,欣赏啊!”,此后,司机们开车经过这里,一见这个巨大的标语牌子,都会忍不住放慢车速,一路欣赏美丽的风景而过,山路上再也没有那么多事故了。
朱光潜说:“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但愿我们再也不要做这种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的蠢事了。
心灵的边缘化
有媒体报道,近年来,中国白领放弃高薪下乡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事业有成的长沙白领夫妻钟宁和高毓镁,放弃了令人艳羡的生活,带着孩子,把家安在浏阳市北盛镇的一处山林中,白天荷锄种稻,傍晚拾柴烧饭,过上了“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
不需要再在网上偷菜,因为自己每天都在种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于夫妻俩来说,这种简单的生活让他们好奇而又愉快。闲暇时,他们会躺在家门前的水井旁,晒着太阳、看看书,或者陪伴孩子在泥地上写字画画。“现在有更多时间接触书籍,觉得内心很充实,没有了压力,自己对生活也更加热爱”,高毓镁说。
但逃离城市毕竟只是个案,在生存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这条路对大多数人并不现实。况且,肉体的逃离未必就意味着精神的解脱。明代怒中无温禅师唱过这样一首偈:“闲到心闲始是闲,心闲方可话居山;山中胜有闲生活,心不闲时居更难。”意思是说如果你杂念太多,六根不净,就是跑到深山隐居也是徒然,照样每天晚上得吃安眠药。
对此,陶渊明提出的良方是“心远地自偏”,而林语堂则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提出了让心灵“边缘化”的主张,既不必逃到深山老林去隐居,又能保证自己的内心得到充分的休憩,可以说是一个左右逢源的方案。林语堂在纽约时常常做的一件事是跑到中央公园的绿地上躺着看天,那里恰恰是人流最集中的地方,任凭外界汹涌澎湃,我自岿然不动,他以自己的行为验证了大隐隐于市的风范。
想要让心灵“边缘化”,林语堂认为必须要有“一个恬静的心地和乐天旷达的观念”,意味着坚守独立的人格,不羡慕别人光鲜的衣着,不眼红别人的提升加薪,不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淡定从容,善于抵抗流俗的侵扰。而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内心淳朴,个性天真烂漫的人。
殷海光在台大当教授时,已是赫赫有名的学者。后来,著名学者牟润孙也来到台大执教,与殷海光结为好友,两人经常互访。有一次,牟润孙率全家外出,殷海光来后只见铁将军把门,于是就坐在牟家的院子里等,看到院子里杂草丛生,还把院里的杂草拔了一番,干了半天,大汗淋漓。牟润孙回来后,邻家太太告诉他:“学校给你们派来除草的工人真是太敬业了,主人不在照样一丝不苟,直着眼睛向前走路,一脚踏在泥里……”牟润孙听后感慨万千,说:“殷海光这种率真坦白的泥土气息,农村味道,在任何一个知识分子身上,我从没有发现过。海光不仅治学,就是为人,也是超绝世俗的。”
这就是被李敖戏称为“书呆子”的殷海光,以一个大教授的身份为朋友当除草工人,这样的人,恐怕现在很难再找到了。
活着就是王道
林语堂用一段精彩的阐述表现了他的悠闲生活观:
没有金钱也能享受悠闲的生活。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如果一个人真的要享受人生,人生是尽够他享受的。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且无聊。有人说老子是嫉恶人生的,这话绝对不对,我认为老子所以要鄙弃俗世生活,正因为他太爱人生,不愿使生活变成“为生活而生活”。(《生活的艺术》)
“为生活而生活”这样的字眼实在够犀利的,但它却如实地反应了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
笔者提笔写本章的这天,也正是复旦大学抗癌女教师于娟与世长辞的日子。“活着就是王道”,是于娟历经生与死所得出的人生至理。我觉得,以此作为本文的第一个标题再合适不过。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这是于娟的日记中被网友广为传抄的段落。
于娟,海归,博士,复旦大学教师,老公是一个大学副教授,有一个两岁大的孩子,家庭美满,前途无量,然而突如其来的乳腺癌却将这一切永远的定格在她的32岁。
生病之前,于娟曾有宏图大志,她说“我曾经的野心是两三年搞个副教授来做做,于是开始玩命想发文章搞课题”,而后她开始与时间赛跑,熬夜成了家常便饭,没想到这竟然成了她生命终结的推进剂。在病床上,于娟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种种不理智的行为,并呼吁网友们一定要善待自己。
“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当于娟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对她来说已经为时晚矣,但对你我来说或许还有挽回的余地,请珍重!活着就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