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林语堂说的,人品比文品要重要得多。看看五四大师们光风霁月的交往故事,借机也可以为自己的灵魂洗一次澡。
无私的援助
1919年,林语堂携新婚不久的妻子廖翠凤,从清华申请到半官费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林语堂家境贫穷,自尊心很强的他又不愿意向富有的岳父伸手,因此这一份半官费是林语堂求学和养家糊口的基本保证。
怎料留学途中风云突变,在哈佛念完一学期后,林语堂的助学金突然被取消了。原来是清华在美国的监督施秉元挪用留学生的津贴去做炒股,结果亏得血本无归,羞愧之下上吊自杀了!清华大学秉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对这件事选择了冷处理,最后留学生们只能吃哑巴亏。
失去了生活来源,林语堂一度穷得要当裤子,情急之下他想起了胡适。胡适很欣赏林语堂,在其出国前曾许诺,将来林语堂学成回国如果能去北大教书,北大愿意资助他另一半的留学费用。万般无奈之下,林语堂抱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给胡适发了封电报……没想到,奇迹真的出现了,没过几天,胡适就汇来了1000美元,解了林语堂的燃眉之急。后来,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时,林语堂又向胡适借了1000美元。
林语堂学成归国后,履行自己的约定来到了北大,他到北大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到胡适向他当面表达谢意并归还借款。怎料胡适南下养病,林语堂只好找到当时任北大教务长的蒋梦麟,欲将两千美金交与他。蒋梦麟莫名其妙,向北大的财务查询,结果并无这一项支出。几天后,蒋梦麟告诉林语堂,那完全是胡适自掏腰包的,与北大无关。林语堂闻言感动至极,这笔钱如果放在现在,至少是人民币十几万的巨额数目,试问有几人能如此慷慨?
这段故事直到胡适去世后才被林语堂公开。林语堂晚年回台湾阳明山定居,有一次专程去拜祭胡适之墓,并泪流满面地向朋友讲述了胡适当年慷慨解囊的这个故事。
其实,胡适的仗义是出了名的,《水浒》中宋江的外号“及时雨”用在胡适身上也不为过,还好他只是一介文人,而不是宋江这样的野心家,这才没有给天下添乱。
胡适不仅资助后进,就连贩夫走卒,也常常得到他的恩惠。在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期间,胡适与一位热心学习的小贩成为朋友,当得知他患鼻癌时,胡适写信给当时的台大医院院长:“这是我的好朋友,一切治疗费由我负担。”
更难能可贵的是,胡适从来没有想过要回自己借出的钱。胡适曾借给青年学子陈之藩一张400美金的支票,资助他去美国留学。后来,陈之藩汇款还钱给胡适,并写信致谢。胡适回信说:“之藩兄,谢谢你的来信和汇票。其实你不必这样急于还此400元。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陈之藩回忆说:“每读这封信时,并不落泪,而是想洗个澡。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种澄明的见解与这样广阔的心胸。”
君子坦荡荡
鲁迅去世后,叶公超把鲁迅的所有作品重读了一遍,逢人便赞扬说:“我读鲁迅的杂文,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时又感到他所‘瞄准’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颗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胡适听后,责怪叶公超道:“鲁迅生前恐怕连口痰都不会吐在你头上,你为什么这么追捧他?”叶公超答道:“人归人,文章归文章,我们不能因人而否定其成就。”
叶公超与鲁迅分属两个对立的阵营,但他却对鲁迅的文章赞赏有加,这种对事不对人的君子之风实在难能可贵。胡适不一定苟同叶公超的观点,但是对他的这种品格想必也是欣赏的,因为胡适本身就是这样一个襟怀坦荡荡的君子。
林语堂留学归国后执教北大,发现此时的北大教授分为两派,一派以周氏兄弟为首,一派以胡适为代表。然而,尽管林语堂深知胡适对自己恩重如山,他却出人意料地站到了鲁迅旗下,加入鲁迅领导的“语丝社”。林语堂不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相反他对知恩图报看得很重,他这样做纯粹是为了柏拉图“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至少鲁迅在当时的林语堂看来更接近真理。
胡适显然并不以林语堂这一带有“背叛”性质的举动为意,在胡适去世后,林语堂曾撰文将其与鲁迅对比:“在人格上,适之是淡泊名利的一个人,有孔子最可爱的‘温温无所试’可以仕、可以不仕的风度。鲁迅政治气味甚浓,脱不了领袖欲。适之不在乎青年之崇拜,鲁迅却非做得给青年崇拜不可。”我们暂且不论其观点是否有失偏颇,但明显可以看出他对胡适这种“不在乎”精神的感激涕零之情。
如果不是胡适具备这种“不在乎”精神,1932年的事件恐怕十有八九要导致林语堂和胡适的决裂,就像林语堂和鲁迅一样。
1932年12月17日,以宋庆龄、蔡元培为首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林语堂任宣传主任。同盟的最主要的宗旨是支援为争取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等民主权利而进行的斗争,而首当其冲的任务是援助那些关押在监狱中的政治犯。
不料,此时身为民权同盟北京分会主席的胡适居然于报上刊载了《民权的保障》一文,反对同盟《会章》中“释放政治犯”的要求。同时,胡适还在《字林西报》发表谈话,表示“民权保障同盟不应当提出不加区别地释放一切政治犯,免于法律制裁的要求”。
宋庆龄闻之后异常生气,电告胡适应遵守会章。蔡元培也给胡适拍电报相劝。然而胡适却对众人的劝告置罔闻。最后,民权保障同盟被迫召开会议,讨论开除胡适的会籍。与会的林语堂,在友谊和原则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投了赞成票。
题外话:“疯子”与君子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真正的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每想五四,常为大师们之间光风霁月的交往故事所感动。
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中,章太炎、黄侃、刘师培以其性情桀骜不驯,不拘小节和特立独行被时人称为“三疯子”,其中黄侃更是以其脾气大、做事不按常规出牌为世人所侧目。
黄侃年轻时曾拜访一代经学大师王闿运,王对黄侃的诗文赞赏有加,夸赞道:“你年方弱冠就已文采斐然,我儿子与你年纪相当,却还一窍不通,真是钝犬啊。”常人要是听到前辈如此夸赞都得感激涕零,黄侃却狂性不改:“你老先生尚且不通,更何况你的儿子。”
王闿运并未因此责怪黄侃,反而认为黄侃是个可塑之才,在他的荐举下,黄闿被选去日本求学,这才有了后来他因为一泡尿拜章太炎为师的故事。
三个“疯子”卓尔不群,但彼此之间却交情深厚,三人经常在一起谈学论道,惺惺相惜。不过,这只是在学术上,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照样会出现分歧。
刘师培曾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1915年,刘师培召集北京?学术界的名士开会,希望众人能支持袁世凯登基称帝。与会之人一则担心袁世凯的报复,一则碍于刘师培的情面,无人率先表态。黄侃却在刘师培说完之后,拔地而起,语气激昂,一点都不顾二人至交之情:“如是,请刘先生一身任之。”说罢拂袖而去,众人也趁机溜之大吉。
但到了私下场合,两人照样往来密切,好像这事根本就没有发生一样。刘师培病重的时候,感叹自己的学术后继无人,黄侃问他什么样的学生才能得他的意,刘拍着黄侃的肩头说:“我的学生若能像你这样,死而无恨。”黄侃一听当即答应做刘的弟子。第二天,黄侃就用红纸封了十块大洋,到刘宅行了隆重的叩头拜师之礼,刘师培也坦然受之。
此事章太炎可不太乐意了,他倒不是执门户之见,而是觉得刘师培年纪与黄侃相若,在教学、文辞方面还不如黄侃,黄侃有点亏了。不过黄侃可不这样想,他常对人说:“余于经学,得之刘先生者为多。”
这样的故事可以说是五四大师交往的一个缩影,大师已去,风骨与精神长存。黄侃的很多趣事其实都来自于胡适的日记,黄侃是胡适生命中骂其骂得最厉害的人之一,胡适当时或有不快,但事后并不为意,反而将黄侃骂他的故事作为点缀写入日记中聊以自遣,雨果说:“比海洋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