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斯·古地说:“如果你从别人的角度多想想,你就不难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你和别人的思想沟通了,有了彼此理解的基础。”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
设身处地地了解对方的立场
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在论述做人的基本原则时,都特别强调“同理心”这个词。有人甚至说:“没有同理心,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成功,什么是领导力。”那么,到底什么是同理心呢?
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由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学者们通常是这样来定义和描述的: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其实,同理心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无论在人际交往中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只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去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容易找到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发生冲突或误解时,当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理解到对方的立场和初衷,进而求同存异、消除矛盾了。
同理心本身并不是什么新的理念。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过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同理心,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这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要帮助别人站得住,帮别人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就是对同理心的直接解释。
黄跃是一位留学生,曾经在美国的一家快餐店打工。有一天,他错把一小包糖当做咖啡伴侣给了一个女顾客。女顾客非常恼火,因为她正在减肥,必须禁食糖和一切甜点。她大声嚷嚷,简直把那包糖当成了毒药,“哼,你竟然给我糖!难道你还嫌我不够胖吗?”当时黄跃完全不知道减肥对美国人有多么重要,他一下子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这时,黑人女经理闻声而来,她在黄跃耳边轻轻地说:“如果我是你,马上道歉,把她要的快给她,并且把钱退还给她。”黄跃照着经理的话做了,再三道歉,那女顾客哼哼了几下就不出声了。这件事是快餐店的一次小事故,黄跃等着经理来批评或辞退自己。可是,经理只是过来对黄跃说:“如果我是你,下班后我大概会把这些东西认认真真地熟悉一下,以后就不会拿错了。”
不知为什么,这一句“如果我是你”,竟会令黄跃感动不已。后来,他无论在学校上课,还是在其他地方打工,都发现老师也好、老板也好,明明是对你提出不同意见,明明是批评你,却很少有人会直截了当地说:“你怎么做成这样?你以后不能这么干!”而是常常委婉地说:“如果我是你,我大概会这样做……”这句话使人不感到难堪、沮丧,反而让你感到有那么点温暖,那么点鼓励。
仔细分析,这些人说的话只是多了那么几个字:“如果我是你……”就一下子站到了对方的立场上。大家一平等,情绪自然不会对立,沟通就更容易进行。
人们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的也是同理心。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善于体察他人的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最值得大家信任。
没有同理心就没有信任
同理心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基石。
鲍勃是个有名的试飞驾驶员,时常表演空中特技。一次,他从圣地亚哥表演完后,准备飞回洛杉矶。当飞机飞行在300米高的地方时,两个引擎同时出现故障。幸亏鲍勃反应机敏,控制得当,飞机才得以降落。
在紧急降落之后,鲍勃第一个工作是检查飞机用油。不出所料,那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螺旋桨飞机,装的是喷气机用油。
回到机场,鲍勃要求见那位负责保养的机械工。年轻的机械工早为自己犯下的错误痛苦不堪,一见到鲍勃眼泪便沿着面颊流下来。但是,鲍勃并没有责备那个机械工,只是伸出手臂,围住他的肩膀说:“为了证明你不会再犯错,我要你明天帮我修理我的F—16飞机。”
同理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旦具备了同理心,就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
注意,这里所谈的“信任”不是指对个人能力方面的信任,而是指对人格或价值观方面的信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同理心就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和谐的人际交往,也就不可能在分工协作的现代社会中取得成功。
理解同理心的含义后,你就懂得,为什么不能怨恨嫉妒他人;你会懂得,为什么不能报复那些伤害过你的人;你将彻悟“以德报怨”这句格言的真实所指。
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怎样对你
你自己的表情和态度,就像照镜子一样,可以从他人对你的表情和态度上看得清清楚楚。你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以诚待你;你若敌视别人,别人也会敌视你。最真挚的友情和最难解的仇恨都是由这“反射”原理逐步积累而成的。
有位同学曾经问著名的李开复博士:“为什么我不受欢迎,同学看到我都不打招呼,不对我笑呢?”李博士反问他:“你跟他们打招呼吗?对他们笑吗?”对人冷漠,别人也会回以冷漠。想要得到他人的友善,不妨先对他们表达自己的友善。
又有同学问李博士:“为什么我总是认为同学对我不怀好意,想和我竞争?”李博士同样反问他:“你对他们的态度又如何呢?你想和他们竞争吗?”
想消除他人对自己的敌意,不妨先消除自己对他们的敌意。所以,有人说:“给别人的,其实就是给自己的。”让别人经历什么,有一天你自己也将经历,就像你怎么对待父母,将来你的孩子也会怎么对待你。因此,若想被人爱,就要先去爱人;希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去关心别人;想要别人善待你,就要先去善待别人——这是一个可以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定律。
先秦杂家尸子说:“讨厌他人,本来是讨厌自己;想要责求他人,就应该责求自己。”好人之所好,进而跟随他的好;恶人之所恶,进而除去他的恶;想人之所想,进而成就他的想,这是千古以来处世的无上妙理。
耶稣说:“爱他人就像爱自己。”又说:“你想要人们怎样对待你,你也就要怎样对待人。”可见东方、西方圣人关于这一点的见解都是相同的。
要理解别人,不要逼迫别人
理解别人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做人品德。一般人都有自私的特点,我们每个人只有通过成长,才能逐渐减少自私。当我们成长到足以了解自私是一种不良品行时,如果我们只顾及个人利益,就会感到内疚。这是好的,因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或当我们能在使自己愉快和使别人愉快之间进行选择时,内疚能使我们思考两次。
有一位牧师和一个屠夫的交情很不错,他们有空就一起聊天钓鱼。屠夫是个酒鬼,但牧师在他面前从不谈饮酒方面的事。亲友们多次规劝屠夫戒酒,有的说:“再这样下去,会喝烂你的心肺!”还有的说:“嗜酒如命,定会自毙!”然而无论怎样劝说都没有用。于是便请牧师帮忙,可是牧师不肯,他只是和屠夫继续往来。
有一天,屠夫到牧师那里去,流着泪说:“我儿子刚才对我说,他有两样东西不喜欢——一是落水狗,二是酒鬼,因为都有一身的臭味。你肯帮助烂酒鬼吗?”
牧师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于是牧师请一位医生共同协助。“15年来他再也滴酒不沾。”牧师说,“有一次我问他,‘你为什么不要别人帮助而来求助于我?’他说,‘因为只有你从来没有逼过我。’”
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从而对对方的利害得失与困难有较为深切的了解,由此再作出自己的决策,使自己的决策不仅有利于自己,也使对方容易接受,可以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决策在实际运作中损害到对方的利益。如此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牧师不轻易地规劝屠夫戒酒了。
记住,别人也许全错了,但他本人并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一点。不要去责备他,那样做太愚蠢了。应该试着去理解别人,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人。
别人之所以那么想,一定有他的原因。找出那个隐藏的原因,你就拥有了解释他的行为或者个性的依据。试试看,真诚地使自己置身于别人的处境里,如果你总能对自己说:“我要是处在他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感觉?会有什么反应?”那你就能节约不少时间,免去许多苦恼。因为“若对原因感兴趣,我们就不大会讨厌结果”。而除此以外,你还将大大提高做人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