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她的选择,我十分赞成。0~3岁是孩子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有妈妈陪伴的孩子是幸福的。这让我想起张琳12岁时自勉的格言:“不要为远方的玫瑰园而错过窗前开放的玫瑰。”
而今,她眼前开放的玫瑰就是她的儿子——墨墨,她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发现着孩子成长的秘密,摸索着孩子成长的规律。
张琳发现,孩子才是真正的游戏高手。他们不用刻意地创造游戏,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游戏里。每一次观察,每一个动作,孩子们都在体验着它本身的乐趣,而非大人那样必须要达到什么既定的目的。大人会觉得孩子总是无所事事,其实这正是孩子做游戏的天赋所在。这种“无所事事”的天赋,却经常因为大人太多的打扰而渐渐消磨掉。
无所事事,是种天真,这种力量往往很大。孩子们在他们的童年体会过这种力量,因而获得纯正的快乐。
假如一个成年人,他的发育正常,如果这时他还葆有天真,他定将不是一般的人,他定会创出一份美好的事业。
欲有为,先学无为。想成为跟小孩子玩游戏的高手,第一步并不是学会多少形式,而是要学会屏住呼吸,不去打扰孩子天然的游戏状态。
大人们似乎很少考虑到打扰孩子的问题,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论是要宝宝吃饭、睡觉,换尿布还是回家,只要想到了,立刻高声呼唤,甚至直接行动起来,把孩子抱出去执行任务。
记得有一位从国外探亲回来的妈妈跟我说,她亲眼看到中外两个妈妈分别带两个很小的孩子在沙坑里玩沙土。孩子们用小手捧着沙子,运到离沙坑两米的空饮料瓶里。小孩手小,沙子一路洒,装到瓶子里的沙子自然很少。
一个小时过去了,瓶子里的沙子还没有多少,孩子的头上冒汗了。
这时中国妈妈不耐烦了:“来!妈妈帮你!”
只见她把大脚丫伸进沙坑,拿起空瓶放在沙坑边上,大喊一声:“这还不容易!”用双手捧起一捧沙,倒进空瓶。
顿时,空瓶里装满沙了。
中国小孩子看了看,无精打采地说:“不好玩,我不玩了,我要回家!”说着,他爬出了沙坑。
再看那位外国妈妈,一直目不转睛、一声不吭地看孩子玩沙。每次孩子往瓶里装沙子,她都会屏住呼吸,生怕沙子流失。
就这样,两个小时过去了,瓶子里终于装满沙子,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妈妈带着孩子,孩子抱着沙瓶,高高兴兴回家了。
中国妈妈不明白,沙子装满瓶不是目的吗?目的达到了,孩子怎么不高兴呢?
其实,孩子真正的乐趣,不在于瓶子是否装满,而在于装沙子的过程,是用手能摸沙子的感觉。就和小孩喜欢把小手摊在水龙头下呆呆地接水一样,她是在接受一种锻炼触觉和听觉的体验。在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游戏时,孩子会体验到快乐,一种忘我的快乐。这种体验越多,孩子长大以后越能感受到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幸福感,也越能淡泊外物。
张琳对儿子墨墨始终奉行“不打扰”原则。每一次呼唤孩子名字之前,先停下来看一看孩子在干什么。只要墨墨很专心地做一件事情,她就在墨墨身后静悄悄地观察一段时间再做打算。最佳时期是等孩子从自己沉浸的状态里走出来,开始东看西看,东走西走找事情做时,再召唤他。
现在“注意力缺陷”变成一个很流行的概念,许多孩子上了幼儿园甚至小学之后,很难专注于任何一件事情。正是因为孩子习惯于被打断,而消磨了自己天然的专注能力。有研究显示,哪怕是妈妈经常阻止孩子吃手,也会削减孩子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