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以一系列有固定音高的乐音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表达人类感情的一门艺术。音乐一词英文为:music,德语曰:musik,法语曰:musique,拉丁语曰:musica,而希腊语为:monsike。其意出自希腊古代九女神话,music为九女神之一,掌管诗歌文艺的才能,所以其管辖的艺术之列统称为music。在我国最早的《乐记》中记载“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众所周知,音乐是艺术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门德尔松在《论美的艺术和科学的基础》中讲美的艺术分为听觉的艺术和视觉的艺术。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作为一种社会********,音乐以其特有的美感愉悦本质和富有感染力的音响,唤起听众的共鸣、激发听众的情绪、陶冶人们的情操。音乐艺术的含义和数学一样,是用符号的方式来描绘世界的语言;此外,音乐也可以用于与人交流,让我们阐明、记录人类的知识。
自从人类有了自己的语言,音乐也就随之进行自身的探索与发展。音乐的起源问题是从古至今一直探索的音乐的基础课题之一。关于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关于音乐的起源从艺术的发展过程看,不同时代的理论家按不同的理论角度对音乐艺术的问题进行不懈的研究与探索,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模仿说、游戏说、巫术仪式说、表现说和劳动说。
音乐起源于模仿是音乐起源问题中最古老的理论,虽然在当今科学发达的时代,一些学者提出了众多音乐起源假说,但模仿是音乐的起源仍在音乐起源问题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关于音乐起源于模仿自然界音响和模仿人的性格、心理等论述中都承认一个事实:人对客观世界的模仿是出于人的本能,人一生下来就具有模仿的能力。在原始时代音乐只能是通过模仿各种与生活有关的音响,而这种模仿自然音响的过程,构成了音乐起源的雏形。
音乐起源于游戏冲突,是音乐起源问题争论比较集中的焦点之一。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提出:“美是两种冲动(感觉冲动、形式冲动)的共同对象,既也是游戏冲动的对象。”认为只有在无目的是产生的游戏冲动,才是艺术美的因素,而这种游戏冲动中获得的有快感,就是音乐起源的基础。心理学家斯宾塞经研究后也认为:“音乐的起源来自与人在劳动过程中的过剩精力的发泄,是力量的一种非自然练习。”
所谓巫术,是指人利用虚构的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自己某种愿望的法术。而仪式则是“由传统习惯发展而来,是一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行为方式。”(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九卷)巫术说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他认为,“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原始人认为“万物有灵”英国学者哈丽逊在〈古代一书与仪式〉中更认为艺术的产生不应由思维辨证的方式推断,而应以实证的方式考证艺术发生问题。其举例指出:古希腊悲剧就是源于酒神节上,纪念酒神死亡与再生的仪式。
表现说认为所有的艺术包括音乐都是起源于人类的情感的表现和交流的需要。这一学说在19世纪的西方尤为流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系统地提出了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认为艺术归根结底就是情感的表现,尤其是抒情的表现。英国历史学家乔治·科林伍德指出:艺术不是在先和模仿,更不是单纯的游戏。巫术虽然与艺术关系密切,但其实质是达到预期目的的手段。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包括音乐的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恩格斯在阐述《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是讲到“由于劳动所导致的手和各个器官的完善,从而使艺术产生成为可能。”柯斯文也说:“各种原始艺术所有观念形态之共同的根源是劳动,是人们的劳动实践。……各种表现手法的原始艺术总不外是表现人从劳动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情感、情绪和思想的一种形式。”社会学家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一书中认为:“当人在劳动工作时,为减轻因消耗力量的感觉,呼出有节奏的喊声,因而造成了原始音乐。”“在最初的阶段,劳动、音乐、诗歌是及其紧密的互相联系着的,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础组成是劳动。”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前面已经提过,自从人类有了自己的语言,音乐也就随之产生。它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音乐一经形成就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它的功用自是可见一般。然而音乐的功能划分体系却一直是百家争鸣的状态,目前比较常用的音乐的社会功能的划分为:1、音乐的审美功能。即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理想。2、音乐的认识功能。指音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通过音乐能更深入地认识社会生活。音乐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化内涵,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3、音乐的教育功能。指音乐对人有政治思想和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激发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音乐有利于人的智力开发,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人的素质。4、音乐的娱乐功能。音乐提供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轻松的美的享受。
音乐是人的社会产物,音乐的形成发展离不开社会。从某种角度看,无论是音乐的审美功能、认识功能都是伴随着教育功能产生作用的。因此,在进行具体的音乐应用时不应该将音乐的个各功能孤立起来看,而应该是彼此联系相互交叉共同作用的。下面就将音乐的各种功能在社会上和教育中的运用做简要归纳。
哈佛医药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MarkJudeTramo说过:“生物学角度看,音乐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而从审美角度,音乐也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音乐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密切联系,音乐教育功能是音乐社会功能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同样,反过来也是说的通的。
美国著名的脑力智能开发专家与教育学家EricJensen在《艺术教育与脑的开发》一书中提出:音乐增强我们的生物生存力;音乐有可预测的发展阶段;音乐使知识系统获得加强,还包括空间能力、分析能力、数学能力和创作能力(智育方面)。音乐使情绪受到积极的影响,包括内分泌、激素水平、社会交往、人际交往技巧、文化和文学鉴赏(德育、愉悦方面);音乐使感知运动系统得到发展,包括听力、前庭系统、感官敏锐性、时间管理和状态调整(医疗方面)……这些内容接下来将分别在文章中进行介绍。
记忆是人类的思想与活动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基础。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记忆。作曲者记忆素材,演唱(奏)者背记乐谱都是直接的记忆活动,而欣赏者在倾听音乐时的知觉、感受及其想象、联想等,也是以记忆为前提的。同时,音乐活动又促进和培养人们的记忆。在音乐活动中,不论演唱、演奏和欣赏音乐,都强调人们聚精会神,而且引起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因此,音乐活动可以增强人的记忆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是思维能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的发展。“这是因为,音乐形象所具有的优美或崇高的情感特性,对人们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强烈的推动力,能显著提高人的形象思维能力。音乐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感情性,可以直接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直至大脑及神经系统的放松和兴奋,使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巨大的想象力。许多科学家数学家、变分法的奠基人拉格朗日,在意大利都灵圣保罗教堂聆听圣乐时萌发了求积分极值的变分法的念头。爱因斯坦从六岁开始学小提琴,他从直觉中发现光的运动,而音乐正是这种直觉的推动力量,怨不得他曾不无感慨的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得来的。”事实也充分说明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多是从形象思维中的想象力开始的,而音乐是最能引发想象力的艺术形象。
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开启人的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这句名言道出了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受音乐八度音阶的启发,发现了元素原子量的递增规律,创造了元素“八音律表“。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十分爱好音乐,并用数字来研究乐律。伽利略受音乐启发而做出了精确的“斜面实验”,从而发现了“落体定律”。事实证明,许多科学家都把音乐作为提高修养、启发灵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音乐审美教育对于科学创造力确实有巨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艺术才能,正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学家们发现,人的大脑有两个半球,左半球有语言、逻辑、思维、计算等功能,右脑有情感、音乐、审美等功能。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左脑机能的开发,而对右脑的开发还不够,但人的想象力、直觉、灵感等与右脑的开发息息相关。音乐之所以能发展人的想象,是由于音乐的特殊功能和它的美学特征所决定。音乐以声音铸造语言,通过刻画相应的感情动态,展现世间万物的灵魂,因此,人们又称音乐是灵魂的直接语言。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思想,技巧这三大要素。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中,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无一不渗透着创作者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对人生的感悟,无不体现出作者们冲破普通人常规的思维方式,发挥想象,才能创造出惊人的杰作。当这些作品通过演唱,演奏者的二度创作的音响传达给欣赏者时,便触发了欣赏者感情的波澜。随着乐曲的展现,把人的内心世界引入想象活动的高峰。这种想象与联想不像文学那样受语言的限制,不像绘画那样受画面的制约,更不像建筑艺术那样受到时空的局限。人们一旦进入音乐的想象世界,便无拘无束,任其遨游、更会产生形形色色经历过的再现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渴求。如果每个爱好音乐的学生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势必能推动他求知、求新和探索的欲望。美国科学家劳伦斯曾指出:只有两个脑半球的互为辅助,人才最有创造力。音乐则可以开发人大脑的右半球,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提高人的智力,并开发人的创造性才能。
音乐教育可通过有规律的音响培养人对不同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的辨别能力,提高听力的敏锐性。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渠道,音乐训练对培养良好的听力有益,从而有助于人们进行发明创造及专业技能的发展。另一方面,音乐中的乐器演奏是综合的,是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运动感知能力的综合训练,比如手指的触觉和视觉对乐谱的反映的一致,以及听力对这二者准确度的检验,多种器官的同时配合,是对人的协调能力的锻炼,必将提高人的各器官之间的协调能力。
生理学研究证明,声律可以刺激人脑细胞,使之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人脑细胞的生长和发育。音乐的旋律高低起伏,和谐的组合对调动激活人脑细胞较之一般声音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训练的人,不仅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其它学科的记忆力也都很好。记忆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抽象记忆,另一种是形象记忆,即把记忆同某种形象联系起来。凡是记忆力强的人,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都很强。如一个高段的棋手能够不看棋盘与人对弈,实际上在他的头脑里有一个棋盘的形象,一幅图胜似千言万语。音乐家的记忆一般都很强,莫扎特能够凭记忆把多声部的《赞美歌》记录下来,门德尔松能把遗失的管弦乐总谱凭记忆再写出来。音乐的训练往往是在运用人的右脑,日常的学习、工作则多是由左脑来控制的,左脑连续工作持续两个小时左右,大脑就会感到疲劳,而音乐则有助于大脑的放松,使大脑的两个半球轮流的工作,使大脑从这种疲劳中解脱出来,保持旺盛的精力,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平衡身心的发展。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它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
在过去的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形象思维是低级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级的思维活动,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对形象思维的研究很不够。形象思维活动只局限在幼儿阶段,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即使像音乐这样一门主要是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也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
从状态上来看,音乐是一种形态、行为和观念的三维道德存在;从历程上来看,音乐是一种道德文化的历史存在;从内构上来看,音乐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对应着人的德性。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也是人的道德品性的一种反映。音乐之所以能给人以美,就因为它内涵德性。音乐之美,实为道德之美。音乐是一种德育语言和德育情感方式、是一种德育思维方式和德育行为方式。音乐直接参与内在德性和外在德行的积淀和建构,为德育过程提供逻辑起点。德育作为意识流动的特殊运作方式,实际上也是一项美的活动,按照也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
音乐的美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音乐能把千锤百炼、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凝聚呈现为明显直观、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不仅对智力开发给予有力的促进(提高联想、幻想和创造性想象能力,提高抽象思维、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对于外来信息的记忆、反馈能力),而且对各种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细心、专注、适度)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在原始公社时期形成而以后保存在奴隶主子弟教育项目中的“乐”,是音乐发挥其审美教育功能的古老而朴素的形态;它是古代乐教思想产生的土壤,在古希腊柏拉图和古中国儒家的政治理想中都包含这一成分。
一个真正理解艺术的人,他所能感悟到的艺术修养,其实是其做人的真谛。艺术原本来自生活,在生活中我们是个活生生的人,面对人该面对的一切,心里又该如何酿造生活升华后的艺术之感呢?这就需要修养。
修养,这词人们习以为常,到哪都不忘搬用一回。但它的真正质量,恐怕在用一生去掂量。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文化内涵、道德品质、思想观点。而对于从事艺术的人来说,修养便是他们踏入艺术圣殿的手中卷。
艺术不是空洞而无实的东西,它表现的是一个特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矛盾,如悲悯与同情,热爱与憎恨,而再高一层便是人在异化的同时,积极地自我扬弃,最终达到人性的回归!人性啊!一个毫无思想,毫无文化底蕴的艺术者,怎么理通它,悟透它?生活中出口成“脏”,随地吐痰,必存诡机,挑拔离间的人,怎么可能以死的工具创造出杰出的“神品”。比如好的演员,就不一定能当上艺术家,这就说明演员缺少些质的东西。他们或许做人的品质太薄,或许根本没形成对艺术独特的视角。这些修养其实缺一不可,用“或许”并排它们看来确是在求过低了。当然,人无完人,但这是个借口吗?缺乏修养是件很残酷的事情,现代社会,尤其是艺术界,对人的修养是越来越注重了,人们眼光都亮了,都高了,即使你有很好的艺术技能,如果修养的空洞暴露于人前,那就只能退而隐之,因为你已经是个失败者了。而且在艺术上,采得百花,要想酿就好蜜,你就必须积累各方面的修养,这样你才是个完整的人,有价值的人,一个有资格成就大业的人。
艺术的修养是搏志,是内涵,是智性,是技能,是为人……想在艺术事业上有所作为,那么就从现在做起,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吧!
艺术修养对于一个人十分重要,它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使人与群体更加融洽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艺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曲艺等等。艺术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进步的艺术,从实际生活出发,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并能较多方面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艺术修养就是指人们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进行的努力锻炼,以及经过长期实践所达到的一定艺术鉴赏水平。
共产党员不仅要成为建设事业的模范,也应该成为多才多艺的人才。党员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对崇高事业的追求上,还应该体现在对美的追求上,体现在对生活美、对艺术美的追求上,有了对美的追求才能有对美的创造;有了对艺术的正确态度,才可能具备真正的艺术修养。
党务工作者进行艺术修养的目的主要是:
第一,深刻认识现实社会生活。艺术具有认识价值。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深刻而典型地反映社会历史,能成功地再现生活。进行艺术修养,有助于全面的欣赏艺术作品,深刻地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更加热爱党的事业。
第二,增加生活情趣,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艺术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注意艺术修养,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的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感情,更加热爱社会主义制度。这样,在群众中的形象也将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情味,更能够和广大人民群众融合在一起。
第三,更好地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精华,吸取一切进步的思想营养。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信念。注意艺术修养,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一部优秀艺术作品进步的思想倾向,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艺术作品是通过人物形象来感染读者和观众的,因而对思想的熏陶作用也是更富有效果的。通过艺术形式吸收革命的进步的思想营养,也是党务工作者思想修养的一条较好的途径。
第四,培养党员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艺术具有道德的价值。一部优秀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自己道德观念和人生选择方面的重大影响。注重艺术修养,可以通过进步的艺术形象,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起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
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党务工作者的艺术修养也需要在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渐培养。首先要多读、多听、多看,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只有在博览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辨别真伪优劣,培养出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对各种艺术形式培养起一定的兴趣,会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高。各种艺术流派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才可能有比较有鉴别,才可能采各家之精华,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