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伟人们一样茁壮成长,不独只增长力量和知识,而且还要日渐变得宽容,越来越懂得尊敬他人。
——丁尼生一个人要是没有经历不幸,那么,他便是真正的不幸。那些历经磨难的人,并不感到害怕和痛苦,因为逆境最能使人谨小慎微,而且人们也能‘吃一堑,长一智’。然而,那些在顺境中成长的人,往往不能正视一切事情。
——丹尼尔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虽然很少有人能明白不幸孕育着幸福,但我却认为,痛苦和不幸乃是幸福与快乐的大熔炉和加工厂。
——厄斯金《福音十四行诗》苦难使人坚毅,苦难磨炼人才。若是一个人能忍受得了苦难的折磨,那么,这个人终成大器。
——多纳尽管白天疲倦、漫长,但是白天终将会过去,美丽的黄昏也终将到来!
——古代两行诗人们只有经过了苦难的教育,才能获得实际有用的人生智慧。人们能从箴言和教导中得到教益,但是如果缺乏实际生活的磨炼,这些教益还只能停留在理论层次上。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面临一些严酷的现实,而这些严酷的现实却又不能从一些书本或者学校教育中获得,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残酷竞争和坎坷,能让人们从中得到真知灼见和生活经验。
一个人若想事业有成,他就必须得经受住日常工作中形形色色的诱惑,以及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在这些考验中,人们也必须行得正、走得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每一个社会人,都得有足够的能力经受得住实际生活的折磨和考验。否则,人们的那些藏而不露的美德,就会显得毫无价值,人们的隐居生活,也只能孤芳自赏。隐居的人,或者出世的人,无一例外地或多或少地对社会存有偏见、对他人存有蔑视,他们也往往就是那些慵懒、怯弱和自我放纵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勇敢地分担作为人的义务,也都应该奉献自己的辛劳、热血和汗水。作为一个人的义务,不仅对于其自身,而且对于社会,都不应该受到忽视,而是富有责任、富有道德。惟有那些将自己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人,也惟有那些能积极参与日常事务的人,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学到实际有用的知识,也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智慧。作为一个人而言,我们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日常事务中,才真正地了解了我们的职责范围,才真正懂得了遵守工作纪律的必要性,才真正学会了容忍、谦让和勤勉的品德。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事务中,才会遭遇困难和痛苦,才会面临形形色色的诱惑,当我们对这些诱惑适当地处理,就能使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能游刃有余、坚强有力。人们正是在这些日常生活和日常事务中,才能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伟大的品格,同时,这些从苦难中训练出来的实际有用的知识和经验,要比我们平安避世或在隐居生活中学到的知识要丰富和精彩得多。
每一个社会人,都要与人交流和接触,这些人际交往在现实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分量。因此,一个人要想更好地了解自己,要想更好地同他人交往,就必须让自己融入社会生活中,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才能获得和他人的友谊。一个人若是没有这种社会生活的经历,他就会养成目空一切、夜郎自大的恶习,同时,也不可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更不可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斯威夫特曾经说过:“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真正了解了自己才能的人变成了坏人,也没有任何一个错误估计了自己才能的人变成了好人,这是万古不易、千真万确、不容置疑的真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更加倾向于衡量他人的能力,而非自己的能力。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的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对于卢梭的评价,日内瓦的特伦琴博士,在谈到卢梭时说:“你们把卢梭带到我这儿来,让我看看他是否真正地了解他自己!”在这里,我们也从这个侧面了解了卢梭对自己的评价,要比特伦琴对卢梭的评价,要高出很多。因此,对于那些想有所成就或干出一番事业的人来说,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知之明的品质,同时,自知之明的品质,对于形成明确的个人信念也是必不可少的。弗雷德里克·伯瑟斯曾对一位年轻朋友说:“你仅仅只是了解你自己能做什么,但是,惟有你能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干成最重要的事情。”
那些自以为很明智、很明达的人,绝不肯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因而也就不可能成功地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也绝不可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然而,那些善于学习他人经验的人,善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的人,从不会羞于向别人请教,同时,在这个社会,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成功地干成一件事。因此,我们应该集思广益,我们应该不耻下问,我们应该虚心向比我们自己更明智更有经验的人学习、请教。
那些经验丰富且极富睿智的人,总是能正确地判断耳闻目睹的事物,也总是能确立日常生活的主题。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的常识,都是人们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一次又一次的碰撞,才积累的社会“经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常识,也只不过是一般经验的积累和升华而已。
人们获得常识,往往不需要极强的能力、耐心和谨慎,只要用心体会和铭记,便能很轻松地拥有。因此,黑兹利特就曾说道:“我所遇见的那些最为明智的人,便是那些聪明的生意人和老于世故的人,而这些明智的人在看待问题时,都能从亲眼目睹的实际生活着眼,而并非着眼于那些杜撰得令人眩晕的想当然。”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同一件事情上,女人的直观感觉往往比男人要精准得多,因为男人常常只根据想当然的印象来判断事物的特性,而女人的直觉却更迅速、更敏锐,而且她们的态度总是能根据特定的目标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女人的这种圆滑的能力,在驾驭他人方面总是能有具体的体现,因此,有些缺乏理性但感情丰富的女人,常常能驾驭那些最为桀骜不驯的人。教皇曾对威廉三世的皇后玛丽的圆滑和良好的感觉倍加赞赏,教皇说道:“她极为谨慎,而且极富深谋远虑,我从未见过她对一件事情过于较真和过于死板。”
如果我们将人的一生看做是一所磨炼的大学校的话,那么,男人和女人便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与其他任何学校一样,学生们总是信服于学校的训练和教导,同时,他们在这所学校中得到的许多教训,势必会赢得他们的信任,影响他们的一生。然而,在这所学校里,有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关于经验方面的教训和教导。当然,有许多学生并不认为学习这些经验教训能给他们带来好处,尤其在这些经验教训让他们感到最为痛苦、茫然、悲伤和诱惑时,他们的这种感觉往往会更加坚定,但是,若想真正能从这所学校里获得社会经验,我们就必须接受这些磨炼,也应该将这些通过磨炼得出的教训视为神圣的“律令”。
那么,在生活这所学校里,学生们到底得到了多少终生受益的经验呢?他们从这些学习机会中到底获得了多少好处呢?他们在这种心理训练中到底得到了什么启示呢?他们的智慧、勇敢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到底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提高呢?他们是否能在繁忙的世俗生活中,依然保持诚实、正直的品格?他们是否能依然过着那种节制或节俭的生活?他们是否依然我行我素地过着那种自私自利、从不关心、从不考虑别人的生活?他们从痛苦和不幸中,到底又学到了什么呢?他们是否学会了容忍、顺从和谦让?他们是否还是那样急躁、抱怨和不满呢?
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我们必须要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总结。当然,苦难磨炼的成果,惟有通过亲自感受、接触丰富的社会生活才能真正获得。生活是一个时间问题,真正能从生活中提炼出人生经验的人,他们自然也懂得时间的奥妙。马沙林的枢机主教有一句人生信条:“时间和人密不可分!”人们常说,时间是美的使者和安慰者;时间是生活的教师;时间是经验的养料;时间是智慧的土壤;时间是青年的朋友,同时也是青年的敌人;时间宛如守候在老者身边的安慰者。因此,一个人的人生是好是坏,是否过得有意义,就在于他是否真正充分利用了时间,也在于他是否真正地将时间用在正确的事情上。
乔治·赫伯特说:“时间是一位碾碎青年人梦想的骑车人。”对年轻人来说,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新世界,往往是光辉灿烂的,在这个新世界里,到处充满着新奇,到处弥漫着欢乐!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终于发现生活是悲伤与快乐共存的世界,在生活的世界里,不仅有快乐,还有悲伤。同时,随着生命车轮继续滚滚向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充满不幸和失败的黑暗,那些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纯洁的心灵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的人们,是多么的快乐啊!即使在他们承担生活的沉重负担时,他们也凭借坚强的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呈现出巍然屹立的魄力和勇气!
青春激情宛如人生不竭的动力,因此,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老的人,心里时常多一点青春的激情,将更加有益于他们的人生。不管青春的激情曾经是多么的光辉灿烂,流逝的岁月总是不断冷却人们心中涌动的青春激情,而且,人生的阅历也不停地在有意或无意地训练着青春的激情,使之变得平和、能被克制。对于青春激情,一个人如果不是置之不理或强行抑制,而是引导得当,那么,这种青春激情便能成为其健康性格的重要动力之源。正如自私自利和自高自大,是一个人褊狭和自私性格的标志一样,青春激情则是一个人充满活力和无私性格的重要标志。一个人若是养成了自私自利和自高自大的性格,他便会窒息一切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品质,窒息一切活力四射的精神,而且这种自私自利、自高自大的生活,也就如同四季之中缺少春天一样。众所周知,没有辛勤耕耘、辛勤播种的春天,也就没有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夏天,更没有硕果累累的秋收季节。青年时代是生命的春季,在这生命的季节里,一个人如果没有火热的青春激情,也就不会设法去尝试一些事情,更别说成功地干成一些事情了。火热的青春激情,对提高工作质量,对激励信心和希望,对指导人们走过枯燥乏味的琐屑事务,对引导人们愉快地承担义务、恪尽职守,都是不可或缺,而且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亨利·劳伦斯先生说:“如果青春激情和现实能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那么,它们便能使得人们度过充满苦难和挫折的人生。一个人的浪漫气质或青春激情,常常能促使自己坚持不懈地奋斗。”亨利先生本人也总在督促青年,从不强行抑制他们火热的激情,而是勤勉地培养和引导这种情感,指导他们渴求智慧,指引他们辛勤耕耘,从而达到他们理想中的崇高目标。劳伦斯在《加尔各答瞭望》上发表的《印度生活中的浪漫和现实》中,曾精辟地指出:“浪漫气质和现实气质,一旦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后,现实气质就会极力寻找并实现那些称心如意、切实可行的目标的直接途径,而浪漫气质则会引导人们走上另一条新路,并指出人们走向光辉灿烂的前景。同时,浪漫气质还使人深信,即使在生命的暗夜,自己也仍然能够找到乐观的理由,因此,即便那些在生命暗夜里的人,也能看到蕴藏在这里的乐观智慧,从而发觉到昭示成功的那一缕曙光。”
在约瑟夫·兰开斯特还是一个14岁的孩子时,当他阅读了《奴隶贸易中的克拉克森》一文,他便决心离家前往西印度群岛,去教那些贫困的黑人们阅读《圣经》。后来,他真的背上了一个装有《圣经》和《天路历程》的包裹出发了,而且,出发的时候,他的兜里只有几先令。正是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他奇迹般地出现在西印度群岛,但是,他却对如何着手进行自己早已既定的计划,感到茫然无措。同时,他那忧心如焚的父母,得知他的行踪后,便想方设法地将他强行带回家。即便如此,他的这种火热的激情,丝毫没有减弱。从他被带回家的那一天起,他便坚持不懈地教育那些赤贫的人们,投身于真正的慈善工作。
1798年,年仅20岁的兰开斯特,在父亲住宅的一间空闲的屋子里,开办了他的第一所学校。此后不久,他的学校便挤满了附近贫困人家的孩子。后来,前来求学的孩子络绎不绝,这间屋子俨然已经容纳不下,于是,兰开斯特便不得不一处又一处地租用了许多房子。最后,兰开斯特建成了一座能容纳1 000名学生的特殊建筑,在这栋建筑建成之后,他特意张贴了如下标语:“所有愿意送孩子到这里的家长们,都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在这儿免费接受教育,同时,愿意在这里付费的家长们,当然也可以付费。”可以这样说,我们国家的国民教育体制的先驱,当属约瑟夫·兰开斯特不可。
人们成就大业所需要的力量,必须从热情这一品质那里获得。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就可能在所面临、遭遇的挫折和困难面前低头、屈服。一个人具有非凡的勇气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如果再加上热情的激励和推动,他就会坚强地面对任何危险,也就能坚强地应付任何困难。哥伦布便是一位激情满怀、神勇过人的人。他坚信世界的另一隅存在新大陆,也敢于到那些陌生海域去冒险,因而他才敢于在陌生的海域里扬帆远航,探索新大陆。当他周围那些人陷入绝望、起来反对并威胁要将他扔进大海时,他依然充满希望和勇气,并也最终发现了新大陆。当新大陆出现在地平线上时,那些反对他的人无不对他心怀愧疚和敬仰。
真正的勇士总会百折不回,而且不可阻挡,直到他们抵达胜利的彼岸。一锯锯不倒大树,惟有经过多次反复地锯割,才能将大树锯倒。我们时常羡慕人们成功时的情景,却忽视了他们在成功路上的艰辛、痛苦和危险。当勒菲弗元帅的一位朋友称赞他的财产和好运时,元帅回答说:“你是嫉妒我吗?你完全可以以一个比我便宜的代价,得到我的这些财富。现在请你到院子里去,然后我拿一支手枪,在30步开外,向你打20枪,如果我不能打死你,那么,我所有的财产都将归到你的名下。怎么样?你不愿意?很好,那么,请你记住,我是在枪林弹雨中,在出生入死中,才达到了你现在所看见的成功状态。在获得成功之前,我起码冒过在更近的距离内被敌人射杀1 000次以上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