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传教士利文斯通博士,曾冒着生命危险在非洲腹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利文斯通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但他却看得十分平淡,依旧信心十足地坚持工作。但是,正当她在非洲考察的时候,传来了爱妻逝世的噩耗,这一从天而降的打击,使得利文斯通陷入了沉痛的悲哀中。多少年来,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善良、温柔的妻子跟他一起长途跋涉,风餐露宿,浪迹天涯,吃尽了各种苦头,而今却撒手人寰,怎能不让利文斯通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当时,利文斯通正在非洲的赞比亚河实地考察,当他听到这个不幸消息后,便给罗德里克·莫哈维先生写了一封书信,他在信中写道:“爱妻的辞世,使我顿失依傍之人,我不禁方寸大乱。以前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总是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去战胜各种困难。有时,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但每时每刻她都生活在我的心中,给我力量、给我幸福。而今,她舍我而去,怎能不令我心痛万分、撕心裂肺?从今以后,她再也不能伴我深入密林,跋山涉水了,每每念及到她的善良、勇敢、贤惠,我便心力交瘁、万念俱灰。我们最后一次相处,是在4年之前,那时,我们在一起相处了短短的3个月,在这3个月的日子里,我们相依相伴,一起看日出日落,朝夕相处,何其令人留恋!然而,没曾想到那一次分别后,竟是4年之遥!在这漫长的4年里,她就在孤独地守望着我,渴望我的归期。当初,我们俩因为爱而相识,也因为爱才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岁月匆匆,春去秋来,我们彼此更加相知、愈加相爱。她是我的好妻子,我无法忘却她的善良和勇敢;她是孩子们的好母亲,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爱心都献给了孩子们。她除了教养自己的儿女之外,还负责教育当地的幼儿。然而,无论是对自己的儿女还是当地的幼儿,她都一视同仁、从无二心。每次外出考察时,我想起她一个人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幼儿,心中是何其的心酸,何其的心疼。现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我无可奈何,只能认命。即便我内心异常伤心,异常悲痛,但是我又不得不振作起来,继续我未完成的使命。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像她那样抚慰我疲惫的身心,我也不得不在这黑暗的地平线上踽踽独行。”
塞缪尔·罗米利先生在其《塞缪尔·罗米利先生的一生》的传记中,曾坦诚地认为自己一生所有的幸福和成功都应归为妻子的功劳。他深情地写道:“15年前,我便开始乐于研究自己的妻子,也得出了几个结论。她心地善良,具有过人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她的感情十分细腻和丰富,而且善于关心和体贴他人;她不畏强暴,英勇无畏,敢于与邪恶作斗争,像她这样柔弱的女人身上竟然蕴藏着如此顽强的勇气,实在出人意料。而且,她的美貌虽然没有达到倾国倾城,但却也远近闻名。一个人的品性、勇气和漂亮,竟然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不能不令人叹服造物主的伟大。”罗米利对妻子的挚爱之情,钦佩无比、刻骨铭心。妻子的死,给罗米利造成了巨大打击,他变得精神失常、寝食俱废,眼前总是浮现出妻子的音容笑貌。因为伤心过度,罗米利在妻子去世7天之后,也离开了人世。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对生死鸳鸯,在弗利特大街的塞特·希兰德堂区教堂,为这对伉俪立了一块碑,碑上刻有这样的铭文:1759年,罗米利在爱妻死后的第7天,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
虽然弗兰西斯·伯第特和罗米利政见不同,一直是死对头,但是这两个人在家庭生活中,尤其在和妻子的关系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自从妻子去世之后,伯第特伤心欲绝,无法自持,拒绝进食,直到精疲力竭时,伯第特趴在妻子的尸体上,安静地永远地睡着了。后来,人们在安葬这对夫妻时,有意将他们安葬在同一个墓穴中,使得他们肩并肩地睡在了一起。
英国肖像画、风景画画家庚斯博罗先生,创作了一幅十分有名的作品,这幅作品蜚声海外,价值连城。这幅名画取材于托马斯·格雷汉姆夫妇,画的是他们在新婚燕尔时的情景。这对夫妻在共同生活了18年之后,妻子不幸离开了人世,这给丈夫带来了无穷的思念和痛苦。为了忘记这份挥之不去的痛苦和思念,也为了排遣失去妻子所带来的焦躁与烦闷,格雷汉姆硬是在43岁时毅然从军。格雷汉姆作为一名志愿者,来到了胡德勋爵手下服役。在围困土伦的战役中,格雷汉姆完全不顾性命,自始至终都勇猛顽强,歼敌无数。此后,格雷汉姆便以勇敢、不要命的精神名冠三军。
后来,在半岛战争期间,格雷汉姆每天都在服役,他首先在英国陆军中将约翰·穆尔手下当兵,后来又在威灵顿手下服役。无论在哪里,格雷汉姆都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他所担任的军职也节节攀升,最后一直升到副统帅。因为格雷汉姆在巴洛沙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胜仗,人们便尊称他为“巴洛沙英雄”。回到国内后,他便被执政者赐予光荣而尊贵的贵族头衔,即利那多奇勋爵。
晚年的格雷汉姆生活幸福,然而,生活愈幸福,他便愈加思念早已长眠地下的妻子。下院议员、英国戏剧家谢里登,在议院中曾这样评价格雷汉姆:“格雷汉姆对妻子的爱,超过了他对任何其他人或事物的爱,他甚至将自己所得的一切荣誉都归功于自己已故的妻子。”
那些善良、纯洁、品德高洁的妻子死后,总是令她们的丈夫久久难以忘记;同样,许多妻子对自己的丈夫也有生死不改、矢志不渝、忠贞一生的感情,有许多忠贞不贰的妻子,因无法忍受丈夫去世后所产生的巨大痛苦,便纷纷跟随而去。为了纪念奥地利军团的一位著名将军,人们在维也纳为他树立起了一块纪念碑,碑上的铭文,详细地记载了将军生前在七年战争中立下的赫赫战功,同时也记载了将军生前与自己妻子的爱情故事。
阿尔伯特·莫顿先生的逝世,给他妻子带来了无法排解的痛苦,她念念不忘已故的丈夫,终因忧思过度,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睡到了她丈夫的身边。这件事情深深地感动了英国外交家、诗人沃顿,因情之所至,沃顿以这位夫人的口吻写下了这句诗:“他已经先我而去了,我曾想试着苟活下来,但是失去了他,我如何还能在人间托身,那么,就让我随他而去吧。”
沃顿这凝重的诗词,反映了一位忠贞不贰的妻子,对丈夫的生死依恋之情。不知是诗中反映的故事真实感人,还是沃顿的诗句富有无穷的魅力,这两句诗一直流传不绝,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当华盛顿的妻子得知亲爱的丈夫呼吸完最后一口气,就要离别人世时,她说道:“好了,一切都已经结束了。我也早已准备好了,同他一起离开。”
妻子不仅是丈夫最好的伙伴、朋友和安慰者,而且还是丈夫最好的帮手,尤其在某些特殊的领域,妻子敏锐的观察力,往往能帮助丈夫发现新的线索。加利兹教授的女儿是意大利科学家、医生伽凡尼的妻子,伽凡尼为拥有这样一位好妻子而感到十分的高兴。有一次,伽凡尼的妻子发现,当把青蛙的腿放在带电的仪器附近,再用刀子去接触它时,青蛙的腿就会猛然抽搐一下,如此反复不已,屡试不爽。妻子的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伽凡尼的高度注意,由此他发现了生物电现象。从此以后,这门新兴科学便与伽凡尼的大名紧紧地连在一起。法国化学家、现代化学奠基人拉瓦锡的妻子,也是一位具有真正科学才能的女人,她不仅与丈夫共同分享他的追求,而且还具体地帮助丈夫做许多科学实验,可谓是丈夫的一位好帮手。
巴克南博士也有一位能在科学事业上帮助自己的好妻子。他的妻子经常帮他精心收集和整理化石,并对一些破碎的化石加以修复,使之恢复原形。她具有非凡的记录和素描能力,曾在巴克南发表的著作中,提供过无数的例证和素描。巴克南的儿子在其父亲的一本著作的序言里,写道:“在巴克南博士从事著述的漫长生涯中,我母亲常常一连几个晚上、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都在连续不停地工作。无数个夜晚,我父亲不停地讲,而我母亲就不停地一字不漏地记下我父亲口授的文字。他们总是这样‘一个讲、一个写’地度过漫长的黑夜,不知不觉天就亮了。这个时候,当清晨的太阳透过百叶窗照进屋子里时,母亲总要提醒父亲停止思考,并‘强迫’他躺在床上休息。母亲不仅为父亲提供了许多有形的帮助,而且还奉献出了许多无形的劳动。母亲善于描摹,而且有过人的天赋,因为父亲所从事的事业,母亲的这一天赋几乎得到了充分发挥。母亲只要寥寥几笔就可以勾画出各种各样的古化石的形状,如果再配上准确、精练的文字说明,足以成为十分难得的考古‘书籍’。在父亲的影响下,母亲在修复破碎的古化石这方面,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技艺精湛。母亲心灵手巧,办事干净利落,在父亲的许多著作里,都有母亲的素描和说明文字,母亲也因此而得到了父亲的首肯。今天,牛津博物馆展示着许多栩栩如生的化石,其中许多‘原模原样’的化石,都是经过无数考古学家精心修复而成的,同样,母亲修复的一些化石也在其中陈列着。我们可以想象,作为一个女人,要把七零八碎的粉末一样的东西,复原成原先的形状,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又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啊。此外,母亲不仅忠于丈夫的事业,而且从来没有忽视对自己子女的严格教育。她总是把上午的时间用来督促子女们认真学习,主张子女们一定要吸收健康而有用的知识。母亲几十年如一日,一直都在坚持这样做,从不松懈。在我后来的生活中,我才深深地体会到早年所受的严格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我真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位严师般的慈母。”
日内瓦的著名博物学家哈勃和他妻子的爱情故事感人肺腑,令人钦羡不已。在哈勃17岁那年,突然双目失明,但他并没有从此沉沦下去,而是决心想办法掌握一门自然史。研究自然及其历史,必须具备过人的观察力,为此,博物学家或想从事博物学研究的学者们,必须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作为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哈勃偏偏选择了博物学家这一专业,实在让人费解。难道哈勃愚蠢吗?要是不愚蠢的话,哈勃为什么敢做出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哈勃有位聪慧异常的妻子,长期以来,哈勃妻子的眼睛似乎长在哈勃本人脸上一样。哈勃的妻子总是全力支持哈勃的研究工作,每当她看到丈夫潜心于学术研究之中,而忘却了因失明而带来的巨大痛苦,她便感到莫大的安慰。在妻子的关照之下,哈勃通过妻子的眼睛‘看到了’阳光灿烂、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便慢慢地忘却了心中的痛苦。正如许多著名的博物学家都很幸福、长寿一样,哈勃的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和爱,因此,他的寿命也很长,他的幸福也很真切。哈勃曾说:“如果有一天,我恢复了视力,一定会感到万分痛苦。我不知道人们会怎样评价我,但我自己十分爱自己,我也十分爱我的妻子。在我心里,我的妻子永远那么年轻、漂亮、充满青春活力。”在妻子的帮助下,哈勃的《论蜜蜂》一书包含了大量的经观察得来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这些材料真实、客观,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详细描述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及其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即使在今天,该著作仍然是此领域中的权威之作。当人们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都曾叹服作者那非凡敏锐而独到的观察力,人们绝对不会也不可能想到写这本书的作者,其实早在25年前就已经双目失明了。
与哈勃夫妇的爱情生活一样,威廉·汉密尔顿和他妻子之间的爱情故事也十分感人肺腑。晚年的汉密尔顿,在爱丁堡综合大学教授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由于长期操劳过度,在他56岁的时候,全身瘫痪了。对于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汉密尔顿教授来说,这一打击可谓晴天霹雳,他陷入了悲痛绝望的境地。每当汉密尔顿想到自己可能因为身体的原因,而无法再从事研究工作,他便感到生不如死。作为一名教授,怎么能让自己的工作半途而废呢?汉密尔顿的妻子完全了解丈夫的心思,于是,她便竭尽所能地支持丈夫的工作。下定决心后,她便成了丈夫的手、眼和心,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丈夫的事业。她帮汉密尔顿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帮他抄写和校正讲稿,凡是她能担任的工作,她都接了过来,以便减轻丈夫的压力。作为一位妻子,汉密尔顿夫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毫不逊色于一首歌颂英雄的史诗。
除了全力以赴地帮助丈夫的工作,她还得时时刻刻照顾丈夫的生活,这两件事情,常常使人精疲力竭,而汉密尔顿夫人以顽强的毅力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将这两件事情做得尽心尽责、尽善尽美。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厮守在丈夫的身边,每当看到瘫痪的丈夫生活得很愉快时,她便感到十分高兴。如果没有这样一位忠诚的妻子,没有她精心的照顾和精神上的巨大支持,汉密尔顿可能都没有勇气活下去;如果没有她那非凡的天资和过人的能耐,汉密尔顿那些最伟大的著作也根本无法问世。汉密尔顿不讲究方法,办事没有条理性,妻子则天生思维清晰,办事讲究方式、方法;汉密尔顿生性专心,办事认真,但比较懒散,妻子则精力充沛、十分勤奋;汉密尔顿天资较高,妻子则精力过人,她总是给汉密尔顿以动力和鼓舞。这对夫妻在性格、精力、办事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正好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可谓天造地设的一对。正因为这样,他们不仅夫妻恩爱,而且在相当不利的条件下,取得了累累硕果,真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