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好人结交朋友,那么,你也将成为好人中的一员。
——乔治·赫伯特对我来说,我喜欢结交那些高尚的人。
——莎士比亚榜样已经向你示范,那么,你将要做的不是怎样收场,而是怎样打发日子。
——亨利·马丁如果你打算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师,就要描摹那些最杰出的作品,不仅如此,在揣摩杰作的时候,要一笔一画地描。因此,那些打算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有所作为的人,在选择范本的时候,就要做到慎之又慎,并且要矢志不渝地赶上或超过范本的水平。
——欧文·菲尔沙姆家庭的教育往往要持续到孩子进入社会,但是事实上,家庭教育从来就没有完全中止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教育不再对个人品格的形成产生太多的影响,而学校里的人为教育和同志、朋友间的伙伴关系,开始通过榜样的影响,对一个人品格的形成发生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模仿与之朝夕相处的伙伴。不过,这种模仿能力,年轻人更甚于老年人。因此,为了指导自己的儿子,乔治·赫伯特的母亲说了这样一句名言:“正像我们的身体从我们所吃的食物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一样,我们的灵魂也会从我们所接触的或好或坏的伙伴的行为和言语中,吸取美德或者邪恶。”
一个人的模仿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都会对与之相处的伙伴的言语、行为、步法、姿势和思维等习惯中,或多或少地留下印象并模仿。因此,只要我们同身边的人打交道,他们的言行对我们的品格的形成就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要想拒绝这一影响,却是万万不可能的。伯克在给罗金汉姆侯爵的便条中,就提出了自己庄严的座右铭:“牢记——效仿——持之以恒。”伯克也曾说:“样板的力量无足轻重吗?不,它重于泰山!样板就是人类的学校,通过样板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
那么,我们又是怎么被样板影响的呢?一个人的模仿往往是在潜意识下发生的,因为榜样的影响对于我们品格的形成往往是不知不觉、悄然进行的,但是,这种影响却是极为持久的。当一个感情、思想和习惯极易受影响的人,接触到一个感染力极强的人时,他才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品格受到了影响。然而,即便是感染力极其微弱的人,也会对他周围的人产生一些影响,因为他的言行对身边的人这种示范作用,就没有哪一刻停止过。
爱默生发现,老年夫妇或同在一起住过多年的室友,他们也会逐渐变得彼此相像。因此,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足够长,我们或许会无法区分他们的品格。倘若这种关于老年人的理论是正确的话,那么,下述关于年轻人的理论就更具有真理性。这些年轻人具有天然的可塑性,他们时时刻刻准备着模仿身边人的生活和言语,因此他们非常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
在《查尔斯·贝尔勋爵书信集》里,查尔斯·贝尔勋爵在一封信中说:“我们已经读了很多关于教育方面的书,但是,在我看来,很多人却忽视了样板的作用,而样板对于一个人的品格的形成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我而言,我的哥哥就在我的成长中为我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在他身边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并且,在我们家的所有成员中,大家都依赖自我、完全独立,我自己也是通过模仿他们,获得了自立。”
在孩子成长发育时期,影响孩子品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环境中事物的属性。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样本和模板的力量却在他们身上如影随形,成了影响他们的一种经常性行为,以致于让他们潜意识地逐渐形成固定不变的习惯。然而,这种习惯的力量往往非常强大,几乎在他们意识到它之前,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屈从于它,甚至放弃了自己的个性自由。
据说,有一次柏拉图看到一个小男孩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便训斥了这个小男孩。小男孩生气地说道:“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来谴责我?”柏拉图厉声呵斥道:“但是,我要让你记住的是,如果你经常这样做的话,那就不是鸡毛蒜皮的事了!”因此,当一个人的不良行为得不到纠正,让其肆意发展下去,就有可能成为难以改变的习惯,那么他就会变得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甚至可能变得飞扬跋扈、专制妄为。这些不良的习性,其实就是变化了的邪魔,它会死死地缠着一个人,虽然人们能诅咒它,但是当人们无力抵抗这种习惯势力的影响时,他们就会成为习惯的奴隶。因此,洛克曾说:“创造一种能够摆脱习惯的羁绊,并把想法保持下去的精神,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约束的主要目的之一。”
尽管样板对品格的教育作用大多是自发的和无意识的,但是,并不等于人们就是他们周围人的被动的追随者和模仿者。一个人追随和模仿周围的人,从而有助于他们人生目标的确立和生活原则的形成,然而,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他们身边伙伴们的行为,而取决于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发的行为习惯。每个人自身都有各自的意志力和各自行动的自由,倘若他能大胆地去甄别、实践,那么,他就能在自己所结交的朋友中,作出最为明智、正确的个人抉择。
同成年人一样,只有那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才会成为自己嗜好的奴隶,他们自己并无独立的精神,才会对他人毫无选择地模仿。“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这个人与他所交往的朋友来了解他。”这是一句广为人知的格言,它旨在告诉人们,若想了解一个人,看看他所交往的朋友的个性、品格、做人处事等方面的喜好和能力,就能从侧面全方位地评判这个人并熟知他。试想,一个饮食有节制的人自然不会和一个酒鬼成天厮混在一起;一个举止优雅的人自然不会和一个粗鲁野蛮的人交往;一个洁身自好的人自然不会和一个荒淫放荡的人做朋友。
塞涅卡曾说:“倘若我们同不求上进、自甘堕落的人谈话,那是对自己百害而无一利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即使这次谈话在当时当地没有造成伤害,它也会在我们心灵上撒下邪恶的种子,一旦我们离开了谈话者,那么,这颗邪恶的种子就会留在我们身上,假以时日,这颗种子就会在灾难来临时顷刻萌发。因此,想要了解一个人,倘若这个人同一些自甘堕落的人交往,则表现出这个人自身品位极低,并有邪恶倾向,从而必然会把这个社会的品格导向堕落。”
西班牙有句谚语:“同豺狼生活在一起,你也能学会嗥叫。”一个人倘若与豺狼生活在一起,不仅学会了嗥叫,还会从豺狼那里继承凶残的习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同品格低劣的人长期相处,我们的心灵也会被他们道德败坏的不良习性所感染;倘若同品格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我们也会被他们高尚的德行所熏陶,从而升华自己的品格,自己的心灵也能被他们良好的操行所照亮。这也就是说,如果年轻人在与身边的人交往中,小心谨慎地对身边的人做出选择,从而受到良好的榜样的影响以及明智的指导,他们就会在社会生活中,去主动寻找那些强于自己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努力地去模仿他们。
倘若我们与优秀的人交往,就会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品格得到良好的熏陶,从而能够在社会进步的河流中取得长足地发展;相反,倘若我们与恶人为伴,从而被他们身上不良的习性所影响,势必会自掘坟墓,滑向罪恶的深渊。法国讽刺作家拉伯雷在其作品《巨人传》中描写了一个贪欲巨大的国王,这个国王被人所鄙夷、瞧不起,任何有良知的人都惟恐避之不及,倘若同他交往,或者献媚巴结他,就会使得自己陷入千夫所指、遭人唾弃、四面楚歌的境地。在一个社会中,总有那么一些被人讨厌、遭人鄙视的人,只要我们疏远他,不与他同流合污、狼狈为奸,而是斩断与他的瓜葛,拿他的不良习性作为己身走向堕落的警示,就能坚守并形成自己的良好的德行。除了这些品格低劣的人之外,社会中还有一些受人爱戴、尊敬和崇拜的人,我们就要靠近他,从他身上学习良好的习惯、为人处世的美德,使自己也能拥有像他们一样的美好品德,受到人们的敬仰。
在一个人的品格形成中,如若同普通的、自私的人交往,这样的危害性也极其显著,因为同他们接触,会让人觉得生活单调和乏味,从而形成保守、自私的不良习惯,阻碍了本身刚毅果断、胸襟开阔的品格的养成。长期交往下去,会出现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甚至遇事优柔寡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更为严重者则忘却三纲五常、丧失道德准则。与这样的人交往,对于那些想要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来说,可谓是一种致命的错误。
与之相反,倘若我们能同那些比自己聪明、优秀并有着丰富的社会成功经验的人交往,我们就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他们良好的品质引导、被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所鼓舞,从而增加我们的生活阅历,丰富我们的视野,增加事业成功的砝码。与身边优秀的人交往,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生活状况来改进自己的生活状况,成为他们在智慧之路、成功之路上的伴侣;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们来开阔自己的视野,从他们的经历中吸取成功的经验,从而激发我们自己的潜能,从中得到成功的启示。通过与这些优秀的人交往,如果他们比我们有能力有头脑,我们可以借鉴他们成功的因素,从中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与这些聪明而又精力充沛的人交往,能增长我们自己的才干,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更为机敏和老练,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同时,我们这种良好的品格的养成,也会对我们周围其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玛丽·安娜·西摩本尼克自传》一书里,西摩本尼克夫人就这样认为:“我早年固执地离群索居的习惯,给我一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此,我经常感到深深的懊悔和自责。因此,我深有体会的是,那些最糟糕的伙伴,往往其本身就是那种自以为是而又不肯悔改的人。倘若一个人与世隔绝的话,对于那些帮助自己同类的方法,他就会一无所知,并且根本不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帮助他人的理念。此外,一个人的交际圈子越大,他不仅能从其他人身上吸取优秀的素养,从而形成自己优秀的品格,而且他本人也会通过自己的言行,对其他人产生良好的影响。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如果我们自己失意或困惑,往往会博得他人的同情,虽然这并不等同于他人对我们的慈善,但是这种友好的提醒和帮扶,会由点及面地扩散开去,最后,我们自己就能从他人的关怀中收获到许多宝贵的情谊。因此,与他人交往,我们能增强自己品格的力量,使得我们自己融进群体中,从而不会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甚至会模仿优秀的人群,以便更加明智地形成自己的高尚品格以及开辟事业辉煌的成功之路。”
年轻人若能在成长之路上得到忠诚的朋友的愉悦的建议、及时的暗示或友善的劝告,那么,这位年轻人就极有可能受到这位朋友的影响,改变自己生活的轨迹,从而开辟出一条崭新的生活道路。亨利·马丁是印度一位颇有影响的传教士,然而他早年在杜鲁初级中学学习时,性情却极度暴躁。马丁的父亲因此而断定自己的孩子不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一位同在杜鲁初级中学学习的马丁的学长,却改变了马丁的性情,不仅如此,他也改变了马丁的生活轨迹,从而助推马丁走上了成功之路。当时,在杜鲁初级中学学习时,马丁不仅体质虚弱、缺乏活力,而且还有轻微的神经质,因此,马丁对学校的活动毫无兴趣,加上马丁性情急躁,那些比马丁稍大一点的孩子总是变着戏法地激怒他,以羞辱马丁为取乐自我的“乐子”。然而,在这些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中,却有一位在别人欺负马丁时,站出来为马丁撑起保护伞的孩子,正因为这样,他俩结成了伙伴,产生了极为深厚的友谊。久而久之,这位经常帮助马丁的孩子,走进了马丁的内心深处,得到了马丁的信任,成为马丁的“大哥哥”。这位大哥哥经常站在马丁这边,帮助马丁打退那些以欺负弱小者取乐的孩子们,不仅如此,这位大哥哥还在生活上照顾马丁,在学习上帮助马丁。
早年的马丁,是一个相当愚笨的学生,但他的父亲不甘心马丁就此永远地屈居人下,因此咬牙决定让马丁接受大学教育。因此,马丁在杜鲁初级中学继续待了两年后,他父亲就带着他去了剑桥,在剑桥的圣约翰学院注了册。然而,让马丁感到兴奋异常的是,在圣约翰学院里,马丁发现了在杜鲁初级中学结识的那位大哥哥。于是,马丁与这位大哥哥的友谊进一步加深。过了不久,这位大哥哥就成了马丁的指导教师。虽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马丁能应付自己的学业,但他仍然容易激动,激动的时候他就会脾气暴躁,偶尔控制不住的时候,马丁还会发泄自己难以抑制的愤怒。与马丁相反,这位大哥哥却能掌控好自己的情绪,而且极富耐心,常常不厌其烦地照顾、指导和劝勉马丁。在生活中,这位大哥哥不允许马丁结交邪恶的朋友;在学习上,他时常劝勉马丁要摒除杂念、认真学习,正是有了这位大哥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良好品格的影响,马丁在学习上进步神速,在第二年的圣诞节考试中,马丁就取得了圣约翰学院年级第一的骄人成绩。尔后,马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良好品格,并独立自主地学习和钻研,最后成为了一位印度传教士。
这位友善的大哥哥在马丁的成长过程中,给予过马丁帮助和指导,然而他自己却没有取得事业的辉煌和骄人的成绩,慢慢就被世人淡忘了。虽然他对马丁的影响鲜为人知,但是他却过着一种极为有益的生活,在他崇高的生活中,他曾成功地拯救了一位差点误入歧途、不思进取的朋友,并且成功地辅助这位朋友形成了良好的品格,激发这位朋友追求真理的潜能,从而为朋友日后从事崇高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说,佩利博士在未成为作家和宗教学家之前,在他的大学生涯中,也曾从一位朋友的言行中得到了启发。佩利在剑桥神学院读书时,虽然天赋极高,但他不肯开动脑筋,常常因为办事愚笨而轰动全校,最后以愚蠢出了名。佩利因为不肯动脑筋,且又喜欢游手好闲、花钱大手大脚,到了大学第三年伊始,佩利还是过着“打肿脸充胖子”的生活,每次考试一塌糊涂,在学业上毫无起色,然而他却不觉醒,还是我行我素、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