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人用十分唐突的言辞让你受到伤害,或者令你难堪,你也要含蓄应对,或是采取拐弯抹角、装聋作哑、闪烁其词的方法,或是采取转移视线、顺水推舟、答非所问的手段,谈些与其问话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用委婉曲折的手法来反驳对手,能够收到奇特的功效。
你如果被提拔到某个领导岗位,有人揶揄你说:“这回你可算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了啊?”你听了后不用拘谨,可以一笑而过:“是这样啊?你算得这么准?”用不卑不亢的应酬方式,马上使对方语塞。反之,如果你过于计较,说出一堆的道理,倒显得过于认真,反而会适得其反。如果有人用半真半假的口气问:“听说你得了一大笔奖金,‘发财’了吧?”你可以就实避虚地答:“你也想?咱们来一块干。”话里带点阳刚锐气,别人就想再问,也不好意思了。
有时,可能会遇到较为棘手犯难的问题。对此,如果用幽默风趣的方式来回答,常常会化险为夷。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转变成柳暗花明又一村,令尴尬的局面消失于谈笑之中。
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练出一身随机应变的语言表达功夫,好比学会了“少林拳”,只能用它搭筑防卫之堤,切不能主动出击、开口伤人。防卫还应当注意懂礼貌,无论是采取“软”的办法,委婉反驳,还是采取“硬”办法,原话驳斥,都应做到有理有节。
用心观察减少无心之言
曾经有个浙江人,来北方当了官,他夫人也是个南方人。某一天,夫人让女仆去洗衣服,她对女仆说:“洗完了,挂外面晾晾。”“晾晾”这两个字南方人读成“浪浪”,可是“浪浪”在北方不是好听词。女仆一听,有点不开心,夫人问明原因之后随口笑骂一句:“堂客!”堂客一次在江苏、浙江等省,是骂人话,可女仆听了,连忙说:“夫人,可不敢当。”夫人就又问她原因,才了解到在湖北等省份,堂客竟然是尊敬女人的意味。
这只是个笑话,却能够证明方言意义存在差别。例如称呼别人的小男孩,叫小弟弟,肯定不错吧?然而在太仓人听起来,就觉得你在骂他;例如见到老年男子,称呼老先生,肯定不错吧?然而在江苏嘉定人听起来,以为你在侮辱他。安徽人把朋友的母亲称为老太婆表示尊敬她;可是江浙人把朋友的母亲叫做老太婆,简直就是骂她了。又比如,在我国华南等省叫女子做姑娘,是尊敬的表示,华北诸省却不然,那里姑娘就是妓女的代称。各地的风俗各异,说话的忌讳就有不同。和人交往,一定要留心他的避讳话,稍不留神,无心之言就会惹人不快。
有位女孩告知她的同事,说对方有口臭,闻着就像死鱼味。那个同事立刻脸涨得通红,自此对她敬而远之,态度十分冷淡。可这女孩子还在那里抗议:“我就仅仅开玩笑而已!”
生活中经常会由于这些无心的话,而伤了人得罪人而不自知。一个人为人处世,仇人越少越好,若是由于自己的无心之语而多树敌人,也更加不值得了。
忠告的艺术
能把自己真实地感受告知对方的人是个真诚的人。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对方,为对方着想,才会给他以忠告,同时也可以得到对方对自己的忠告。忠告,对帮助他人与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欢迎忠告,更要给人作出忠告。
然而,为何有的时候我们给人忠告却总换来不满?或是有些朋友明明怀着真诚友好之心来忠告我们,可是听起来却那么不顺耳,无法接受呢?
原因就在于普通人易受到感情的支配,就算心里有理性的认识,却依然易受反感情绪的困扰,不易听进忠言。
比如,有个在外游荡后觉得后悔,暗自决定回家学习的中学生刚走进大门,母亲就急不可耐地给儿子忠告:“你又到哪儿疯去了?还不赶紧复习数学,看你以后考不考得上大学!”
“嘁,考大学,考大学,我就不相信不上大学我都混不出个人样!”
由于逆反心理,儿子一气之下,又跨出家门了,母亲的一片苦心也就白费了。由此可见,只有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愿望还不够,忠告也是有技巧的,不然就可能收到相反效果。若是我们注重忠告的三要素,那么你的忠告就易于为人接受,忠言也能变的顺耳了。
(1)表达真诚
归根结底,忠告是为对方着想,这是个根本出发点。所以,要使对方明白你出于一番好意,就一定要把你的真诚和友好用语言来表达出来,不能够疏忽大意,草率随便。另外,讲话的态度必须要诚恳谦和,用语不可以太激烈,可也不用太委婉,不然对方就会觉得你在教训他,或是觉得你这人假惺惺的。
(2)适时适地
选取恰当的时间与地点,是忠告的又一个要素。
比如,部下虽然尽了最大努力可是事情依旧没有办好,这时最好暂时不要向他们提忠告。倘若你马上不合时宜地说“要是不怎样就不会这么糟了”一类的话,就算你指出的是问题的要害也很在理,部下心中却会生出“你没有看到我已经拼死命了吗”的反感情绪,效果肯定不会好。
反之,若是这会儿你说几句“辛苦了”“你尽了最大的努力”“这件事确实挺难办”等的安慰之语,随后再同部下一块分析失败原因,这样部下就会欣然采纳你的建议。
除此而外,提出忠告的场合也很重要。从原则上讲,在提起忠告时,最好是一对一的,避开其他人,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向对方提忠告。因为如果那么做,对方很可能受自尊心的驱使而生出抵触情绪。
(3)就事论事
提出忠告的第三个要素,是要就事论事,不能够用事与事、人与人相比的方式来提忠告。由于这时的比较,常常是拿他人的长处来比对方的短处,很容易就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
比如,有个母亲这样忠告自己的儿子:“我说小明呀,你看人家隔壁的小强多讲礼貌,多乖!你跟小强同年生,你还要比他大上两个月,怎么不好好地向人家学习,当个好孩子呢!”再比如,“你看看人家铃木太太天天都是整整齐齐的,你老是那么不修边幅,就不能去学学人家的好地方吗?”
“嘁,整天都是小强这也好那也好哪都好,干脆让他给你当儿子得了!”儿子的自尊受到了严重伤害,母亲忠告的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的。
总而言之,提出忠告之时只要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才可以达到效果。
插话的学问
日常生活之中,对于“插话”,恐怕人们感受最深的就要数打电话了。你在这头喋喋不休地说,而电话那头对方却沉默不语,说过几分钟之后,不知你感想如何?想象两人在面对面交谈,对方在说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后,听者依旧一言不发,光是看着对方,场面的尴尬就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希望在听他人说话时,能适时做出反应,附和几句“没错”一类的话语,这样既可令说者清楚你在听,又令他觉得你尊重他,他也就愿意接着说下去,进而对你产生很好的印象。
然而,有人话只听到一半甚至只听一句就装出自己很明白的模样;还有很多人过于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常常不等对方把话说完就中途插嘴,这样的急躁态度,非常容易造成伤害。就如同“认驴为父”的笑话一样,不光弄错对象会成为笑话,而且中途打断对方,也不礼貌。还有很多人在倾听别人说话时表现出唯唯诺诺的模样,当时似乎什么都听进去了,可别人说完以后,他又问人家:“非常抱歉,刚才你说什么来着?”这样的态度,对说话者来说也是很不礼貌的事。因此,就算你真没听懂,或是听漏了几句,也千万不要在对方说话途中提出问题,一定要等到他把话讲完,再说:“非常抱歉!刚才里面有一两句话你说的是什么?”要是你在对方说话中间打断了,说“稍等一下,刚才这句话你能不能重复一遍?”这么一来,对方会有种受到命令或是指示的感觉,当然,对你的印象也就不太好了。
听人讲话,一定要有始有终。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有的人总是由于疑惑对方所说的内容,就脱口而出:“你这话不大好吧!”或由于不满意对方的看法而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一到对方停顿时,就抢着说:“你想说的是不是这个……”此时,因为你的插话,很可能就此打断了对方的思路,想讲些什么反倒忘了。所以,掌握插话的时机是非常关键的。下文就提出几点“插话”时要注意到的细节:
(1)避免“强迫推销”
不在对方不喜欢时插话。尽管你可能出于好意,可是也要视对方的意愿而定,例如你想请人家吃饭或是约会,若是带着“强迫推销”的意味,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2)不要对无伤大雅的玩笑话反应过度
有一次某个主管上班迟到了,他开玩笑说这由于昨天他家里跑进一只很大的蟑螂,大到能够拉动他的鞋。大伙于是笑成一团,这位主管也得意非凡,觉得自己居然可以讲出这么好笑的笑话。有些人就是如此,面对这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话,我们听过就算了,过分较真只会令每个人都觉得尴尬。
(3)避免问过于不着边际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包含“要如何应对贫穷”或“如今的年轻人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等等。此类问题会令人不知道从何说起。倘若你把问题的范围缩小,就会发现对方还是很乐于回答的。
(4)不要闯入别人的机密谈话
此类的谈话带有一定特征,例如谈话人彼此挨得很近,对走过身旁的所有人都紧盯不放之类。倘若你不小心闯入了此类的谈话,要立刻道歉,并马上离去。
(5)知道应该避免哪些话题
为避免出现不愉快的场面,最好不要涉及种族、宗教、经济、家庭等方面的话题。过于私人的问题如你的丈夫怎样酗酒,你女儿要吃什么药,也不会有几个人感兴趣。
可是,确实有些时候,有的人乐意谈论此类话题,可是还是要小心,免得落入了对方的圈套。
(6)若是你对答案没兴趣就不要提出问题
别人会立即看穿你是在没话找话。如此类的问题:“你不是挺爱看书的吗?和我说说最近又读了什么书?”这种问题会令对方感到自己像个傻瓜。
(7)避免说些不言自明的话
倘若你说:“时代真是不一样了。”你或许得不到回应,这并不是说你的话很复杂难懂,事实恰恰相反。由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因此对方无从开口。
(8)对自己不懂的话题应保持沉默
另一种情形是,若是某位仁兄正大谈核分裂原理,那么你基本不必指望他在10分钟之内为你上完这堂高级物理课。你可以接着听下去多少学上点东西,也可以选择静静走开。此外,不要对你没有兴趣的话题追究细节。
(9)在说错话后寻找补救之道
小张是这方面的能手,有时他说话不经大脑,结果使所有人都默不作声。明白说错了话,小张有个补救的绝招,说上一句“呵呵,我方才的话真是不高明,可它至少为各位打发了1分钟无聊的时间。”此时,多少会看到几个同情或是体谅的笑容。假如这依旧不奏效,你就只能闭嘴一两分钟,然后找个新话题了。
“求”就是“问”
见到一件事情若是不明白,就应当主动请教别人,自作聪明一定会吃亏。虚心求教关键在于一个“求”字,求就是问。可以坦白地求教于人,不只是谦虚好学的一种表现,同时也表示了你虚心、谦逊,尊重对方。“给我倒杯水喝”远不如说句“可以给我倒一杯水吗?”让人听着来得舒服。
我在杂志上曾看到这么一个小故事。美国冰果店由于有的客人喜欢在喝可可时加个鸡蛋,因此侍者往往在客人要可可时问一句:“加不加鸡蛋?”某位心理学家到一家冰果店去研究怎样提高营业额之时,关于加鸡蛋的事,他说不要问“加不加鸡蛋”了,试着问“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这种问法或许能够多做一个鸡蛋的生意。
由此可见,问话虽然事小,可是颇值得研究。高明的提问能让人心中喜悦,愚蠢的提问则会引起对方失笑甚至是反感。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收效各不相同,究竟应该怎样问呢?
问一位小姐:“你喜欢男的吗?”这实在是个愚蠢的问题。你肯定会说,这个人简直太不动脑筋了。然而,你自己又是怎样呢?
“这蔬菜新鲜吗?”你是否也曾经向买菜的小贩问过类似的话呢?实际上,这也属于最愚蠢的提问之一,与问你的女朋友“你讲的话都是真的吗”同样可笑。类似的问话,你不只无法得到真实回答,还会让对方从心里感到好笑。
你去馆子里点菜的时候问服务员:“今天虾好不好?”这问题是愚蠢的,由于他肯定会说好,除非你是那里的熟客。如果你用另外的方法问:“今天什么海鲜好?”那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你也能吃到真正的海鲜。
一样的,你走进一间时装店,试穿某件外衣,随后问售货员,“我穿这衣服好不好看?”她会如何回答?
问话的效果为什么会有不同呢?我们可以做一下心理分析,以供问话之时参考用。
“我穿这衣服好不好看”与“店里哪件衣服适合我穿”这两种问法,对听者心理上的反应是全然不同的。前者要回答,只有好看与不好看这两个答案。为了顾及顾客的心情和自己的生意,售货员不可能说“不好看”。好看和不好看也不过是相对而言的,既然标准不同意,那就算说了“好看”两个字也不能算是欺骗你,就算你穿了这件衣服的确并不好看。
其次,你穿过了这件衣服,证明你自己喜欢这件衣服。那么,为讨好于你,售货员更加感到和你说“好看”是必然的了。他只是说说而已,吃亏的其实是你,穿那件衣服上街的是你,和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