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早晚高峰,从钱江四桥去滨江还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因为不到半个小时,你就会觉得空气和环境就大为不同了,一过隧道便是白马湖附近的村子,白马非马,我突然想到这个典故,我以为这就是一个经典的创意段子,这一片叫作白马湖生态创意园的地方我已经来过几次,生态创意园,并非“生意”二字。从三一村到章苏村以及一路之隔的动漫广场,我知道这都是跟文化创意有关的符号,姚非拉的夏天岛就坐落在章苏村,这是导航仪所不知道的事情。
这是一幢由四层农居房改造而成的工作室,40来个平均年龄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我进门的时候是下午两点,厨房里还有饭菜飘出来的气息,一楼停放着各式自行车和台球桌,二楼是出版作品展示室,四楼是寝室,推开工作室的门,皆是年轻甚至有点稚气的面孔。这些年轻人跟村子里世居的农民构成了当今中国一种微妙的关系,即一个小渔村或小山村,会因国家的创意文化的政策而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三一村已经成了比较纯粹的创意村落,而章苏村则更有着原生态的气息,因为附近也都还是当地人,这倒是更接地气的一件事。
2013年6月24日下午,约访姚非拉,入乡随俗,我也叫他姚老师。年轻文静而颇具艺术范儿的姚老师,戴一顶蓝色的棒球帽,他有时会短暂地脱下帽子理一下头发,这时他的形象和气质顿时大变,变得更为文艺和清秀了。聊天的时候他侧着身子,可能是为了配合我的拍照,期间他也会吃一两块饼干,喝一口咖啡,且大部分时间眼睛并不直视你,悲喜并不形于色。他喜欢看着外面阳台上的花草,或者他根本没有看什么东西,他眼睛里是一片海,是海上的夏天岛。外面是雨后的阳光,这一天滨江的雨并不大,阳光也并不猛烈,也许这更像某一幅漫画的色调。姚非拉是善谈的,语言温婉,呈现的是一个艺术家的气质。
一、来杭州是因为被杭州的诚意所感动
孙昌建:你大学是学计算机软件的,而且也是比较早的一批,你对漫画的兴趣和热爱始于何时,为什么后来决定弃“计”从“漫”了,当时出于何种想法就把漫画当职业和事业了?
姚非拉:我父母都是理工大学的教师,从小耳濡目染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很自然地就认为自己长大了要当科学家。虽说从幼儿园开始我就喜欢画画,也拿过全国比赛的奖,但始终也只是一项业余爱好。
小学六年级时数学总是满分,有天老师找到我说你上数学课纯属浪费时间,自己去看奥数吧。从此数学课我都去山上玩,却一不留神当了6年奥数选手,每个寒暑假都在集训和题库中度过。如今闭上眼睛就能回到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黑板上各种几何题、三角函数、轮换不等式……老夫子们在眉飞色舞地演算着。总在做题真的很辛苦,不知怎么就坚持下来了,可能就是不想让别人失望吧。
从堆积如山的考卷中进入大学,没有一秒钟想过以后会以画为生。大学学的计算机软件在当时是热门专业,不过发现没有奥数的日子超轻松后,我开始画人生第一篇漫画,然后就发表了,从此走上漫画道路。
大学毕业从武汉分配去北京,但真正目的是还为了去北京画漫画。人生唯一一次求职只用了30多秒,对方看了一眼简历就收下了,还给了宝贵的进京指标。我在国企晃荡了一年,写了两个不入流的数据库,然后就辞职画漫画了。
很多人觉得搞创作要冒很大风险,会饿死,我不完全同意。我觉得就生存来说,在这个时代吃饱穿暖活下去还是很容易的,搞创作冒的其实是没房没车的风险。每个人的目标都不同,有人想买车买房,而我想画漫画。我已经为了父母和老师做了那么多年奥数题,也该为自己做点事情了。
孙昌建:你一开始是在北京发展的,而且已经发展得很好了。2007年就获得了北京的十大创意人物和十大青年创意人物的双份荣誉,以及其他的一系列动漫奖项,那么你又是出于何种考虑,把公司从北京搬到杭州?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其影响力显然要远大于杭州的。
姚非拉:那个时候我正好画了10年,成了所谓的“著名漫画家”,成了许多年轻作者的前辈,还组了一个10来个人的小公司。当时中央和北京的许多领导都来公司来视察过。在很多人眼里,当时我在北京混得那是相当风生水起。
2005年受邀参加首届杭州国际动漫节,很有点喜出望外。杭州的人文、历史、环境都是我喜欢的,尤其是感受到了杭州做动漫真的诚意。第二届国际动漫节也来参加了,就在签售会现场,一位动画基地的领导满头大汗地把我拉走了。原来滨江区的国家动画基地向我抛来了橄榄枝,邀请我落户到滨江。按理说离开扎根十年的首都北京,搬到一个只来过两次、人生地不熟也没有漫画资源的陌生城市,是个极大的冒险,但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没想到几天之后去广州参加活动,广州居然也热情邀我们落户。广州是国内动漫中心城市,各种资源应有尽有。记得当时一堆朋友跟我分析利弊,杭州那时连一个漫画机构和专职作者都没有,来了之后如何打开局面,前景如何,完全是个未知数。
但我舍不得杭州美丽的影子,更不想辜负对杭州的承诺,最终在半年后带着团队来到杭州。
孙昌建:那你是一个人过来,还是公司都过来了?
姚非拉:基本都过来了,当时人少,就十来个人,都年轻,把值点钱的东西都带上就来了。
孙昌建:那么现在杭州大概有多少漫画家,或者说是以漫画为生的人?
姚非拉:刚来时整个杭州职业做漫画的只有我们一家公司,大猫小猫三两只,后来夏天岛连续办了9届漫画训练营,吸引了很多新生代作者,有的留在夏天岛发展,有的另在杭州住下。渐渐的,也有其他漫画人来这里定居,现在杭州已经成为广州北京以外漫画人最多的城市。当然这不包括做产业链中下游的,漫画家只是源头,出版、印刷、发行、新媒体、周边产品、渠道、网店……这些下游的人更多。
二、一个人就是一颗种子
孙昌建:一般的漫画作家,正如作家一样,基本都是单干户,那么你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要组建公司来做这个事情呢?
姚非拉:以往公众对漫画家单打独斗的认识,往往源自于传统的讽刺幽默漫画,它们相当于漫画中的相声小品,曾经是主流。时代在发展,阅读在丰富,现在的主流漫画,已经越来越接近影视剧,对创作的篇幅、速度、制作、市场营销提出越来越苛刻的要求。成功的作品工作量非常庞大,要照顾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多,这不是个人能够承受的。
我在北京画了10年,虽有一些兼职的助理,也是落下一身毛病,大部分漫画家也都有各种肩颈椎疾病。
此外,画了10年,环顾身边,优秀的新人虽然层出不穷,能坚持下来的却百中无一。我想每个人都是一颗种子,想要长成大树,除了自己的天分和努力,环境土壤亦不可少。可能我比较抗旱,最终幸运地成为大树,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运气。
一颗抗旱的种子只能长成一棵树,而不可能是一片树林,更不可能成为一片森林,而我希望看到中国漫画的森林。所以我想创办一个能帮助漫画人的公司,为漫画作者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孙昌建:日本的漫画出版社是不是承担培养和经营漫画家的职能,夏天岛能够扮演这样的角色吗?你们的作品是自己出版还是授权?
姚非拉:日本的漫画出版社大多握有旗下漫画家的版权和经营权。由于出版曾经是漫画的主要渠道,加上日本的出版社和漫画家大多聚集在东京,这种模式是比较合理的。中国的出版社和漫画家比较分散,而随着时代进步,渠道也日趋多元化,以出版社整合创作资源虽然仍为数不少,但也肯定不是唯一选择了。
夏天岛是专门为漫画家打造的学习、创作、经营平台。就目前来看,夏天岛以较低的成本和极高的成功率,培养推出了一大批知名漫画家,形成了中国原创漫画的夏天岛阵容。
任何时候,专注都意味着你会有属于你的位置。
我们经营漫画家的作品,从对外业务来说,主要是两大块,出版和授权。出版则又分纸质出版和新媒体出版,包括网络、手机、App Store、电子书等。
孙昌建:目前新媒体的这一块收入,大概占公司总收入的多少,10%到20%有没有?你对新媒体这一块怎么看,因为我觉得漫画可能比纯文字要好一些,因为这是一个读图时代嘛。
姚非拉:你说的数字差不多。一开始新媒体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现在发展势头很好,我估计再过两三年,至少可以跟纸质出版的收入持平了。而且新媒体有个特征,最好的和一般的会拉开相当大的距离。排行榜第1名和第100名的纸质图书,销量差距最多为几十倍,而在手机阅读和网络阅读中,这个差距可以达到上万倍。
孙昌建:目前公司有多少位签约画家?如果不是商业机密,我很想知道,签约画家和公司之间有着怎样的一种权利和义务。涉及商业利益的分成,作者和公司也难免会发生纠纷,这种时候该如何处理呢?
姚非拉:权利和义务,这也是我比较关心的问题。简单地说,任何行业的良性运作,最终离不开游戏规则。只有大家遵守合理的游戏规则,大家才有得玩,才能玩得精彩,玩得好看。
目前夏天岛有40个左右的签约作者。夏天岛与作者的合作,和一般的影视公司与编、导、演的合作并无二致——公司提供资源和平台,控制经营版权,作者从事创作,公司向作者支付稿酬以及分账。
事实上,单纯为了利益分配而产生的纠纷目前其实不多,因为夏天岛对作者的让利已经非常彻底。举个数字,夏天岛培养一个新人,时间在1~3年,总成本大约10万~15万元。大概每三个新人中只有一个能成功出道成为漫画家。然后要为其组建团队,策划作品,启动连载……然后,夏天岛每个月从中分得的收入是多少呢?大约是500~1000元,而为了维持这个团队的创作,每月支付的直接成本为5000~10000元,完全是亏本运营。
顺利的话,一个作者在签约4~5年后出版第一本单行本。新人的单行本印量是1万起,版税中公司的提成大约是3000~4000元。也就是说,花了4~5年,投入了20万~30万元后,得到第一笔版税收入3000元,为此还要庆祝一番。
我们认为,漫画行业要生存,首先是作者能生存;漫画产业要盈利,应该在作品成功后。
成功前不要考虑赚钱,但是要控制好风险。一部成功的动漫作品,能带来的收益则是巨大的,足以平衡掉之前的风险。
产业链后端盈利,是动漫产业的规律。
这种合作模式本身是比较成熟的,几年下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夏天岛培养推出漫画家的速度和成功率,在整个行业来说,都极为醒目。
纠纷也有。目前来说,即使以权利之争的面貌出现,主要的纠纷还是来自于人的理念、沟通、情绪等等。
漫画是个年轻得过分的行业,有时更像个艺术圈子。作者普遍年轻、敏感、情绪化,缺乏职业经历和待人接物上的成熟,却要比同龄人更早地面对名利诱惑、明星光环、大起大落,以及由此带来的是是非非,各种不平衡。如果心态把握不好,轻则矛盾重重,导致合作不顺利,重则反目成仇,甚至毁约走人。行业里的一些恶性竞争,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几乎每次作者纠纷,背后都会有其他同行的挖角行为。
孙昌建:很可能这是一个新兴行业带来的问题,也跟我们缺少契约精神有关,那你一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