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飞鸿不等凤儿多说一个字,马上道:“凤儿的下落,还请将军讲明与胡定忠的关系,我们才能告知,否则……”
凤儿感激地看了谢飞鸿一眼,重新坐了下来。心里对大哥哥又增添了许多的好感,同时也对自己的幼稚感到自责,另外还有对这次出来增加的阅历感到自豪。她似乎明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的道理,她的心里百感交集。
王汝贤看出了谢飞鸿是一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料定一时半会儿也不能把事情说得清楚。于是又回到了他原来的位置,慢慢说到:“由于称帝的事情,世人对袁大总统有许多的误解甚至是谩骂,其实他真的是个实干家,是治世能臣、乱世枭雄。”
他顿了一下,就着壶嘴喝了口茶,继续道:“大总统出身河楠项城的一个大家族,他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运总督,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是这个家族的顶梁柱;他的生父是袁保中,为项城县的地主豪绅,捐了个同知官位。他于1859年9月16日出生,被婶母牛氏抚养长大,他本人也在1864年过继给无子的袁保庆为后嗣。”
“六岁时,养父袁保庆替他找个启蒙老师袁执中教四书五经,后来到了南京,师从曲沼学习武艺,喜爱兵法,曾经说过‘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这样的豪言壮语;13岁时写下对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后来在北经读了4年书,为了博取一个功名,读书累到吐血。结果却是两次参加乡试,都未能考中,他一怒之下把诗文付之一炬,忿然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他还作了一首诗《感事》用来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试问当今天下,几人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1881年10月,他前往山冬登州投奔驻防当地的吴长庆,砥砺磨练。吴长庆与他的养父袁保庆曾经义结金兰,破格任命他为帮办营务处,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但是,真正改变他的命运的是,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国王李熙之父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王妃闵妃请求清廷出兵平乱,他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
“在朝鲜,他一路放枪、坚毅勇敢,带头冲在最前面,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很快平定了兵变。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赞扬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并报以首功。23岁的他,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练兵的先河。”
“1884年金玉均等人发动甲申政变,驻朝日军也趁机行动,想挟制王室;李熙派人奔赴清营求助,他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了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粉碎了日苯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因为这一事件,他受到大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重视,年仅26岁的他被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在朝鲜的十二年,有效地遏制了日苯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军迅速出兵朝鲜。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7月19日,他化装成平民逃离朝鲜,22日抵达天经。又于8月6日奉旨前往辽东前线,协助周馥转运粮械、收集溃卒等后勤事宜。在前线,他目睹了甲午战争中清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萌生了用西法练兵的设想,由此开始了小站练兵的新阶段。”
“在甲午战争结束后,举国上下掀起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浪潮。1895年6月底,在刘坤一、李鸿章、王文韶三名封疆大吏的保荐下,光绪帝下旨命他入京觐见。他写了一封万言条陈呈送皇帝,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改革纲领,还草拟了编练新建陆军章程,得到光绪帝及朝廷大臣的支持。1895年12月8日,奕訢、荣禄等王公大臣联名奏请派他督练新建陆军,光绪帝予以批准,他正式入主TJ小站,开始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
“他派人到鲁、苏、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骑兵,再加上4750名定武军,作为小站练兵的兵源。以德军为蓝本,制订了一整套近代陆军的招募制度、组织编制制度、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粮饷制度等内容的建军方案。在军事装备上,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大胆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经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北洋新军逐渐成为了他个人的政治资本,使成为北洋军阀的始祖。”
“我的父亲任过前清的下级军官,受父亲影响,我十六岁入保定武备学堂学习。毕业后就在新建陆军当兵,曾任新建陆军骑兵营哨官。我是一个粗人,继承了武人的家风,有一股不怕死的精神,所以被大总统看中,并在他的关照下,一路走到了今天。”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内忧外困下,戊戌变法走向失败。他投靠了慈禧太后,地位扶摇直上,由工部侍郎升任山冬巡抚,40岁的他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到任后,一改前任巡抚毓贤对义和团的纵容态度,全力镇压拳民,使其在山冬无法立足,逃往天经、北经一带。山冬加入东南互保,免遭战乱。1901年11月,李鸿章死去,他受命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跃而成为中外瞩目的实力人物。胡定忠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1902年,他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第二年,清政府在北经设立练兵处,由他担任会办大臣,负责创办武备学堂,聘请大批日苯军官担任教习。到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余人,除第一镇系满洲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将领几乎都是小站练兵时期的嫡系军官。”
“不了解大总统的人,把他也视为一介武夫,就靠着小站练兵发迹。这其实这只是他生命的一个部分,早在做山冬巡抚时,他就创办了山冬大学堂(今山冬大学),为山冬高等教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任直隶总督期间,颁行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创建学校司、提学使司、劝学所等近代新式教育管理机构,形成河备近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另外,他多方筹措经费,培养师资,编辑新教材,创建新式小学、中学、大学和各种军事学堂、实业学堂等新教育设施,建立河备近代新教育体系,从而使河备教育摆脱了旧教育的羁绊,步入近代化的发展轨道。”
“大总统兴学重教,主张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校,积极倡导学子留洋。我的弟弟王汝勤就是那时被选派到日苯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的。毕业后回国效力,1912年被任命为河楠督军公署参谋长,后任陆军第二混成旅旅长。1914年,任陆军第八师第十五旅旅长。”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宁可压缩军队,也要推广全部免费的新式学校,即四年制初级小学。他反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国家之繁荣昌盛,实系于国民之品德、知识和体力之高超,若欲提高此三者之水平,必得强化公民教育。”
“同时,他还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在此期间,他在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等方面,都颇有成效。通过办理新政,他得以‘内结亲贵,外树党援’,很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