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部长龙永图在中国入世谈判时曾选过一位秘书。当龙永图选该人当秘书时,全场哗然,因为这个人根本不适合当秘书。在众人眼中,秘书都是勤勤恳恳、少言少语的,讲话很少,做事谨慎,对领导体贴入微。但是龙永图选的秘书,处事完全不一样。他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从来不会照顾人。每次龙永图和他出国,都是龙永图走到他房间里说,请你起来,到点了。对于日程安排,他有时甚至不如龙永图清楚,原本9点的活动,他却说9:30,经过核查,十有九次他是错的。但为什么龙永图会选他当秘书呢?因为龙永图是在其谈判最困难的时候选他当秘书的。当时由于谈判的压力大,龙永图的脾气也很大,有时候和外国人拍桌子,回来以后一句话也不说。每次龙永图回到房间后,其他人都不愿自讨没趣到他房间里来。唯有那位秘书,每次不敲门就大大咧咧走进来,坐到龙永图的房间就跷起腿,说他今天听到什么了,还说龙永图某句话讲得不一定对等等,而且他从来不叫龙永图为龙部长,都是“老龙”,或者是“永图”。他还经常出一些馊主意,被龙永图骂得一塌糊涂,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禁骂。无论怎么骂,他5分钟以后又回来了:“哎呀,永图,你刚才那个说法不太对。”
这位秘书是个学者型的人物,他对很多事情不敏感,人家对他的批评他也不敏感,但是他是世贸专家,他对世贸问题简直像着迷一样,所以在龙永图脾气非常暴躁的情况下,在龙永图当时难以听到不同声音的情况下,有那位禁骂的秘书对龙永图就显得分外重要了。
世贸谈判成功以后,龙永图的脾气好多了,稀里糊涂的秘书已不再适合龙永图的“胃口”,于是龙永图很快把他送走了。
故事启示
很多人误解龙永图是个过河拆桥之人,其实不是这样。因为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做某件事情适合,但是换一个时间,他可能就不适合了。
诚然,龙永图是位卓越的领导,因为他非常清楚什么时候什么人最适合什么工作,什么时候该用什么人,什么时候不该用什么人,这一点,是常人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管理的任务简单地说,就是找到合适的人,摆在合适的地方做一件事,然后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创意完成工作。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人生因拼搏而精彩。
——白国伟
)第十三节 马术师的儿子
有一个马术师的儿子,从小就跟着父亲东奔西跑,到各个农场去给别人训练马匹。上到初中时,他的老师让全班同学以“长大后的志愿”为题写一篇作文。小男孩儿洋洋洒洒写了7页纸,详细描绘了自己的志愿,那就是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牧场。他还附上了一张设计图,上面标明了马厩、跑道等的位置——位于牧场中央的是占地4000平方英尺的一座巨型豪宅。
但是,作文交上去后,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老师竟然给了他不及格!他拿着作文去质问老师:“为什么给我不及格?”老师对他说:“要盖这么大一座牧场,还要买马匹、要照顾它们,需要一大笔钱。而你一没钱,二没家庭背景,有这样的志愿简直是白日做梦。你别好高骛远了。如果你重新写一个不离谱的志愿,我可以重新给你打分。”
男孩儿回家后征询了父亲的意见。父亲只是告诉他:这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你必须自己拿主意。经过反复地思考,男孩儿终于下了决心:将作文再交上去,一个字都不改。他对老师说:“即便得个不及格的分数,也决不放弃梦想!”
20多年后,那位老师带着一群新学生参加一个夏令营。他们来到一个面积达800亩的牧场,数不清的纯种马在自由自在地吃草,一座足足有7000平方英尺的豪华住宅屹立在牧场中央。
当师生两人再度相遇,回忆起20多年前的那篇作文时,老师有些不好意思,并向自己的学生表示了真诚的钦佩与祝贺。
故事启示
正是小男孩父亲的一句话,使他坚持了自己的梦想,哪怕是得到一个不及格的分数。也正是父亲的一句话,影响着男孩,使他实现了梦想。
做企业和做人一样,首先要敢于有自己的梦想,才可能迈向辉煌。殊不知,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就也正源于幼时所下“一定要成为百万富翁”的誓言。人生胜败无常,但敢于做梦,却是成功的第一步。小企业有追求、有梦想,也会战胜大企业,因为任何大企业都是由小企业成长起来的。而企业的上级,也应当给下级足够的独特创新发展空间,也许未来的某天,他就是让企业壮大的关键。
自始自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员工是成功的关键。
——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
)第十四节 三英镑的价值
乔治起先不过是英国一家手工作坊的小业主,按照马克思资本积累原理,完全有可能转化为大资本家。但是很不幸,一场经济危机使他陷入了困境,产品卖不出去,资金周转不开,物价暴涨,他面临破产的威胁。友人劝他赶快裁员,以减轻负担。乔治思考良久,准备采用友人的建议。
消息不知怎么传到了老乔治的耳朵里。第二天清晨,老乔治来到办公室,勒令他收回成命。乔治不服,老乔治便现场解除了乔治的职务,中午,老乔治走进了工人餐厅,看见大家一脸憔悴、苍白,碗里是白水煮的青菜和几块豆腐。老乔治立刻从街上的小餐馆花三英镑买回两碗红烧肉,端进餐厅,哽咽着说:“兄弟们受苦了!现在,我已解除了他的职务,并且从今以后,每天中午我和你们一起吃饭。当然,价值三英镑的红烧肉必不可少!”工人们欢呼起来。
后来,因为工人们心存感激,便拼命干活,努力降低成本,竟然使这个手工作坊慢慢渡过了难关,并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全英一家著名的电器公司,拥有资产过千万。
故事启示
故事中的老乔治用了三英镑挽救了自己的产业,他朴素的语言和行为,是深谙经营之道的,从小事做起,从三英镑开始,从最打动人心的角度入手,他创造了一个奇迹。
有震慑力的团队领导是每个主管所希望的,但是有时也会因为“刚性”过强而令权杖折断。因此建议主管要适当地刚柔并用。例如,和善对待下属的牢骚和不满。下属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他们有时可能会批评领导,向领导发牢骚,或者对领导产生各种想法。这时,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认定下属侵犯了自己的权威,“不管有理无理先打50大板”是要不得的。下属有了牢骚,首先要分析一下,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牢骚,在这样的牢骚里面我们作为领导应该负什么责任,我们怎么才能平息掉这样的牢骚。用我们的和善,而不是以暴制暴,才能够得到下属由衷的敬重,我们的命令才会得到更有效地执行。
让一个员工付出体力容易,而让一个人付出灵魂最难。真正有眼光的企业家是要经营人的精神世界,只有善于经营人的思想、价值观的企业家,才是真正成功的企业家。
朝着你站立的地方一直挖下去,总有一天会出水。
——西方名谚
)第十五节 成功很简单
全国著名的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他将在该城中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
那天,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当代最伟大的推销员,作精彩的演讲。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
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
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
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这时对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好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台上。
老人这时开口和他们讲规则,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他就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
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像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么解释。
会场恢复了平静,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敲了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样“咚”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老人仍然一小锤不停地工作着,他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人们开始索然离去,会场上出现了大块大块的空缺。留下来的人们好像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下来。
大概在老人进行到四十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霎时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好像都听到了那小锤敲打吊球的声响。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
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故事启示
已经步入职场的读者们,相信可能都曾有过为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而似乎看不到有任何什么大的成就可言,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能否得以实现的时候吧,我们渴望自己的人生在自己的努力奋斗中有很多充满激情的大跨越,而没想到到了真正的职位上,才发现每天都做着几乎是重复性的工作,职业生涯越看越是毫无起色了,于是,就连自己这一位最后的观众也想中途撤退了……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正是这些看似重复无奇的工作,只要坚持每次都做好、无差错,那么它们到最后会汇成一份让你很意外的大收获,原来正是这许多个小步,最后带我们走向了千里之外。所以,请相信,成功从我们做好每天的简单事的重复开始。
有效的沟通取决于沟通者对议题的充分掌握,而非措辞的甜美。
——葛洛夫
)第十六节 王七学艺
王七从小没有学过什么手艺,所以生活上也没有什么着落,东家一顿,西家一顿,就这样长到了十六岁,还没有一个稳定的职业来养活自己,心里也自然是非常的苦恼,总想找个师傅学一门手艺,别的不为,为的是能够混口饭吃。
有一天,他从哥哥手里拿了点儿钱,到一家饭店去吃饭,看到饭店的厨师个个手艺高强,做出的菜鲜美可口。
他突发奇想,要去学厨,这个活儿虽然也有些累,可是每天都能闻到好味道,自己也可以想吃些什么就做些什么,不错!于是,他拿定了主意,决定学习厨艺。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六个哥哥说了,他的哥哥们全都举双手赞成,到处托人,最后找到了一位本地很有名的大厨做王七的师傅,并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
从拜师的头一天开始,王七便非常认真地学习起来。三更眠五更起,寒来暑往,一晃三个春秋过去了,此时的王七已经是满身的厨艺,他做的菜没有人不说好的,几乎和他的师傅的手艺一模一样,根本就分不出伯仲上下了。他的师傅也是倾囊相赠,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有的技艺全都传授给了王七,就连自己的拿手绝活也教给了他。
王七心想:这下可以了,师傅所有的本领我全都学会了,以后,我便是本地的名厨了,不仅是吃饭不用发愁了,而且生活也要逐步走向富裕了。想到这里,他对师傅说:“师傅,多谢您对我多年来的教诲,让我的手艺进步神速,尤其是您毫无保留地传授,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请受徒弟王献章一拜。”
说完话,王七倒头就要跪下,被他的师傅扶住了。师傅说:“王七啊,你言重了,这些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是通过自己的勤奋获得了手艺,可喜可贺啊。这样吧,你给我做十道你认为自己最拿手的菜,我尝一下,如果我认可了,你就可以自立门户了。”
王七高高兴兴地准备起来,精心准备了上好的做菜材料,没用了一炷香的功夫,就把自己认为最拿手的十道菜做好并端到师傅的面前了。王七目不转睛地关注着师傅的一举一动,眼神里流露出十分紧张的神情。
王七见师傅慢条斯理地拿起筷子,每个菜都尝了一口,然后放下筷子,只对他说了一句话:“王七啊,这里面没有一道菜是你自己做的。”说完话,师傅便走到后堂休息去了。
王七看着自己精心做出的十道菜,傻呵呵地站在原地,琢磨着师傅的话,怎么也无法理解,心想:这些菜明明都是自己亲手做出来的,怎么师傅说没有一道菜是自己做的呢?真是太奇怪了!
王七百思不得其解,到了夜里,他的脑子里全都是师傅的话,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没有一道是自己做的,没有一道是自己做的……”
王七突然一拍自己的脑袋,如梦方醒地说:“我明白了!”
王七立刻从床上爬了起来,做起菜来,一道接着一道,做好了尝尝后把它倒掉,倒掉后再做,反反复复地做了一宿,到天明才住手。
第二天一大早,王七又端了一道菜送到师傅的屋里,师傅尝了尝,赞不绝口,说:“王七啊,这才是你亲手做出的菜,味道太好了!”
故事启示
企业培育员工技能时,不知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员工按照自己的思维学习,并不遵从讲师的安排,而且还非常自信,领导如果明确地指出他的错误,他会举出很多理由来反驳,仍然固执己见,而使领导无所适从。
仔细分析其原因,并不是员工有意与领导“顶牛”,而是在于领导没有把自己的意思真正完全准确地传达到员工的头脑里,员工对领导的话并没有进行深刻地思考,从而在头脑中的原有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所致。
我们都知道,直接的指正是让人不愿意接受的。所以,领导在指出员工的不当之处时,是否可以换个角度和思维方式让员工主动地接受,自觉地改正和提升自己,这才是正确的培育下属之道。
把简单而又明确的语句换成晦涩难懂的词汇,这样可以吸引员工对这句话主动的思考,最好能达到长时间地思考,最终悟到其中的道理,这样做,要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几百倍。
因为员工在思考这句话的同时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领导的某种观点和思想,等到他破解了其中的含义的时候,也就是他开始接受和认可这种看法的时候。
这类语句首先要能够吸引人去思考,换句话说,有思考的价值,有深刻含义,让人在揭开谜底时能够产生某种共鸣的句子;其次,这类语句要具有哲理性和实操性,能够让人读懂后并且赞同它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