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自如地使用这样的语言并不是一件易事,这需要领导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学习来提升自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准。
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混乱的事情规范化。
——杰克·韦尔奇
)第十七节 魏武侯谋事
战国时期,魏国的君王魏武侯任用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治理国家。吴起初到魏国,便开始变法,短短几年时间,就把魏国治理得很好。
魏武侯聪明能干,每当他谋划军国大事,群臣没有一个人能够赶得上他,所以他就暗自觉得很骄傲,在朝堂上面带喜色。
可是这极微妙的面部表情变化却让吴起观察到了。
有一次,魏武侯和群臣议论完朝廷大事之后,又露出那种骄傲的喜悦。等到退朝,群臣都走了以后,大殿之内只剩下武侯和吴起两个人。
武侯正准备下堂,突然看到吴起并没有走,还在殿下立着,武侯就问:“先生怎么没有走?有什么重要的事吗?”
吴起见武侯问起,就说:“大王如此高兴,真是臣民的福分。但是有个故事,不知道大王听过没有。”
武侯问:“是什么故事?”
吴起回答:“不知道众臣之中可有人把楚庄王的话讲给大王听过吗?”
魏武侯说:“还没有,楚庄王在什么情况下,讲了什么话?”
吴起就给魏武侯讲了楚庄王的故事: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每当他谋划军国大事,群臣没有谁能赶得上他的时候,他就心情不安,在朝堂上面带忧色。
有个大臣姓巫,名臣,封为申公。他看到楚庄王面带忧色,就上前去问:“大王每日在朝中议事,众臣之中无人能够比得上,大王应该高兴才是,为何却在朝堂上面带忧色?”
楚庄王解释说:“寡人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够自己选择老师的就可以统一天下,能够自己选择朋友的就可以成就霸业,自我满足认为群臣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就要灭亡。’如今像寡人这样才能低下的人在朝堂议事,群臣尚且还赶不上寡人,我国难道不是快要灭亡了吗?寡人因此面带忧色啊!”
吴起讲完了楚庄王的故事,又接着问魏武侯说:“大王您想想看,楚庄王所担忧的是什么?大王所高兴的又是什么呢?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魏武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以前还从来没有人这样提醒过他,他也从来没这样思考过。他感到吴起很了不起,能从自己的面部表情中,挖掘出自己内心的刚愎自用情绪,而且及时加以提醒。否则的话,长此以往,亡国也不知道怎么亡的,掉脑袋也不知道怎么掉的!
他想到这里,惭愧地向吴起承认错误,说:“这是上天派先生来挽救寡人啊!这是上天派先生来帮助寡人改正过失啊!”
文武大臣听到魏武侯和吴起的对话,都很受感动。
故事启示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是应具备较强的个人能力的;但如果只是具备这一点是远远不能成为优秀的管理人员的。管理者能力再强,但自己却不懂得去团结下属,充分发挥下属个人能力;无论事情轻重、缓急都亲力亲为,让每一件事都在你的掌握之下;拥有这种责任感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结果通常是自己忙得焦头烂额,而事情办的也不尽如人意,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能力的体现不仅是个人魅力的单一体现,而更主要的是管理者所在部门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绩效表现所决定的。其中,管理者能否准确地判断下属的特长,使他们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充分推动他们的积极性及激发员工潜在能力,这都是企业保持先进性的主要条件之一。这就要求管理者充分了解自己的员工,相信自己的员工,放权于自己的员工,愿意让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超越自己,这样才能使企业拥有良好的学习、奋进的环境,更准确地把握机会,大步前进。
正如故事中,魏武侯正为自己卓越的治国能力,群臣中无人能及而暗自骄傲时,被吴起一语道破,君王身边没有能辅佐自己的大臣,这对君主乃至整个国家都是不幸的;魏武侯听后并未发怒,而是深思其中暗含的道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视吴起为挽救自己和国家的能人,委以重任。
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因为过于追求完美主义,事必躬亲,最后只能做最好的公关人员、销售代表,却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愿意让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超过自己,并能提拔重用他们,是明智之举。能激发自己员工的能力,并使其优势尽发挥出来的领导才是好领导。
经理人不是只告诉别人怎么干的家伙,而是要激发队伍产生一定的抱负,并使之朝目标勇往直前。
——G·雷蒙德
)第十八节 羊之所以跟着你
一个年轻人用绳子牵着一只羊走。路人说,这只羊之所以跟着你,是你用绳子拴着,并不是喜欢你,也不是真心跟着你。于是,年轻人放开绳子,自己随意走,羊依然寸步不离。路人很好奇,年轻人说:“我供给他饲料和青草,还精心照料它,所以它愿意跟着我。”年轻人的结论是:拴住羊的不是那根细绳,而是对羊的关照和怜爱。
许多企业都在为人才流失而头痛不已。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之一企业只知道用绳子拴人,而不知道关照和怜爱。留人要留心。年轻人关爱羊,羊尚且知道不离开主人,何况有感情的人呢?
当然作为人,不是吃饱喝足拿钱就行了,还希望得到发展,满足马斯洛所说的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安全、社交、受到尊敬和自我理想实现。许多企业员工的收入并不低,但仍然留不住,其原因就不是物质的了,而是精神的。如果那个年轻人尽管让羊吃好喝好,但整天打它、骂它,它也会走,宁可做一只流浪的羊。
故事启示
人才流失,已成为许多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强烈,人们不再把工作视为简单的谋生手段,正在向更高层次提升。人们为了满足对这种更高层次的追求,而不断通过换新的工作环境以获取更高的发展机会。这是导致人员流动性变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正是对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最直观的解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人的需求都有轻重层次,某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求才出现。
但这并不是全部原因,正如故事中所说,如果你给羊好草好窝,但每天打骂施加,那么羊还是会离开你的。这也是目前大多企业管理人员开始重视的问题,他们不再把员工看作一项成本支出,物尽其用;而是看作一项资本,合理规划使用,以小投入争取大收益。管理者开始改变原有的我付钱你干活的简单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给予员工物质上的奖励加上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带给企业更大的利益。
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必须十分明白你的团队的工作目标,了解团队的需要,并明白个人的工作情形,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明确果断的决定,为你的团队解决一切尽可能解决的问题,要让你的团队知道,你是可以信任的,是可以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的。你的团队才会全身心,自愿的为你工作。
尊重下属,让下属活得有尊严。你的下属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岗位有不同,薪酬有多少,但每个下级的人格和尊严都是一样的、平等的,都应受到同样的尊重。这不是谁的同情和施舍,这是你的下属应有的权利。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汪中求
)第十九节 一次飞行的管理感受
从多伦多飞往纽约州格伦福尔的飞机上,浓烟开始涌入汤姆·彼得斯坐的私人包厢。飞行员进行了紧急迫降,结果发现问题并不大。在水牛城的假日饭店住了一夜后,第二天早上,汤姆·彼得斯乘另一驾飞机继续飞往格伦福尔。坐在飞机上,当他双膝再也不像昨天那样颤抖时,这位美国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开始发现自己有一个奇怪的感受:经过昨天的事情,我发怒了吗?一点也没有。但是,另一件往事却又浮现出来并让汤姆耿耿于怀。那是几个月前的一次飞行旅行,乘坐的是美国航空公司的飞机,从芝加哥飞往旧金山。他支付了一等舱全价约800美元的费用,但是在那次长达4小时的深夜飞行中,乘客甚至得不到一包外加的花生米小吃作为夜宵,这使他非常生气。他后来甚至在全国性电视节目上就此事表示批评,而且还写信给该公司董事长。这么久了,他对那次“没有额外花生米”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也就是说,他能容忍机舱进烟这么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但他却不能允许看到那些小小的疏忽——比如:付出近1000美元之后想多吃一包花生米却吃不上。汤姆知道,同样的抱怨也在那些频繁地飞来飞去的旅行朋友当中发生。一位记者在北美洲大陆做了为期两周的旅行后,他并没有碰到倒霉的预报:如可恶的天气、取消航班、行李丢失等,可他却一脸晦气地回到家。成问题的食物、拥挤的座位,甚至旁边的陌生人靠在他肩膀上睡觉!全是这些小事情给折腾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人无不对航空公司有意见!
美国的商业班机系统无疑是最优秀的——复杂的、运行良好的——系统。但是,惊人的复杂体系,惊人的效率,却常使最经常乘坐的乘客中绝大多数人达到绝望的边缘,这是怎么回事?问题就在于,航空公司在其他的本职工作方面做得极好,而没有做出在“花生”等细小方面的努力,因而使它所有的心血都白费了。
故事启示
人们总是希望长途电话一打就通,同样,人们也不希望飞机坠毁!但是,人们对于最困难的部分通常会“想当然”的宽容,而把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其他并不复杂的方面——这恰恰决定着人们对产品或服务绩效的判断。如果航空公司发生飞行故障,人们“想当然”认为这是不可抗力,但是航空公司的“其他方面”就是人们不能容忍的了,不能容忍那种长期起作用的近乎无知幼童般的轻率的经营行为。
管理就是要关注合乎人之常情的细节,并把它做好。汤姆告诫我们的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抱怨总是不被记入谈竞争力的大书中,但小事情的总和——恰恰是新博弈的起因,可能就是成功的关键。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诸葛亮《将苑》
)第二十节 以愚困智
北宋时,有个叫徐铉的人以博学多才闻名于世。
一次,江南选派徐铉进京纳贡。按照惯例,朝廷要派一位陪同的押伴使。朝中众人都因没有徐铉的学问大,怕被他耻笑而不敢前往陪行,宰相也委实感到有些棘手,只得奏请宋太祖定夺。
宋太祖深知徐铉的学问和为人,便传旨要求呈上一份不识字的殿侍名单。宋太祖看了一眼名单,用笔随便一点,说:“此人可以。”众大臣颇感惊讶,皇上怎么会派一个如此愚笨的人去陪同满腹经纶的徐铉呢?
被点名的殿侍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就被糊里糊涂地派到了江南。
当这位殿侍陪伴徐铉上路后,从渡江开始,徐铉便妙语连珠、语惊四座,令同船的人叹服不已,唯独陪同他的这位殿侍默不作声,除了点头应是,其他的时候一言不发。
徐铉好生奇怪,不知这人学问深浅,便饶有兴致地与他攀谈,卖弄自己的学问,满以为这样会使对方感到自惭形秽。
谁知殿侍仍旧点头称是,既不发表意见,也不回答问题。
这样一连几天,徐铉深感没趣,傲气渐失,只好乖乖地随殿侍来到京城。
故事启示
俗话说得好: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故事中的徐铉就算有经天纬地之才,在一个不认识字的殿侍面前也施展不开,骄傲不起来。为什么?因为二人的世界不同,对徐铉来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才华就是最大的资本;可是对于殿侍,我才不管你读多少书,皇上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就是一个打杂跑腿的。这样,徐铉的优势面对不识字的殿侍,顿然全无。没有优势,就再也傲不起来了。
领导一般都喜欢有才能的属下,然而有些有才能的下属难免会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怎么样才能很好地驾驭这些又有才又恃才傲物的下属呢?是以才制才,让更有才华的人去管理他们?还是以柔克刚,消磨对方的傲气呢?答案显而易见。如果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案,那么结果可能让领导更加头疼:很容易形成一种人才管理的恶性循环。采用第二种方案,不但使用的成本很低,而且可以将下属的才能得到施展,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