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平和的心态最重要
每个孩子中考的结果都有必然性--学得好自然成绩好,有付出自然有收获;但也有偶然性--中考不仅是考知识,更是考心理。如果心理素质差,过度紧张、焦虑,考试时大脑小小地“短路”一下,可能就会被一个简单的问题难住了。有些平时成绩一般的孩子,在重大考试时候却能够成为黑马,很多“状元”,平时并非最拔尖,但大多名次稳定,总能超常或正常发挥;也有平日里成绩很好的孩子,偏偏大考时就发挥失常。其实,超常发挥、正常发挥、欠佳发挥、失常发挥,关键在于心理、心态。
女儿中考的分数是初三以来最高的一次,有些“超水平”发挥。无论是她自己,还是我们都认为这次中考的胜利是胜在心态。
初三以来,虽然有几次拿到女儿成绩单后,上面的数字让人忍不住要皱眉头,但我发现,每次考试后,女儿自己预估的分数和最终的结果相差基本不超过3~5分,这至少说明她很清楚自己哪些地方有欠缺、有问题,包括哪次考试有计算出错,哪次因为遇到难题反复琢磨耽误了时间等。这让我感到欣慰,也觉得心里略微有底。虽说一模出现了重大失误,考了个“有史以来”最低分,失去了签约的机会,心里自然有些着急、不安,但我仍然耐住性子没有“发作”,只是要求她自己静下心来仔细分析试卷,找出漏洞、逐一解决。
到了临近二模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忐忑,终于按捺不住去唠叨她:“赶快复习吧,马上要二模了……”可女儿对我说:“我的目的是中考,又不是二模。我不想只为二模复习,我还是该干吗干吗吧。”
听了这话,我的的确确很服气,觉得孩子比我的心更宽、想得更远!也正是因为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心态,她最终取得了好成绩。这种心态,让大人都不得不佩服!
良好的心理来自于平和的心态,良好的考试状态来自于对情绪的控制。从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开始,父母就应未雨绸缪,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培养淡定、平和的心态,早日为中考做好良好的心理准备。
首先,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在每次临考前都可以适当调低心理期望值,不要总想着能考多少分、要排多少名,而要把注意力放在现在该怎么做、该复习什么上,保证备考的充分就可以了。而在考试时,稳定的心态更加重要--遇到难题,不要慌张,要暗示自己“我难,别人也难”,把会做的做出来,并且要做对;如果看到题目简单,也不要立刻“心花怒放”飘飘然,要知道题目对你来说很容易,对别人也一样,既然容易就更要保证做出来,并且要保证做对,否则稍微有一点马虎、失误,就会影响成绩。事实上,的确有不少孩子是在试题偏难时能发挥好,试题简单时反而考不好。实际上,这是最危险的,尤其是对于平时成绩好的孩子,这种失误是非常可惜的。
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自于平时的训练。中考要靠成绩说话,除了实力以外,更需要不管环境如何、题目难易,“我自岿然不动”的平稳状态,这样才能保证在考试中先占心理上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临近一模、二模、中考,课业的负担越来越重,来自环境的紧张气氛越来越强,内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从初三第一学期期末开始,帮助孩子做到“把每一次考试都当做大考,把每一次大考都当做测验”是非常必要的。
培养孩子稳定、平和的心态,父母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母亲要承担更多责任,比如:
●尽可能保持轻松、愉悦的家庭气氛,在吃饭、休息时,多放一些轻音乐,组织家人一起看电影、外出游玩等;
●以一份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绩,平静接受考试的结果,多鼓励、少指责,做到“与孩子自己比进步,不与他人比差距”;
●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情绪出现波动时,适时适度地给予关注和指导,尤其是肢体动作上的语言表达,如抱抱孩子、做个鬼脸、拍拍肩膀或者相互偎依一会儿等。
在通过身体语言对孩子表示情感关怀方面,做得最差的应该是中国人,尤其是父亲。由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保守性与含蓄性,除幼儿期外,许多父亲从来没有主动拥抱过孩子,甚至连“孩子我爱你”这样的话都羞于表达。我曾询问过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孩子上初中后,还有和孩子相互拥抱、搂肩、扮鬼脸、玩游戏等亲昵行为吗?85%的人回答没有。
其实,对孩子表达爱与关怀的正常情感,父母完全可以主动、开放、外露一些。
哪怕只是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也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帮助孩子拥有一份超然的心态,轻松迎接考试。
最基本的是父母的意见要一致
父母的意见要一致,这是多年来,我们家最基本的家庭教育原则。
但随着女儿中考越来越近,我发现我和她爸爸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与方法上开始出现差异。比如,我认为女儿心里有数就可以了,我们不必管那么多,他却总是觉得忐忑,想起来就会问这问那;我的原则是,只要女儿不提出来,一本参考书都不多买,但他却替女儿买这个那个,还问她做没做……
于是,在女儿初三上学期的时候,我们常常出现争执。我深知,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意见不一致,甚至为此而争执不休,会使孩子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应该听谁的。久而久之,孩子还会学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用父母中一个人的意见去反对另一个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是抓住父母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来对付不同的人,学会弄虚作假、两面三刀。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有些父母故意在教育孩子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期望既可以达到教育、批评孩子的目的,又不会使孩子太没面子,“打一巴掌揉三揉”,用恩威并重的方法让孩子就范。其实,这与父母意见不统一,在孩子面前争吵一样,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初中的孩子早已经很清楚父母这样做的意图,他们会觉得父母的做法很滑稽、可笑,甚至会觉得父母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从而看轻父母。
中考在即,需要分析情况、得出结论、选择方向和目标的时候很多,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再不能统一思想、统一方法,女儿会更加不知所措,甚至完全没有主张。怎么办?
趁着女儿周末去姥姥家的机会,我们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毕竟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两人很快达成了共识,在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不妨这样做。
●回避孩子,停止争执,双方冷静十分钟。
●父母可以在私下讨论、商量,各自阐明自己的观点、依据,把所有有利的、不利的因素一一列举出来,逐个比较、排除,达成一致。必要时,还可以求助于老师、专家或是亲朋好友,得到更好的建议,再把最好的决定告诉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要组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阵线,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建立同等的权威,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和做法不够冷静,过于偏激和严厉时,另一个可以试着缓和气氛,把握尺度,而不是唱反调。这样,纠正孩子的错误、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监督和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等也就容易得多了。
●如果父母无意间的争吵被孩子发现或偷听到,父母一定要找机会在孩子面前解决这个争端,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有争吵、意见不一致,但已经解决了、统一了,父母是会相互支持、共同努力的。这样,孩子也就不会再有试图钻空子、搞假象的机会了。
●还可以把孩子叫过来,把父母的想法都告诉他,听听孩子的意见。这种最民主的做法,不仅可以让全家人得到统一的答案,还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信任,让孩子更加有信心、有动力。
父母的教育观念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而要摆事实、讲道理,分析方方面面的情况,本着最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原则,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妈妈最要克服的是唠叨
做家长的,尤其是妈妈,最不愿听孩子说的就是:“你真唠叨!”但不客气地说,做妈妈的,尤其是初三孩子的妈妈,最容易犯的错是:唠叨--怀着一颗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地“关怀”孩子的心,靠着不怕孩子烦、不嫌重复次数多的坚韧与毅力,每天总把那几句叮咛嘱咐时时刻刻挂在嘴边:
你得好好学习!
上课注意认真听讲!
考试你可一定要考好呀!
你得争取考上个重点学校!
我们都是为你好!
……
父母唠叨来唠叨去的,都是这些过于笼统、含糊的要求,没有实际意义,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孩子不得要领,无所适从,甚至根本不服气,心里想着:有本事你自己做做看呀。
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如果这件事孩子不想做、不愿做,没有积极性、自觉性,那么大人的唠叨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是父母越提醒、唠叨,孩子越反感。反应温和一些的孩子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全当做耳旁风;反应强烈的孩子会跟父母顶嘴、对着干。当出现问题时,孩子往往会把责任推给父母,觉得是父母没有为他想周全或是没有提醒他。而父母见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成绩没有起色,往往会更加唠叨、不停抱怨。由此,形成不良循环,使父母与孩子的矛盾越来越深。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父母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嘱咐”,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他、不尊重他,尤其是父母在外人、同伴面前数落他时,对孩子的自尊心更是巨大的伤害,势必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对立情绪。
金宇上次数学测验的成绩意外的不好,妈妈问为什么会这样。金宇说:“我没检查。”妈妈马上打开了话匣子:“怎么能这样呢?你知不知道现在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很重要?明明有时间为什么不检查?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总是……”妈妈终于唠叨完了,却发现金宇早已经塞上耳机去做作业了。
接下来的月考,数学又有一道填空题和一道大题错了!妈妈再问,金宇还是说:“我没检查。”当妈妈又开始说那一套话时,金宇扔下一句“我就是不检查,怎么地?我又不是不会!”走了。
金宇妈妈跟我诉苦时说,当天晚上她的血压就高了,半宿也没睡着觉。我说:“我还真不同情你。他数学成绩一直挺好的,你问过他为什么不检查吗?”我建议她先冷却几天再说。
几天后,金宇妈妈告诉我,她让金宇爸爸去问了金宇。金宇的解释是:中考时题目那么多,弄不好就没时间检查。他就是想检验一下“一次性正确率”,所以才不检查的。
其实,金宇想得没错。提高一次性正确率的确是考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大考时做题肯定比平时速度慢,遇到有难题更耽误时间,所以保证会的题、基础题一次性做对,不依赖检查是对的。孩子能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说明他学习很用心,绝对是值得表扬的!
但孩子的理解多少有点片面--提高一次性正确率不等于有时间也不检查,让明明可以发现的错误得不到改正;何况,考试要的是分数,就算题目你都会,但就是错了、没得分,岂不是冤枉?为此影响了成绩,甚至影响签约、排名,岂不是更要冤枉死?事实上,只要自己记住哪道题是经过检查后改正的,就完全可以起到检验一次性正确率的目的,又不会影响成绩了。同时,如果能从这种自我检验中找到出错的原因,比如是不是有知识点不太清楚?是不是习惯性马虎?是不是为了快而快,反而忙中出错……那就更是“技高一筹”了。
如果当初妈妈不是上来就唠叨个没完,能耐心地问问金宇这样做的原因,先肯定他的想法再指出问题,让金宇想到了第一步,还能想到第二步、第三步,这场风波根本就不会发生,金宇还会很感激妈妈的提醒。
所以,父母关注、了解孩子,希望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努力为孩子出主意想办法都是对的;遇到孩子出问题、有错误、方法不得当时,也可以说、可以讲,但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点火就着”。
任何时候都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冷静、冷静、再冷静,然后搞清楚事实,想好了再说,否则干脆别说!
对于孩子完全明白,并有能力自己处理好的事情,让他自己来解决,并自己承担后果。如不按时起床会迟到,这是每个学生都很清楚的。他做不到,自然会受到应有的批评和惩罚,父母不必每天不断提醒他。
(2)就事论事,不唠叨。
在孩子犯错误时,父母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但务必就事论事,单个问题单个批评解决。不要动不动就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孩子多少年的错误纠集在一起大发议论,唠叨个没完。
(3)语言简洁、观点明确。
父母对孩子有要求时,要尽量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或建议,让孩子真正明白父母的意思,并允许孩子对此提出意见和想法,然后再去做。切不可含糊其辞,只是简单地说教、讲大道理。
如果父母也还没有明确的意见时,可以和孩子讨论或者暂且放一放,去请老师帮忙或是咨询专业人士,找到可行、可操作的解决方法再跟孩子说。
(4)当说必说,当管必管。
有的父母因为总是唠叨造成孩子逆反,也担心孩子就此放弃学习,或是做出什么出格的、过激的事情,于是矫枉过正,就算明明看到孩子有问题、犯错误也不敢说了。这是不对的。父母不唠叨绝不等于什么都不说,相反,该说的一定要说,该管的一定要管。
其实,极少有孩子不希望自己被父母管,遇到麻烦不想跟父母说,毕竟父母是最关爱、最亲近孩子的人。孩子反感、抵触的只是父母无谓的唠叨和凡事上纲上线的态度。父母如果真的就此不敢说、不敢管了,孩子其实是会感到失落、伤心的。所以,说不是问题,关键是怎么说。
成也唠叨,败也唠叨。父母的唠叨不是该不该的问题,关键是对什么事,在什么时机,采用何种方式唠叨。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到第一学期末,孩子中考目标的问题已经是必须考虑清楚的了。和女儿一起确定中考目标时,我不是说“最好的”,而是说“理想的”。那么,何为“理想的”?首要的、最基本的原则是适合孩子的。
孩子学习成绩的好与不好与智力因素有关,也与性格特点、爱好兴趣,学习态度、习惯、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父母的教育方式等有关。如果父母不考虑孩子的能力和各方面因素,一味地要求“成绩不好的要努力变好,成绩一般的要争取更好,成绩好的还要冲向最好”,或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上了某某学校,而给孩子设立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必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不仅对孩子的进步无益,反而会造成孩子的紧张、焦虑、逆反,甚至厌学……更何况,成绩不能说明一切,名校、牛校不一定就代表着成功,也未必就能保证孩子以后的路一帆风顺。
因此,在选择中考目标时,父母切不可硬性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强迫孩子按照大人设计的轨道成长,而要理智、克制,设身处地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孩子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想法,并充分了解可报考学校的综合情况后,全面衡量各方面条件,再做出决定。
具体说来,帮助孩子确定合适的中考目标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