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战紧张的中考复习
初三第二学期开学的时间,一般都在2月中下旬。虽然各地中考的具体时间安排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此时距离中考还有大约120天。
在这120天时间里,孩子们要经过一轮轮的复习、练习、模拟……从大的时间分配上看,中考复习会分成这样几个阶段。
(1)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复习--30~45天。
老师会带领学生把所有的知识从头到尾认真地过一遍,提示相关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这是第一轮复习,目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唤醒、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会做一些相应的练习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2)专题知识复习--30天左右。
根据科目特点,按照章节、单元或题型类别等分类方式,开展专项复习,重点在于总结和归纳理科的公式、定理、规律、反应原理、各种实验,语文和英语的单词、词组、语法、诗词、文学基础等,进行集中复习、强化训练。
(3)单科目的知识整合和模拟强化复习--30天左右。
各学科要按照考试时间来做历年中考模拟题、真题,以熟悉题型、题量、考试节奏,掌握考试时间的分配和把握,通过强化集中练习,查补漏洞,纠正平时学习中的不良解题习惯和解题方法,更好地掌握解题技巧、应试技巧。
(4)强化中考考点,进行终极总结--10天左右。
以专题资料、练习等不同方式,再一次串联起中考考点,起到巩固基础、温故知新、强化记忆的作用,水平中上的考生还可在保证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拿出适当的精力温习重点、难点,多做综合题、压轴题。
(5)考前浏览、温习--考前10天到一周。
这时,把所有学过的知识点和总结拿出看一遍,尤其是自己相对薄弱、欠缺的地方,看看以往总结的错题本,有利于考试时的思考,也可以避免同样的错误在中考时再犯。
不打无准备之仗。寒假过后,孩子立刻进入最紧张的复习备考状态。家长提前了解这120天的时间安排,对稳定孩子情绪、调整孩子状态是非常有益的。
给课本买把“梳子”最有效
由于中考采取各地自主命题的模式,所以每个省市中考的考试科目、分值、录取办法都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中考对于各学科的考试目标大同小异,在能力层次的要求上一般都包括三个层面:了解、理解和运用。
●了解就是知道“是什么”,即要“知其然”。
●理解就是明白,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即要“知其所以然”。
●运用就是要知道“怎么用”,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去灵活地解决问题。
中考的考试目标强调的是基础,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部分,而“怎么用”是在这两个基础上完成的。可见,复习必须从基础抓起,这是苦活、累活,没有捷径可寻,就是该记住的要记住、该背的要背下来、该练的要坚持练,需要的是勤奋、踏实、刻苦、认真。
父母了解了中考的考试目标,在帮助孩子复习备考时,就可以抓住根本,有的放矢了。
(1)利用好课本。
课本,不仅是讲课之本,也是学习、复习之本。现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及,很多老师讲课时已经不是说“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多少页”,而是“请看课件(PPT)……”了;而网络的发达使很多复习资料、课件、视频都能够轻松找到;加上各种教辅书层出不穷,课本的作用好像越来越弱化了。
但无论网络、教辅书等如何丰富,对中考知识点的讲解、注释以及知识结构体现得最清楚、最权威的,还是课本。所以,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无论是平日的学习还是复习备考,静下心来好好“读”课本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2)搞清考纲的要求。
考试大纲会非常清楚地说明各科的考试目标,包括前面说到的每部分的知识结构、每个知识点应该属于“了解、理解和运用”三级能力层次要求中的哪个,所有最基本的概念、词汇、词语、必考篇目,各部分在中考中的权重,等等。
虽然很多东西看似很简单、很没“技术含量”,却是必须完全掌握的、最好不出一点差错的基础得分点。“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时候,你和别人的差距也许就是这不起眼的一分半分……所以,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仔细阅读考纲,熟记所有的要求。
(3)切忌只重视难题、偏题,舍本求末。
为了拉开分数差距,为了体现对“运用”方面的考核,中考的每一部分都有些难度系数比较高的题目,最后的大题、压轴题也会有1~2问相当有难度。社会上相当多的培训机构都会开办所谓“压轴题班”,以能突破难题、偏题,提高多少分为卖点。但这类题目的可变性强,要求对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并非仅仅通过复习、大量做题就可以完成,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想得到所有难题、偏题的分数有相当的难度或者说是不太可能的。
中考复习其实就是对课本内容的全新梳理过程。我常常用给课本买把“梳子”来比喻(见图1)。也就是说,通过对课本的梳理、分类与归纳,你要分出哪些知识点是应该了解、必须理解或灵活运用的,哪些知识点是基础得分点,是必须掌握、不能丢分的,哪些是应当灵活运用、尽量多拿分的,哪些是难点偏题、可以适当放弃的。
图1用“梳子”整理课本示意图
考生只有通过对课本一遍遍逐步深入的复习,把每一考试科目都梳理、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做到保证基础、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中考时的基础题不丢分、难题偏题尽量多拿分的“超常发挥”。
中考复习的第一步就是用好课本、抓住基础,抓住有把握得到的分数!
高分孩子的撒手锏是善用错题本
错题本,就是要把平时作业、测验、考试中做错过的题目,集中汇总到一个本子里,并改正错误、做出标准答案。
中考的成绩若以100为满分,及格线一般是60分,也就是说,每次考试题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能熟读成诵、完全掌握的内容。如果每次考试复习时,学生都是看书、看笔记,就会觉得“这些我都会了,不用看了”,产生“阅读疲劳”,情绪变得烦躁,学习效率大大下降。如果大考前直接温习平时的作业、卷子,仅将它们找来粗翻一遍就需要很多时间,多数孩子的耐心都经不起这个考验,也没有那个时间,最后往往是不了了之。
尤其是孩子到了中考总复习时,内容涉及初中三年的所有知识点,每天都有大量的作业、练习题、卷子,一个月左右就有一次大考,每个学生要想在考前把书本、作业、试卷都翻看一遍,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超级工程”。
而错题本则集中了孩子学习过程中所有犯过的错误,考试前拿出来重温一下,必要时可以把重点题目重新做一遍,不仅明确了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更是大大节省了复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错题本具有其他复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往往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的撒手锏。
那么,我是如何帮着女儿整理错题本的呢?
(1)错题本至少要有三个内容。
错题本最好一页一题,至少应该包括:题目、自己的错误答案、正确答案以及错误原因。如果旁边能附加上同时联想到的知识点、考点、相关联的其他问题,那就更加技高一筹,更能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2)最好能分类整理。
错题来自作业、练习、测验等多方面,时间上也未必有顺序,如果能够按照章节或者题型来分类整理,使用起来会更加方便。每过一段时间,父母还可以提醒孩子对错题本做一次整理,把完全解决掉的、没有重复犯错的题目删除,让错题本逐渐“瘦身”。这样一方面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给了孩子更大的信心和成就感。
(3)使用活页夹更方便。
为了做起来方便省时,可以选择使用活页夹,随时增减、分类都很容易。把每页竖着折叠一下分成两部分,左侧小一些的部分用来记题目,右侧大一些的部分写上错误答案、正确答案和错误分析以及联想到的其他内容。
注意:如果不用活页纸而用笔记本,建议选择薄一些的软抄本,而不要买很厚质量很好的笔记本。因为薄本子很快就能用完,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阶段性成果;而一个大厚本子,很久都用不完,有的孩子本来就不愿意做这件事,加上总也看不到“光明”,会很容易丧失毅力和信心,无法坚持下去。
(4)父母帮忙有技巧。
有些孩子不愿意做错题本,但假如父母觉得这对孩子有用,同时也觉得孩子时间紧张的话,会帮孩子做错题本。这种帮忙未尝不可,但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父母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错题本的意义,让孩子心甘情愿地使用错题本,否则一相情愿地做了也是白做。
●为了节省孩子的时间,父母可以帮着做抄题的工作,也可以借助现代化办公手段,将错题扫描打印或复印,然后剪裁下来粘贴在错题本上。
●如果孩子真的没有时间,记录正确答案的工作也可以由父母帮忙。
但分析错误原因、联想知识点等工作则必须要求孩子自己完成,这样错题本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
错题本是很多学校老师和好学生共同推荐的做法,孩子只要能养成随时总结、整理的习惯,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都是很有用处的。
不搞题海战术,抓住规律事半功倍
人类的智慧是善于从纷繁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充分认识、分析和运用规律。《大学》开篇明义:“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充分揭示了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意义。
我在女儿小时候就注意培养她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引导她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总结、归纳与分析来抓住事物规律。这样才能以简驭繁、举一反三,更加轻松、快捷地处理问题。我希望她在生活上是这样,在学习上更是如此。
中考复习时,我也要求女儿贯彻同样的方法:对于理科,尤其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就是习题,要通过做题总结出一些解题思路、规律、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和效率。因此,做习题是必需的,但做习题也是有技巧的,千万不能盲目、不做任何筛选地见到练习题就做,大搞题海战术。无意义的重复,不仅无法取得突破,还会增加厌烦感。必须分一定的时间来做些基础题,确保基础题万无一失,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再谈拔高。尤其是一些成绩中上等的孩子,不要轻易走入另一个误区:猛攻拔高题,忽略基础题。其实,题目的难易只是相对的,千万不要人为地去区分简单题和难题,只有做对、不出错才是硬道理。
初三寒假,女儿学校的数学老师按照期末成绩分层安排了假期作业:除了必须完成10套模拟题外,考试成绩在108分以上的,完成另外10套题中填空题、选择题的倒数两道题和大题;107~96分的,完成另外10套题中的填空题、选择题和每道大题的第一问;而95分以下的同学,则要完成另外10套题中的全部填空题、选择题,暂时不做后面的大题。老师要求同学们对照答案自己判分,凡是错题,建议自己写出错误原因、进行分析。
虽说一次考试成绩未必能很准确地反映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但这种分层作业的方法符合不同学习成绩、能力的学生的情况,既有针对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信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虽然看似作业量少了,但质量高、效果好,得到了学生的拥护,大多数学生都能非常主动、认真地配合。
从寒假数学作业中得到的这个启示,被女儿用到了其他各科的复习中--不贪多、有选择,做自己最需要的题!
在通过做题总结解题思路、规律、方法方面,我认为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五种错误区别对待,学会逐个突破。
题目做错了不外乎五种情况:计算错误,规范错误,审题错误,知识错误和方法错误。
这其中计算错误、审题错误、规范错误属于非智力因素导致,这就要靠孩子自己去克服学习习惯中的弱点--粗心马虎。细心、准确是解决计算错误和答题不规范问题的方法;读题时要看准题干中的关键字、每一个已知条件等,并可以在读题时用笔做标记,对条件进行整合,寻求解题方法。
而后两种错误则属于知识掌握不到位和解题方法选择不当。父母最好让孩子向老师寻求帮助,以免走弯路。
孩子通过分析试卷、总结归纳,找到犯错误的原因后,还需要找些同类题目进行练习训练,从而做到举一反三、彻底突破。
(2)找到各类题型的命题规律,及时弥补漏洞。
初三的各种试题都能寻找到命题规律与对应的考试要点。很多学校的老师在几轮复习中也会不断地给出总结和提示,善于抓住重点、掌握规律的孩子会受益匪浅。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有欠缺,有能力的父母可以给孩子做些辅导或者求得老师的指导后帮助孩子总结归纳。孩子掌握了这些规律,会使整个复习方向明确、重点突出、效率更高。而面对平时作业、考试中暴露出的漏洞和空缺,则需要及时弥补、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
(3)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
现在的中考,对于学科知识灵活运用、综合运用的考核越来越重视,例如,数学考试中有代数和几何综合题,物理也有力学、电学综合题等。做父母的要提醒孩子注意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学科内各个知识体系的综合运用和相关训练。有的孩子平时单元考试成绩很不错,但到最后的综合模拟考试成绩却不理想,就是因为这方面能力欠缺造成的。
所以,通过中考几轮复习和模拟考试,应该让孩子有意识地加强训练,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张知识体系网,善于找到并抓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能力。
(4)粗心不一定是真正的理由。
孩子成绩不好时,最喜欢说的理由就是“粗心马虎”。但事实上,表面上的粗心,可能预示了很多问题。
首先,孩子做题出错的原因可能是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概念没有弄清楚。如果能将所有的公理、定理、公式等都记得非常熟,一看到题目,马上就能想到要用什么知识,就可以减少这类错误。
其次,孩子自己不重视,或者面对中考的压力心不静,考试时过度紧张、思维不集中,难免顾此失彼犯错误。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努力纠正思想意识上的偏差、缓解紧张情绪,全心投入到解题这个具体事件中。
除此之外,只要时间允许,很多计算题都是可以检验的,比如凡是解方程的题,都可以把答案代入进去验算,减小出错几率。
要想考出好成绩,关键不在于多做了多少题,而在于能把所有做过的题都弄明白。更关键的是,要能找到解题规律、分析错误原因,并学会逐个突破。
女儿的幸运在于善用时间、提高效率
进入紧张的中考“奋战120天”阶段后,女儿仍属于“傻乐型”, 每天回家之后,除了比初三前多复习一两个钟头外,听音乐、看电影、读课外书等事情似乎一点儿也不比以前做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