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钱给李敖买裤子
李敖在北平读小学时,偶尔读到几篇胡适的文章,一时心生向往。后来他随父亲定居台湾,在台湾一中读书,阅读了《胡适文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等,遂成狂热的胡迷。国外有媒体称李敖是“最得胡适真传”的人——这个真传当然指的是学风与气质,比如说自由的思想、包容的眼光、开阔的胸襟,李敖与胡适如出一辙。
1952年,李敖17岁,在台湾一中第一次见到胡适,小李同学激动得有点语无伦次,只是匆匆说了几句话,胡适就被热情的人流冲走了。一眨眼时间就过去了七年,七年后李敖成了台湾大学学生,胡适来台大演讲,一眼发现了李敖,他清晰地记得这个与自己有过一面之缘的年轻人。这一次胡适约李敖单独谈了很久。李敖说:“我很愿意做适之先生的学生,因为我父亲就是适之先生的学生。”原来,李敖的父亲曾经是胡适在北大的学生,胡适想了半天,才说:“对不起,我实在记不起你父亲了。”李敖笑着说:“您记不起我父亲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父亲是个很平常的学生。但是,适之先生,您会记得我,整个华文圈都会记得我。”胡适眼睛一亮,他很喜欢这个年轻人的自信,从李敖身上,他看到了四十年前的自己。
李敖将胡适奉为自己的精神领袖,仿佛是天然的,两个在****的铁笼子里寻寻觅觅的新生者,一旦目光相遇,总能擦出耀眼的火花。胡适像冬夜中温暖的炉火,给弱小者以温存与爱意。这爱意也许是微薄的,遥远的,却让人感到,这个世界还有光明。当时李敖家中相当贫困,连多买顶草帽都得算计一番,甚至有时连牙膏也买不起,只能用盐水刷牙。因为没钱拍证件照,李敖想去菲律宾也没去成。这是李敖最困难的时期。在台大读书时,他包揽了台大各单位送报的业务,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骑自行车赶到火车站,将批发来的报纸摊在水泥地上折叠好,然后再赶回台大,分送到各部门。
台大毕业后,李敖进了台大研究所。上班没几天,胡适就过来看他,见到李敖穿了一条很破的裤子,胡适满心疑惑:“你怎么穿这样的破裤子?”李敖的脸当即就红了,支支吾吾地说:“我将几条好一点的裤子送到当铺去了。”胡适听了,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问了一些别的什么,然后离开了。李敖当时还有点不解,没想到过了半个月,他便收到胡适寄来的一千元钱,胡适附信说:……过了10月10日,你来玩玩,好不好?现在送上一千元的支票一张,是给你‘赎当’救急的。
你千万不要推辞,正如同你送我许多不易得来的书,我从来不推辞一样。胡适是个非常细心的人,他一方面雪中送炭,一方面又使你有理由消受这雪中的炭。当时台湾实行文化****,邮局随意检查信件,为了不给李敖带来麻烦,胡适给李敖的信都是当面交给他的学生姚从吾,由姚从吾先生转交李敖,所以李敖收到的胡适来信,封面上必有一行字:敬乞姚从吾先生便交李敖先生。
比适之还了解适之
在胡适眼里,李敖的出现是一个大惊喜,就像当年罗尔纲出现一样。罗尔纲后来成了胡适的秘书,也是他的高徒,只是可惜,他并没有随胡适来到台湾。培养李敖,不乏以他来取代罗尔纲之意。胡适将罗尔纲的著作《师门五年记》寄给李敖,后来又当面赠送一册。胡适的意思李敖心知肚明,师从胡适,对他来说,是三生有幸的梦想。只是可惜的是,李敖在台大研究所尚未站住脚,胡适就驾鹤西去,师徒未成,成为永远的遗憾。李敖一直认定,他与胡适之间,一直被一种奇缘联系着,这种说法当然不是空穴来风。
1998年,李敖得知同学陶英惠在“中央研究院”研究近代史,同时兼顾掌管胡适纪念馆,李敖找到他说:“过去胡适纪念馆一直被垄断,适之先生留下的稿件我们都不能完整看到,听说胡适有一封给我的信的残稿,能不能帮我找找看啊?”陶英惠答应了,通知员工寻找。可是一直找了半个月,也没有找到胡适的这份手稿,李敖失望了。过了半个月,有一天李敖忽然收到陶英惠的来信,打开一看,赫然就是胡适那封信的影印本,一共四页,第四页只写了一行就停笔了。陶英惠后来告诉李敖,本来他们不打算再找了,因为实在没法找到,可是一位员工在整理胡适的藏书时,忽然发现了这封积满灰尘的信,不是在书中发现,而是在书籍与书架之间发现的——实在不可思议。时隔36年,这封信还真的让李敖看到了,胡适在信中这样写到:
李敖先生:我知道这一个月以来,有不少人称赞你做的《播种者胡适》那篇文字,所以我要写这封信,给你浇几滴冷水。我觉得那篇文字有不少的毛病,应该有人替你指点出来。很可能的,在台湾就没有人肯给你指点出来。所以我不能不自己担任这种不受欢迎的工作了。第一,我要指出此文有不少不够正确的事实。如说我在纽约“以望七之年,亲自买菜做饭煮茶叶蛋吃”,其实我就不会“买菜做饭”。如说我“退回政府送的六万美金宣传费”,其实政府就从来没有送我六万美金宣传费的事。又如说“他怀念周作人,不止一次到监狱看他”,我曾帮过他的家用的小忙,但不曾到监狱去看过他。
《播种者胡适》是1962年1月1日发表的,从胡适信中说“这一个月以来”看,这是2月间写的信。胡适在2月24日去世,可见这封信是他去世前不久写的,那时他72岁。这封信写得认真、婉转、诚恳,足见适之先生高大光明的一面。不过胡适不知道,李敖写出的每一件事不是无中生有,都是印在别人书里的——通过这件事,李敖后来不无幽默地说:“我比适之还了解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