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1300000019

第19章 英语世界对《文心雕龙》与个别西方文学理论的比较(2)

此外,蔡宗齐为了更系统地阐释《文心雕龙》的创作理论,人为地将文学创作过程划为四阶段,某些依据较为牵强。他指出,在文学创作的第一阶段,人对自然直接感应而产生某种感知经验。华兹华斯把这看成超感知经验的萌芽,将在第二阶段的静思过程中开花结果;而刘勰则视之为一种纯感知经验。蔡宗齐这一看法的直接依据来自《物色》篇。《物色》中,刘勰把诗人情感描述得和万物随季节而变化一样自然。他以诗经、楚辞等为例,描绘了情与景的融合。但是,在这一章的“赞”中完全没有提到过“神”或其他表示人心的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主要是在感知层面上进行的。因此,第一阶段所产生的感知经验是纯粹的感知经验,不太涉及更高级的思维活动。从蔡先生的论述来看,似乎认为华兹华斯把自然感应的过程看成超感知经验的萌芽,而刘勰却把自然感应过程和之后的超感知经验截然分开,这显然是不太妥当的。《物色》的“赞”确实主要是从感官上来直观描述人对物的感应,但他提出“目既往还,心亦吐纳”,与前文“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相对应。感官所触,目光所及,产生的感觉怎可能与升华之后的超感知经验完全没有关系呢?笔者认为,“吐纳”二字大有文章。如果认为吐即作者发言为诗,纳即观照外物,以蔡宗齐所赞成的“四阶段”为前提,吐不仅包括文学创作中产生的感知经验,还暗含了第四阶段的创作执行过程,而这一过程是此前感知经验与超感知经验的积累。因此,绝不能说《物色》所反映的仅为纯感知经验。如果从另一种角度来考虑,“吐纳”二字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中国传统文论中的重要范畴“气”,刘勰说“心亦吐纳”,可不可以看成一种类似呼吸的有机行为呢?如果可以这样理解,那么“心有所吐”,则指作者将头脑清空,将一切感知经验暂时悬置,直至虚静,方可为滋生新的文情做准备。“心有所纳”,则指作者对外界的感应及所运神思等的积累,至胸中有丘壑,作者方可将思想中的种种意象投诸笔端。刘勰在《神思》中强调“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蔡宗齐据此指出,刘勰和华兹华斯一样,认为创作的第二个阶段是虚静的状态,这是一种超感知的经验过程。从这里来看,“心亦吐纳”反映的恰恰是从虚静状态到文思萌生的第二、三阶段,怎么能说是纯感知经验呢?“心亦吐纳”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例子,《物色》中其实还有其他暗示超感知经验的言论。事实上,蔡宗齐先生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表示,从刘勰的论述看来,如果“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对外在世界产生的情感可能引发超感知经验的产生。蔡先生其实已经用自己的话表明,刘勰的自然感应并非纯感知经验。

第二节 《文心雕龙》与新批评理论的互释

总的来说,蔡宗齐将刘勰与华兹华斯进行比较时,是以西方文学理论为支撑点。在他的研究中,华兹华斯或多或少被置于批评的中心,刘勰则成为注解西方文学理论的例证。但是,另外一些学者为了扭转中国古代文论在世界文苑的地位,大胆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黄维梁的文章《雕龙与美瓮——论刘勰与新批评的结构概念》(“The Carved Dragon and the Well Wrought UrnNotes on the Concepts of Structure in Liu Hsieh and the New Critics”)就试图以《文心雕龙》为理论依据来阐释西方的文学理论。他把《文心雕龙》与新批评相比,试图讨论二者结构概念的相似性。以西方文学传统来印证《文心雕龙》结构的研究并不少,比如前面提及的周树华就以笼统的西方文学批评传统为背景来阐释《文心雕龙》的有机观。但是,黄维梁把目光锁定在新批评理论上,反其道而行之,以中国文学批评传统来阐释新批评家的文学批评理论及实践,这在《文心雕龙》的英语研究中并不多见。

黄维梁以新批评派的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 、约翰?克娄?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 艾伦?泰特(Allen Tate)等为例,对新批评理论和《文心雕龙》有关论述进行比较分析。他指出,好的或有机统一的结构有利于提升一部作品的品质,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的诗学中,重视有机整体都被看作艺术上的进步。

以布鲁克斯《悖论语言》(Language of Paradox)为例,该作着重讲述了布鲁克斯在分析约翰?邓恩(John Donne)的诗作《封圣》(Canonization)时对结构的强调。在这首诗中,邓恩肯定了短暂的世俗情爱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诗中世俗之爱被当作神圣的宗教之爱来看待,布鲁克斯认为诗中充斥着一种悖论:“这首诗是对基督教圣徒情感的戏仿,但这种戏仿是相当严肃的类型,那些习惯于用‘是’或‘非’来进行判断的现代人对此是难以理解的。”通过对语词进行细读分析,布鲁克斯解释了世俗之爱与神圣之爱这个主题在诗中的体现。黄维梁认为,布鲁克斯的解释主要是针对诗的结构而言,和刘勰的《文心雕龙》有一些可比之处。他指出,布鲁克斯及其他一些新批评家们在许多方面都和刘勰的观点相近,以至于刘勰和新批评派看起来就像是“属于同一流派”。更有意思的是,黄维梁认为布鲁克斯及其他新批评家们所做的事,“似乎就是刘勰理论的实际应用”。黄维梁这一观点相当大胆。以往学者将《文心雕龙》和西方文学理论进行对比时,几乎都以西方文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用《文心雕龙》印证西方文学理论的普适性。此处,黄维梁却认为新批评可看作刘勰理论的实际应用,可谓语出惊人。当然,这对增强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是有好处的。

黄维梁在提出这一假想后,试图用实例来证明。他首先以《知音》篇中的“六观”为理论依据,对布鲁克斯的论述一一作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刘勰所说的“位体”是指文章的主题、文类和风格,而布鲁克斯在分析《封圣》时,一开始就把主题问题摆在桌面,指出诗的主题是世俗之爱与神圣之爱,同时点出该诗的文类是“戏仿”,风格是“严肃的”,主题、文类、风格正是他所关心的首要问题,这便是刘勰所说的“一观位体”。布鲁克斯在分析过程中,从诗中选取了不少字词,分析它们在诗中的含义,并指出它们的意义。邓恩用了许多意象来暗指圣徒之爱,比如用凤凰涅槃来影射耶稣复活等,布鲁克斯对凤凰这一比喻作了特别的解释,指出这是全诗主题的中心。布鲁克斯分析了这一比喻如何发展,如何形成自然的联系,如何对形成悖论发生作用等。在黄维梁看来,这一切都是在讨论细节如何构成有机统一体,而且恰好与刘勰所说的“事义”与“置辞”相对应,这正是刘勰“六观”中的另两点重要因素。

黄维梁努力在布鲁克斯与刘勰“六观”论之间找到联系,进一步讨论了“通变”和“奇正”在布鲁克斯文学批评中的体现。布鲁克斯注意到邓恩的第二诗节中大量出现了彼特拉克式的传统形象,但是邓恩并不满足于完全借鉴传统,他的诗句中表现出不同于彼特拉克传统的特点,显得尖锐犀利。黄维梁认为,这就是“通变”的应用。因为布鲁克斯在研究邓恩诗歌时,注意到诗歌的传统根源和演变,这就无异于用刘勰的“通变”观来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此外,布鲁克斯认定《封圣》是“戏仿”,这就意味着邓恩所表达的“爱”并非正统的、非直接的、特殊的,因此可以看成“奇正”的“奇”的表现。布鲁克斯曾评价邓恩的诗句道,有些地方本可以更直接,但邓恩却选择了不那么直接的方式。黄维梁认为,布鲁克斯这样的批评方式无疑已经涉及刘勰“奇正”的内容。对于“观宫商”,黄维梁承认布鲁克斯评价《封圣》的文章中没有足够的体现,但他指出该书其他部分可以体现布鲁克斯对诗的音韵或音乐性的重视。不管怎样,刘勰“六观”和布鲁克斯所强调的几个方面都立足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几乎可一一对应。黄维梁指出,刘勰和布鲁克斯时空相隔,文化相异,居然对文学作品的这些方面表现出同样的兴趣,很令人诧异。二者的共同点最突出地表现在对文学艺术作品结构的强调上,二者都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有机的整体。字词的选择和各方面的创新都很重要,但是所有这些品质最后都汇聚成完美的结构,既不松散,又不混乱。诗人正是通过完美的结构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思想。

阐述了结构的重要性后,黄维梁对前面“位体”的定义进行了补充,表示“位体”不仅包括主题、文类、风格,还包括结构。黄维梁认为,刘勰《文心雕龙》五十篇中有三篇特别关注结构概念,即《附会》、《镕裁》、《章句》。这和周树华所倚重的《附会》、《镕裁》、《情采》略有不同。这三篇中有许多表现有机结构的词句,如“周密”、“一体”等,最明显的是《章句》中的“外文绮交,内义脉注”,黄维梁认为这是《文心雕龙》书名中明示的“雕龙”的关键。他指出,布鲁克斯在研究《封圣》时对诗歌结构的分析处处与刘勰相符,让他看起来好比刘勰的忠实信徒。他写道:

为了发扬“大师”的理论,这个二十世纪的“信徒”讨论了诗歌开篇的方式,讨论了“贯穿诗歌始终的真实世界与浸淫于爱河的爱人之间”的矛盾,讨论了“主题的发展”,讨论了“从嘲弄的戏谑转向有所偏离但仍在控制之中的细腻的语调”,讨论了“被延续的关于圣徒的基本比喻”,讨论了“诗歌如凯旋般结束的语调”,讨论了如何将一种比较“与另两种已有的比较相联系”。总的来说,布鲁克斯为读者分析,各种因素怎样发展并反应既定的主题,将诗歌打造成一件艺术品。他扩展了刘勰的理论,描述了一幢房屋是怎样由柱廊砖石筑成的,或者说,他向我们讲述龙雕刻成型的方式。

黄维梁指出,布鲁克斯并非唯一强调结构的新批评家。其他批评家如兰色姆、泰特等也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结构的重要性。兰色姆用“逻辑结构”(logic structure)来表示诗歌的主题,同样让黄维梁想到刘勰的“位体”。兰色姆用“局部肌质”(local texture)来表示诗歌的具体细节,这和刘勰的“事义”和“置辞”相似。兰色姆认为,好的批评家应该从逻辑结构和局部肌质入手来分析诗作。在他看来,局部肌质是诗之所以为诗的重要因素。兰色姆用房屋来比喻诗歌,把诗歌看成有机整体。不过,他只是偶尔把局部肌质看成从属于结构的部分,刘勰却认为一切局部肌质都应该有效地适应或服务于结构布局。另一位新批评理论家泰特在其《诗的张力》(“Tension in Poetry”)一文中用了另一组词“外延-内涵”(extensionintension)来表达和兰色姆“结构-肌质”相类似的概念。内涵与“内部肌质”相似,都是指字、词、句等所传递的意思。作为一首诗的有机构成部分,字、词、句等将其内涵延伸到诗的其他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外延,由此看来,外延和兰色姆的逻辑结构相似。这些新批评家们都认为有机结构是判断诗的好坏的重要标准,这恰好是刘勰所谓善于谋篇布局的诗人应具备的品质。黄维梁指出,不论“结构-肌质”,还是“内涵-外延”,兰色姆和泰特的意图都在于提醒读者重新认识结构的重要性。

黄维梁与周树华一样,也认为文学结构有机观在西方是有历史传统的: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到朗吉努斯,再到后来的评论家们都有类似的说法。被看作新批评派先驱的柯立芝虽然没有直接用有机体一词,也认为美存在于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建构中。不过,黄维梁并没有忽视中国文论史上重视有机结构的传统。他指出,唐时近体诗如杜甫、李商隐等的作品,相当重视严谨的结构,唐代批评家陈善、仇兆鳌等人也一直致力于诗歌有机结构的研究。清代,这一观点还被应用到戏剧创作中,李渔就曾明确提出“结构”概念。黄维梁选择刘勰和新批评作为研究对象是有原因的:在他看来,刘勰是早期中国评论家中最注重结构的人,而新批评对结构的分析最为细致,通过对文学结构的讨论,可以确定刘勰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席之地。刘勰和新批评有着许多相似点,从结构的分析出发,可以进一步实现不同文学批评之间的比较研究。此外,黄维梁撰写这篇文章是为了重新引起读者对新批评的重视,他用《文心雕龙》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和以往学者借西方话语来引起读者对《文心雕龙》的关注是不相同的。

黄维梁一直对阐发中国古典文学理论非常感兴趣。他不但用英文在海外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还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展开这方面的讨论,为中国古典文论研究领域开辟了新路。他1992年就发表了《重新发现中国古代文化的作用——用〈文心雕龙〉“六观法”评析白先勇的〈骨灰〉》,郑重地介绍此法,并付诸实践。另外,他还写过《在“后现代”用古典理论看新诗》、《中华文化“春来风景异”——用〈文心雕龙〉六观法析范仲淹〈渔家傲〉》等文章,均在大陆和港台古典文论研究领域引起较大的反响。黄维梁一直认为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完全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因此中国学者应该学会以传统的理论来研究当今的文学作品和现象。而在中国古典文论中,他认为最有价值的就是《文心雕龙》。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的:

中华文论界往往以西方为马首,而不知道或不理会东方的“龙头”:《文心雕龙》。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论都是直觉式、印象式、笼统概括、不分析、无体系的。有民族自卑感倒还罢了,竟在自卑感之外,还染上民族无知症。今天中华的批评家,都应该好好学习中国传统的文论,尤其是体大虑周、中庸而高明的《文心雕龙》。于文学研究、批评时,力求中西合璧、择善而从。《文心雕龙》是文学理论、修辞学、实际批评的综合体,它甚至有文学史和分类文学史。

正因为黄维梁抱着这样的思想,才可能将中国古典文论应用于当下的文学研究。他对古典文论的创新应用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功,为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整个中国文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给予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他的文论思想可以概括为“东海西海,有容乃大”。不过,任何一种尝试和创新都是有风险的,黄维梁先生也无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在这篇《雕龙与美瓮——论刘勰与新批评的结构概念》中,黄维梁力图用《文心雕龙》来解释布鲁克斯、兰色姆、泰特等新批评家的文学批评实践和理论,因此整篇文章主要强调刘勰和新批评的相似性,而忽略了二者的异质性。事实上,用西方文学理论来解释中国文学现象有种种弊端,完全用中国古典文论来解释西方文学现象同样也不能完全适用。还是黄先生那句话,“中西合璧、择善而从”,只有真正了解中西文化的和而不同,才能将中西文学之间的隔膜彻底打通。

同类推荐
  • 萧红经典必读:生死场

    萧红经典必读:生死场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生死场:萧红经典必读》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此外,《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生死场:萧红经典必读》还收录了萧红的其他中短篇小说,散文作品。
  • 读者精品——往事回味

    读者精品——往事回味

    爱人的目的是爱情,为了目前的小波浪忽然舍得将几年来两人辛辛苦苦织好的爱情之网用剪子铰得粉碎,这未免是不知道怎样去多领略点人生之味的人们的态度了。本书收集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往事回味的故事
  • 动物的意志

    动物的意志

    叶兆言以他一贯的冷峻风格,用最理性、最理想的文字,书写最真实,最本源的欲望。以动物意志为名,阐述了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嬗变,和人类对品格、物质、精神、爱好、理想、财富、权势、审美等各个方面需求的阐述,从而全面地展现了一个人作为动物本质的意志,并上升到一定的精神、哲学意义。
  • 许辉散文典藏·走淮河

    许辉散文典藏·走淮河

    本书为许辉散文典藏丛书之三,收录了作家2000年至2015年间200余篇散文。作家以敏锐的感觉和哲理化的沉思,梳理过往的一切,在田野上一览生命的细节和丰富的品质。既有生命的体悟,又有生活的启发,既有乡村的细节,又有城市的冥想,语言凝厚,意味悠长。
  • 红色哈密

    红色哈密

    哈密绿洲是一块资源丰富的宝地,这里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风力、光电资源,还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和光照千秋、光辉闪耀的革命红色资源。《红色哈密》一书就是收集、整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解放、民族的独立,先后在哈密活动的事迹。
热门推荐
  • 大道绝情

    大道绝情

    仙道之说,虚无缥缈,能有幸一窥天机,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雁阵惊寒

    雁阵惊寒

    短短三年,便由一介布衣,摇身一变,成为中楚之地权倾朝野的存在。拥重兵者,必引朝廷忌惮,更相攻讦。若无急流勇退之心,须有吞吐天下之志,方可化解危局。一面是故友、知交,一面是逼迫、诘难,路在前方,究竟该何去何从.......
  • 亚连的综漫之旅

    亚连的综漫之旅

    当亚连终于逃脱神的掌控后,在旅途中却发现自己走向了成神的道路。无比厌恶神的他,又将何去何从……
  • 快穿之无人能及

    快穿之无人能及

    时矜是澜沧国公认的美人,一生充满传奇,但令人最深刻的还是她的美貌。“一生下来就备受关注的她,父母是澜沧国的主公,而她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公主”。可有天她自杀了!令全国震惊!许多人追悼于她,还有些人受不了这个事实,自杀了。可事实并非如此,时矜不是自杀了而是被某东西砸死了。她看了看她面前的一个数据线,她无语了!她还没有享受各种各样的美男呢,还有各种美食就被这个奇怪的东西带在这个空间来了。数据线似乎看出她的生气,于是狗腿子的说我:“时矜公主,我知道你的魅力,所以想让你帮我做任务,绝不白做。我可以满足你如何愿望,包括让你的美貌更上一层楼。”时矜笑了笑说:好啊!从此之后她们便在各个世界搅拾得天翻地覆,一发不可收拾.........
  • 都市之神级元素师

    都市之神级元素师

    渡劫期大修士林凡陨落在天劫之下,一丝神魂却莫名穿越到平行宇宙。 彼时地球异变,元素师成为人类的主宰。这里凶兽盘踞,妖兽画地为王,星空巨兽统御一国,人类苦苦抵挡。林凡从最底层崛起,成为万古第一元素师!他觉醒的第一元素为火系元素……(太古焚天经)他觉醒的第二元素为水系元素……(神龙变)他觉醒的第三元素为木系元素……(五行神诀)他觉醒的第九元素为空间元素……(龙象震天功)当然,元素魔法虽绚丽,但还是不敌吾辈修仙之人武道神通!
  • 旧校园日记

    旧校园日记

    “白目的啦~“”喂!你哪里来的台湾腔啦”…...孤独的人会相互吸引也会相互厌弃【温暖治愈】谢谢你,阿权,雄雄
  • 我的富帅小男友

    我的富帅小男友

    富帅小男友,因为从小缺乏母性关爱鞭策,居然恋上了我这个离婚女人。从此之后,家人的反对,路人的闲话,在我们周围像蚊子一样嗡嗡嗡嗡……于是某人怒喝一声:给我拿杀虫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苍穹圣魔

    苍穹圣魔

    天地混沌,苍穹寰宇,我为君主!神脉大陆第一君主,圣魔君主,在意外死亡后一万年重生!从此,圣魔君主再次踏上那强者道路,带着他的兄弟,红颜知己,踏破苍穹,站在巅峰之上!
  • 那年桃树之下

    那年桃树之下

    那年花开,情定初夏;花雨之季,心的相随;半夏的情,似到尽头;狭路相逢,何去何从?青春是一本书,而爱情就是一场马拉松。时间在不停地溜走,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