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一篇短文中这样表述过,读古马的诗,会使人油然想起《百年孤独》中的一句话:“繁殖吧,母牛,时光短促啊!”在这部伟大的小说中,随着主人公的这一声呐喊,牛犊像热带雨林地区的野草一样,一夜之间生满大地,它们的生长过程像洪水上涨那样,人不仅可以感受得到,而且能看得见。一对牛犊侣一夜之间可以生出无数头牛犊,牛犊们又在一夜之间可以生出更多的小牛犊,几天过后,大地布满了苗壮成长的牛群。这种匪夷所思的生命现象固然源于小说家的魔幻,可是,祛除魔光幻影,稍作思量,我们便会发现,这种生命现象却是某种生命图景的真实呈现。我们借以存身的这个世界,各种生产物早已充斥了大地的各个角落,连空旷了亿万斯年的天空也被各种看得见和看不见(比如电波)的物质充塞,精神世界的澄明和空灵之境一去不复返,变得杂草丛生,花样迭出。与呼唤母牛迅速繁殖的小说家共有同样心态的古马也宣称道:
“世界,我要为你生育!”
两者呼喊的方式不一样,其源流旨归却如出一辙,这就是为现存的世界创造意义。从表面看来,这与世界的现状是相冲突的,世界为意义所压迫,所排挤,现在应着力消解意义,让世界重现光明才是正途,为何又要在意义上叠加意义呢?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以重建人类精神秩序为旨归的心灵工作者,内心的渴望是剔除心灵世界的日益芜杂,恢复澄明与空灵之境。当古马确定了自己的精神方向以后,他没有将自身随于“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的泥淖中,而是带着感恩般的喜悦,遁身远古蛮荒之地,从意义空白之地搜罗清新的意义带回意义的漩涡,借以澄清原有意义的浑浊,生发出生机盎然的意义。他一趟趟地远赴新出土的远古遗址,去纯洁无瑕的雪山,去只有青草牛羊的草原。在那些地方,他实现了与一种古老精神的直观面对,在大地湾遗址,他写道:“结绳记事:石斧遇见青柴闪电插人小路//让我用一场大雨/爱你浑身美丽的血珠/走在路上的花椒树/让我还用同样的一场大雨/描述你流动着青春色彩的曲线”。“大雨”是消解的力量,可以荡涤大地上的原有,同时,“大雨”也是诞生的力量,它可以催发大地的生长。而消解和诞生的记录方式却同为古老的结绳记事。一根绳子是一部历史,是一组符号的有序串联,但绳结的陈述方式却是极端个人化的,它拒绝他人的解读。当结绳者为生命法则所征服时,一段内蕴充盈的历史记录便化为一部无解的天书。也正因为如此,每一根绳子便是一部完整的历史,每一颗绳结都表示着一种无限丰富的意义。意义无限多元,为多元的解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因此,在古马的笔下便有可能诞生这样意义错综的诗句:
罗布尔卡只有一个僧人:秋风
罗布尔卡只我一个俗人:秋风
用落叶交谈
一只觅食的灰鼠寂静
像突然的楔子打进谈话之间
没有空隙
——《罗布尔卡的落叶》
“秋风”、“落叶”都是自然景观,而此时,这两种物质都成为一种精神的载体,和实现意义对接的桥梁。所用的载体和桥梁本身是多义的,那么,其传达的意义便拥有了众多的可能性。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征引一首特拉克尔写秋天的诗,即那首著名的《念珠赞美诗·给妹妹》:
秋天和黄昏是你的散步之处,
蓝色的鹿子;在树下歌唱,
孤独的黄昏之地。
鸟儿的飞行轻柔地鸣响,
你的额头的悲伤。
你的稀薄的笑容歌唱。
上帝扭曲了你的眼睑。
热情的孩子,
群星在夜里寻找你眉额的拱门。
有必要加以区别的是,特拉克尔本人生活放荡不羁,嗜好毒品,身心健康严重遭损,而且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那个个体备受压抑、主体丧失不存、个性毁灭的时代,双重扭曲使他觉得,现实世界充满了完全不可调和的邪恶,他便借着秋天本身所具有的象征力量,毫不掩饰地借景喻物抒发个人感情,诸如薄暮的降临、傍晚的忧郁和死亡的临近等等,表达个性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双重幻觉。而古马,在颠覆的恶意欣喜中,还有对未来的真诚期待:
落日
时间之砧上通红的铁
上帝是一位卖力的铁匠
上帝流着铁汁般沉重的汗时
是否也像凡人满怀期待:
叮当的铁天地的碗
米粒,多得好像耀眼的星星
打铁的声音响彻黄昏
上帝呵
我身体里全部的铁
够打一枚小小的钉子
够把我们的沉默钉在一起
上帝这位卖力的铁匠,在夜以继日地为世界打造着物质的繁华和意义的丰富,这是先验的期待,也是诗人对感召的回应。
为了让世界得到更多的生育机会,诗人不惜采用强暴的手段,他曾坦言:“我的诗应是强暴。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强行黏合,转化为我们生命中遥远而又亲近的东西,拓展想象无限可能的空间。”
我们且来看这样一些诗句:
浓雾中
两棵树
悄悄交换了彼此的位置
一只倏忽消失的老鹰
是一个汉子脸上的黑色刀疤?
——《没有核心的雾》
天堂里一定很亮
但你先别说
我还没有挖到地狱的红薯
——《篝火之歌》
秋风磨亮的锨把
比一天短比一生还长
——《挖土》
等等,等等。
古马的所有诗句都充满着叙述暴力,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他的意念中都变为不由分说的可能,互不联系的事物在他那里都必须遵守绝对命令,不容置疑地发生一种预期的关系。如果说,将一对并不匹配的男女强行组合在一起,使其产生后代,这虽然有悖人情而顺乎物理的话,那么,“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强行黏合”,究竟意欲何为?看似乖戾的行为却有着必然的逻辑。原因仅仅在于,我们习惯于生活在一个约定俗成的符号化世界中,命名体系的形成和衡定化,使世界拥有了秩序,而秩序却使世界日益僵化。要使世界活起来,必须进行秩序重组,并配享以新的命名体系。于是,在浓雾的掩护下,两棵树悄悄地变更了原有的位置,建立了新的秩序;老鹰的凌厉与强汉脸上的刀疤产生了必然的对应关系;一簇篝火烤熟了红薯,使天堂和地狱这两个水火不容的两极欣然拥抱。而那根历史悠久的锨把同样可以用来丈量历史的长度。新的秩序于此完成,新的意义又于此诞生。
C落日如妻—断裂中的空白
古马曾声称:“我的诗应存在于伸向黑暗的无数触须的极端,存在于断裂的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空白当中。”正如他所宣称的一样,古马的诗给人的感觉都是断章残篇,句子与句子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隔离区,上下句之间可以互相遥望,却无法构成严密的逻辑关系。
按照有些诗歌理论的说法,一个文本的原作者并非唯一的著作者,每个文本都是开放性的,他预留了许多意义空白部分,在期待着读者去填充。对于读者来说,在接触一个文本时,也对作者有一种阅读期待,希望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照自己的这种期待,填充作者预留的意义空白,借以实现自己创作的梦想。这样,作者府读者的期待,和读者对作者的期待,双方期待的共同实现,便是一个文本的完成形态。从这种理论基调出发去认识古马的诗作,他的难懂的诗也许会容易把握一些。比如,我们用做这一节标题的四个字“落日如妻”,从语法上说,是用落日形容妻子的,可是,“落日”与“妻”之间相隔着千山万水,喻体与喻义之间缺席的成分很多,很难构成明确的比喻关系。如果我们在“落日”与“妻”之间添加一些连接的因素,例如,“落日”是一个时间概念,表示着一天的终结。太阳落了,经过一夜的休整,明天照样会升起,而在太阳照耀下的人呢,是随着日出日落安排自己的生活的,太阳落了,人也到了日人而息的时分,而“妻”是家的象征,人随落日回家,妻子在家守候,于是,“落日”与“妻”之间便产生了逻辑关系。由此可见,古马的诗作应以未完成文本对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断裂带需要读者去弥合,空白处需要读者去添充。
请看一首命名为《记忆》的诗:
水泥地上
一只死去的鸟
太阳的翅膀上沾着污黑的血
—这是什么时候的错误?
我左手一把修剪日期的花剪
右手像一个失手获罪的孩子不停地发抖
若非有“记忆”二字作为前导性的命名,这首诗便很难读懂,即便如此,每一个意义单元之间仍然留有咫尺天涯的空白。“死去的鸟”和“污黑的血”不用说是互为因果的,而一句追问使这条因果链发生了断裂。“这是什么时候的错误?”如果是一个顽童导演的一桩虐鸟游戏,那么,其所以还能穿越岁月迷茫留在“记忆”中,其价值便显示出了今是昨非的追悔意义。而后面一联的递进,则让此种意义自行消解,从而迈进另一意义层。“我”的左手持着花剪修剪日期,是修正那一桩错误么?是,或者不是。修剪含有修正和美化的意义,修正的目的是为了美化,要美化必须修正。“我”为何要对一桩城南旧事这样刻意修饰呢?追悔的成分有之,追悔使得心灵不得安宁,而要求得安宁,又得去漠视或遮掩那桩错误,以求得一方灵魂的和解之路。然而,个人的记忆就是一部个人的历史,获得觉悟的人,灵魂时刻都在接受着历史的审判,那只发抖的右手,便是一颗接受过洗礼的纯洁的灵魂。诗人西川有诗云,记忆燃烧着记忆,我们白了头,大概就是这种在记忆中获得升华的情形。
总之,古马的一首首诗是一口口阅读陷阱,要求每一个读者在阅读时,先要准备填充陷阱的土石,或者预备一架爬出陷阱的木梯,否则,将会使自己沦为堕落者。这里的土石和木梯当然是指经验和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