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地处华北大平原的最北端,具有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之势。它的西部从北到南是高大雄伟的太行山脉,北部是绵延起伏的燕山群峰。由于山明水秀,大气豁然,又距北京很近,所以这里除了从永乐年间开始陆续建起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改衣补旁)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骢改火字旁)、穆宗朱载(后下加土)、神宗朱翊钧、光宗朱长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十三个陵墓群之外,明清两代还有很多皇室成员、贵族、官僚死后埋葬在这块风水宝地,留下了他们的墓葬。
昌平的古墓数量很大,其中主要的有:城东十五里绵山前仁宗第四子朱瞻垠、第八子朱瞻垲之墓;县西南三十五里柳林村明宪宗生母、周后之父庆云侯周能之墓;县西十五里龙虎台村的蓟镇总兵官孙祖寿之墓;县西南三十里造甲屯明太傅大学士明珠及其子、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之墓;县东三十里上东廓村清直隶总督庆洪之墓;县西南三十里小牛坊村清陕甘总督乐斌之墓;县东四十里西官庄清大学士瑞常之墓;县东三十里南庄村清太长寺正卿载英之墓;县东八里张家营村清湖广巡抚徐化成之墓;县东南五里界山村清甘州副使扬春茂之墓;县西十二里雪山村清乾隆第十一子、名书法家成亲王永星之墓;
县东三十里麻峪村翠华山前清康熙之子允缅的继孙,即乾隆第四子履郡王永城之墓;县东十五里绵山前清嘉庆第二子淳洛亲王绵恺及其嗣子奕淙、孙载濂、载漪、载瀛等人之墓。县西五十里白羊城村五峰山下清庆僖亲王永璘、庆良郡王绵愍及庆王之墓;县东三十里麻峪村翠华山前清恭亲王奕昕之墓;县西南四十五里草场村清醇亲王(即光绪之父)之墓,之外尚有众多清墓在县周边地区埋葬。
除此之外,昌平地区还有过明代东平王朱能金、乡侯王真、襄城伯李瑞、荣昌伯陈贤、兴安伯徐享之墓。这些墓当时虽也注明了地理位置,但早已无迹可寻了。
所有这些墓葬,原都藏有随葬品和珠宝,这些倒成了招致灾祸的根源,在1930年至1940年之间几乎所有的陵墓,都被当地著名的土匪侯宪文盗掘。原有的地面建筑,如殿宇、碑楼、牌坊以及松柏林木等,不是被破坏就是被他们的子孙盗卖。如仙人洞村郑亲王瑞华墓前的牌坊,就是经古董商人胡九斋之手卖出的,最后成了国民党人谭延闿墓前的装饰品。
随着朝代的更替,这些墓地也被族人遗忘,留有遗址的,被文物部门给予了保护,但大多数已无踪迹,保护较为完好的仍属十三陵区内的陵墓,除十三皇陵修缮完好外,余陵墓仍是一片疮痍,那种苍凉、悲寂之感,会使人勾起对历史的回味与遐想,如果您有幸来到这里体验一下,相信一定会收益颇丰。
沟沟崖的寺庙群
在明昭陵西五里,有一处著名的避暑胜地和风景区-沟沟崖。
沟沟崖简称沟崖。沟之东南出口有个村庄,名曰德胜口。原来从村西即可进沟,因沟口修了水库,所以,要从东翻岭进入沟里。从虎峪沟向东北行也可到达沟沟崖。
沟崖有上七下八之说。所谓上七,即从山脚到山顶,山势陡峭,步步登高长约七里。所谓下八,即从山口到沟之中(原有一小庙已毁),较为平坦,长约八里。沟崖久负盛名,一是沟多崖繁、山高林密。这里除东、西。中三座主峰直插蓝天,另有二十二座山峰拱其左右,而且座座山峰高耸壁立,怪石嶙峋。
二是景点多,且各具特色。沟崖有八景,它们分别是:飞瀑垂帘、寒泉漾玉、危峰夏雪、古洞春风、蹬道穿云、松桥引雾、南川午月、西寺子钟。其中尤以沟崖双瀑最为壮观。因而,在清代取代了沙河的“安济春流”而成为新的燕京八景之一。
三是山峦上下,遍布古刹。据记载,最多这里有七十二座庙宇,据老人们说:远不止这些,大小庙宇在百座以上。常住道士、道姑几百人,是京北一座道教圣地。
四是幽静清新,气候凉爽。进入山中,颇有超脱尘世之感。因此,明清以后,常有人来此避暑和游览。清代直隶总督端方来此避暑,为庙宇题写:“北武当山沟沟崖”匾额一块,从此这里就有了“北武当山”和“小武当山”之称。
沟崖的庙宇始建于元代的中叶,明初进一步扩建。清初《日下旧闻》有记载:德胜口两山相夹,山路崎岖,弯曲折上,数里外可见崖上有鸭脚树形有二,近而方知是瑞峰庵,有百年银杏一株。翻过一岭,沟底乱石嶙峋,行走艰难,向上攀缘,至顶峰,悬崖峭壁,形势险峻,行走半里既可见岫峰庵,俗名盘道庵,有泉一口,鸭掌形银杏王一株。下到山底,沟口开阔,沟中泉水淙淙,清澈见底,向左转去,崖壁遮挡,疑无路可通,攀缘绕过崖壁,翻山下沟,始见三峰,中峰位西北,东峰位于东北,西峰位于西南;三峰环拱有二十二峰,谓之:仙人、玉女、将军、步虚、玻璃、五云、金华、紫极,皆以山形命名。继盘道而上至东峰庵,再至中峰至玉虚观。从中峰下,有西王母祠。祠后石壁有三十高仞。石形嶙峋,壁右有方池,流入岩下为瀑。在中峰崖壁的西侧有西峰庵,庵右有泉,僧尼将泉水引入寺、庵之中受用。泉的右侧有方亭一座,清洁无比,游人小憩之地焉。瑞峰庵有大学士赵志皋碑记,岫峰庵有右通政李琦碑,中峰庵有礼部郎中冯之飏碑,西峰庵有大学士王锡爵、礼部右侍郎翁正春二碑。
《日下旧闻考》又曰:“胜国梵宇绵亘,凡七十有二,入明仅有其伍。”这说明沟崖最盛期当在元末明初,以后逐渐衰败破落,仅存五座庙宇。即山下东侧的瑞峰庵(也称下庙和麻尼庵),位于山腰的岫峰庵(又称盘道庵),以及山上的东峰庵、西峰庵和中峰庵(又称上庙)。三峰中中峰最高,五庵也以中峰庵最具特色。
中峰有玉虚观,据记载,明代天启初年,武当山道士王海池来此,居于峰顶洞中。天启二年,(1622年)三月,朝廷当权太监马成、赵进等,见这里山势险要,风光秀丽,便在中峰大兴土木,修建玉虚观。因当时峰顶地势狭窄,道路崎岖,运料困难,故直至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历时十三年五个月才建成。它当时三进院落,山门外的一辗一磨代表二狮。进山门左右是钟鼓二楼,楼上悬挂巨锺硕鼓。而后是重门正殿,内供真武大帝,东西配殿为道士住所。正殿右有角门通后殿,内供太上老君。殿堂后为小巧的“无上阁”,晴日登临,可眺望京师。《天府广记》中说:“天启中,陵监饰五庵,新矣,三峰失其朴。”这说明,新修的玉虚观,并非原之中峰庙,而是一座新庙。
沟崖五庵,在清末明初还基本完好,香火很盛。以后逐渐衰落,但仍住有少数道士。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道士老弱无继,庙宇失去管理,日益破坏,文革中庙宇遭拆毁,今仅存一些遗迹。那几人才能合抱的百年银杏树,伴随着残墙断壁在深山中孤独的守望着。山、水、崖、树依旧,只不见道姑踪影,香烟缭绕已越千年,幻影犹翩翩,真吾老君鹤西去,如今已换了人间。
小汤山的历史渊源
《志书》上说:“小汤山是明朝中叶发现辟为皇家禁地的。武宗朱厚照,曾到此并题诗”沧海隆东也异常,小池何自暖如汤?溶溶一派流今古,不为人间冷洗肠。”清代以来,做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大清一统治》说:康熙五年始加疏引,设二池。东面的水温高,西面的水温适中,曰温泉,两地相隔仅三米许,水温却不同。
据说,两泉池处原建有龙王庙。康熙五十四年,修建温泉行宫。乾隆时扩建,将龙王庙移出宫外,名为前宫,并拓地增建后宫,主要建筑有造雪堂、漱琼室、飞凤亭、汇泽阁、开襟楼等。从此,这里成了荷塘游鱼、玉阶垂柳、清雅幽致的皇家御园,皇帝和皇家贵族,经常到这里游玩和沐浴。康熙皇帝来此多少次,已无从查考,但在汤山写诗就有三次。温泉行诗曰:“高秋九月天飒爽,鸾旗凤节纷相迎”。《汤泉应侯》中说:“一为消疾驻灵泉,步辇平明观插田”。乾隆皇帝来的次数更多,写诗撰文就有五次,他说:汤泉荷花开绝早,插胆瓶中间以芍药甚有风致。诗中有:“清和春色满春壶”句,最为著名的是“汤泉行宫八咏”咏得是汤山行宫的八种景色,即温泉、柳色、池塘、玉兰、山亭、游鱼、书室、宫鹤。
清代后期,慈禧太后是这里的常客,这个跋扈的女人在这里为自己建了专用浴宫。清代灭亡以后,北洋军阀当政,一些军阀、政客、纷纷在园内建别墅,其中有段祺瑞、王克敏、王揖堂、李恩洁、曹汝霖等,他们各占地盘,建楼修园,将整座园林割为己有。
汤山行宫中,建有亭台楼阁,山间苍松翠柏,山顶崖石上镌刻着乾隆御笔“九华分秀”四个大字,山下有大面积的荷花塘,生长着白花莲藕。由于水温高,“荷菱常于五月开”。塘边绿柳,绿影缠绵。在1930年时,园内景色还很优美,以后几经战争,受到了严重破坏。
至今,温泉行宫已无存,尚遗留温泉浴池遗址,目前为医院所占据。千年古汤现在也被充分利用,养鱼、种菜取暖、洗浴治病。在小汤山周边地区,人们开辟了温泉浴池,温泉游乐场,常人也有幸享受到过去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温泉浴。小汤山也成为北京市重点发展区域。
小汤山地下水含氟量很高,所以当地人的牙齿多为黄色,氟骨病也时有发生,现在从象房引来了新鲜的地下水,供人们饮用,改善了人们的饮用水环境。
白羊城的传说
白羊城落成以后,驻守将军巡视城头,忽闻撞击之声,寻声望去,见黑、白两只巨羊在山头互为攻击,羊角撞击处火星飞溅,声似闷雷,只见白羊被撞得滚下山坡。好硕的肥羊,将军取弯弓出城奔向山去,远见白羊正在山脚,他弯弓搭箭瞄准白羊正要射出,只见一股白烟升向天空,白羊踪迹全无,他心中纳闷,悻悻回到营中。将军夜得一梦,彩云降处,一条白龙摇身一变,一位俊秀后生站在面前,他向将军深深一揖谓之:“我白龙也,今得见将军神力威猛,十分钦佩。将军今见黑白二羊角斗,是吾与黑龙争此地盘,已决斗多日也,吾力不胜黑龙,请助一臂之力。”将军问:“如何相助?”答:“黎明前,君操弓矢,登北山城墙敌楼,见山傍黑白两羊决斗,即我与黑龙化身,君发一矢,射向黑羊,则彼即败矣”。将军敬诺。醒后觉有异,见天已放亮,即提弓矢前往北山城楼,果见黑白二羊触角决斗,将军满弓对准黑羊一发,不想黑羊灵敏,躲过飞箭,而箭正中白羊。守将悔恨,本受白龙之托,反伤白龙,于心难忍,遂命北城为白羊城,以为纪念之意。有诗焉:“争城一战决输赢,北角城头夜引弓,倒置恩仇成遗憾,负气传呼白羊城。”
白羊城在昌平西南,建于明代中叶,距南口及居庸关约10公里,白羊城与长峪城、镇边城、居庸关、上关城诸关口成为一条防御体系。元代时设白羊城千户所,于昌平县城设司。明景泰元年,调逐鹿中卫后千户官军守卫。明正德九年,和十一年,瓦刺部小王子两次进犯中原,直逼京城,都是由白羊沟口进入。正德十五年,在此建城并派重兵把守。老人们说:白羊城形似一船,头北尾南,北处最尖处修有敌楼,现已塌陷,仅遗峰墩。南端沿山岭成一方形船尾。头尾翘起,中间低平,东西两段城墙早被洪水冲毁,仅遗南北山上的城墙。城西有南北横山,塞于白羊山口,南端有口,沟水绕山东流又穿城而过;横山之上有巨大峰墩,部分虽已塌陷,仍巍然屹立。
山口原有白羊城村,村内有财主王家的庄园,现已被水库占据,故称王家园水库。沿着水库岸边走去,两壁青山矗立,林茂丛生,有名的山为:羊而坨、尖山、马鞍山、菜萸坨、抢风崖。再向里走7公里处有钓明湖,往里走还有穿山峡,两壁悬崖,中间空隙,只能走单人单骑,抬头望去,蓝天一线,路边的山边有白龙潭、古庙、黄龙院等古迹。水中烟波浩渺、岸上悬崖巨石鳞比,是为天险之地。
白羊城五峰山中峰之下,是清庆僖亲王墓。五峰山五峰并列,中峰最高,形似中指,左右之峰依次低下,形成五指平伸状。墓中葬的是乾隆十七子爱新觉罗永璘。现墓地仅存碑楼一座、宫门三间、飨殿三间,余皆颓墙断壁。陵前园林中有二百年以上树龄的松柏数百株,国槐数十株。远远望去,翠柏掩映古陵残迹,几多沧桑几多凋零。
原有的白羊小城,在修庆王陵时已经拆毁,现仅存点将台一座,台上立一扁石椿,椿上穿有透明圆洞一个,估计为拴马或固旗之用。五峰山第五座峰下,有南向之朝阳洞,深有数丈,初入平坦,再进狭而陡,洞底向东有石炕一盘,似是古人住址,上有钟乳石靠岩壁下垂。吼之声绕顶旋回,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