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以来千年之久,在山中的坡河岭涧,到处都有墓塔,老百姓谚传:银山宝塔数不清。最大的是寺院内巍然屹立的七座砖塔,均有数丈高,现已经修缮一新。沟坡处的塔大小不一,高得一两丈,小的不过径尺。现在山上山下还有很多的塔,百年的风吹雨琢,已残破不堪,目前也正在修复。有的塔在树林中,有的塔在石崖上,还有的塔在巨大的石块上,有一塔修在山峰的半山腰上,老百姓称之为“转腰塔”塔愈千年,年代无从考证。僧人称之为“舍利宝塔”如皇帝陵寝一样珍贵。如今属于文物珍品。
银山山秀,山峰陡峭,雄伟壮观。邓隐峰十诗中有《说佛顶峰》“巍巍佛顶峰,妙笔莫能画。傍列千万层,比之无不下。”形容峰高秀美。银山数道山岭迂回曲折,有三道山峰,左一座,石卓立如锥,峰下山腰苍松翠柏中,一座宝塔凌空而建,一种神秘之感攸然而生。中峰势若刀切斧剁,其峰如刃,有悬索迂回而上升至山顶,山顶有一平台,曾建古庙一座,谓之“古佛岩”诗曰:雪锁幽岩路,寒松映碧虚。世人都不到,古佛久安居。当地人称之为“阎王鼻子”言其非常险峻,很少有人到此。从山麓向上攀登,随时可见各式各样的巨石,有的像雄师,有的如巨象,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银山树奇。进入山谷,直抵银山山麓,到处是果树,有核桃、栗子、梨、柿子等。如遇金秋,可见满树的青核桃、毛栗子、黄梨、红柿,挤满沟沟坡坡。沿山直上,松柏、橡栎、灌木丛硕,仰望茂密的森林如大海的波涛。这就是银山一景“三峰映翠”。银山的“歪脖树”多,算是一奇。这里有一个传说故事:有一个云游四海的苦行僧,来到庙里,住持分配他喂猪。他把猪食放在一个石盆里,奇怪的是猪总吃也吃不完,他每次少放些,猪还是吃不完,他把佛珠放在盆里,第二天又生出很多串。苦行僧发现这是一个聚宝盆,它想把它藏起来据为己有。于是他就在一棵歪脖树下挖坑,把盆藏起来了。没想到一夜之后,山上的树都变成了歪脖树,聚宝盆也找不到了。其实这是因为树多林密,树追阳而生,枝干自然延伸,生长在崖壁上的树总是向外延伸,就成了歪脖树了。银山的山上山下,林木茂盛,苍松翠柏之中,也有很多长得奇形怪状的树,这也称的上是奇观了。
银山美景,数不尽数,虽无四大名山之奇,但在北方高寒干燥的气候下独此一隅,也实可贵。春夏秋冬四时多异的景观:三峰拥翠、寒泉浸月、东山晚照、天清桥、太虎石、诵经堂、塔林秘踪等。所有的庙宇厅堂经千年沧桑,都已成为废墟,那些沉睡百年的遗迹,承载着历史与佛教文化的渊源,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神秘与辉煌。银山的塔目前大都已修复,其附近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景点,如花果山、水帘洞、西什湖等。目前已向世人开放。
皇家苗圃-松盖长青
明代的昌平城东,有一绵延数里的松林,林无杂木,郁郁葱葱。
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部族俺答进犯古北口,大军直逼昌平,明官军得到消息,埋伏在松园内,待俺答率军到达,松林中旌旗招展,众人高呼杀将出来,俺答突然遭袭狼狈逃窜;败走城西白羊城,后又返回,向古北口仓狂逃窜。这个松园就是所列燕平八景之一“松盖长青”。
松园原是为十三陵准备松柏树苗的皇家苗圃。从明永乐年代初,成祖选定吉壤,建造长陵开始,便开辟了苗圃。到嘉靖后期,已有一百伍六十年时间,松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方广数里,树株上万,苍翠茂盛,非常壮观。这一胜景,到了清代就没有了。有人说是被农民起义军烧毁的,有人说是被清军骑兵所伐;但都是传说,清朝末期,朝廷内忧外患,无暇顾及,陵区疏于管理,八旗兵胡乱砍伐兑银以充军饷,村民亦追随试之,松林砍伐殆尽,只剩下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松园小村。松园村现有二百多户人家,上百户姓白,他们的老祖宗叫白云龙,据说是明代从山西逃荒来到这里,给皇家看管松林。现在这里姓白的都是他们的后代,松园消失后,村里的家户都很穷,主要靠扛长工、打短工、割柴草卖钱过日子。
到了如今,山上又重新栽了大量的松柏树,目前已经成林,一个“松盖长青”的美景又呈现在世人面前。
“虎峪挥金”小金山
“虎峪辉金”是燕平八景之一,崔学履的“虎峪辉金”诗曰:
东来山气如烘霞,寒光掩映凝望赊。
岩石齿齿如虎距,林麓莽莽稀人家。
岚光袭衣混赭色,树影拂地铺金花。
去天五尺景愈媚,行人驻足常相夸。
从诗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当年“虎峪辉金”的景色是很独特的。当年成祖朱棣之所以选这里为陵址,是因为这里风水好。整个陵区左有蟒山在东(为青龙),右有虎峪山在西(为白虎),凤凰山在南(为朱雀),黄花城在北(为玄武)。四面环山,如封似闭。前有老君堂、得胜口、碓臼峪与九龙池汇总形成之水系,向东泼洒而去,山有神韵,真有水漂欲仙,大气天成之感。
关于虎峪山,《长安客话》中说:“驻跸山之西曰虎峪,在西山口内,为天寿山白虎。前临平原,旷若天井,湛碧难尽,人呼白虎站。其旁上冈一丘,不甚大,名小金山。日停午,有光射衣面,若金色然者”。语中明示,虎峪山南还有小金山。而小金山的山体呈红色,晴空的中午,行人途经此地时,穿浅色衣服会被映成橙色,耀人眼目,故称“虎峪辉金”。
小金山,背依虎峪险山,侧临雄关大道,自古地理位置重要。元代在此建有行宫,皇帝每年往返于大都(今北京和内蒙的多伦),便在这里驻跸休息。这里距南口、居庸关不远,元代在居庸关驻有大量军队,故在小金山“行宫”的旁边,建有仓敖,储备军需。自元代以来,这里来往人很多,因而,“虎峪辉金”的奇观远近闻名
小金山令人称奇,而虎峪沟内的自然风光也毫不逊色,虎峪与居庸关的南口咫尺相邻,虎峪沟与居庸关的关沟相隔并进,其中有山梁相隔;对南口形成扼守之势,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天,这里还残留着古营垒的遗迹,它东西长约一华里,南北宽300米,据考证,约建于战国时代。四十年代,曾在这里发现过锈蚀的箭簇和铠甲的碎片。虎峪深处的马帘,至今保持着原始山林的风貌,那里荆灌遍地,榆柳枝繁,藤萝密布,不少因年久而朽烂,成片的红果树无人管理,任凭果实落入草间。石板铺就的小路贯穿林中,旧时村落的残墙断壁清晰可见;几株古槐,雄居在巨大的岩石上,已愈百年。一个世外桃源,一个逃避战乱的幽静之所。在这25里长的山谷和94平方公里的山区内,山峦起伏,沟壑幽深,谷尽头的最高峰磨盘山海拔1066米。
这里的水美,山谷中泉水处处,流水潺潺,有的形成小溪,鱼翔浅低,情趣盎然。有的潜流石底,断而不见销声匿迹。山腰瀑布飞天,山下湖光粼粼,如“羊尾湖”瀑布直泄而下,白如羊尾。“通天池”是沟里最深的水潭,朔流而上,数十丈落差的险峻山谷,山水翻腾而下形成一连串的叠水,形成九个天然石潭,两侧石壁如削,雨季来临,山水喧嚣而下,蔚为壮观。60年代沟口又修一山口水库,群山环抱着一池清水,碧波荡漾,可谓山清水秀,别有洞天。
这里的山秀,石壁相错,群峰列峙,千姿百态。“千吨石”,悬浮凌空重若万钧,“夫子石”,活像一位老人持仗远望群山;“佛崖”犹如一尊巨佛,合手静坐于群峰之中;“教子峰”,高山之巅,母亲谆谆教导,孩子恭耳敬听;“烈女峰”,是一处80多米高、陡峭如削的扇面形悬崖绝壁,站在其下,仰望顶峰,使人有头晕目眩之感。据说有一个叫领弟的姑娘,为了纯真。自由的爱情,在这里跳崖身亡。“天桥石洞”,一巨石凌空飞架两岩石之间,其下形如城门,跨宽达十多米。穿过石洞,仰望天桥,又像是巨大的象鼻子,故又称之为“象鼻山。这里,山风穿洞而来,洞下流水潺潺,四周林密树茂,百花盛开让人流连忘返,百看不厌。
这里还有奇特的山洞,如“雾云洞”,每当雨前,其中会漂出一团团云雾,如青龙喷云吐雾,甚是神奇。亮阴洞在雾云洞南侧山峰,海拔850米,洞口有古寺庙遗迹,洞宽17米,深30米,高7米,最低处则只有1米,洞顶倒悬的钟乳石,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有的像俯冲的苍鹰,有的像伸开的手臂,有的像巨蛇猛兽张着大口。“无底洞“深不可测,一石投下,竟不能听到回音。虎峪在大宫门以西约十里,十三陵区的西山口内。
山美、水美、洞奇,景物充满着原始的色调。
谁说江南不胜收,古北风韵令神愁。
漠北疾风劲萧瑟,春来盎然不胜秋。
龙驹凤辇伴龙虎,犹闻居庸杀声稠。
千古雄关今犹在,遥指沧溟酹悠悠。
“神岭千峰”翠萦回
从南口镇向南,有一片一望无际的山峦,这就是明代隆庆年间千峰山是太行山余脉的尽头,山尽处,很多千奇百怪的石峰,在地上。因峰多,故称“千峰”。
千峰的东边有一巨石,叠立数丈,远望像一个巨人,伏在地上,侧看又像一只雄鸡独立引颈长鸣。这座峰,当地人叫黑山头,也叫神岭峰。秦汉以来,黑山头是通往长城内外的要道。自京师通过温泉、贯市,直至南口进入居庸关、关沟,去往塞外。
神岭峰一公里处有一个很大的村庄,名贯市,这个村庄和“神岭千峰”密切相连。从北京历史地图上查考,北魏孝昌元年,图上仅标有观石山,尚无村落。时隔九十二年后的隋朝大业十五年,地图上标有观石村,这时有了村落,是以观石定的村名。又过了三百零九年的辽太平六年,在这条通道上,开始有了集市,故由观石村更为观市。到了金大安元年,金章宗常到此山游玩,并常住在这里,在山涯上镌刻“驻跸”二大字,故又称为“驻跸山”。金章宗到此游玩时,总要把他欲饮的酪浆,先用金樽洒于石壁之上,敬祀上天,年深日久,石壁染成白色,故到了元代延佑三年,又改称为“灌石”。当地人则把白色的石壁称之为“寒崖”。
从明代开始,这里不仅有集市,而且有了钱市。过去古钱以贯计数,故于万历二十一年,村名改为“贯市”。据一些老人讲,过去贯市村有钱庄、镖局,一直存在到清末。
“神岭千峰”面积很大,《昌平山水记》载:其山长而北袤二十里,石皆立壁,高可十余丈,其顶皆白。山之南,有栖云啸台,高二丈许,正北有石梯可上。金章宗建亭于此。台北岩下,有石床、石釜、和下棋的石棋盘,棋盘设置精巧,棋子于沟槽内,可移而不可取。这些古迹已不复存在。《天府广记》说:金章宗游此,镌“驻跸”二字,上有台,章宗亲题:“栖云啸台”四字。原台西有十八盘寺、挂而庵、妙峰庵(俗称旮旯庵)等古庙,寺南有仙人坨,坨下有仙人洗澡的池子。
驻跸山北侧,有一石隙,宽约一米,东壁凹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鼓音;西壁凸出,敲击之能发出锣音。
千峰的奇异景观与重要的防御地位,不仅受到帝王的青睐,许多文人墨客也来此游览。石隙的东南侧,一块卧石上,有明代万历年间石刻楷书“神岭千峰”四个大字,字径二尺许。旁边有清代道光年间,刻的小字,年代久远,字迹已模糊不清。在另一块巨石之上,有民国年间镌刻的楷书“灵秀独钟”四个大字。字距地表五米以上。据说此字是直鲁联军司令潘鸿钧所书,民国十五年,直鲁联军和奉军联合打国民党,六月二十八日在白羊城打一仗,七月初二在南口打一仗,石上的字是在战争间歇时镌刻的。
神岭峰的西北,是一片漫无边际的卵石沙滩,远处观去,一种沧桑之感。传说这是宋代古战场-金沙滩,由此联想扬家父子,忠心报国,遭奸臣所害,血溅沙场的壮烈情怀。当地也有很多关于杨家将的传说故事。这片沙滩是百年山洪冲击而成,寸草不生。据测定,百米以上都是沙石,百米以下有丰富的水资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刨坑填土,种植果树十七万多株,面积达三万余亩;外围种植了防护林带,一片绿色,硕果累累,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一幢幢楼房掩映其间,大有改天换地之感。
千峰万壑落幽燕,古道金沙域待荒。
灵秀独钟千峰岭,遥遥犹史梦太行。
不见驻跸归来路,逶迤陵院忆金怨。
欲使成祖驾龙驹,犹闻漠北泛狼烟。
寻访“石洞仙踪”
昌平城北环路与东环路交界处,有一条向北的柏油路,过中山口(老百姓称之为钱粮口),进口迎面的蒋山南坡上,有个神仙洞,这就是明代崔学履赋诗命名的“石洞仙踪”。
诗曰:
四壁嶙峋似堰红,共鹜此地即方蓬。
恍攀瑶岛三山近,似涉银河万界通。
灵窍天高星可摘,幽扉地辟胜难穷。
帝京咫尺寻游地,好采金光逐阆风。
“神仙洞”又称仙人洞,山下村庄以其命名。何时发现,何时得名,不得而知。但《长安客话》对其形状做了描述,如曰:“洞在红门内东山腰。去牌楼三里,蹑蹬而上,洞口仅容一人,偻而入,内若大厦,上有窟径尺,日色下烛,石乳垂瑶,不可名状。西壁一门,高四五尺,阔二三尺,皆石槎而成,进门有大石钟,倒悬其上,门之内深黑,则人不敢入矣。”
据当地老人讲:洞内有三间屋大空间,高两丈,上有一石钟如蜂窝,悬于顶上,用石击之,声音清脆回音浓重。洞顶有天井。从主洞庭往西而南的石罅夹道后有一小单间,约一间屋大,方砖漫地。洞顶上面,有三间古庙,供奉着五位木质雕像。仙人洞村民逢年过节、祈雨消灾都来此烧香上供,求神保佑降给吉祥。每逢九九重阳节,附近的村民结伴前来登山,像赶庙会一样,说是登上最高处,求得神灵保佑,一年中万事如意。
原来仙人洞附近的环境很优美,洞顶之上古树葱郁,花草遍地,洞前有从十三陵流来的溪水,山前植满各种果树,被崔学履赞誉为:“山前流出桃花水,谁识仙家玉洞春。”据当地人说:洞中原来挂满了晶莹透亮的钟乳石,是经上万年的地质演化而来,色如白雪,有如石笋,有如仙女下凡,有如繁花万朵,有如禽兽争鸣,有如剑锋刀光;千姿百态,十分美丽。五十年代,村中的副业组,将其凿下做了石米用以挣钱,这些景观遭受了严重破坏,洞中的庙宇以及神像也遭受了同样的厄运。
如今的仙人洞,石条砌成的洞门,依然存在,石门额上刻有“神仙洞”三个大字,门两边有完好的石刻对联,上联是:“蜿蜒龙脊山吞月”,下联是:“磊珂云根洞有天”。洞口的两棵古槐,长势旺盛,洞顶由于遭到破坏,已坍塌,四壁的石花已无踪迹,到处裸露着青色的石灰岩。目前虽有人出资恢复洞内原貌,但原始的美景已不复存在,因资金等原因,目前修复半途又搁置那里。唯有那石刻的楹联,散发着浓浓古韵。
昔日洞天今日天,万年神韵不复玄。
神仙不古西迁去,留作故居妄青钱。
北望波漾锁龙虎,坡头桃李正芬芳。
人心不古总怀古,留作洞楹邀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