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EMBA这个课程就是将一些带“总”字头衔的企业领导人物聚在一起,建立一个高层次的“老板圈”。在这样一个圈子里,看重的是人脉关系。
MBA关心的是“谁是我的老师”,EMBA关心的是“谁是我的同学”。早几年曾经有一所国内著名的商学院招生广告赫然标出一些国内企业界风云人物的名字,其中一些名字在中国富豪榜上排名前20位,广告词极具诱惑力:在这里,你可以叫他们同学。虽然现在的商学院招生不会将如此人脉关系展现在明显之处,但是很多EMBA学生都心知肚明的将发展同学关系作为一个主要的目的。
当然,虽然在职进修有这么多的好处,但是也会有一些规则在里面必须遵守。比如我们看下面长江商学院的“军规”,这些准则代表了国内EMBA班的东方智慧:
NO1.永远记住,这不是你在上大学也不是你在公司。这就要求你既不要像大学一样和人比成绩,也不要像你在单位里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否则别人会以为你傻冒或有病。
NO2.即使你是亿万富翁也不要炫耀财富。因为这地方习惯卑视有钱人。如果你实在忍不住,多捐班费,这样既赢得了敬仰又表现了自己,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NO3.即使你并不富有也不要自卑。除非你连思想也没有,再说金钱也不是个东西。
NO4.假设你学识非常有限,要记住保持沉默。因为你越是深沉,别人越以为你高深。
NO5.不要“忙”字不离口。说文解字,“忙”是代表心亡。说忙,这会给人两个感觉,一个是你在故做重要,一个是你不会管理,因为对于地球来说有你和没有你都一样。
NO6.不要试图和你的同学做交易。因为如果交易没做成,对以后的负面影响会很大。
NO7.不要试图跳槽到你同学那里,因为到头来既做不成同事也做不好同学。即便能凑合下来,你总会感到郁闷。
NO8.不要轻易为了表现自己和别人争斗,因为你只能痛快一时而之后会长时间和你的对手陷入囚徒困境。
NO9.不要试图以完美示人,因为在这个群体里永远达不到“纳什均衡”。
NO10.吃别人两次要记住回请别人一次,这是铁律。如果既不吃请也不请人就更愚蠢。
NO11.你可以不说话,但说出来的话既不要夸大也不要虚假,至少不能夸大到卫星上天、虚假到无中生有。因为EMBA中没有一个傻瓜,他们很容易判断真假,然后对你敬而远之。
NO12.不要说你和某某省长某某局长吃过饭,因为即便是真的,别人也会认为你不成熟。
NO13.即便你很世故,也要装出一点童心来,尤其在做集体游戏的时候。
NO14.记住,多点赞美少点批评,这是企业领袖必备的素质。
NO15.在此平台,要多讲奉献少讲回报,永远记住别人对你的好,忘记你对别人的好,才是常青树。
学业上的老师也会是你一生的心灵导师
好老师不仅能在校园里传授给你知识,当你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他照样是你的好老师,经常能给你以启迪和帮助。这种帮助包含了各个层面,有知识上的、思想上的,更重要的还有工作、事业上的帮助。无论何时,和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你都会受益匪浅。
大学的老师,是我们终生的财富。为什么这样说?大学里,我们都选择了专业,虽说并不是每个人毕业后都会从事所学的专业,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不会偏离专业太远,毕竟大学四年的积淀是一块很有用的垫脚石,有了它,会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0)我梦见和别人交谈时出丑的窘样。 (4)
而大学里的老师,其研究的领域就是与我们日后选择的行业有关,所谓“产、学、研”相结合,就是说,任何学科的研究与实践都是不可分割的。理论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通过对实践的总结才能够升华成理论,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所以,大学里的老师不仅把我们领进了门,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为日后我们的工作导航,会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的理论指导甚至一些难得的机会。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教我们专业课的老师,姓王。那个时候,就听师兄们说这个王老师很严厉,过他的课挺难的,而且他很“冷漠”,被学生们称为系里的“四大名捕”之一(“名捕”指的是考试时逮学生,“故意”不让学生过)。一开始时有了这个印象,我对王老师也就没有多大的好感。我大学时的成绩是属于那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我的课虽然不是每门都那么优秀,但是至少都能及格的。因此,也就少了与王老师“交锋”的机会。自然地,我也没有入王老师“法眼”。可以说,大学时期,我们俩互不熟悉。至少,我知道有一个王老师,但是王老师可能那时对一个叫“林少波”的学生并无多大深刻印象。
巧合的是,因为我的毕业论文导师朱老师与王老师关系很好,他们俩是系里专业课的两大权威与支柱,有时自然地在一起聊天。大四快毕业的时候,朱老师无意中与王老师聊起我,还特别介绍了一下。于是,在论文答辩会上,我和作为专家组组长的王老师有了一次简单的交流。当时我们也留了彼此的电话号码。
2007年3月的一个夜晚,王老师给我电话,我有点诧异。
原来,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一个叫《高考导航》的节目,介绍全国一些高校的特色专业,4月份准备做我们母校的,而且就是我当时所学的那个专业。王老师作为学校的“优秀教师”代表已经上了访谈,因为节目需要再采访一下“优秀毕业生”代表,王老师当时就想到我和另一个师弟了。于是,我也有了上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经历。尽管专访做了有差不多半小时,但是最后节目播出时就只有十几分钟,我却觉得还是很有意义,至少我以自己的努力与诚意为母校做了一次宣传。
后来,与王老师接触的机会多了起来。好几次,他邀请我回母校给师弟、师妹做讲座,告诉他们怎么做职业规划、怎么让大学生活过得更科学更有意义。好几次,他把我推荐到别的学校还有一些培训班上讲课,由此我对外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
当然,像我与王老师这样的重逢是偶然的,并非每个人在毕业后都会和老师再次重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我们毕业后走向何处,在大学时与志同道合的老师成为朋友,并且与其保持联系,这份情谊无论何时都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比如在每年的教师节,我总记得给我的老师打打电话、发发短信;每年中秋节,我总是记得给我的老师邮寄或快递去月饼;我有新作品出来了,也总记得给老师捎一本。因为我认为,即使我们在学业上不会再有那么多的交集,但在生活上、思想上,总会有所碰撞,学业上的老师可以成为我们一生难得的心灵导师。
正所谓“良师益友”,我想表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大学生活就像是一个微型社会,不仅因为这里你可以遇到来自各地的同学、老师,而且因为大学生活充满了变数。今天的同学,也许在大学四年之后,各奔东西,你们可能一生都再难相见。同样,你觉得今后不会再有交集的老师,也许在某年某月的某天,你们可能会以另外一种角色和身份重逢。
找一个投缘的职场前辈做你的良师益友
在工作上遇到困惑时,我们需要有人点醒,需要有人帮忙来引领我们走出精神的泥沼,驱散蒙蔽心灵的云雾,而这些有时正是从职场前辈那里得来。
向前辈请教,向某一方面比你优秀的人请教,可以帮助你顺利成长。初进公司的新员工,最好在公司里找一个和你投缘的前辈。一个适合你的前辈不仅会在工作上帮助你,而且在生活上也会给你指导。
前一段时间,公司刚刚招聘了一个大学毕业生,看着这位职场新人那双充满希望的眼睛和那种充满朝气的状态,我不禁想起了当年刚刚工作的自己,颇有感慨。
那个时候,我也是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带着伟大的理想和抱负,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但是,我上班一周后,发现自己全然没以前的那份对工作的憧憬和热情,取而代之的反而是忐忑不安和自卑。这是一家从事文化创意的公司,虽然我大学里学的是文科专业,但是毕业后真正一接触,还是无法快速进入状态。我那时特别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别人教。而我又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总不好意思多问其他同事,那种尴尬到现在仍是难以言表。
幸好,我有一个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同事,她名字叫水秀。水秀人很好,为人很热心,待人很亲切,因此,每当我遇到问题总喜欢去问她,我们俩很投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要帮一个国外的客户打字,他的英文写得龙飞凤舞,因为每个人的英文连笔都是不一样的,好多我都看不懂,可是我又不好意思老问别人,问多了,别人难免会说:“你怎么这么笨啊,是不是英语不行啊!”这个时候,水秀作为一个老员工,帮了我很大的忙。在工作中,特别是我刚进入公司的前几个月,我一有不懂的就总请教水秀,而水秀也总是能多说几句,有问必答。
可以说,我是非常幸运的,我遇到水秀,她对我初入职场的成长起到了“贵人指路”的作用。作为一个职场前辈,她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让我克服了作为一个职场新人的陌生心理。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当然不只是水秀带着我成长,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人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我深刻地体会到:在职场中,能有贵人指点很重要。这个贵人可能不是某方面的专家,但是在某一特定时刻、特定主题下,不经意的一点拨,却能对我们帮助很大,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比如,同样是在我当年工作的那家公司,除了像水秀这样的老员工帮我,我的上司也在工作中给了我一些颇有禅语味道的“提示”,让我成长得更快、更好。
不管是同事还是上司,都是我们的职场前辈,要留意他们给我们的“提示”与“提醒”,因为这些“提示”与“提醒”有可能成为“提携”与“提拔”。
可以说,找个投缘的前辈,能使你很快完成角色的转变,让你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从而为你日后的职场发展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找个投缘的前辈对你有以下帮助:
首先,他能加速你角色的转变。在前辈的指导下,你能快速地了解到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相关人际技能和管理技能,从而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快速融入企业中。
其次,能促进你与公司企业文化的融合。通过指导的带教,你能更好地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并从前辈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感受公司的企业文化,从而促进你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同时也缩短了你融入公司企业文化的时间。
再次,使你的技术纯熟期缩短。大部分的新员工都是刚从校园中走出来的,理论掌握得不错,技术上除了实习和兼职等时有接触过,其他的基本都是空白。而那些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尽管以前对技术不陌生,但毕竟到新的环境,也需要有个衔接的过程。有了前辈的指导,你便能迅速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快地达到职位的要求。不仅如此,你个人能力的提升还能提高公司的整体绩效。
最后,能增强你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你可以通过前辈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有更透彻的理解,能把自己培养成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使你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生命中的贵人与职场上的前辈的最高境界是人品、处世、专业能力样样都超强的人,遇到这样的人,又与你有缘,是一种荣幸。相信每个人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一定可以遇到。如果遇上了,请你一定不要忘记寻求他们的帮助。
敢于与“大人物”交往
如今,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人脉圈中必定少不了几个“大人物”,关键时刻才能得到他们的提携和帮助。但如何结交他们,并让他们对你青睐有加呢?这就需要你动一些“小心思”,对他们多一些了解,他们才能对你特别关注。
几年前,我采访过国际著名导演吴宇森。我大学时超级爱看《英雄本色》,对所谓的暴力美学简直痴迷!理所当然的,对于吴宇森这样的大导演,那个时候觉得他肯定是特别有范儿。我当时去采访前尽管做了不少功课,但是临到见面还是蛮紧张。结果现场一见,嘿,发现真正的大导演真的好和蔼!太随和了!我才明白:其实这种真正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心态与性格真的已经修炼到一定境界了。你看平时他和他夫人牛春龙女士出席各种场合的姿态,永远那么淡定,让人佩服!那次采访本来说给我的时间是半小时,结果后来大约进行了两个小时,总体来看很成功,吴宇森也对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我明白结识“大人物”的重要性,也开始注意琢磨如何让他们对你“另眼相待”。
我们知道,与人交往就要从了解他开始,与大人物交往也不例外,就像古人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首先,了解大人物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