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的是元宝、钥匙和二锅头。选择元宝说明:交朋友的目的性明确,有一定的事业企图心,有时为了实现目标会采取一些商业手段。选择钥匙说明:这样的朋友绝对值得信任,一些重大事情可以托付给他,秘密也愿意和这样的人分享,但这样的朋友不会很多。选择二锅头则说明:你有交际的需求,这样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有时可能是你朋友的朋友,偶尔的机会一起吃饭唱歌,并无深交,你们在一起是为了放松自己,休闲娱乐。另外,宝剑、乒乓球拍分别代表:重义气,对朋友肝胆相照,绝对够“哥们”,不过,有时行事会过于鲁莽,为了朋友可能会伤害到家人的利益;君子之交淡如水,交往的动机很纯洁,你跟他交往,是因为你们之间为某种共同的爱好或互相欣赏对方。
其实,这五种类型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只是根据每个人事业发展的方向不同以及成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现在,我只能舍弃刎颈之交,因为我已经成家立业,朋友固然很重要,但我不能过于鲁莽,如果稍有差错就会伤害到我家人的利益。而之所以我舍弃了君子之交,这是在与酒肉之交两相权衡之后做出的选择,同时意识到人脉对我目前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听过一个说法,与上面这个五类朋友差不多同一个意思。
“人一生有三种朋友:一辈子的、一杯子的、一被子的。”如果从正面角度,我觉得可以这样去理解这三个“子”。
一辈子:如相濡以沫的知己。不管你有一天飞黄腾达还是一直默默无闻,他永远在你身边支持你,不离不弃。
一杯子:兄弟相逢,三碗酒;兄弟论道,两杯茶。在你哭泣的时候,他总是能听你诉说;在你高兴的时候,他能陪你狂欢。
一被子:曾经在同一个被窝患难与共过的生死之交。“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一起挤在狭小的出租屋里。
我很幸运,我有一两个朋友应该是属于这三“子”都具备的,至少目前来看后两个“子”具备了,一辈子还没走完,但是我相信我们的情谊会继续下去。有位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还同校同班同宿舍的兄弟,就是属于这样的。
“当大部分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部分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日益加大,而且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地方,来到陌生的城市,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是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人都深信不疑的格言,然而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你真正的朋友?
明代名士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曾经这样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和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意思是说:在道义和学业上相互激励,对错误或过失直言相劝的朋友是畏友;平时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以心相交,关键时刻能生死与共的朋友是密友;只知道用甜言蜜语相互吹捧、吃喝玩乐的朋友是昵友;而那些平时与你称兄道弟,在你有困难时却背弃你的朋友则是贼友。
一个女人失去了丈夫,许多人前来慰问。大家来了,送上礼金,说一些安慰话,然后就走了。有一个人,是他们家多年的好友,来了,并不多言,却把这家人的鞋子——包括那女人的鞋子、孩子的鞋子全部拿出来洗擦干净。别人不解,问他,他说:“她家里既出了这么大的事,她一定会到处奔波,一定会穿鞋。可她现在这状况,根本不会有精力去顾及这些事。我把鞋帮她擦干净了,她穿起来会舒服、方便。”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感动。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承担别人的痛苦,别人也无法承担我们的痛苦。在你成功的时候为你捧上一束鲜花,是每个人都非常容易便能做到的,但是在你身陷困境时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却只有你真正的朋友。
纪伯伦曾经说过:“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这个和你一起哭的人,就是你真正的朋友。他不介意你飞得有多高,他也不要求你能带他飞,甚至他不介意你是否还在飞。但他会关注你有没有能力起飞,他会想到你在飞行的时候会不会累,他会告诫你不要让自己飞得太累。即使他什么也做不到,他仍会为你擦干净上路要穿的鞋。
在舍与得之间学会分享
懂得分享的人,他终将会跨过堵在前面的高墙,走进春意盎然的花园。因为给予,你得到的将是比原来的付出多得多的东西;因为分享,你得到的除了有很多物质回报外,还有很多无形的回报。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学会分享是美好人性的体现,也是年轻人必须学习的一种处世智慧和快乐之道。学会分享,你会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
只有主动向别人伸出手,才能抓住别人的手。如果把自己的手攥得紧紧的,当别人向我们伸出手时,我们还担心他们是想要东西而躲藏起来,那我们需要的支持又能从哪里来呢?
我们还年轻,毕业没几年,有的是精力,有的是年龄优势,和那些在职场上混了很多年的“大哥级”人物相比,我们的机会要比他们多。只有在年轻时学会分享,把帮助他人当成是一种习惯,那么,这种“给予”在某一天才会变成一种“得到”!
有一个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的几年里,通过自己的资源与关系,经常给周围的一些朋友以及母校的学弟学妹们介绍工作什么的。平时,要是有新人到他单位去上班,他都非常热心,带他们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了解企业文化,还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
然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个走了那个来了,有的离开后也一直没联系。有时,这个年轻人心里不禁有点惆怅与失落,但这种失落又不能去跟身边的人说。
(10)我梦见和别人交谈时出丑的窘样。 (3)
有一年夏天,他到外地旅游,在一家寺庙,他有缘认识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这位老和尚须眉皆白,特别有禅的味道。在聊天过程中,年轻人把自己的惆怅跟老和尚倾诉一番,他觉得反正也不是很熟,说了也没什么关系,就当吐一下苦水,发泄一下心中的伤感。
老和尚静静地听年轻人讲完,然后微微一笑,把年轻人带到一棵树下,他双手合十,毕恭毕敬地向树深深来了个三鞠躬。然后,老和尚说:“你知道我和这棵树的故事吗?这棵树是我几十年前种下的,在我失落甚至失败的日子里,全靠它替我遮阳蔽日、挡风拒雨。如今,它已经长在我心底了。其实,在你那些帮助过的人心目中,你就是这样一棵树,他们都是在你身边栖息过的鸟。他们虽然没飞回来,但你已长到他们心里了。”
年轻人听了,顿时大悟,心中惆怅也一扫而光。回去后,他还是和以前一样热心地帮助别人。
给予者永远是埋在收受者心底的一粒种子,随着岁月流逝,它不会被掩埋,而是在收受者的心底逐渐生根发芽,慢慢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种树人最大的乐趣在于:你所播下的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并带来丰收。我们正年轻,有时应该把目光放远一些,相信自己今天做下的每个善行,以后都会有相应的回报!
美国黑人杰西克?库思毕业后,来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报当记者。那时,美国的石油大王哈默已蜚声世界。有一天深夜,杰西克终于在一家大酒店门口拦住了哈默,问了他一个最敏感的话题:“为什么前一阵子阁下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减少了,而你最大的对手的石油输出量却略有增加?这似乎与阁下现在的石油大王身份不符。”
哈默不愠不火地回答道:“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关照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与大度,却能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关照,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最好的路。”
哈默走后,杰西克怅然若失地呆站街头。他以为哈默只是故弄玄虚,敷衍自己。当然,那次采访也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他一直耿耿于怀,对哈默的那番话更是迷惑不解。
十年后,他在有关哈默的报道中读到这样一段故事:哈默在成为石油大王之前,曾一度是个不幸的逃难者。有一年冬天,哈默随同伴流亡到南加州的一个小镇上。那天,冬雨霏霏,镇长门前的花圃旁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淖。于是行人就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里一片狼藉。哈默很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风冷雨,一个人站在雨中看护花圃,让行人从泥淖中穿行。这时,出去了半天的镇长笑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铺在了泥淖里。结果,再也没人从花圃里穿过了。最后,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你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有什么不好?”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报道后,感触很深。因为我经常去给人讲课做培训,每次在讲之前,我都特别精心地准备了一个讲义,在讲的过程中都毫无保留地把我的经验与教训乃至可复制的技巧都教给学员。我每次都会说:“我希望能让大家产生‘共鸣’,也希望与大家‘共享’。”
周围有些人常常敝帚自珍,吝于与人分享经验,深恐别人知道自己的好方法后会超越自己,这些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了。这是一种陈旧的思维,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曾经有好心人跟我说:“你别那么无私,有些东西还是要留着点。”我就笑着说:“我不怕,如果他们有心,你一句话他们就能懂,要是他们不用心,你就是手把手地教也没有用的。东西在我的大脑里,谁也拿不走。”
在职进修:修到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人脉
对于在商场奋战多年的人士而言,在人生的特定时刻会想出来再读书,以对人生经验进行梳理,对未来进行再规划,除此以外,还希望能建立一个同学圈。在职进修班里,多数人都是各个行业的精英,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而他们也多会很无私地给予你一些帮助。
2009年5月,赵本山正式就读长江商学院第四期CEO班,并在香港完成了长江商学院第四期CEO班的首轮课程。之后的日子,“赵本山当选班长”、“每年学费52万”、“赵本山邀众校友沈阳聚会”等等消息报道不绝于耳。伴随着大量媒体报道,众人对赵本山这位民间二人转表演艺术家的印象亦迅速定格为职业领导者,很多人在赞叹这位“小品王”的商业奇才时,不免对于此次新闻触发事件的由头——商学院萌发了探究的兴趣。
从总裁培训班到EDP(高级经理人发展课程),从MBA到EMBA(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从短期培训到终身学习,从学历培训到职业培训,映入眼帘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名目繁多的培训。学费动辄上万,甚至几十万,每月短短两三天的学习时间,让期望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企业家们在短时间内用高消费神奇般的给自己镀了一层炫目的金。
2011年,作为中国EMBA网主办的“第二届中国EMBA生态年度盘点活动”评委之一,使我对EMBA有了一个更直接和全面的了解。
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的英文缩写,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管理学院首办。1995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率先在中国开办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简称EMBA)项目,1999年,北大作为国内高校率先推出EMBA项目。2002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中国30所大学正式推出了EMBA课程。同年,李嘉诚创办长江商学院。但与60年前在西方开始的EMBA培养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不同,国内EMBA课程主要面对企业的最高决策层。
为学习?为转变?为企业更大规模化?为企业走向国际化?
为树立品牌高品质?为标榜学识?为与同行们更好的切磋“商技”?
为与同居塔尖者共谋大业、报团取暖?为拓展高层人脉?为搭建社交新平台?
……
如此不等需求,国内EMBA教育自诞生之日便注定了与国外商学院EMBA教育的不同。这里除了专业,更多了几分东方特色。总体来说,这种在职进修,主要就是学习知识,比如硬技能的培养,包括课程学习,即商业管理知识和商业逻辑系统化过程,还有跟未来职业相关知识技能的积累,无论咨询、投资还是营销,都有特定的知识框架和技能要求。那么,如何量化呢?课程学习结果由考试分数衡量,行业知识也可以量化,比如练了多少个案例、写了多少份研究报告等。
但是,真正关键的,还是到这里积累人脉。对内来说,最核心人脉是同班同学,其次是校友,在这个圈子里要树形象,攒人品,讲奉献;对外与目标行业资深人士建立联系,为求职准备,积累人脉重质量而非数量。在这种场合与其满场换名片不如与3~5人深入交流。
于是,很多人将就读EMBA当成了一种投资。对于这些花高价就读EMBA的学生来言,通过学习,如果能让公司企业多做成一笔生意,少一次失误,这笔学费也就挣回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读EMBA确实可以称为是一种“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