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4600000009

第9章 失去左脑会怎样(7)

到了那儿,我发现那个病人躺在床边的地板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自己的一条腿。他的表情既愤怒又警戒,既窘迫又滑稽--当然更多的是尴尬,还略带一点儿惊慌失措。我问他是否要回到床上去,他一脸烦躁地摇摇头。于是,我蹲在他旁边,顺手捡起地上的病历。病人自己说,是他那天早上过来作检查的病历。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神经病专家却诊断说他有一条“懒惰”的左腿--他们当时就是用的这个字眼--所以觉得他应该住院。他一整天都感觉非常好,傍晚睡得也不错,醒来的时候也觉得很好。据他说,直到在床上动了一下,他才发现,不知道“谁的”腿放在了他的床上--一条切断的人腿,好恐怖啊!

刚开始,他惊呆了,既惊愕又恶心--他从未经历过,也从未想到过这类荒唐事。他小心翼翼地碰碰那条腿,随即发现,除了有点“特别”,还有点凉以外,这条腿做得真是太逼真了。他转念一想,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这肯定是个玩笑!一个诡异、缺德,但又绝无仅有的玩笑!那天恰好是新年夜,每个人都在忙着庆祝节日。有一半的员工都喝醉了,空气中弥漫着欢声笑语,到处都是一派狂欢的景象。他想,一定是在他熟睡的时候,一个喜欢恐怖和恶作剧的护士从解剖室偷来了一条腿,悄悄塞在他的床单下面,打算和他开个玩笑。想到这里,他就安心了;再转念一想,玩笑归玩笑,这样做又实在是有点玩过火了。他一边想着,一边要把这鬼东西扔出床外。但是--这时候他停止了自言自语,身体突然开始颤抖,脸色变得苍白起来--当他把那条“假腿”扔出床外的时候,他也被扔出去了--这条腿竟然连在他的身上。

“你看看它!”他表情激动地大喊大叫,“你遇上过这样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东西吗?我觉得肢体是没有生命的,但是这个东西也太不可思议了,也不知怎么的--真是吓人啊--这东西老缠着我不放啊!”他用双手紧紧抓住那条腿,使出吃奶的力气,想把那条腿从身体上撕下来。见没有成功,他就愤怒地捶打着那条左腿。

“放松!”我说,“安静!放松点儿!我才不会像你这样打那条腿。”

“为什么不呢?”他看着我,表情急躁而冲动。

“因为那是你的腿啊!”我回答,“你怎么会不知道那是你的腿呢?”

他直直地盯着我,眼神里满是茫然、怀疑以及恐惧。“哎呀!医生!”他说,“你当我是傻瓜呀!你和那些护士串通好了呀!你可不能和病人开这样的玩笑啊!”

“我没和你开玩笑。”我说,“那就是你自己的腿啊!”

他看到我一脸严肃地回答他,随即陷入了恐惧之中。“你说这是我的腿,医生?你不会是想说,一个人总该认得出自己的腿吧!”

“完全正确。”我说,“我们都应该认识自己的腿。我不能想象,还有不认识自己的腿的人!或许,是你一直在耍我们?”

“我以上帝的名义发誓,我没有……一个人肯定知道自己的身体,知道哪个是自己的,哪个不是自己的--但是这条腿,这东西它……”由于厌恶,他再一次颤抖,“感觉不对劲,感觉是假的,它看起来不像是我身上的一部分。”

“那它像什么呢?”我迷惑地问他。现在,我和他一样茫然了。

“它像什么呢?”他慢慢地重复我的话,“我来告诉你它像什么,它什么都不像,我怎么会有这个东西呢?我不清楚这个东西该属于哪里……”他的声音越来越弱,一脸的惶恐和震惊。

“听我说,”我告诉他,“我觉得你的状况不太好,请允许我们把你送到床上去。但是,我想问你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这个--这条腿--不是你的左腿(在我们的谈话中,他曾一度说那条腿是仿制品,并对某人挖空心思制造一个如此逼真的东西感到不可思议),那你的左腿去哪儿了?”

于是,他的脸色再一次变得苍白--苍白到让我觉得他马上要晕倒。“我不知道。”他说,“我一点儿头绪都没有。它不见了,它消失了,找不到了……”

这篇故事发表以后,我收到著名神经病学家克雷默医生寄来的一封信,信中写道:

我曾被邀请去心脏科病房探望一位病因不明的病人,他患有心房纤维性颤动的疾病,导致左侧偏瘫的心脏栓塞已经被切除。我被邀请去看他的主要原因是,他晚上不停地从病床上摔下来,而心脏病专家又找不到病因。

我问他晚上发生过什么事,他很坦白地说,夜里一觉醒来总是在床上发现一条冰冷的、毛茸茸的、死人的腿,这一点他怎么也想不通,怎么也接受不了。于是,他就用他健康的胳膊和腿把它推到床外。当然,这么一来,身体也就???着掉下去了。

这个病人可以说是完全丧失半身肢体知觉的典型病例。但是,有趣的是,我没有办法让他告诉我,他那一条腿是否还在床上,因为,病人脑子里面只有那条让人毛骨悚然的“怪”腿。

六十岁才开始使用的双手

玛德琳于1980年住进了纽约附近的圣班尼迪克医院。她当时六十岁,双目先天性失明,大脑瘫痪。她一生都待在家里由家人照料。她还患有手足徐动症,双手不自觉地痉挛。看到病历上写的有关她的状况,我原以为她不仅反应迟钝而且大脑退化。但她根本不是这样,恰恰相反,她讲话流畅,而且口才颇佳(很幸运,她说话基本不受痉挛的影响),处处表现出饱满的精神状态,既聪明又有修养。

“您读了很多的书吧?”我说,“您在家肯定经常使用点字法。”

“不,我没有。”她说,“我看过的书不是有声读物,就是别人念给我听的。我不会使用点字法,一个单词都不会。我的手什么都做不了,它们基本上不听使唤。”

她举起那双令人哭笑不得的手说:“两团没有用的东西,我都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我大吃一惊。通常情况下大脑性麻痹症不会影响到双手,至少双手不会完全失去作用--它们可能会抽搐、虚弱或者变形,但是多少还有点用处(不会像腿那样完全瘫痪,该病被称作李特尔氏病或者大脑痉挛性双瘫)。

玛德琳小姐的手患有徐动症,会轻轻地痉挛,但当我快速诊断后,发现她的手感觉能力完好无损:她能够马上分辨出轻触、疼痛、温度以及手指的非主动性动作。像这类基本的感觉功能并未受损,但是认知功能丧失殆尽。我把各种各样的东西放在她手里,其中包括我的一只手,但是她什么都分辨不出来。她没有识别的功能,也从不伸手去触摸某样物品。她的手不会主动地“整合”运动,它们只是两块面团,毫无生气而且无法发挥作用。

这一点太奇怪了。应该怎么解释呢?整体感觉并没有缺失,看起来有潜力成为一双正常的手,但情况并非如此。她的双手什么都做不了,会不会因为她从没使用过它们呢?有没有可能,玛德琳在出生之后就被“保护”、“束缚”起来,而不是像一般的婴儿那样,出生几个月就开始练习使用双手?会不会一直有人跟随她,把所有的事情都为她办妥,导致了她的双手根本没有锻炼出任何能力?也许事情果真如此。看似很牵强,但这是我能想出来的唯一解释了。现在,她还可不可以在六十岁的时候掌握本该在出生时就学到的本领呢?

两手就像两块面团

这样的事有先例吗?是否曾有文献记载?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到类似的病例,在里昂特夫和扎波罗热的著作《修复手部功能》中曾有描述,只是病源完全不同:大约两百名士兵受了重伤,手术后,患上了手部“失能症”,他们对受伤的手感到“陌生”,认为它“死了”、“残废了”、“僵硬了”,但是基本的神经和感觉器官完好无损。作者还提到,通过直觉或感知来使用手的“知觉系统”,可能会在受伤或手术之后与身体“分离”,短则几个星期长则几个月,手都无法使用。玛德琳的病况虽然和他们的相同,都是感觉“废了”、“死了”、“截断了”,但是玛德琳的病却持续了一生。她不仅需要恢复,而且需要第一次开发那双手,去学会使用它们、拥有它们。这不仅仅是恢复已经分离的“知觉系统”,更要建立一个从未有过的体系。她能做到吗?

里昂特夫和扎波罗热提到,士兵受伤之前拥有完好的双手,他们要做的就是在重创之后回忆起曾经“忘记”、“分离”、“钝化”的能力。相比之下,玛德琳没有任何相关的记忆,因为她从未使用过手,也感觉不到手和胳膊的存在。她从没有自己吃过饭,从来都是让别人喂着吃。六十年来,她都过着“没有手”的日子。

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一个双手感觉能力完好的人,却无力整合这些感觉,从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凭着她那两只“没有用的”手,她无法表达“我认为、我知道、我想、我要做”之类的意愿。不过我们总得想办法,让她尽量使用她的手,让它们活起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达到整合的目的,如罗伊·坎贝尔说过的:“整合产生于行动中。”

玛德琳对此非常同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又很担忧、绝望。“我怎么能够用双手做事呢?”她问,“它们就是两块面团。”

歌德说:“万事始于行动。”当我们面临道德考验和生存困境的时候,这话可能没错;但是人的动作和认知却不是源自于此。不过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第一个步伐(或第一个单词,就像海伦·凯勒说出“水滴”一样)、第一个动作、第一次感觉、第一次冲动--总的来说,都是出人意料的,以前从未出现过、从未体验过的。“万事始于行动”,不是具体的动作,也不是本能的反应,仅仅是一种冲动。冲动比动作和本能更加明显,更加神秘。我们不能和玛德琳说“去做吧!”但我们期望她能够“冲动”一下,我们可以期盼,可以引诱,可以激起她的“冲动”。

我想起了找奶吃的婴儿,或许玛德琳与婴儿之间有某种相似性。“给玛德琳留下食物,装做偶然,把食物放得稍远一点儿。”我私下里告诉护士,“不要饿着她,也不要戏弄她,但要把食物装起来,不要像以前那样体贴地喂她。”有一天,预料中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由于急切、烦躁,她不再安静耐心地等着喂饭,而是伸出胳膊摸索着,找到一个多纳圈,把它放进嘴里。六十年了,这是她第一次使用手,第一次做手上的动作,这标志了她的新生,标志着她成为一个“有行动的个体”(谢林顿的术语,指人要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也标志着她第一次认识自己的双手,标志着她作为一个“有感觉的个体”,获得了新的生命。海伦·凯勒第一次认识、第一次说出的事物是水,玛德琳第一次感觉和认识的是多纳圈。

做出第一个动作,获得第一次体验之后,她的进步就更加神速了。就像伸手去探索、发现多纳圈一样,现在,她带着新的渴望,伸手去探索和触摸整个世界。先从吃的开始,从食物到器皿,再到工具,每天都触摸和探索不同的东西。她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靠着迂回曲折的方式,半猜半想得到的。自从生下来就看不见东西,而且“没有手”,所以她脑袋里缺少最简单的想象。要不是她聪明过人又见多识广,能够通过和他人对话来交流和传达信息,估计玛德琳现在还会像婴儿那样无助。

多纳圈就是一个圆的面包,中间有一个洞;叉子就是一个扁平细长的东西,上面有很多锋利的尖叉。这些初步分析为直观感受敞开了大门,由此她能够很快认识事物的特征和样貌,从而识别各种东西,就好像能够立即认出亲密的老朋友那样。一旦有了整体的感觉就能够认出东西,这让她的生活充满乐趣,她感到自己发现了一个神奇而富有魅力的世界。

盲人雕塑家

即使是最普通的东西都能让她兴奋,而这种兴奋又刺激了她复制这些东西的欲望。她托人找来黏土,开始塑造模型:她雕塑的第一个模型是一个鞋拔。即使是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它也充满幽默感,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线条流畅,富有质感,雕刻朴实,让人想起亨利·摩尔早期的作品。

过了一段日子,大约在她认识第一件东西之后的一个月,她的注意力和兴趣就从实物转移到人体上来。实物能够被天才美化,但它带来的兴趣和可表达性毕竟有限。现在,她需要探索人的脸庞和身体,以及它们的静止与运动。被玛德琳“感受”是一种很不寻常的经历。她的手,不久前还毫无生机、软若面团,如今似乎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活力和敏锐的感觉。她不仅比任何人都要认真仔细地去抚摸,去观察,还像一位天生(新生)的艺术家般,带着品味与静静欣赏的味道,充满了想象与美的感受。那种触摸,让人觉得不单是个瞎眼妇人的摸索,且是一位盲人艺术家的探索;那是一颗有思想、有创意的心灵,正对这个世界所存的感官与精神领域开启。那些探触是那样急切地想重新表达、重新呈现外在的事实。

她开始雕塑头部和身体,不到一年就成了圣班尼迪克的盲人雕塑家,在当地小有名气。她的雕塑尺寸通常是实际大小的一半或者四分之三,构造简单,但特征明显,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

无论是对我还是对她,抑或是对我们大家,这都是一件激动人心而又离奇的事情。谁会想到,有人生下来就拥有基本的感知能力,但是一直没有使用,直到六十岁才真正得到它?通过它,人们看到种种美好的可能,即人可以活到老学到老,残疾人也不例外。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先天失明、活动不便、离群索居,一辈子受到过度保护的女人竟然潜藏着如此惊人的艺术天赋(别人没有料到,她自己更没有料到);而且在蛰伏了六十多年后,能够被奇迹般地发掘出来,创作出如此美丽的作品?

玛德琳的病症不是独一无二的。不到一年,我就遇上了另一个这样的病人西蒙,他也患有大脑性麻痹和严重的视力损伤。西蒙先生的手有正常的力量和感觉,但是他很少使用自己的双手,无论是处理事情、研究东西还是认识事物,他都显得非常笨拙。我们受到玛德琳的启发,怀疑他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发展性失认症”,所以尝试着用同样的方法为他治疗。我们很快发现,玛德琳能够做到的事情西蒙也能做到。不到一年,他的手在各方面都变得非常灵巧了。他还对简单的木工手艺很感兴趣。很多木块和夹板通过他的刨削和组装,就能成为简单的玩具。和玛德琳不一样,他不是天生的艺术家,没有雕刻塑像的冲动;但和她相似的是,西蒙将近半个世纪都没怎么用过手,如今,每件用手做的事情都让他乐在其中。

和充满热情、天生睿智的玛德琳一样,西蒙虽然有点儿反应迟钝,但总是和蔼可亲。如果说玛德琳是海伦·凯勒式的人物,但海伦这样的人,百万人里面才能找到一个,但头脑简单的西蒙并非如此。不过基本的能力,比如制作手工艺品,两个人都很出色。通过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智商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唯一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多使用手。

同类推荐
  • 毕业式

    毕业式

    《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书系:毕业式》作者地方大学毕业入伍的经历,影响到她的作品呈现出两类主要的主题:一类是反映部队生活的题材,展现了新的历史环境下,社会生活在部队的折射,以及新一代的军人他们的生活情感,还有一类题材是写农村少女,这类题材在作者笔下都有着淡淡的但又挥之不去的酸涩滋味。
  • 风筝下的少年

    风筝下的少年

    日本人攻占了南京,在南京展开大屠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日本人抓民夫来打捞尸体并让捞尸队制作一批风筝,上面画满了菊花与利剑,象征着日本征服中国和世界的野心……“败菊残花,断剑钝刃”的风筝之下,只有顺风一个人活下来。
  • 幕阜山人的世界

    幕阜山人的世界

    公元1927年秋,在中国南方湘、鄂、赣边境的莽莽大山中,爆发了一场被后来的史学家们称之为“秋收起义”的著名战争。这场史诗般悲壮的战争产生了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成就了一代人民英雄,成就了共和国元帅将军……这是一部描写秋收起义的小说,作者用抒情、考证的笔法再现了1927年秋收起义军在赣西北的幕阜山中酝酿、筹备起义的场景。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令人心旷神怡,不由得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幕阜山是世上最美的风景区!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虽为虚构,但无一字无来处,足见作者对晚清和民初史料研究的广阔性和透彻性。
  • 夜是怎样黑下来的

    夜是怎样黑下来的

    张楚,七零后主力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院合同制作家。已在《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天涯》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万字。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奖”、“大红鹰文学奖”。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
  • 女法医之骨头收藏家

    女法医之骨头收藏家

    本书所讲述的案件均由真实事件改编,数起重大凶杀案,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为避免对号入座,地点和人物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繁华的都市突然出现了一名令人恐惧的变态杀人犯,他喜欢将被害人身上的肉一片片切下,就像技术娴熟的厨师,再把骨头留下,最后将肉寄给被害人家属,媒体冠以“骨头收藏家”的称呼。他为什么喜欢这样做?是有特殊嗜好,还是受过某种刺激?
热门推荐
  • 蛮荒大妖

    蛮荒大妖

    荒古时代,万族鼎立,我于乱世争锋。苦海无边,四荒六合,我于轮回中徘徊。生而为妖,我也要做最大的一只。
  • 妖孽当道废材养成记

    妖孽当道废材养成记

    她,镜花落,正如她狗血的名字一般。生活也是如此的狗血。莫名的穿越到了古代,她只是想过悠哉悠哉的米虫生活而已。。为何就这般的难啊。。突如其来的大婚,听闻新郎是位青年才俊,可是与他何干?反正她,不嫁!
  • 校花姐妹帅保镖

    校花姐妹帅保镖

    世界顶尖级的杀手林飞,刚赚了一千万佣金,本打算休假去旅游。不想,老大又给他安排了新的任务——保护两个绝色倾城的漂亮校花。接到这爽歪歪的新任务,一脸猴急的林飞又踏上了保护校花的新“征程”。
  • 地下城的失落记忆

    地下城的失落记忆

    失去记忆的希雅在陌生的地铁站醒来,眼前的景象让她不知所措。幸好遇到了好心的妮亚,帮助她一起离开。原来现在是共和50年,人类已经进入地下文明。
  • 细说中国佛教

    细说中国佛教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西汉末年,西域与我国内地有所往来,西域派来的外交使节和商人中,有一些是佛教信徒。
  • 单向距离

    单向距离

    这本书我想了两年,也断断续续写了两年,但一直没写完。其实并不指望它能受到多少人的认可,我只是不愿意,或者说不甘心让它连在这个世界露面的机会都没有。就算没人认可也要勇敢的面对这个世界,人是这样,作品也是这样。
  • 黎明神至

    黎明神至

    天上为何有人能如履平地的行走,眼前的龙是怎么回事?少年看着眼前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人们陷入了沉思。天底他变了,这一个新的时代,修仙成神已不再是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这个警察会养生

    这个警察会养生

    故事从一场绑架说起…… 英梨梨被绑架,安艺伦也扮演什么角色? 平冢静涉及凶杀案,所有证据表面就是她,将何去何从? 为友追凶三年的雪之下雪乃……涉及微量的奇幻元素。毕竟柯南世界也是有魔法的。
  • 穿书之炮灰靠谈恋爱逆袭

    穿书之炮灰靠谈恋爱逆袭

    现代豪门娇女倪白白平时除了花钱买买买,剩下就是花时间做皮肤,哪里想到自己会做了脸醒来就穿越了,并且还是穿到她前不久看到的书里面了娇娇女一晃成了领兵带队的将门独女,并且还是炮灰配角,这个女配还因为书中男主角会挂掉,她方了好在故事才刚开始,她觉得自己还可以抢救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