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议题方面,他们析述了六项主张:振兴工商的思想(页288-299),生利分利论(页299-309),发展大资本企业的思想(页309-317),反对土地国有的思想(页317-322),货币思想(页322-339),国债论(页339-356)。可以看出有几项重要的题材漏失了,试举两例:
(1)梁对孙文和《民报》派人士之间,对经济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有过重要的争辩,这是一项重要议题,但侯与吴只处理了这个问题的另一个面向(土地国有论),对梁反对社会主义这个题材却少有议论,甚至是避开了。
(2)第6项“国家经济”内有10篇相关文章,而他们在第3小节“生利分利论”内,只析论了最不重要的第5篇,其实梁论国家经济的重要文章还不少,但却大都被遗漏了。
整体而言,暂且不说他们对各个子题的观点、各项论点与分析手法,单是从选材的度来看就有两大缺点。第一,读者不易明白各小节的题材之间有何关联:梁的经济论述这么庞杂,他们应该示知为何挑选这几项来析述? 第二,在“财税与预算”项内就有17篇文章,而且梁曾任财政总长,但他们竟然漏失了这个重要面向。退一步来说,以上这些内容只是他们三册书内的一节,自然不能过度要求,但他们应该先把分析的手法与选材标准说清楚。
本书所分析的经济背景,是清末民初中国的诸项财经问题。论述此时期经济问题的中外文相关著作甚多,若想快速地掌握那个时代的经济概况,费维恺较全面性也较概观性的长文(Feuerwerker,1980:1-69)值得推介,此文有助于理解梁所处的时代,中国经济面临了哪些结构性的问题,以及具有哪些特性。另一项有用的参考数据,是李允俊主编的《晚清经济史事编年》(1840-1911年,共1264页,2000)。此书有五项优点:(1)所引录的事件都有资料来源说明;(2)有阴阳历的日期对照;(3)索引非常有用,可依题材的分类查索(页1183-1244);(4)有中外人名和主要外资企业的中外名称对照表;(5)依书名笔画排序的参考书目。但也有排校上的失误:以页1244所载的“梁启超”为例,相关条文记为1868年6月,但梁是1873年才出生,所以此项索引的年代必误;正确的年月是1898年6月28日(见页732)。此外,梁的名字在页1244的索引内只出现一次,感觉上略少。
1.3综述与摘要
本书共分12章,除了首章是导论以及末章是讨论与省思之外,主要的议题有10项。虽然各章的主题参差,但在处理手法上我尽量遵守三项基本要点:(1)用现代语言简化、条理地解说梁的论点;(2)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以及现代对那个时代的研究,来判断、评论梁的观点和主张;(3)对比不同人士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见解,以币制改革问题为例:当时议论此事者相当多,后人评论研究此题材者也不少,更有许多新发现的档案,若能整理出全盘性的或一系列的观点,来和梁的见解相对照,就比较能理解梁对某项议题的见解。前两点较易做到, 第(3)点的困难较大,几乎已构成一整部中国近代经济史,各个题材都已有好几部专书和许多论文在探讨,若要综述这些见解再来和梁的说法相辩驳,本书的篇幅恐怕会扩张到无法掌握的程度。所以我还是以梁本人的论点为主轴,他人的见解为辅。
首先,梁在写这些文章时,多少也提到了他所反对的见解(例如第6章所分析的社会主义经济路线和土地国有论),所以在析述梁的论点时,也已经对比到另一些人士的见解了。其次,梁对某些题材的论述不够体系,例如第5章的工商实业、第11章的经济学说史,梁对这些问题的论述较少,精彩可论之处也不多,所以上述的第(3)点,比较能落实在第2、3、4、6章内。由于梁对各个主题的关照程度不同,在分析时的体例上也就难求一致,所以我在写作时遵循三项准则:(1)只要论点确切,篇幅应浓缩;(2)把梁自己的见解维持在主轴性的位置,不要被其他意见冲淡;(3)引述参照性的观点和见解,让它们发挥辅助之功而无夺主之嫌。
以下概述诸章的结构、内容、论点。第2章论梁对币制改革的主张与作为。他对这个题材下过相当的工夫,也写过许多文章。本章讨论三项主题:(1)梁一直主张中国应采虚金本位制,他对这件事有哪些独特的见解?虚金本位制对中国经济长期而言真的是利多于弊?(2)他一直批评中国无国币,所以积极鼓吹推行国币,他有过哪些高见与建议?这些建言的可行性有多少?(3)民国成立后他两次入阁,一次是1914年(民国3年)任币制局总裁,一次是1917年(民国6年)任财政总长,负责财政和金融改革的事。这两次主政的时间都很短(10个月、4个月),为什么他的主张都未能成功?
第3章处理财政和预算这个一体两面的题材。梁对清末的财政制度很有意见,曾经提出一篇《改革私案》的长文,论述改革中国财政的方法与预期的成果。他对税务制度也有很多建议,包括各项税源、关税、税率的改革。他最批评的是中国政府无预算制度,东挖西补,各部门之间严重缺乏协调性。除了解说他对这些复杂问题的诸多见解外,也举统计数字来对比他的说法。最后说明他在1917年任财政总长时,所遭遇到的主要障碍与困难。
外债与内债是第4章的主题。中国的外债问题,因赔款、国库匮乏、战乱等因素而愈来愈严重。若向列强借款,虽然可以稍为缓解窘状,但列强会伺机掌握中国财经的命脉。另一项困扰是列强皆采金本位而中国仍采银本位,在国际银价长期下跌的情势下,中国不但要偿还沉重的本金,还要多付出因银价贬值而产生的汇兑差额(称为“镑亏”)。梁对外债问题的研究相当深入,剖析得也很清楚透彻;他在文章内所表现的,一方面是激情跃然纸上,但另一方面也很能展现出理性冷静的推论和政策建议。整体而言,他对外债问题的析述相当有说服力。相对地,他对内债问题的态度,则多采批评性的立场,版攻击各省的公债行政措施不当。他对公债的见解,相当受到日本经验的影响,屡有仿效日制公债措施之建言,甚至在入阁后都还有此主张。
然而,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梁对在中国推行公债的预期成果过度乐观,他的政策建议可行性甚低。
第5章的主题是工商实业,梁对这方面的论述不多,可深论争辩之处亦少。较有趣的一项,是他对美国大企业集团(托拉斯)的介绍与分析。他的目的很简单,但也相当天真:希望中国的工商业界能够联合起来,成立各行各业的托拉斯,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不再受列强工商业强势的欺凌。他甚至替托拉斯的弊端过度辩护,说中国若行此制,则这些弊端“亦不必深虑也”、“若是不足以诟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