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珠是一名18岁的中专生,在大部分时间里,小珠都是双手托腮,一副很不专心的模样。
大约在半年前,小珠认识了一个名叫小阳的社会青年。小阳家也在本市,高中毕业后就再也没有上学,也没有固定的工作,整日和一帮哥们儿在街上四处游荡。因为小珠的一位中专同学和小阳是初中同学,经过几次接触,两人也就逐渐熟识,并成为男女朋友。小珠的父母知道这件事后,十分反对,一面给她分析利弊,一面阻止她与小阳约会。可家里越是阻拦,小珠的态度也就越强硬,甚至表示:即使他有万般不好,我也要和他在一起。
小班的班主任问小珠:“你觉得小阳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儿?”
小珠回答:“其实也真没什么,就是一块儿玩挺开心的。”
班主任又问:“那你对爸妈的意见是怎么看的?”
小珠回答:“他们说的那些也没错。可是,他们越是反对,我就越不甘心。有时,我也不知道是故意在和爸妈作对,还是因为喜欢小阳。”
小珠的母亲听了这话,长长地叹了口气,满脸无奈。
失恋的罗密欧遇见了孤独的朱丽叶,两人产生了爱情。但由于两个情侣来自两个世仇之家,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双方家长的强烈反对。但是,这种阻力非但没能使他们分开,反而使他们愈加相爱,痴恋于对方。不仅是在文学作品里,即使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在婚恋中的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美国心理学家德瑞斯考尔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心理现象的存在,并将这种在恋爱中由于外来因素的压迫和干扰而导致双方感情的进一步加强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些人的言行使当事人产生了与其主观愿望相反的感觉,从而引起一种负向的心理要求和行动。在恋爱中,亦会如此。个体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通常会有自身的理由,且不管这理由是否充分合理。此时,若因外界的压力而需改变自己的决定或失去自由选择的机会,造成舍其所好、选其所恶的话,就会使人感觉受约束、被挫败,进而产生心理抗拒。其结果是,对被迫选择的降低好感,而对被迫失去的增添留恋。
对18岁的小珠来说,和小阳在一起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一块儿玩挺开心的”。随着其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丰富,对自己的选择也必将有个重新的认识。但从目前来看,这毕竟是她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选择,旁人的过分干预只会让其感到选择的自由受到限制,不能像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生活,进而产生“不甘心”的逆反心理,和父母对着干——“你让我做的,我偏不做;你禁止的,我偏要去做”。事实也已经证明了,小珠父母的反对不仅没有起到“灭火剂”的功效,反而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对小珠的父母而言,围堵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疏导才是真正可行的办法。引导女儿作一番冷静理智的思考,比千百遍重复的斥责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