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晓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性格内向。平时都不愿在大家面前说话,哪怕是上课时回答问题也是满脸通红的。眼看就要参加高考了。学习越来越紧张,可是晓晓遇到许多学习上不懂的问题甚至连举手问老师的勇气都没有。她为何这样呢?
话还要从高一那年说起。
上高一时,晓晓班上转来了一名男生,这名男生长得很像晓晓喜欢的明星苏有朋。而很巧的是,这名男生正好被老师安排坐在了自己的右边座位。晓晓心里面涌出莫名的高兴,可是又说不清楚是怎样的感觉,每天都能看到那个男生对她而言是一种快乐。晓晓很喜欢那种感觉,涩涩的,淡淡的,是一种属于自己的感觉。
可是那天发生的事情却永远让晓晓失去了那种属于自己的快乐。事情是这样的:那个男生一直留着比较长的头发,可是学校突然进行学生仪容的检查,男生不得不在老师的命令下剪了一个小平头,样子看起来挺可爱的。也许是看惯了他原来的那个模样,现在的小平头还真是不习惯。晓晓一个早上总是忍不住偷偷望向那个男生,可是男生正在为自己“被迫”剪掉的秀发懊恼不已,瞧见别人总是不停地望着自己,心里可憋气了,料想肯定是在“幸灾乐祸”,当晓晓再次望向他时,这名男生用了高出平常的声音大叫了一声:“你有病吗?怎么老是瞪着我!”大家都回过头来看着他俩,晓晓的脸立刻红了起来,她急急地低下头,可是同学们却开始议论纷纷了:“呵呵,我也注意到了,她老是偷瞄人家!”“难不成是暗恋别人?”“哈哈——”……大家就这样议论开了,对于难熬的毕业班的学生而言,这种似有似无的“桃色新闻”是大家所津津乐道的。自此以后,同学们还经常取笑她想和那名男同学谈恋爱。
晓晓为了避免同学们说闲话,实在不想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所以就尽量让自己不再看那个男生了。她给自己下了一道“死命令”:以后决不能再看那名男生,决不!
就这样走到了高二,晓晓倒是遵守了自己对自己的命令,可是她慢慢发现自己几乎不敢看身边的任何一名男生。甚至有时面对女生,她也不敢抬头,心里很紧张。遇到陌生的人,这种情况会更严重,经常令她面红耳赤。
晓晓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人,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必须彼此交谈、交往呢?每次遇到必须轮流上台发言的时候,她宁愿装病逃学。晓晓现在变得越来越孤僻了,同学们都觉得她是班上的“异类”,到底谁能帮助晓晓呢?
看到晓晓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担心她吧,其实,她得的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疾病,以下是心理医生作出的诊断报告:晓晓的症状是异性恐惧症。异性恐惧症的主要症状是在异性面前表现为赤面恐怖(面红耳赤)、视线恐怖(目光紧张、竭力回避目光接触)和面部表情恐怖(面部肌肉紧张、表情不自然)。异性恐惧症的形成是社会心理因素和个人自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异性恐惧症大多初发于青春期,这是青春期综合症的症状之一。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朋友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与同龄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但是,社会舆论对青少年的异性接触往往持排斥和压制的态度,家长在对孩子的性教育方面更是闪烁其词,躲躲闪闪,甚至闭口不谈,百般回避,这些无形的压力使青少年很容易形成对异性的恐惧心理,对两性的交往也会心存畏惧,甚至将很正常的两性交往视为洪水猛兽、道德沦丧。这些都是形成异性恐惧症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对异性的探究意识逐渐增强,自身性别角色意识进一步确立,与异性交往的需要也进一步加强。异性间的良好交往,会满足青少年的这些心理需要,使我们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出现和谐融洽的心理气氛。实践证明,严厉压制青少年男女间的交往,反而会强化他们对异性的好奇。因此,青少年朋友应树立健康的交往意识,掌握异性交往的原则,学会与异性同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