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力强劲,安装四引擎
在一个企业里,制度和文化是什么关系?制度和组织又是什么关系?如果说制度是肢体,组织是躯干的话,文化就是灵魂。怎样能够让一个企业的灵魂活灵活现呢?需要安装新的引擎。问题是,有些组织也有引擎,但只是由领袖一个引擎带着走。这种单引擎的企业呈现出来的现状是领袖很累。所以,企业领袖做得累,累在单一驱动。
由单一驱动到四部引擎
很多人都认为,企业的引擎就是老板引擎,老板代表一切。其实,优秀的企业有四部引擎在驱动着企业向前行进。
第一部引擎是最原始的引擎,也就是领袖驱动,一个人带着一帮人向前冲,领袖冲在最前面。第二部引擎是组织引擎,也就是组织驱动,往往是这样的情形,一帮人向前冲。第三部引擎是制度引擎,也就是制度驱动,只要有一套好的游戏规则,企业可以自行运转。企业发展到高阶,就有了第四部引擎,文化引擎。这个引擎也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如何用文化来驱动企业发展。
那么,这四种驱动有什么区别?
领袖驱动这种引擎的主要作用是凝聚。领袖找到目标,追随者找到领袖。领袖会凝聚一些人,让一个组织不散,就是领袖驱动。组织驱动的主要作用是整合,因为人凝聚起来未必就是最佳结构,用组织的方式给能量进行整合后,就有可能实现最优化。等到了需要制度驱动的时候,企业就会规范起来,各项动作会精准。文化驱动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在精神层面上再造一个企业。四种驱动结合起来就是:有领袖不散,有组织不断,有制度不乱,有文化不迷。总结为八个字“不散、不断、不乱、不迷”。
很多人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当老板有一种想法的时候,仅仅是一种想法或一个念头,其实只是在“文”的层面,员工的行为习惯才叫“化”。所以,大部分企业说有文化,其实很可能是这样一种有“文”而没“化”的状态。
企业文化是企业灵魂不是企业宗教
从人的角度来说,大部分人都有一种信仰,假设我们把人的信仰归结为一种宗教的话,那么,在企业里,企业文化是不是企业的宗教呢?很多人把企业文化说成是企业宗教,认为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在我看来,企业文化不等于企业宗教。在日本,典型的日本企业都会有神社,神社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传播企业文化。
每个部门都会设立一些传承企业文化的组织,直到今天的稻盛和夫也是这样做的,他对文化是顶礼膜拜的,具有一定的宗教特征。在这些企业里,企业文化可以叫做一种企业的宗教。
但是,我认为准确地说,文化的涵义要大于宗教的含义。宗教只是信奉某种理念,然后践行某种行为,但是企业文化其实包括了某种行为,也包括了员工的文化素质,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包括了精神文明。准确地说,企业文化是有别于宗教的。
一般来讲,宗教都是有偶像的,文化不一定有偶像。
企业在文化驱动的过程中,如果走错了路,很有可能会造成把企业变成寺庙,文化弄成宗教的情况。我认识一个很棒的职业经理人,有一天他给我打电话说,杨教授,我已经辞职了,到另外一家企业去了。我问他为什么辞职,他说,待不去了。因为原来的老板个人崇拜越来越厉害,员工上班、下班都要背诵“老板语录”,还要跳“激励舞”。谁要不做还不行,每个办公室都要贴上“老板语录”,最近老板又印了一本“领袖语录”让员工背。这就是把企业弄成寺庙了,老板变成神道了,有正常头脑的人就跑掉了。如果不跑掉,他们就得疯掉。
其实,宗教化或者是企业文化的宗教化往往会有这个特点,没有宗教化的企业文化是以理念为中心,大家共同信奉一种理念,宗教化的企业文化认为理念不重要,一定要信奉领袖。领袖可以随时提出理念,领袖是核心。其实,连领袖也要信奉一种理念才是正确的方式。
如何判断企业文化有没有走入邪道
如果要判断一个企业文化有没有走入邪道,可以看领袖所说的话他自己带头遵守了没有。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家企业做得很大,老板强调让学员献出爱心,让客户献出爱心,让员工献出爱心,最后老板把钱全卷跑了,自己没献出爱心。所以,老板提倡的观念是不是他身体力行的很重要,他不能身体力行,那就是邪教,他能身体力行的才是正确的企业文化。
老板犯了错误也要反省,也要根据这些准则来判断,而不是根据他的话来判断一切。不能限制人身自由,如果老板限制人身自由了,甚至侵犯人的尊严了,那也是邪教的特征。
比如,曾经沸沸扬扬的山木,他们的企业文化里就是偶像第一。当然,企业文化原本就来自领袖性格中的成功因素,领袖性格中的优秀品质融入到了企业。但是,山木公司却将领袖性格中的失败因素、恶劣的品质融入了企业。
在山木公司里,宋山木当政的时候就有一种不正的味道。比如,员工来到公司之后要改名,这就限制了人的自由,员工连姓名权都没有了。又要汇报思想,又要受到行为监督,女员工宿舍的钥匙都要领导拿着。
形成对领袖的顶礼膜拜,人们的思想就被控制了,见到总裁怎么说话,怎么鞠躬都是有规定的。走的时候不要让总裁看到你的屁股,那就得退出去,有点封建统治的味道。这就带有一些人身侮辱性了,为什么见到总裁就一定要鞠躬呢?大家都是平等的,总裁见到员工怎么不鞠躬呢?一个企业家做到这份上就有点邪的味道了,这就会让员工极不舒服,尤其是在科技高度发达,每个人的自我主张、自我意识高度觉醒的今天。想把大家都变成愚民,自己当高高在上的王就不对了。一个好的领袖应该是一个标杆,是一个带头人,是众人的仆人才对。
阿贾克斯的足球文化
我们还看到,无论是制度驱动还是文化驱动,在培养人这个问题上,每个驱动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特征。比如,在足球行业里,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足球队一直缺少那种杀气,缺少那种英气,缺少那种能力呢?我们在某品牌的专卖店里曾经看到这样一句广告语: “一切皆有可能”。其实,这句广告语后边应该再加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中国足球除外”。根本原因是中国足球没有一个好的足球文化。
巴西“全民皆球”,天然就有足球土壤,足球荣誉是他们最高的荣耀,所以就会不断地有足球天才涌现出来。荷兰也有自己的足球文化,他们主要靠专业训练。阿贾克斯俱乐部就是这样,他们有自己的足球文化,挑选优秀的选手到球队里,通过专业训练,然后给球员贴上个标签。有一天,这些球员转会出去了,转会费非常高。人家有这样一套文化,有这样一套制度,自然就能出来好的足球队。中国足球别说更换运动员,即便有好的运动员也没用,招来好的教练也不行。要先有世界一流的足球文化才行。大家为什么踢球,踢球到底是怎么回事得先弄明白了。其实,中国足球队能够成长的那一天,一定是中国足球文化引领世界足球文化的那一天,而不是出几个足球运动员的那一天。
一个企业也是这样,拥有最优秀的文化的企业会长治久安。企业要制度为王,要领袖为王,还要有一个看不见的王——文化为王。这三个王不同,前两个都是有形的,文化是无形的。
在世界上我们能接触的能量有形的只占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八十几是无形的能量,又叫潜物质、潜能量。文化其实是一个潜能量,我们经常看不到它,但是它无所不在,从领袖驱动到组织驱动,到制度驱动,再到文化驱动,四部引擎,动力强劲,领袖自然就轻松了。
企业文化出色,调配三原色
建设企业文化很像画一幅画,又很像是看一部片子,多姿多彩,让人眼花缭乱。其实,还原企业文化,无非就是三原色。要想培育出胜过别人的企业文化,只需要调配三原色。
多彩的企业文化,美是和谐
企业文化千变万化,比如大众的企业文化、富士康的企业文化、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等等。所有的企业文化无非包含了这样一些关键词,其中激情、理性、和谐是最基本的。在光谱里,三原色是红色、蓝色、绿色。用三原色来表示,红色代表激情,蓝色代表理性,绿色代表和谐,就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三原色。
激情与和谐相接的地方是奉献;激情和理性相接的地方是创造;和谐和理性相接的地方是诚信:这就有了六个颜色。在三原色都相接的地方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那是绩效。
一个企业的文化,无非就是激情、理性、和谐、奉献、创造、诚信、绩效这七个关键词,然后就是怎么组合的问题,何为主何为次。千变万化的企业文化都离不开三原色和七个关键词。比如大众的文化,价值、专业、共赢、激情、诚信、聪明,在这里都可以找到。阿里巴巴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第一,拥抱变化,团队、合作、诚信、激情、敬业,也可以在那里找到。稻盛和夫在他的企业里提倡敬天爱人,也都没有逃出这几个关键词。
不同的颜色主导不同的理念。红色主导的理念是梦想和激情;蓝色主导的理念是谨慎和理性;绿色主导的理念是敬天爱人;黄色主导的理念是乐于奉献;绿色和谐与蓝色理性相接的青色区域主导的理念是信守承诺;洋红色主导的理念,创新未变;白色主导的理念是追求绩效。那么,怎么制定或者设计企业文化呢?
环境和谐:企业要符合环境色彩
制定或设计企业文化要有几个参数:你所处的国度。你是在一个什么民族、什么国家的背景下非常重要,因为要有本国的特色,要适应这个特色。
比如日本的企业,开始的时候都是产业报国,也就是致力于日本战后复兴。产业报国和国家有关系。我国有一些这样的企业,长虹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兴盛有关,所以在大背景下,要适应国家的特色。如果说背景是蓝色的,弄一个红色的企业就不行。在改革开放形势下,都弄成蓝色的企业也不行,所以要适应大背景。不光是国家背景,地区背景也得适应。
有人可能就要说了,现在都国际化了,还用得着分这么细吗?要按这个理论来说的话,西方最早的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呢?通常是适合他们国家的人性或者他们国家的制度,长久以来形成的。是不是到了其他国家就不适应了呢?也不会。
其实,文化是在变化之中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比方说现在日本企业到中国来了,时代变了,区域也变了,就不提“产业报国”这个词了,很可能它的文化改成了普世价值观,把客户放在第一位了,把开放放在第一位了,把融合放在第一位了。
所以现在我们一些企业进入国际化,如果到了美国还提“产业报国”、“为中华民族复兴”,那美国人会认为这关他什么事?文化在变,色彩也是在变的,要适应不同环境的色彩。不但要适应时代,还要适应地区。
阿里巴巴发展起来之后,上海的领导人几次谈话说当年为什么没留住马云呢?当年马云到上海发展,为什么偌大一个上海容不下他?从管理的角度看,当年马云如果留在上海,很可能就没有在杭州这么大的成就。因为上海产生大企业的几率比较小,这和当地的文化有关系。上海人比较讲游戏规则、讲规矩,比较精细。这种特点能保证他们做好,但很难保证他们做大。他们大气不足、野性不足。杭州就不同了,杭州的野性就很足。同时,上海的官气也比较重,官气比较重的地方,商气相对就要弱一点。
为什么深圳出了很多富人,而且出现很多行业的老大?这也不是偶然的。像银行业的招商银行,通信设备行业的中兴通讯和华为,房地产行业的万科,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的腾讯,等等。出现这些企业的原因在于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具有包容性。相对来说,政府的干预就弱一点,企业在这样的环境里就容易创新。一个移民城市,大家都抱着梦想而来。一群有梦想、有野心的人,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来表演,就会带来奇迹。
职能和谐:人要符合企业的色彩
在培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赞成把企业文化搞成宗教,把领袖奉为教主。但是,宗教的一些传教办法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比如佛教说的“信解行证”四个字,“信”就是要相信,“解”是要理解,“行”是践行,“证”是证悟。其实基督教也是这样,传道大多都离不开这四步,企业文化也是这样。
第一步,相信企业文化。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相信要在理解之前?因为员工信奉企业文化,可能并不是很理解,所以把企业文化写出来,挂在墙上还是有必要的。要不然员工连概念都不知道。
第二步,理解企业文化。怎么能够让员工真正理解企业文化?要让员工自己来诠释企业文化。
很多企业从来没有让员工诠释过企业文化,其实这一点很重要。你可以让员工说说什么叫和谐,什么叫奉献。他自己解析的可能会比你解析的要好得多。当他自己解析的时候,企业文化就入脑入心了,而不仅仅是入口。
第三步,让员工去做,去践行企业文化,体现在行为上。这个时候,要有一个企业文化行为的审计。企业文化能不能变成员工的行为,行为在哪儿,这需要进行审计。如果一年的时间里,企业做了财务审计,甚至做了制度审计,没做文化审计,那么企业文化到底有多少落到了实处就会不清楚了。
第四步,证悟。相信、理解、行动都做到了还不够,还要言传身教,这时就不仅仅是自己领悟了。企业文化一定是通过人来实现的,要不然就只有“文”,没有“化”。我们培育企业文化就是培养员工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培训、宣讲的方法来实现,最有效的方法是老员工的言传身教。
老员工是发酵的酵母,有了他们,可以以一顶十。老员工要起到传教士的作用,传承企业文化。像IBM讲的,不管你是红色的还是黄色的,到了IBM都要变成蓝色的。谁来做染料?肯定是老员工。
优秀的员工就是文化的DNA
企业文化实现了之后不但对员工有巨大的吸引力,对客户和社会也有巨大的吸引力。举个例子来说,我咨询过一家企业叫新明珠。现在在广东省企业竞争力排名,拆分成两家公司,还排到第13位。这家企业年年增长,但是人力保障一直是很充分的。
大家知道,这些年广东地区总是闹民工荒,尤其是过了春节,企业最难受的是节后招不到人。工人回家了就不来了,于是很多企业都高价招人。但是,新明珠不用高价招人,过了春节就有两千多人在门外排队来应聘。别的企业来挖人,他们也不去。
原来这家企业出了全国第一个农民工人大代表。那个员工在到这家企业之前跳了六家企业,几乎每年都跳槽,但是一到了这家企业就不动了,而且还成为农民工人大代表。这家企业就是树立了一批这样的标杆员工,才保持持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