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竞争对手是一定要防范的,这是最大的一类风险,因为竞争对手有作案动机。我们在分析一些刑事案件的时候总要先分析作案动机,因为你出了问题,竞争对手获利最大,所以竞争对手有作案动机。
第二,来自客户的风险。客户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之后,也会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来自员工的风险。如果内部员工觉得很不爽,也会做出一些事情来威胁到企业。
第四,来自自然灾害的风险。自然灾害很多时候也是可以防范的,比如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防范自然灾害。
第五,来自媒体舆论的风险,有一些企业比较傻,请律师制定了一套制度,觉得可以万无一失,在法律上一点问题都没有了,但还会有风险。以前的三株就是这样的,在法律上一点问题都没有,最后还是倒闭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舆论。所以你不能只指望着用律师来防范风险,有些风险不是律师的责任,但也要防范。
第六,来自合作伙伴的风险。当年,胡志标的爱多VCD就是这样,竞争对手没有用手段来破坏,客户没找他的麻烦,员工没有做特别的事情,他是被几个合伙人搞倒了,最后被送进了监狱。
第七,来自政府的风险。政府有监管、有条例,不要以为政府不管你,你就可以胆大妄为。哪怕你是有特殊关系,也要有所收敛,不要为所欲为。
第八,来自企业自身的风险。什么叫企业自身的风险?一般来说,企业自身的风险是指领袖的风险。宋山木出了事之后,“山木”这个牌子就成了企业的心病,这个牌子企业以后还要不要?
领袖和企业绑得太紧,结果往往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般来说,企业最好别用领袖的名字来命名。这里含有一些隐患,除了名誉的风险,当然还有领袖自身的风险。
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有那么多传承百年的企业用人名的比较多?其实,当时他们也没想到要传承百年,也就是一家私人店,后来做长久了就没改,就是这样。
当时他们也没有那么多经营管理知识,咱们现在是要做新经济领袖,总不能像他们当时那样做。因为商标也有价值,一旦你叫了一个名字就不好改了。如果你没用自己的名字做商标或者想用自己的名字做商标,可以多一种考虑。
企业不用领袖的名字,相对来说风险防范的难度会小一些;用领袖的名字,风险防范的难度就高一些,尤其是领袖还在世的时候。如果领袖已经驾鹤西去了,也就罢了,可以叫麦当劳,也可以叫肯德基,也可以叫杜邦,因为这些人已经盖棺定论了。如果领袖还活着,风险就会非常大,风险防范的难度很高。
如果实在要用领袖的名字,领袖要自己十分检点。如果不用领袖的名字,对自己的要求可能就是五分、八分;用了领袖的名字,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十分了。我们前文讲过,领袖不检点,可能会造成人亡车没毁的后果,比如国美,虽然黄光裕进了监狱,但国美还是国美,这就是人亡车没毁。
其实,最好的做法是,叫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名字,这样容易让人产生归属感,当然,这是制度之外的问题了。
企业风险等级
针对这八个方面的风险,企业家还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比如,竞争对手一般常用的手法是诋毁、竞争、骚扰;客户一般会因为自己的声誉、利益受到损失,而来找你的麻烦。政府方面会是财税、法律的问题。员工方面就是劳工、保险、侵权、泄密等问题。企业自身会涉及领导、品牌、产品。合作伙伴一般涉及利益、合同、股权。媒体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曝光、炒作,有些媒体有不良从业人员的可能还会要挟你。自然灾害的风险,主要是一些灾害和间接的伤害,比如日本由于核泄漏事故,间接伤害了其他很多企业,日本旅游业更可谓是损失惨重。
如果按照八个方面的风险进行评级,可以把风险分成十一个级别,从零级到十级。不是什么事情都要防范,真要事事防范的话,老板每天都要紧张死了。比如,零级到二级是晴天,二级到四级是阴天,一般来说,晴天和阴天,只要相关人员进行防范就行了。
四级到六级是雨天,这就要报告给高层了。七级到八级是大雨,要及时汇报给高层,引起高层足够的重视。九级到十级是暴雨,所有的事情都得老板亲自过问了。
把企业的风险等级画出一个雷达图,制高点就是高层领导的防范点,中点由中层管理者重点负责,低点由具体岗位上的员工来负责任,层层把关。
在制度上,我们要从流程上分四块进行管理。第一,规划。不是有一个风险防范办公室就万事大吉了。一般来说是要风险小组来作规划,这是一个部门。第二,教育。由人力资源部门和有关的安全部门去负责教育,谁规划,谁教育,这是两种不同的行当。谁没规划好,谁没教育到位,便于将来追究责任,要不然出了问题,只能是老板的责任。第三,执行。具体风险防范工作要做到位。第四,督查。执行过程中,如果没执行到位,存在隐患,督查没查出来就是督查的问题。
所以,规划、教育、执行、督查这四步把任务分解了,分兵把守,才能做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防范。
怎样设置风险员和设计风险雷达
“风险员”这个词确切来说不准确,应该是风险管理人员和风险责任人员。大企业可以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如果企业是小型机构,领导指数和管理指数都是有限的,设置一个部门成本会很高,可以不设部门,但必须落实这个职能。比方说,质检部门或者公关部门代理这个职能都是可以的,甚至可能是让助理或副手去代理这个职能。总之,这事一定得有人专门负责,专门研究,未必一定设一个风险管理人员。
有了风险管理人员之后,还要注意一个问题,比方说竞争对手在布局的时候,风险管理人员不能完全识别征兆,没有及时汇报给高级领导,但是企业雷达已经显示是阴天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这涉及企业的雷达是怎么设计的问题。不要用已经预测到的症状作为唯一的标准,要用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为重要标准。
因为一个企业高速成长,将要迅速超过竞争对手的时候,一定会引起别人的强烈关注。企业高速成长肯定会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夺了别人的市场,别人肯定会对其进行攻击、诋毁、骚扰,正常的竞争反而是最小的一部分。所以必须注意到企业在平稳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果你不留意竞争对手,表明你落后了,那样竞争对手就更瞧不起你了。
所以要预测在某种情况下有什么可能。企业发展的速度太快了,可能会出现危险,企业发展得越快,可能出现的危险的程度越高。企业还必须做预案,这叫做主动规划,主动防范风险。
业绩挂帅,制度为王
1789年到1797年,美国第1任和第2任总统华盛顿不做君主,奠定了美国的政治制度基础,被尊称为美国国父;1861年到1865年,美国第4任总统林肯废除奴隶制度,奠定了人权制度的基础;1933年到1945年,美国第16任总统罗斯福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成功处理了20世纪两件大事: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他们对美国的贡献都很大,历史又是如何评价他们的呢?
罗斯福业绩大,华盛顿贡献大
在历史上,美国从一个后起之秀变成头号强国,其关键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时候的总统是罗斯福。他在任期内,不仅带领美国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还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如果单纯讲业绩,的确是罗斯福最大;如果要讲贡献,华盛顿、林肯要胜过罗斯福,因为他们保证了美国体制的强盛。即便没有罗斯福,美国还是会变成强国。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就已经具备了这个实力,只不过是罗斯福得到了这个机会而已。
创造业绩的人远没有创造制度的人重要。不仅是美国,中国也是如此。
春秋时期,秦国比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落后了一大截。但到了战国时期,秦孝公即位,开始招贤纳士,决心图强改革。这时,商鞅从魏国来到了秦国并且得到了重用,进行变法改革。实施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工、统一度量衡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实力大增。到了秦始皇登基之后,一举灭了六国,建立秦朝,并形成一整套封建制度。虽然秦朝很快就灭亡了,但它的制度却存在了两千多年。后来的皇权时代,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都是沿袭了秦朝的制度。所以,我们说“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都行秦政法”。
能够一直传承下来的东西一定与制度有很大关系。国家的基业传承如此,企业的传承也是一样。一个组织的健康成长,不是依靠一两个英雄式的人物,而是依靠伟大的制度来保证,能够传承的是制度而不是人。
没有了制度,生活就没有了秩序;没有了制度,企业也会混乱不堪。尤其是具有英雄式领导的企业,如果企业的竞争力仅仅维系在一两个领导者身上,那么,企业的发展就会完全依赖领导者个人,这种发展是难以持久的。
一个优秀的企业要想实现永续发展,就要靠制度。把优秀领导者的素质制度化变成企业的素质,发展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英雄式领导创造了巨大的业绩,决定着一个企业能否强盛;制度创造了无数个英雄,决定着一个企业能否长盛。正所谓业绩挂帅,制度为王。但不是说有了制度就一定能称王,还需要有好的制度。奥巴马之所以相信变革就说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奥巴马改变不了美国
奥巴马还没上台,就提出了“变革”和“希望”的观点。上台后,他决定在金融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方面进行变革,正像他在胜选致辞中说的“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这让美国人很受鼓舞。
甚至有人在想,奥巴马变革会是又一个“罗斯福新政”的开始吗?很多人对他寄予了厚望。但一年后,奇迹并没有发生,奥巴马也没怎么样。美国人对他很失望,包括黑人群体也指责他辜负了90%支持他的黑人选民。
黑人群体为什么会失望?其实奥巴马并不是“亲黑”的总统,就连他自己都说:“我是整个美国的总统,这不代表我能通过一些只让黑人群体受益的法律,我能做的就是确保可以顾全所有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群体。”
奥巴马是黑人,但他不是黑人总统,他是整个美国的总统,他的身份决定他要维护整个美国的利益,而并非黑人群体的利益。因为总统的权力与职责是制度规定的,国家的制度决定了总统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奥巴马必须遵从国家的制度。
当然,不止这些,奥巴马的对外政策也遭到质疑。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但他的表现却在国内受到了激烈的抨击,美国人说他表现得过于恭敬,说他没有就人权问题充分坦率地发表意见,说他没有向中国大力施压要求调整人民币汇率,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是美国对华的态度改变了吗?奥巴马对中国真的那么友好吗?也未必。就算是友好也是有条件的,美国还需要中国在一些重要且困难的问题上与其合作。和尼克松、克林顿一样,奥巴马并不是“亲华派”,而是在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因为他是美国总统,必须始终捍卫美国的核心利益和价值,乃至于美国人、美元的利益。这些在美国的制度里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奥巴马必须这么做。
规则引导行为,制度决定行为,就注定了奥巴马改变不了美国,因为他改变不了美国制度。当然,这也决定了奥巴马成不了华盛顿那样的民族领袖。其实,奥巴马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出了一本书叫做《我们相信变革》。没错,变革是一把钥匙,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找到变革的大门。
很多企业家也是这样,想变革,却苦于找不到门。那么,这扇门究竟是什么?是制度。很多企业调整战略、调整产品,也在不断地创新,这些都没错,但千变万化都不如制度创新。
就像教育一样,教育制度不改变,教育事业就没有希望。同样,企业制度不改变,企业就没有辉煌。所以,无论是奥巴马还是企业家,现在对变革一头雾水的话不要紧,要紧的是想办法打开这扇门。怎么打开?不妨学学卡洛斯?戈恩。
戈恩的撒手锏
日产汽车公司是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拥有堪称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研发中心,被汽车界称作“技术日产”。但是,因为日产内部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成本控制不力,从1991年到1999年,日产汽车公司连续九年亏损,公司濒临破产。
1999年5月,雷诺完成了对日产的收购,卡洛斯?戈恩从法国雷诺公司“空降”日产董事会并担任首席运营官。一上任,戈恩就着手查找日产衰败的核心问题,结果他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每一名日产员工都缺乏危机意识,经营团队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清晰的计划。
了解了这个情况之后,戈恩就开始进行企业整顿。戈恩使出了撒手锏,对习惯于“和风细雨”式改革的日本人,他采用了“外科手术”式手法,对日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一系列西方化的改革:减少一半零部件供应商,三年内让采购成本下降20%,削减20%的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公司在三年内裁员21000人,关闭5家工厂,卖掉所有与汽车生产无关的产业,其中包括房地产股票和令日产公司引以为自豪的航天部门。这种改革打破了日本固有的“企业联合”体系,运用跨部门团队有效运作最终拯救了日产。
虽然戈恩一连串的动作使日产公司、供货厂家以及这些厂家的职工都感到痛苦,因为这让许多人的利益受损,但直接成果是仅两年时间便让岌岌可危的日产汽车脱离破产边缘,让连续七年亏损的日产首次实现赢利。日产公司由一个挣扎的企业变成了一个健全的企业。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戈恩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虽然他是一位西方人,但他却成功改造了一家观念闭塞、作风保守的日本巨型企业。当然,从日产的改革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不是所有的制度都能长盛,只有好的、与时俱进的制度才可以保证企业长盛。
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讲,有制度还不行,还要有好的制度。这就像火车轨道,有了车轨只能解决跑火车的问题,但要想火车跑得快,就需要有快速轨道,用一般的轨道跑高铁肯定是要出问题的。制度也一样,坏的制度像坏了的车轨,在这样的车轨上行走,难免会车毁人亡。好的制度不仅能让车跑得快,还很安全。戈恩就是这样一个很会铺轨道的人。企业家们不妨学学他,建好车轨,坐稳江山。
英雄式领导创造了巨大的业绩,这决定着一个企业能否强盛;制度创造了无数英雄,这决定着一个企业能否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