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在密奏中有“今道路纷纷,复云有程大人者,蔡其风声,将为国患,宜严为提防”等语,程璜怀疑这里的“程大人”是指自己,就先去找自己的几位心腹同党在内部先后上书,诬蔑蔡邕。又去联合刘郃、阳球从朝廷上书,已形成夹攻之势。将作大匠阳球与蔡邕的叔父蔡质有仇隙,此人又是程璜的门婿。但程阉为阉割之人,不应该有子女,阳球也许是他的干女婿。或许是程璜婚后犯法被处宫刑也未可知,不管怎样,有了这层瓜葛,阳球也自然要倾心帮助程璜而倾覆蔡邕了。蔡邕本人与大鸿胪刘郃素来不和,这样,程璜、刘郃、阳球就分别上疏,诬蔑蔡邕叔侄,说蔡邕多次求刘郃办私事,刘郃不同意,蔡邕就要谋害刘郃。灵帝见这么多人告蔡邕的状,就令尚书去向蔡邕诘问,蔡邕心中无限委屈感慨,便又上书辩冤。书中剖析得罪缘由及蒙受的冤屈,条理清晰,言辞恳切。无奈灵帝是个呆鸟皇帝,毫无主见。程璜坚决请灵帝重治蔡邕之罪,要收捕入狱,严厉追查。灵帝又在圣旨上批复,令把蔡邕并其叔父蔡质一并收押洛阳狱。
蔡邕、蔡质被投进大狱后,程璜暗中嘱令有司,一定要判蔡邕的死刑。最后竟定案为蔡邕私怨废公,谋害大臣,罪坐大不敬,应该弃市。案卷报呈上来,呆鸟皇帝又批准了。蔡邕父子危在旦夕。也是蔡邕命不该绝,有个中常侍叫吕强见此事太不公平,又倾慕蔡邕的人品学识,便挺身而出,到灵帝面前叩首泣请,义正辞严地为蔡邕辩冤。灵帝本昏庸无主见,最易改变主意,何况这吕强也是中常侍,就命吕强传诏,减蔡邕死罪一等,受髡钳刑,充戍朔方,蔡质及二人家属同徒。蔡邕这才保住了项上首级。
将作大匠阳球本是著名酷吏,是个嗜杀成性的人。他听说蔡邕被免死后将赴戍所,就花重金雇佣刺客埋伏在路中行刺。不料刺客稍明事理,感念蔡邕是位名士,不忍下手,竟携重金逃之夭夭。阳球久不见刺客返报,估计无成,又派专人携重礼去贿赂戍所监守,让他伺机害死蔡邕。岂知监守官也是有人心的,早闻蔡邕大名,又见蔡邕温文儒雅,不但未加害,反将详情告诉蔡邕,让蔡邕格外戒备,他又格外加以保护,蔡邕至此方完全无恙。直到十四年后,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因董卓之案而死于狱中。
观蔡邕之被害,纯由灵帝刘宏昏庸所致。刘宏请他直陈时弊,又可密封直呈,在这种情况下蔡邕才写密奏揭露当时之奸佞的。无论从具体做法还是密奏内容来说,蔡邕所作无可挑剔,既慎重又忠诚,敢于直言。无奈灵帝不能保守秘密,而且泄密之后又受群小之迷惑,竟批准用“莫须有”的罪名收蔡邕下狱,并险些杀害了他。稍明事理的人即可觉察蔡邕之冤,但灵帝刘宏却毫无察觉,岂不是太昏庸了吗?古人说“伴君如伴虎”,察蔡邕之遭际,此言不谬。
一句话短评:
军事行动中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诡诈,一旦军机泄露,对方就会将计就计,使我陷入圈套,政治斗争中也是如此。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原文: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译文:
有作为的,不求助于人;无所作为的,求助于人。利用那些无所作为的并顺势控制他们,从而达到不是我受别人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的目的。
智慧解析:
借尸还魂,就是利用衰亡腐朽,柔弱雏味的事物,来实现自己兴旺发达,支配一切的目的。其实质就是利用在别人看来无用,但又可以接受的东西,来个与“换汤不换药”相反的方法——“换药不换汤”,达到自己的目的。
借尸还魂作为一条权谋之计,指的是已经衰落或死亡的事物借助于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从引申意义来说,处于被动或失败一方,可以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扭转局势,争取主动,实现原生的意图。
1.力主迎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在汉末群雄的角逐中,不断取得胜利,最终统一北方,是与他采取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这两项重要政策有密切关系的。这是曹操初临兖州,治中从事毛玠向他提出的建议。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由长安逃回残破不堪的洛阳,这给曹操提供了把皇帝抢到手的绝好机会。但是,有人认为,东方尚未平定,“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率制”,持此论调,以条件不具备为理由,实际上是反对迎帝。在此关键时刻,荀彧坚决主张迎帝都许。他力劝曹操说:“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影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以历史上由尊王而称霸定天下的事实说动曹操。又说:“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是迎驾都许的千载难逢的良机。“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略,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极言迎帝在政治上、策略上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又告诫说:“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如果犹豫迟疑,错过良机,他人抢先,迎走天子,则后悔莫及。经荀彧这番苦口婆心地劝说和透彻精到的分析,曹操下了决心,亲到洛阳,奉迎天子都许。不失时机地把汉献帝这面旗子抓到手。
当时,另一个实力强盛的军阀是袁绍。他的谋士也看到了抢夺汉献帝的重要性。《三国志》卷六《袁绍传》说,郭图:“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而注引《献帝传》说:
“沮授说绍云:‘……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说,将从之。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予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义也,又于时宜大计也,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绍弗能用。”
究竟是郭图、还是沮授向袁绍提出迎献帝都邺的建议,《三国志》和《献帝传》各执一说。但谋士及时地提出了这一建议,当是事实。不过袁绍目光短浅,没有接受。而被曹操独占了鳌头。后来袁绍十分后悔,但已无可奈何。
“会太祖(曹操)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
此时,汉献帝已是曹操抢到手的宝贝,自然小心守护,岂让袁绍靠近!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包围张绣于穰。“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公乃解绣回。”听到叛卒的报告,就以为袁绍真的要来抢天子,急忙撤兵而回。足见曹操对看守汉献帝是多么小心谨慎。
直到官渡之战初期,许攸还给袁绍出主意:“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绍不队,曰:‘吾要当先围取之。’攸怒。”这是袁绍抢天子的最后机会,但愚蠢的袁绍又一次错过,无怪许攸对此忿忿不已。
江东的孙策也曾计划从曹操手中夺取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孙策被刺客杀死,抢夺汉献帝的计划未能付诸实施。
看来,曹操幸亏在荀彧力劝下抢先迎帝都许。如稍迟缓,虎视眈眈的军阀大有人在,献帝鹿归谁手,殊难预料。
一句话短评:
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就可以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征讨不臣,在政治上掌握了主动权。
2.借尸还魂,刘备得沃野千里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周瑜带领军队又打了一年多,接连取得胜利,把曹操的军队赶出了荆州。荆州究竟应该归谁?刘备认为,荆州原是刘表所辖地盘,而他和刘表同是汉朝宗室,刘表已死,荆州应由他接管;可是东吴认为,荆州是靠东吴的力量攻打下来的,应该归东吴。所以周瑜只把长江南岸的土地交给刘备管辖。刘备因分给自己的地盘太少,感到很不满意。不久,周瑜因病而死。鲁肃才劝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
刘备认为借人之地,终非长久之计,开辟新的地盘,才是上策。按照诸葛亮的计划,须向益州发展。这时,东吴孙权也想出兵夺取益州。恰巧益州的刘璋派人求见刘备。
原来刘璋的两谋士,一为法正,一为张松,两个是好朋友,都很有才干。他们二人认为刘璋庸碌无能,在其手下干事,无所作为,想另谋出路。
当曹操打下荆州之时,刘璋害怕他进攻自己,曾经派张松和曹操联络。当时,曹操刚打了胜仗,骄傲自大,加上张松身材矮小,其貌不扬,曹操根本不把张松放在眼里。于是张松气忿忿地回到成都(益州的治所),对刘璋说:“曹操野心很大,恐怕想吞并益州哩。”当时刘璋十分焦急,张松乘机劝说:“刘备与主公同一宗室,又和曹操势不两立,与之结交,何患不能对付曹操。”
刘璋听从张松之计,就派法正为使者到荆州联络刘备。法正推辞说:“还是请别人去吧。”刘璋再三对他说:“还是请您辛苦一趟。”法正不便再推辞,遂到荆州见刘备,两人谈得很融洽,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法正回到益州,立即向刘璋报告,说刘备如何对他思念和钦佩,愿意结为同盟。刘璋自然感到十分高兴。法正回头又向张松说,刘备雄才大略,实为了不起的人才。两人秘密地商议要奉刘备为主人,只恨没有机会。恰巧,曹操命锤繇发兵进攻汉中,刘璋十分害怕。张松说:“曹操打下汉中,必然进而并吞巴蜀。如请刘豫州到这里来,定能有所帮助,并且我们这里有几位将军,自己认为功劳高,骄傲自大,我们假如不速请刘豫州帮助,敌人从外面进攻,自己的人在内部作乱,岂有不败亡的道理?”
刘璋遂派法正带领四千人马迎接刘备。巴西人黄权表示反对,说:“刘左将军天下闻名,您请来当作部下,他一定不满意;当作宾客,可是一国不容二君。我认为不如守住边界,不让外人进来。曹兵远来,未必一定打胜。”刘璋根本不听,还是派法正动身前往荆州。
法正到达荆州之后,直接对刘备说:“益州天府之国,州牧刘璋懦弱,要是将军不占领,一定为曹操所占。将军英明,又有张松作为内应,要取益州,易如反掌。”应该说,这对刘备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刘备说:“刘季玉跟我都是宗室,我实在不愿意夺取他的地盘。”正在这时候,外边进来一个人,他很坚决地说:“上天所赐,您却不要,我恐上天也不高兴。”刘备见是军师庞统,就亲切地请其入座。
这时,庞统对刘备说:“荆州接连遭受战争的破坏,地区荒凉,人烟稀少,东有孙权,北有曹操,仅有这一地,想与孙曹抗衡,实现三分鼎足之志很难办到。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获取此地,作为根基,大事可成。将军何不及早前往?”刘备说:“现在曹操与我敌对,他严酷,我就宽大;他残暴,我就仁爱;他欺诈,我就忠厚。我与曹操每每相反,事业就可以成功。如果我贪图小利,对天下人失信义,这怎么行呐?”
庞统说:“兵荒马乱的年月里,不能死守规矩,逆取顺守(夺取的时候违反传统,治理的时候顺从民心),古人认为难能可贵。成功之后,封给刘璋大片土地,不算不讲信义。今天将军不占领益州,必然给曹操可乘之机。这对将军有害,对刘璋无益。”刘备认为庞统言之有理,就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自己带领庞统、黄忠、魏延等统兵数万,向益州进发。
不久,刘璋发现了张松作内应的事,就把他杀掉,并布置人马抵抗刘备。
刘备从汶中向成都进军,打到雒城(今四川广汉县),遇到雒城的守军坚决抵抗,打了一年还没攻下。庞统在战斗中中箭身亡。刘备从荆州请来诸葛亮,才攻破雒城,接着,又进攻成都。刘璋守不住,只好投降了。
刘备进了成都,自称益州牧。他论功行赏,认为这次进益州,法正功劳最大,任命他为蜀郡太守,并把他作为自己的主要谋士。
法正为人心地狭窄,一旦有权,就报私怨。过去谁对他瞪瞪眼,他都加以报复。为报私人的仇恨,杀了好几个人。
诸葛亮帮助刘备治理益州,执法很严,致使当地的豪门士族对他非常不满。
法正劝告诸葛亮说:“从前汉高祖进关,只约法三章,因而得到百姓的拥护。现在您刚到这里,似乎应该宽容一些才合乎群众心意。”
诸葛亮说:“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朝刑法严酷,百姓怨恨,高祖废除秦法,约法三章,正是顺了民心。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刘璋庸碌软弱,法令松弛,蜀地的官吏横行不法,搞得很乱。现在我要是不注重法令,地方上怎么能安定下来啊。”
法正听了诸葛亮的一番回答,打心眼里佩服诸葛亮。从此以后自己也不敢像以前那样专横了。
刘备“借尸还魂”得了“沃野千里”的益州,一改过去那种“寄人篱下”、进退维谷的处境,很快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一句话短评:
在被动或面临败局的情况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来扭转局势,争取主动,用以实现自己的既定意图。
3.真龙天子的传说——制造舆论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他的父亲名字叫太公,母亲叫刘媪(ao,袄),这一对夫妻共生了三个儿子,刘邦排行第三。因此,他的父亲便是太公,这不应该有什么疑问的。
其实不然。刘邦的父亲是神。
据说有一次刘姐干活累了,在一派汪洋大湖的堤岸上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而且作了个梦,梦见一尊天神破水而出,与她交欢。这时天空雷鸣电闪,乌云低垂,太公不放心,去湖边接他的妻子,正巧撞见了这个场面:一条蛟龙正趴在刘媪的身上。于是刘媪受孕,怀胎十月,生下一子,便是刘邦。
可见刘邦的父亲便是这条龙。由于他是龙的儿子,他身上便有许多怪异现象:他的长相像龙;他的身体上密密麻麻长了七十二颗黑痣;他酒醉熟睡之时,总有一条龙盘踞在他的身上。
后来,他当了一名小小的亭长,负责押送一批犯人到陕西骊山为秦始皇修建坟墓,这些犯人不堪虐待,半道上逃跑了不少。刘邦估计到达骊山时,这批犯人大概都会跑光,自己也难免一死,便干脆把犯人全都放了,说:“你们都自奔活命去吧,我也得找个地方躲起来了!”
犯人中有几个人愿跟他一起逃亡。刘邦同他们痛饮一番,便抄近路向大湖的方向奔去,让一个人在前面探路。那个人走不多远便退了回来,说:“前面过不去了,有一条大蛇挡路,咱们绕道别处走吧!”
刘邦此时醉意未消,说道:“男子汉大丈夫,还能怕一条蛇!”
便借着酒劲,亲自前行,挥剑将大蛇斩为两段,一行人顺利通过。
后来有个人从这里经过,看见一个老太太在朦胧的夜色中哭泣。那人问她哭什么,老太太说:“有人把我的儿子杀了,我正哭儿子呢!”
那人问:“你的儿子为什么被杀呀?”
老太太说:“我的儿子,是天上白帝的后代,化作一条蛇卧在路中,被赤帝的儿子给杀了,我因此伤心。”说完,老太太便不见了。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追随刘邦的人更多了,对他也更敬畏了。
这便是有名的“汉高祖斩蛇起义”的故事。
这么说来,刘邦的父亲是龙,是赤帝,刘邦便是“真龙天子”,他当皇帝也就是天命注定的了。
这自然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是中国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大概和刘邦的这个故事有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