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原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译文:
发现可疑情况就要调查清楚,在调查之后才能行动;反复调查研究、考察分析,是发现对方阴谋的重要手段。
智慧解析:
打草惊蛇之计,意思是遇到可疑的情况,要依据侦察来加以确定,完全掌握情况之后再付诸行动。反复搜索侦察则是发现隐匿之敌的重要手段。
此计有两种含义,一是通常的口头含义,是说在采取行动要捕捉某一对象之前,不要轻举妄动,使之警觉而逃脱。一是为了捕蛇,故意拨草来惊动它,诱惑它出来,进而实施捕捉。作为一种谋略,打草惊蛇的奥秘集中体现在对于敌暗我明之时,先拨动草丛,将蛇惊出,然后则可以或趋而避之,或捕而杀之,从而达到的刚克柔,以阳胜阴的目的。
1.左敲右打,保住皇后得到钱
战国时期,中山王宠爱着两个贵妃——阴姬和江姬,她们在明争暗斗,都想当皇后。
当时,有一位叫司马熹的谋臣,很有谋略,弄钱的手段也相当高明。他看见两妃争宠的情形,就想趁机敲她们一笔,便暗中使人去致意阴姬,告诉她:“要做王后可不是开玩笑的,争得到手,自然可掌有权威,贵甲天下,傲视全民;万一失败呢,那可就危险了,自己的性命保不住还不说,还要祸及家族哩!所以,不争则已,要争就必须取胜,要想成功的话,除非去请教司马熹先生!”
听罢此言,阴姬果然动心了,于是就秘密地亲自去请司马熹。司马熹更是鼓足干劲,鼓其如簧之舌,说得她连连点头,千恩万谢地说:“只要事情能成功,定会大加酬谢!”而且先孝敬司马熹一笔茶资。
随即,司马熹立刻上书中山王,告诉他有一个计划可以使本国强盛,且使赵国虚弱。中山王对此很感兴趣,堆下笑脸问司马熹说:“我非常赞赏你的计划,但怎样才能达到弱赵强中山呢?”
司马熹说:“我要亲自到赵国去一趟,名为访问,实为暗地侦察赵国的地形和风土人情,了解他们的国力及军事部署情况,回来方可以订出一个详细的计划来。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嘛!”
中山王听了之后,又送给他一份厚礼,打发他去赵国访问。
司马熹到了赵国,拜见赵王,公事办完之后,在私下里谈话间,对赵王说:“听说贵国是出美女的地方,可是,我到这里已经好几天了,还没看见过哪一位算得上漂亮的。老实说,我足迹跑遍了天下,也见过无数的女人,觉得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我国阴姬的,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仙女下凡了呢!她的美丽,不是用笔墨所能描写出来的,也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得出来的,她高贵的仪表,胜过普天之下所有的王后!”
听到这一番话,赵王怦然心动,忙问:“可不可以把她弄到这里来?以饱敝人眼福呀!”
司马熹故意把话锋一转,说:“我只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至于大王的意图如何,是不是弄到手,我可不能参加意见。阴姬虽然是妃子身份,可却是受君所宠爱的。这些话,请千万别传扬开,否则可要杀头的呀!”
赵王奸笑一下,表示非得达到目的不可。
司马熹回到本国,向中山王报告出访的情况,说:“这个赵王纯粹是一个大混蛋,没有道德观念,只晓得玩弄女人,听淫乐,不知仁义是什么东西,开口讲打,闭口言杀。还有,我还听到了一个可靠的消息,说赵王这个混蛋正在暗里设法要把大王的宠妾阴姬弄过去呢!”
“混蛋,岂有此理!”中山王不听便罢,一听则怒骂起来:“这王八蛋竟敢算计到我头上来了!可怒也……”
“大王,请冷静一点!”司马熹说,“从目前形势来看,赵国比我国强盛,打是打不赢他。赵王要索取阴姬,实在没有办法可以不给。不给可能马上就会亡国;要给,一定会被世人所耻笑,笑大王懦弱,连国王的爱妃都送给别人了!”
“那怎么办?”中山王虽然无名火心中烧,可事到如今也不得不低声下气地请教司马熹了。
“依我看——”司马熹从容不迫地说,“只有一个办法方能避免。就是大王立即封阴姬为王后,便可死了赵王的邪念,在诸国之间,从没有谁敢要别人的王后做自己的妻子的,即便是想要,也为列国所摒弃,骂作禽兽!”
“很好!”中山王转怒为笑,说:“就按你说的办法去做,看他这只癞蛤蟆还敢不敢想吃天鹅肉!”
就这样,阴姬很顺利地做了王后,赵王也死了邪念。司马熹不必说,已是皇后娘娘的大恩人,地位和金钱就更有保障了。
一句话短评:
摸清对方的企图,然后利而诱之,威而逼之,使对方在己的牵引下行进,达到为吾所用的目的。
2.打草惊走蛇,反遗祸患
仇士良,字匡美,循州兴宁(今广东兴宁东北)人。唐顺宗时,24岁的仇士良到东宫侍奉太子李纯,李纯继位后,仇士良当上了内给事。官升高了,说话口气也大了,做事也有派头了。一次,仇士良与御史元稹夜宿敷水驿,两人为了谁住上等房间吵得不可开交。仇士良吵不过元稹,最后动起了拳头,把元稹打伤。事情闹到宪宗那里,宪宗不敢得罪宦官,只好免掉元稹,平息这场争斗。
为了讨好唐宪宗和分散唐宪宗的精力,仇士良经常在秋天带着一批小宦官到京畿地区捕捉鸟雀,贡奉给宪宗。他们走到哪里,哪里的官吏就得好好招待,临走时见什么东西好就拿什么东西,谁也不敢说出半个不字。地方官吏穷于应付,“百姓畏之如寇盗”。他们有时心血来潮,把捕雀的网张在老百姓的家门口或者井口上,不许人进出家门和打水。他们到饭店吃饭时,吃饱了不掏钱这还不说,有时临走时还留下一箱子蛇,让店主人好好喂养,店主人又是给钱又是陪笑脸,他们才肯把蛇箱子带走。回来的路上,不管是见了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只要看到他们骑着好马,就把人从马上拉下来,牵着马就走,如果不给,就让小宦官把他们毒打一顿。
唐宪宗被宦官王守澄杀死后,唐穆宗继位,穆宗死后,敬宗即位仅两年又被宦官苏佐明等人暗杀,唐文宗在宦官王守澄拥立下即皇帝位。从感情上说,文宗感激宦官对自己的拥立;从理智上说,文宗又痛恨王守澄等宦官的专横跋扈。为了解除隐痛,唐文宗把消灭宦官的意图密告李训、郑注,李、郑也以消灭宦官为己任,积极准备。文宗又把仇士良提拔为左神策军中尉,以分王守澄的权力。
李训、郑注在太和9年(835年)10月毒死王守澄一个月之后,谋划了“甘露”之计,准备借机把宦官一网打尽。11月21日,百官刚到紫宸殿,受李训指使的金吾卫将军韩约就跑过去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金吾卫馆舍后面的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李训装出惊喜的样子,马上劝文宗去观看,知道内情的唐文宗登上含元殿,先让宰相过去看看,李训好久才回来报告说,不可能是真甘露,暗示文宗马上让宦官去查验。仇士良等宦官去后,韩约由于过分紧张,脸色刹白,额头冒出豆大汗珠,狡猾的仇士良见此已多少觉出了其中有诈。恰在这时,一阵风吹开帷幕,露出了手持武器的众多武士。仇士良一见,掉头就跑,还没等守门的把门关好,已跑出了金吾卫,然后急拥文宗回宫。这时,罗立言、李孝本率兵进入宣政殿院内,与宦官展开一场激烈的血战,打死打伤十几名宦官。
仇士良把文宗弄到宫中后,先把文宗臭骂一顿,接着派左神策副使刘泰伦、右神策副使魏仲卿各率领500名禁兵,到大街上逢人就杀。仇士良又下令关闭所有宫门,大肆搜捕李训、郑注同党,有关官吏及混杂在其中的商贩1000多人惨遭杀害。仇士良还派骑兵出城追捕逃亡的官吏。王涯、舒元与、王璠、罗立言、贾悚、郭行余、韩约、李孝本等10多位宰相大臣全家被杀。经过这场血腥屠杀,军政大权全部操纵在仇士良等宦官手中,宰相则成了聋子的耳朵。仇士良每次到延英殿讨论军政大事,总是蛮横无礼,动辄训斥宰相,如有哪个不服,仇士良马上以李训、郑注被杀来吓唬他们。
一句话短评:
打草惊蛇最忌用人不当,打不到蛇反被蛇咬,照着蛇的七寸打去方可将蛇打死。
3.弄巧成拙,挟人不成反被诛
汉宣帝年间出了一些能吏,京兆尹赵广汉即是一位干练之士。赵广汉是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历任州太守京兆尹等要职,不畏强暴豪门,令奸滑地痞敛迹,人民得以安居乐业,颇得人心。但其缺点是过于意气用事,锋芒毕露,遇事缺乏沉着冷静的态度,因此虽以明敏著称,最终仍死于官场的相互倾轧之中。
当初,赵广汉一门客因私自买酒而被长安丞相吏所逐。门客怀疑是苏贤所言,就告诉赵广汉,赵广汉便找茬治苏贤之罪,苏贤父亲上疏告状,广汉得罪被贬职。他怀疑是同邑人荣畜的主谋,就以其他莫须有的罪名杀了荣畜。此事又被揭发,宣帝批复由丞相御史查办。案件开始进行调查。
赵广汉闻讯,便想来个先发制人,要设法扳倒丞相,或先抓住点丞相的把柄,然后进行要挟,使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时的丞相是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人,历任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于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晋升为丞相。执掌朝政,大力整顿吏治,考核实效,深受宣帝信任。
赵广汉的人经过一番侦探,终于探听到魏相府中的一件隐私。这就是魏相家中前几年曾有一个婢女自杀。赵广汉得知此事属实,便满心高兴,他以为这一定是魏相夫人逼死的。就派自己的心腹赵奉寿等待魏相出祭宗庙时前去说合,意欲两下方便,并将魏相家中婢女自杀事提出,想迫使其自知有过失而不敢深究荣畜冤案。不料魏相偏不听这一套,反而加紧调查侦破工作。
赵广汉闻言又恼怒又恐惧,就想先弹劾魏相。由于心中没底,就先去请教太史,问近来星象有无变动。太史说今年的星象显示。朝廷要杀戮大臣。赵广汉以为要杀戮的大臣就应该是魏相,并未想到自己也是大臣,便放开胆子上疏告魏相逼杀婢女,当下接到复诏,令京兆尹查办此案。
赵广汉见到复诏后心花怒放,像一个即将斗胜的公鸡一样抖擞精神,立刻点齐有关的人员,耀武扬威地来到丞相府中。当时刚好魏相不在家中,他又是奉旨办案,门吏等不敢阻止,眼巴巴发看着他们逞威风。
赵广汉先大模大样地到正堂坐在正位,传唤丞相夫人听审。魏夫人虽然心中恼火,也不得不出来对质。赵广汉仗着有诏命在手,任意使威,竟然命令魏夫人跪下回话。魏夫人不肯,一帮吏役也发虎狼之威,终于迫使魏夫人弯下双膝。接着赵广汉又严厉追问魏夫人如何逼死婢女。因事实不符,本是诬陷,丞相夫人也是见过世面的,不同于普通百姓家的女子,所以矢口否认,严辞反驳。赵广汉反而非常被动,虽有诏命,他也不敢对魏夫人用刑。于是他另生一计,召来相府中的奴婢,逐个审讯,毫无结果。赵广汉怕魏相回来多费唇舌,不敢久留,就押解十多名奴婢匆匆回到京兆府衙门。
再说魏夫人从未受过这样的窝囊气,魏相回府后,她一边哭一边诉说刚才发生的事情。魏相虽很有器量,但一听整个经过,也大为恼怒,想到自己的相府竟成了赵广汉审问自己夫人的公堂,尤其是公然让自己的夫人下跪之事更是对自己的最大凌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当即命文房四宝侍候,写成奏章呈递进去。宣帝看有丞相的奏章,当即展开细看。其内容大意是说:臣妻未尝杀婢,是婢有过自尽,此事已过几年,如今京兆尹赵广汉自己犯法,不肯伏法,反欲以此胁迫为臣,为自免之计,请陛下派专人调查此案,以辨明是非曲直。其中又把赵广汉派人在祭祀宗庙时相威胁的情形及其大闹相府,******下跪之事皆陈述进去。宣帝看完,觉得事关重大,一方是丞相,另一方是京兆尹,不可草率从事,就将原书发交廷尉,勃命其抓紧办理。
廷尉于定国经过一番调查侦破,其结果可想而知,魏相家的婢女是由于犯了过错被逐出外第,自惭自愧而自缢身亡的,且是前几年发生的事,与赵广汉所告不同,情属诬告。而赵广汉所杀荣畜实属公报私仇,草菅人命。尤其是赵广汉摧辱大臣,意图挟制,悖逆不道。一道奏折上去,宣帝正信任倚重魏相,理又在魏相一方,自然要重判赵广汉。廷尉依律判赵广汉腰折,宣帝批准施行。这样,赵广汉弄巧成拙,意欲先发制人,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被正法市曹,身首离分。
一句话短评:
在政治斗争中,先发制人固然有其优势,但利用不当会弄巧成拙。
4.密奏被泄,险遭不测
封建社会中,如逢政治黑暗,君主昏庸之世,忠正的贤士只应隐退保身,否则必处群小的包围之中,进退维谷,稍有不慎便有杀身之祸。东汉末朝的大名士蔡邕就因为上密奏揭露宦官外戚****之祸而险遭杀身之祸的。
蔡邕字伯锴,陈留圉人,博学多才,喜辞章,通数术,知天文,妙音律,精书法,是个具有多方面艺术天赋的大才子。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校订《六经》文字,书写刻碑立于太学之外,世称“熹平石经”,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
熹平年间,朝政纷乱,宦官干政,外戚擅权,重要大臣如三公之职频繁调动。京师中人心惶恐,讹言屡起,灵帝心中疑惑,令亲信中常侍曹节、王甫两人分别传召大臣入对,分析灾异原因及消除之法,只有杨赐、蔡邕引经据典,奏对较详明。灵帝特诏蔡邕,让他可详推直陈,不必隐讳,并允许用皂囊封上直接交给皇上。汉朝制度,一般奏疏都应由两省审查转呈,只有密事方可用皂囊加封直呈。蔡邕见灵帝推诚下问,也就不再忌讳,便直陈时弊,全面深刻地揭露了外戚干政和宦官弄权的积弊,言辞激烈,密封后呈入。
密奏顺利到达灵帝的手中,灵帝启封阅览,深为奏中的内容所打动,一边读一边点头叹息。这时曹节正在灵帝身后侍候,但因离得太远,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字迹,却看不清是什么内容。急得身子直往前探,两眼直勾勾地盯着看,就是看不清,但又不敢向前移动。也是该着蔡邕倒霉,灵帝看到一大半时,忽觉腹中有物相催,便起身上厕所去了,蔡邕的密奏就放在龙案之上。
曹节见灵帝离去,心中暗喜,忙轻步上前,一览无余。蔡邕的密奏已完全失去了保密性。幸亏蔡邕奏本中只提几个巨阉之名,当时的曹节还因位置不显赫而没有被蔡邕写进奏疏的资格。否则,如果疏中有曹节之名的话,蔡伯锴一定无法逃出那场劫难又活了十几年。曹节一看疏中内容于自己倒无大害,但弹劾的人都是自己一党,心中也不寒而栗。当晚便安排几个心腹把密奏的内容宣扬了出去,尤其是涉及具体人名的地方更是宣传的重点。
试想,蔡邕在朝为官多年,不但与阉党外戚有不睦,就是朝廷中其他大臣又怎能全交下,先后也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得罪了几个人。密奏涉及的人闻知消息后更是又怕又恨,便想先发制人,把蔡邕扳倒,蔡邕的密本自然不起作用了。这样,被参奏的宦官与蔡邕的政敌两股势力一下子结合起来,开始设置网罗,必欲把蔡邕置于死地方解心头之恨。其中最为卖力气的是中常侍程璜、大鸿胪刘郃、将作大匠阳球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