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11600000012

第12章 部派佛教的主要思想及其差异(6)

此外,化地部还立三性无为,即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这三性在现象上,尽管有其差别,但理体上,是以真如为体,亦即依其不变性而安立,所以称为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三种真如无为。一般人总把善、恶、无记三性视为行为活动的结果,就是人的行为,有时属善,有时属不善,有时属非善非恶的无记。行为活动的三性法,有部并不把它看成无为,就因在身心活动中,它们是变化不居,生灭无常的,与永恒不变的理性有着很大的差别。化地部为什么将它立为无为?当知善之所以为善,不善所以为不善,无记所以为无记,都有其真实不变的理性在,假若不是这样,试问怎样肯定它是善?是恶?是无记?如说某人是善,必有其标准尺度去衡量他才知是善,如不合这标准即是不善,作为衡量尺度的,就是真实不变的理性。从这真实不变的理性,安立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这是从行为方面说,若从业因感果方面说,善法感可爱果,不善法感不可爱果,无记法不得其果,在时间中,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中,不论此界他方;在有情界,不论是什么人,都必然是如此的,决不会善因感不可爱果。不善因感可爱果。否则,即会因果错乱,世间不成世间。正因为善、恶、无记的三性中,有其不变的理则性在,所以善恶因果井然不乱,而以远离生灭变化真实如常的真如为本质,建立善、恶、无记的三性真如无为。

从现象方面看,三性的确是有差别的:善不是不善及无记,不善不是善及无记,无记不是善及不善,三者的性质划分得很清楚,不容有一丝一毫的混乱。可是三性内在的真实不变易性,不特善法是善性,就是恶法、无记法亦属善,是从不变于心的善法立场,建立三性无为。唯此三性真如的思想,与一切如如的思想,可说有所相似,所以亦被认为是大乘思想的前提之一,特别是三性真如与不动无为,被认为是唯识六无为思想的前奏,原因即在此。

四、分别说的无为说

关于《舍利弗阿毗昙论》有人说是犊子部的论典,其实是分别说部的论典。该论的九种无为说,与大众部、化地部的九无为名称略有不同,另外安立决定无为与法住无为。

决定无为是在决定道的位次上建立的,大众部学者曾说菩萨修行到然灯佛时得决定道,就是指这说的。还有南使《论事第六品》说案达罗四派同计“决定道是无为”,当知约是这说的。决定道,古时译为正性决定,其后译为正性离生,可见决定道是指正性离生而言。同样是说正信离生,但在修学的过程中,是指什么阶段,部派间不免有不同的看法。依有部及后来大乘唯识学者所说,是在离惑而得无生境界的见道阶位,亦即是已遣凡夫性获得圣者性,为决定道的阶段,通常一般都把它视为见道的,因为唯有见道时,始得正性离生,在这之前,不可能获得决定道的。可是分别说系的学者,认为得决定道,不一定要在见道时,在这之前就可以得到的。如天台家通教所说的十地中就有个性地,分别系说决定道,相当于三乘共十地的性地阶位,与四加行中的顶位近似。因此,正性离生的决定道,究竟是在见位道,或者是在加行位,部派间有不同的看法,不过不如有部那样的硬性规定在见道位。

法住无为亦是在修行过程中的一个位次上建立的。《阿含经》中常说:“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舍利弗毗昙论》对法住智这样说:“除缘法尔,若余若尔,非不如尔,非异非异物,常法实法,法住法定非缘,是名法住智。”依这一解说,可见法住智在认识诸法时,亦有它的必然法则,可以立名法住无为。

法住无为与决定无为的先后,大都认为先有法住道而有决定道。如以闻思修三慧次第说,法住道是在闻思的阶段,决定道是在修习的阶位,就是先以闻思慧见诸法的必然理性,叫法住位。从此以后,实际修习禅定,就是决定道。可见法住是决定道前闻思二慧的经过情形,进而才有决定道的获得。修学圣道,当然希望从凡夫而入圣者,但法住道与决定道,究竟是凡位还是圣位,诸学派之间自然亦有争论。有部把凡圣的界限时间划得很短,就是唯在第十五心见道一刹那,亦即初果间的这个时候,名为圣者,在见道以前,不论在什么阶位,不论功行有多么深,都还是凡夫,绝对不够资格称为圣者。大众分别说系与《成实论》等则不然,见道后得初果,固然是圣人,见道以前,从闻思修慧得见法住理性,已经不是凡夫,也可以说是无漏的,即初果向的圣者(把初果向的时间拉长,不像有部的局限在十五心)。所以见法住智得决定道,虽不是见道以后的圣者,但已超过了凡夫,已获证到一种不可更动不再退坠的无为常住性,这就是法住无为与决定无为。最大原因就是法住位决定道,已经是无漏而非有漏,任何人修行到此阶段都是如此,其间有其真实不变的必然理性在,谁也不能否定或改变得了的。这二种无为,在部派思想中,是有其共鸣的。

§§§第四节 业力说

业力,梵文古译为“羯摩”,本意是去做,或者去行的意思。但在今天的佛教徒心目中的业力,却代表一个极具复杂含义的多方的思想。其中,最根本之说:“业力者,即控制一切自然界和道德界现象之因果律也。”业力存在的思想,不唯佛教独有,亦不是佛陀创造的思想,而是佛陀沿用印度思想中普遍流行的民间信仰的思想,业力感果的信念早就深植于人心。佛陀沿用业力的思想,从而修正过去的机械业力说,而为佛法的流动业力说,正确地建立业感因果说。然而,佛陀只提出了业力不失其感果的原理,至于业力的体性是什么,为什么能保持不久,佛陀未进一步予以深论,因而到部派佛教时期,乃发展而又有种种的解说。

一、说一切有部的业力存在说

身、口、意三业是人基本的行为活动,一切行业的造作,都是从这三者出发的。有部基于此一事实,将所造业分为两类,就是表业与无表业。能显于外,能令他人知了之业为表业,不能表之业为无表业。即谓身体动作及语言声音,使他人能见、闻等能表示出来之行为称为表业;反之,他人不见及,由身语表业所引起,而且具有妨善或妨恶之功能,即称为无表业。通过表业而成的无表业,虽说是四大种所造的,但有异于表业的就是通过善、不善、无记的三性,而无表业只有善与不善的两类。因为策动身语的心意,是要强有力的才能发得无表:如以善心策动而有身语行为,便可成为善无表;若以恶心策动而有的身语行为,便成为恶无表。“以无记心势微劣,不能引发强业令生。”所以没无记表业。以三界分别,有部学者认为,无表业唯欲色二界有,无色界是没有的,因为他们不承认无色界有色,无表业既从表业而来,当然要有身语表色的界地,才可说有无表业,无色界既无色法,哪里来的无表业?由身语表色所引起的无表色,被摄于什么地方?是摄于法处中的,所以又叫法处所摄色。

无表色这个名词是佛陀曾经说过的,因而有部就老实地将之视为潜在的业力,并说它有实自体。可是《成实论》的论师,虽说有表业,但与有部的见解有很大的出入。有部说唯有身语二业可以发得无业,而成实师说,即为意识活动,亦是有无表的,《成实论》卷十说:“从重业所集名无作(无表),常续生,故知意业亦有无作。”其次,《成实论》认为无表业这东西,不仅是在欲色二界有,就是无色界中亦有无表色的存在,因而也就不承认无表色是属色法之一,所以论中说:“色声香味触五法,非四非福性故……又或从意生无作,是无作去何为色性?无色中亦有无作,无色中云何当有色耶?”不以色法为无表业体,而又承认意业有无表,是否表示以心为无表业?但他看来,心也不可以说为无表业的,因为无表是常相续的,而心不但善恶不定,有无亦复是不定的,怎么可以说为无表?《成实论》卷十说:“意无戒律仪,所以者何?若人在不善无记心,若无心,亦名持戒,故知尔时有作;不善律仪亦如是。”既不是心又不是色,则此无表究竟何所属?《成实论》简单地回答说:“是行阴所摄。”换言之,在五位中,是属不相应行所摄。《唯识探源》说:“这点,与《成业论》所说的不失、增长论者的意见相近。”《成业论》说:“由善不善身语二业,蕴相续中引别法起,其体实有,心不相应行蕴所摄,有说此法名为增长,有说此法名不失坏。由此法故,能引当来爱非爱果。”这都是将无表视为业力的。

二、经部譬喻师的业力存在说

经部有关业力存在的问题,不承认有部色法无表的意义,并予以猛烈攻击。所谓无表,在经部看来,要以“思”为基础,始有存在的可能。论及有部的业时,《俱舍论》卷十三说:“谓从如前所说二表殊胜思故,起思差别名为无表。”可见经部所说的无表,是在思自己的性格下而有的,决不承认有无表业的实体,不但无表业如此,就是有表业亦然。

经部承认表无表业的名称,而不承认表无表业的实有,所以《婆沙论》说其:“表无表业,无实体性。”《俱舍论》明确的说明:谓身表是以身形而建立的,如礼佛、杀人等,都是形的表现,然形色即是非实有体,因为是众多显色积聚而成的,凡积聚法都是假有无实在自性。《俱舍论》卷十三说:“然经部说,形非实有。谓显色聚一面多生,即于其中假立长色,待此长色于余色聚,一面少中假立短色;于四方面并多生中假立方色,于一切处遍满生中假立圆色。”至语表是以语声而建立的,如说出一句话来,可以表达所说的意义,但能诠的语言刹那即灭,而一刹那又不能表达什么,如说第二字时,第一字已灭,可见刹那不能形成语表,必须很多刹那前后连接起来,始表诠自己要说的事情,但很多刹那连接起来的语声,就不能说它是实有,而只可以说假名安立。身表业是依显色所积聚,语表业是依刹那所积聚,尚且不可说实有,依表业而有的无表,又怎么可以说为真实?《俱舍论》卷十三说:“经部亦说此非实有,由先誓限唯不作故,彼此依过去大种施设,然过去大种体非有故,又诸无表色相故。”由此可以知道,把无表业视为实有自体,是错误而不正确的。所以无表有无实体,在部派中展开激烈的争论。世亲在论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倾向经部而不以有部为然的。不过,因表色而引起潜在业力,称为无表色,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无不有其相当的理由,不能看作一点道理没有,问题在于有无实体而已。

经部既不承认无表色为业的实体,即又怎样来说明业之所以为业?经部认为,业之所以为业,毕竟不过是一思的种种相,也就是说,只有思可以说为业,至于身语的活动,是不得名为业的。《婆沙论》说:“譬喻者说,身语意业,皆是一思。”思是人的意志推动作用,人们不论做一件什么事,首先要由意志力的推动,假若没有意志力的推动,身语即无活动可言。如五蕴之行,是以造作为义,亦即造作种种的善恶,但经典中每以思心所的思,为行蕴的代表,这是什么道理?《俱舍论》卷一说:“思是业性,造作意强。”因为思是以业为体性的,所以经部说一切业皆是一思,不承认有思以外的行业。

思在诸心理活动中,本属意志的活动,近代心理学将其分为两种,就是内在的意志与外在的意志,由这内外意志的活动,而后完成人们的事业。如将其配合佛法来解说,所谓内在的意志,就是经典中说的思已业,其活动的过程,据《俱舍论》说:“谓前加行起思,唯思是我当应为如是如是所应作事,名为思业,既思惟已起作事思,随前所思所作事,动身发语名思已业。”这一说法,不但部派的学者这样认为,佛陀也是这样说的,是佛教一贯的说法。以三业的活动来看,思业就是意业,思已业即身语业。严格说来,身语只是思业作事所依的工具,实际不可说为业的,所以经部说:“身语意一业,皆是一思。”

经部对于行业的完成,是分三个阶段来说的,就是审虑思、决定思、发动思。在未开始行动以前,对于所要做的事情,先予思考,应不应该去做,是为审虑思;经思考之后,决定一定要这样去做,是为决定思;从此而采取行动,通过身体与语言表现出来,是为发动思。因为每一个阶段都不离思,所以一切行为思是业性。业,透过身体的活动,名为身业;透过语言的活动,名为语业。业是不离于一思的,故《俱舍论》卷十三说:“若业依身立为身业,谓能种种运动身思,依身门行故名身业;语意、意业随其所应、立差别名当知亦尔。”

身语意业皆是一思,然思是属于行蕴所摄,当亦迁流生灭不息,业性之思刹那过去,又怎样能感未来之果?据经部说,招感将来果报的业习,是思所熏习的潜在而相续的思种子,由彼种子微细相续转变差别,到了因缘成就时,就感当来的果报。《俱舍论》就福业如何增长时说:“又经所说福业增长,先轨范师作如是释:由法尔力福业增长,例如施主所施财物,如是如是受者受用,由诸受者受用施物,功德摄益有差别故,于后施主心虽异缘,而前缘施思所熏习,微细相续渐渐转变差别而生,由此当来能感多果。”所以思虽刹那生灭,因有思种子的潜在,未来果报的感受,在经部看来是不成问题的。

为了论究业力如何相续存,部派思想乃渐向种子说迈进,而正式公开提出种子的名称是经部,这种子学对后来大乘唯识学的思想影响甚巨。种子思想的引发,虽说缘于潜在的业力而来,但亦于世间植物从种生果的现象悟出来的。世间的植物从种生果时,前后必须经过种子、发芽、生果三大阶段。《中论·观业品》说:“如芽果相续,皆从种子生,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先种后有果,不断亦不常。”于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间的芽等相续,表示果虽从种子生,但种并不直接生果,在种果的中间,是要经过芽、茎、花的几个阶段,然后始有果子的成熟。实在说,由种子生芽时,种的形态已经不复存在,然而它之所以还能生果,是因为生果的功能性尚在,而且这功能力用一直延续下去,由芽传至茎、由茎而传至叶,以至由叶而花而生果。于此相续的过程中,始终有种子的力量存在,假使不是这样的话,相续固不可能,得果亦不可能,所谓“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正是这个道理。如是先有种子而后有果,既不可以说断,亦不可以说常;种子力用一直潜流下来,当然非断,种芽茎叶在前后转变中,自亦非常,唯有非断非常,才能建立种子生果之说。

外果植物由种生果的现象如此,当知业力招感生命果报亦然。首先是业力种子,其次是心、心所相续,最后是爱非爱果。根据这一过程,亦可发现从业感果,同样是有三个阶段的。《顺正理论》卷三十四说:“譬喻宗说:如外种果感赴理成,如是应知业果感赴。谓如外种由遇到缘,为亲传因感果已灭,由此后位遂起根、芽、茎、枝、叶等诸异相法,虽体不住而相续转;于最后位复遇别缘,方能为因生于自果……如是诸业非亲为因,然由展转力。”谓业的功能性,依相续的心、心所,展转传下去,最后终于感得生命果报。”

同类推荐
  • 体悟《心经》深意

    体悟《心经》深意

    《体悟心经深意》是台湾学者郭永进先生经过真修实证以后的解经之作,通过很多幻灯片的生动演示,图文并茂地来诠释《心经》这部深奥经典的真正内涵。让很多人都能轻松读懂这部“无字天书”,透过这些超越经典、超越文字的“心路”,直接指引大家去看到那活生生的生活,进而通过实证而渐入心灵自由的解脱之境。
  • 圣经故事(1册)

    圣经故事(1册)

    本书收录的圣经故事有:“一部文学遗产”、“创世纪”、“先驱者“、“继续西行”、“暂居埃及”、“逃脱奴役”、“荒野漂泊”、“找到新的牧场”、“征服迦南”、“路得的故事”等。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是一本涉及哲学与心理学的普及性佛学读物,由“我”与法师的对话、“你”与法师的对话和“心”与法师的对话三组对话,53个问答组成。觉真法师通过很多具体的生活或者人生的问题,比如家庭、爱情、婚姻中遇到的问题,以自己一生的研佛心得,给予了积极和智慧的解答,在阐述中贯穿儒释道传统文化精华。
  • 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西藏的心灵智慧: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译解
热门推荐
  • 万灵乾录

    万灵乾录

    世间万物皆有轮回,即便是存在万古的都会有兵解,羽化归元的一天,没有人能躲过,即便是位列万古第一人的“天”,都逃不过。最终也是沦为一撮黄土
  • 伍大侠传

    伍大侠传

    年岁痴长,仗剑天涯的日子却依旧遥遥无期,这个春节的长假期让浪荡天涯的想法更加迫切。
  • 十年不乖

    十年不乖

    遗弃或许是她永远也不会做的事。余平,愿余生平稳。
  • 西游之紫霞

    西游之紫霞

    第一次写,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有人看也好,无人看也罢。_致那位不朽的英雄齐天大圣孙悟空
  • 没有你的轮回

    没有你的轮回

    出生名门望族的他,被众人耻笑。可少年却用一句大话说出了他活在这世界的意志,"冥冥中,总有注定我的改变使我遇见了你,对于这世界的不公,尽数踏碎!"
  • 星空传承

    星空传承

    登上珠穆朗玛峰得意忘形的王天,被吹了下来,因祸得福,接受地球传承。王天以为自己会带着那只战力无敌的胖猫,走上保卫地球打倒异世界穿越客和外星人的道路。可越深入了解,王天越发现一些疑问。为什么人类短短几百万年就发展得这么厉害,恐龙待了一亿年却还是未开灵智亡族灭种?为什么地球穿越到异世的都带金手指或者随身老爷爷,能越级杀人气运逆天?为什么北落师门这只胖猫如此厉害?为什么前辈创造的功法名字都如此让人黑线?王天立志,总有一天,我要创建一门功法,叫《母猪的产后护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双城记(英文版)

    双城记(英文版)

    《双城记》是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最著名的作品之后一。1757年12月的一个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轻医生梅尼特(nuoha.com)散步时,突然被厄弗里蒙得侯爵(MarquisSt. Evremonde)兄弟强迫出诊。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和一个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并获悉侯爵兄弟为了片刻淫乐杀害他们全家的内情。他拒绝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写信向朝廷告发。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从此与世隔绝。两年后,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露茜(Lucie Manette)被好友罗瑞(Jarvis Lorry)接到伦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丝(Miss Pross)抚养下长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教学相长文丛-教育和弦

    教学相长文丛-教育和弦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