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使用的电脑,突然出现故障,开关机,拔下数据插头擦拭干净,重新安装系统,依然打不开。平日不大学习电子产品维修的方法,使用出现故障时,百度搜素其原因,有各种解答方案,但最终尝试无果,只能找专业人士来修理。
这台电脑,从用到现在差不多有六七个年头,伴随走过的这六七个春秋,带给过我很多的回忆和记录。文档存储的信息分门别类,定期清理网页垃圾,更新病毒库,修复漏洞,很多事情已成了生活里的一部分,成为填补必然的空缺。
喜欢音乐,尤其喜欢那些可以让人瞬间放松,心绪归向静谧的曲子。在写作的时候,听一些安静的音乐,写出的文字多带有空灵清透之感,很适合回味。
电子产品里,除过手机,电脑大致算得上是使用频率最多的一种服务设备。习惯中,早已产生强烈的依赖。由此,动笔的次数愈加稀少,很多字词用专用输入法很容易找出,却容易在落笔的瞬间猛然忘记笔画和偏旁,这大概是软件的发明衍射的记忆损耗。
在我所熟知的很多作家里,最早的时候大都是用笔来写字,更早时还有使用毛笔小楷书写,有时候一晚上可以输出很多长篇概论,但自从使用上电脑以后,也多半采用比笔更快捷的方式。其实,除过快捷,电脑使用频次的增多,更体现在键盘上对文字的删减,修改,复制,保存的功能上,对不理想的文字,按下删除键,便消失的全无踪迹,不必担心,诸如出现在稿纸上因笔墨着落,圈点修改的痕迹,除外,键盘操作,脑海里的文字能快速的显示在屏幕上,输出的速度与大脑保持同步,不必担心文稿在脑海中瞬时消失。这一切好处,大概是自己迷恋电脑的因由,运用便捷的输出方式,达到文字带来的美感与享受,如高山瀑布流淌,自然奔泻的洒脱和自由。
深夜读书,脑海思绪活跃,文字跳动带来的逻辑感,清晰可靠,拿出纸笔,细细写下时过境迁的感怀,往日不曾有的体验,随时随事滚滚而来。找出几年前好友相赠的硬壳笔记本,泛读前几页,草草疏狂的文字,所言内容是收到本子后的欣喜。
文字染墨,内心蕴藏的深意,诉诸笔端。很多时候,就是这一句句不咸不淡的记录,让生活的真实更靠近内心。保持一贯的写作风格与坐姿,伏案在桌前,风里流年,舒缓自然的方式,记叙家常事,成为愉悦心境。
生活里,大是大非的事情不少,细小柔软的点滴,更值得深记,将记忆保存在心里,不对外言,成为自我保留的固定形式。
在同一个时空里,与不同的人接触,由陌生到相对习惯,从不相识到最后的互通理解,从视听到触碰真实,融入其中后,所展现的意识和感觉,在层次和形态上,都有着不同的变化,这是人对外界探索后的结果,亦有人对自我更深入的不期然的反思和印证。
每一个人都需要从陌生的通道,穿堂而过,经历孤独,体尝痛苦,在茫然中挣扎,感受困惑的滋味,在暗处寻光,感受快乐,于激流中逃脱,体验生命里的无常,历经诸如此种挑战,自外界获取内心想要的东西,遵从一种表达,趋近一种沉默,懂得内敛和安放内心,认真思考一些平日不大思考的事情,适时地总结和自我反省,更能使人走进空灵的笔端,由此形成自己生命的状态,健康而顺从心愿。
傍晚时,天降微雨,雨丝自窗檐流下,外界事物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找出喜爱的书籍,关闭门窗,室外的喧嚣便与自己毫无干系。静静阅读,与灵魂外的另一世界相撞,寻找久失的况味,任记忆延展,耳病厮磨,在简化的领域涉足。
靠近马路而居,车声疾驰而往,消防车辆尖锐的警报声穿透墙壁,在耳畔起伏,不由抬眼看窗外正闪烁的警灯,拥堵在前的车辆排如长龙,消防警车夹在中间,尴尬的境遇让马路两侧的行人忐忑相望。
回想起这座久居的城市,8年前的街道,宽阔而敞亮,乘车从未曾担心会因堵车而迟到,早起赶坐在第一班公交车上,一路看着两侧风景,一边听车上的人闲聊,跳跃枝头的麻雀,是清晨常见的风景,行人经过树下,吹一声口哨,枝头鸟儿一哄而散,翅膀震颤的扑棱声,楼下的早餐店刚出炉的热包子,熬得软糯香甜的米粥,早市街口的叫卖声,老人晨练回家时,顺道买的新鲜豆浆和现炸的油条,这是这座古城平日常见的街景,生活气息尤其浓厚。后来随着新城规划,改造工程的加入,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树木砍伐后拓宽的马路,环城而建的高架桥,城市越来越发达便捷,繁盛覆盖下的旧时容颜,除却脑海里保存的关于旧城的记忆,再也寻不到从前的模样。改变,自身旁蔓延,逐渐深远,逐渐换了容颜,对老城深厚的情愫,一点点的随着历史的洪流,静落在尘埃里,记忆自是长绵,内敛而深重,味道却全然不同从前对应。
自认为能够在内心保存足够静的姿态,不被乱花迷煞眼,然而,由声音唤醒的城市的苏醒,每一日都有不同的剧目上演。悲欣交杂,好不热闹。目睹车祸,火灾,抢夺争斗,竞技,攀折比赛……无不在喧闹与慌乱中行进,市场里传来的讨价还价的吆喝声,车马喧嚣,碰撞刮擦的纠纷,生活在其中,融入其中,适应后,便见怪不怪,坦然自若。
白卡纸上画鸢尾,勾勒好线条,涂上对应的颜色,裁剪下来,边缘打一个圆孔,拴上铃铛吊坠,当作书签使用,不明的人,会认为这是一件浪费时间的闲事,但对于用心做喜欢的一件事情的人而言,是金钱买不来的精神上的快乐。
对一件事情的认识与理解,其层次感如此强烈而分明。
我们很多人,善于以自己的眼光,观测品评他人的生活,却很少设身处地去感受那些事情对正在经历的人的实质意义。忽略感受的真实意境,扬言是在理解别人的生活,由此而得的答案,往往是不够准确的。通常最简单的做法是走进和融入,或者走进和理解,然后客观的品评,如此才能使事物更符合事物本身的意义,而不是妄下定论所概括的总结。
很多年前收到过朋友寄来的一个手工制作的书签,水墨线条勾画的荷瓣,以全盛之姿绽放,寂静绰约,高洁无染的性格,犹使人莫言惊叹。白描手法简约的绘画技巧,随意把握的尺度,表达灵动,深远的意境,遂让我想起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在对秦可卿容貌描写时所用“兼美”一词的概括,似有集大成者而美誉一色的恭维。
中国文化向来注重内外兼修,一是素美,崇尚静持,内敛,注重向内延伸,自我探索,自我感知,自省自悟,以平易专修为道德常善,平凡中蕴有禅文化在其中,教世人敬仰膜拜。
好友赠送的书签,装在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随书签一起安放的,还有斜角上穿着的一条细红丝带,丝带一头挂着一枚银质铃铛,白色书签,墨色线条,红色丝带,银质铃铛,柔软和谐的搭配,细腻的感情无限度波涌。这小小的赠物,看似无华,其实深藏制作人平实的用意。因为太喜欢这种兼美之素雅,恐将其折损,于是复又装在信封里,平展的压在书桌抽屉下,只在闲暇时,拿出来赏玩,细心的看。
一日,阅读中,偶然寻得一句可喜的文字:“生命中真正的乐趣,是当你沉潜于某一事物,完全忘我的刹那。”多具包容与写实的真意,真正有金圣叹那句:“纸窗放蜂,看人风筝断了”的闲趣。
转夏而饮酒,早起推窗而视,雨丝消磨,南街的树木,洁净如洗,大而宽厚的梧桐叶下,蝉声辄止,不再与百家争鸣绝唱。